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褶皱构造样式

李兰斌 孙家振 夏晓燕 蒋武明 吴光大

李兰斌, 孙家振, 夏晓燕, 蒋武明, 吴光大. 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褶皱构造样式[J]. 石油实验地质, 2012, 34(1): 30-35. doi: 10.11781/sysydz201201030
引用本文: 李兰斌, 孙家振, 夏晓燕, 蒋武明, 吴光大. 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褶皱构造样式[J]. 石油实验地质, 2012, 34(1): 30-35. doi: 10.11781/sysydz201201030
Li Lanbin, Sun Jiazhen, Xia Xiaoyan, Jiang Wuming, Wu Guangda. Fold structure pattern in southwestern Qaidam Basin[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12, 34(1): 30-35. doi: 10.11781/sysydz201201030
Citation: Li Lanbin, Sun Jiazhen, Xia Xiaoyan, Jiang Wuming, Wu Guangda. Fold structure pattern in southwestern Qaidam Basin[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12, 34(1): 30-35. doi: 10.11781/sysydz201201030

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褶皱构造样式

doi: 10.11781/sysydz201201030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李兰斌(1964- ),女,副教授,博士,从事石油地震地质学教学及科研.E-mail:lilanbin_1@126.com.

  • 中图分类号: P542.2

Fold structure pattern in southwestern Qaidam Basin

  • 摘要: 依据构造剖面特征和变形历史,按成因可将柴达木盆地西南区构造分为:冲断褶皱、断展褶皱、滑脱褶皱、底辟(泥拱)和复合型褶皱5种主要构造类型。冲断褶皱构造以基底卷入强烈隆升的单向挤压不对称褶皱构造为主要特征,主要分布于昆北断隆带;断展褶皱构造以基底卷入单向挤压断层扩展不对称褶皱构造为主要特征,主要分布于尕斯—扎哈泉断褶带;滑脱褶皱构造以中浅层滑脱型近于对称褶皱构造为主要特征,主要分布于英雄岭滑脱断褶带和中央坳陷带以及尕斯—扎哈泉断褶带浅部;底辟构造(泥拱构造)以塑性泥岩上拱为主要特征,主要分布于中央坳陷带和英雄岭滑脱断褶带东部;复合褶皱构造由断展和滑脱型共同作用形成,主要分布于尕斯—扎哈泉断褶带、英雄岭滑脱断褶带的西段。

     

  • [1] 徐凤银,彭德华,侯恩科.柴达木盆地油气聚集规律及勘探前景[J].石油学报,2003,24(4):1-6.
    [2] 陈艳鹤,刘震,党玉琪,等.柴达木盆地构造演化对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C]//张一伟.第四届油气成藏机理与资源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140-148.
    [3] 李玉喜,庞雄奇,汤良杰,等.柴西地区近南北向构造系统及其控油作用分析[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9(1):65-68.
    [4] 倪金龙,王鹏,杜小亮,等.柴达木盆地西南部新生代构造样式及其动力学特征[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9,16(1):9-12.
    [5] 李明杰,郑孟林,曹春潮,等.柴达木古近纪一新近纪盆地的形成演化[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5(1):87-90.
    [6] 戴俊生.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控油作用分析[J].石油实验地质,2000,22(2):121-124.
    [7] 陈世悦,徐凤银,彭德华.柴达木盆地基底构造特征及其控油意义[J].新疆石油地质,2000,21(3):1-7.
    [8] 尚尔杰.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第三系构造基本样式及石油地质意义[J].现代地质,2001,15(4):421-424.
    [9] 王明儒.柴达木盆地"厚顶"构造及其形成机理[J].新疆石油地质,2003,24(4):276-280.
    [10] 戴俊生,曹代勇.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的类型和展布[J].西北地质科学,2000,21(2):57-63.
    [11] 余一欣,汤良杰,马达德,等.柴达木盆地构造圈闭特征与含油气性[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1(5):1-5.
    [12] 刘和甫.沉积盆地地球动力学分类及构造样式分析[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3,18(6):699-724.
    [13] Lowell J D.Structural styles in petroleum exploration[M].Tulsa:OGCL Publications,1987:1-38.
    [14] 王燮培,费琪,张家骅.石油构造分析[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
    [15] 李德生.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16] Chapman R E.石油地质学[M].李明诚,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9.
    [17] 郭泽清,钟建华,刘卫红,等.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异常高压与油气成藏[J].石油学报,2004,25(4):13-18.
    [18] 曹海防,闫林,夏斌,等.柴西南古近系和新近系异常压力与油气成藏[J].新疆石油地质,2007,28(3):282-285.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898
  • HTML全文浏览量:  29
  • PDF下载量:  292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1-03-28
  • 修回日期:  2011-11-08
  • 刊出日期:  2012-01-2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