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0年  第2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滚动背斜油气田
李德生
1980, 2(2): 1-8. doi: 10.11781/sysydz198002001
摘要(441) PDF(229)
摘要:
滚动背斜(Rollover anticline)亦称逆牵引构造(Reverse drag structure),是与张性正断层有关的一种褶皱。“滚动”指地层向断层面的反倾回转。“逆牵引”是从“正牵引”引伸出来的名词。正牵引是断层附近发生的地层拖拉现象,逆牵引在断层附近地层的弯曲方向与正牵引相反,出现在同生断层的下降盘。这是中、新生界断陷盆地内普遍发育的一种构造型式。区域性的同生断层是产生滚动背斜或逆牵引构造的必要条件。
简讯
编辑部
1980, 2(2): 8-8. doi: 10.11781/sysydz198002008
摘要(333) PDF(262)
摘要:
△成都地院石油系有机地化室宋振亚等同志开展了岩石中氨基酸的分析工作。他们用气相色谱对氨基酸的对映体进行分离和鉴定,同时对有关的实验条件也进行了研究。其分离方法已被923厂所采用,并从岩石中分离了20余种单体氨基酸。
黄骅拗陷几种砂体的粒度分布特征及其水动力条件的初步分析
郑浚茂, 王德发, 孙永传
1980, 2(2): 9-20. doi: 10.11781/sysydz198002009
摘要(357) PDF(410)
摘要:
概述 砂体成因的研究是项综合性工作,用于成因研究的指标有生物的、化学的和物理的。砂岩粒度分布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标志。
水银退出效率与岩石孔隙结构的关系
罗蛰潭, 王允诚
1980, 2(2): 21-30. doi: 10.11781/sysydz198002021
摘要(405) PDF(281)
摘要:
压汞法是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研究岩石孔隙结构的方法。过去主要应用毛细管压力曲线这一部份,1966年皮克尔(J.J.Pickell)等开始研究饱和水银的岩心在降低压力时,退出水银量与压降的关系。1976年沃德洛(N.C.Wardlaw)正式提出水银退出曲线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岩石的孔隙结构,并首次提出了退出效率的概念。
岩石孔隙空间的复制技术及其应用
王允诚
1980, 2(2): 30-36. doi: 10.11781/sysydz198002030
摘要(366) PDF(185)
摘要:
孔隙铸体能够提供贮集岩的有关孔隙和渗滤方面的特征,是研究岩石孔隙结构的一种直观方法。通过对岩石孔隙铸体的观察,可研究致密砂岩和碳酸盐岩中的孔隙形状和它们的分布连通状况,为研究油(气)层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提供直接依据。孔隙空间复制技术,国外在50年代以前早有研究。随着科学的发展,各种浸染剂的问世,复制技术不断改进。目前岩石孔隙结构的复制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开展得较晚。
中国东部某些盆地下第三系生油岩演化的数学模拟
罗秋霞
1980, 2(2): 37-43. doi: 10.11781/sysydz198002037
摘要(337) PDF(255)
摘要:
中国东部某些含油气盆地大部是以下第三系始—渐新统为生油层系,它们的地质条件和沉积环境有利于有机物的保存和向石油转化。根据干酪根热解生油理论所导出的生油模拟数学公式,编制了ALGOL—60语言的计算机程序,并对上述各盆地进行了计算。
任丘油田古潜山原油孢粉组合及油源的初步研究
王开发, 张玉兰, 蒋辉
1980, 2(2): 44-48. doi: 10.11781/sysydz198002044
摘要(347) PDF(240)
摘要:
原油孢粉分析是孢粉学中近些年来迅速发展的领域,它能为油气运移和研究油源提供依据。石油地质学家G.W.M.利靳巴奇在研究石油成因时指出“石油的原始物质是由耐腐的生物有机碎屑(蜡、树脂、孢子、花粉)和微生物及藻类的残余组成,由于热成岩作用而转化为石油”,因此,孢粉是成油原始物质之一。当石油形成之后,孢粉由于体积小、比重轻、孢粉壁不易氧化,而且石油具有一定的粘度,故油气在运移过程中往往将生油岩中的孢粉带进油藏。
用稳定碳同位素δC13值识别干酪根类型的尝试
黄籍中
1980, 2(2): 49-54. doi: 10.11781/sysydz198002049
摘要(371) PDF(388)
摘要:
近年来,在石油成因的研究中,晚期成油学说已越来越为广大石油工作者所承认,并为勘探和实验的实践逐步证实。该学说的要点是:有机质堆积后,经生化阶段逐渐形成干酪根(Kerogen)即油母质(不溶有机物总称)。干酪根是一种网状结构的高分子聚合物,由环烷烃、芳香烃(间有杂环和脂肪链族)缩聚而成。
岩石、原油中双环、叁环芳烃的分析方法及其地质意义的初步探讨
徐濂, 张湘济, 庄玉人
1980, 2(2): 55-61. doi: 10.11781/sysydz198002055
摘要(347) PDF(289)
摘要:
有关石油的自然演化,一般认为是生物残体埋藏地下以后,在温度、压力、放射性和化学催化等作用下,随着时间的增加,生物大分子经分解和聚合向两极分化:一是生成富含氢的油和气直至甲烷;一是生成富含碳的高分子聚合物直至石墨。这个演化过程可从原油组成特性反映出来。
国外石油有机地球化学进展
付家谟
1980, 2(2): 62-64. doi: 10.11781/sysydz198002062
摘要(340) PDF(244)
摘要:
为了迅速开发我国石油资源,发展我国有机地球化学,最近我所王铸青、盛国英和我应邀前往英国参加了第九届国际有机地球化学会议、深海钻探计划的有机地球化学专业工作会议。参观了设在纽卡斯大学与布里斯托尔大学的有机化学实验室、法国石油研究院、英国石油公司研究中心与英国罗伯逊研究所的石油地球化学分部。
岩石孔隙结构仪样机试制成功
编辑部
1980, 2(2): 64-64. doi: 10.11781/sysydz198002064
摘要(366) PDF(272)
摘要:
地质部石油地质中心实验室设计的KG—78型岩石孔隙结构仪,样机已在江苏省海安石油实验仪器厂试制成功。该仪器与本系统目前所使用的同类产品比较,具有下列优点:测量精度高(可达1%)、测量范围大,可测孔隙半径范围为100—0.015微米、仪器结构合理、操作方便、汞污染少。经地质部与石油部所属十六个单位对设计及样机进行审议和鉴定,样机各项参数达到了设计要求。
《中国中新生代盆地构造和演化》一书的审稿会议在无锡召开
编辑部
1980, 2(2): 66-66. doi: 10.11781/sysydz198002066
摘要(312) PDF(283)
摘要:
为了系统地、及时地反映我国石油普查勘探的科研成果,促进石油地质科学的发展,提高石油地质勘探水平,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贡献。科学出版社会同中国石油学会、中国地质学会决定组织出版《石油地质丛书》。这部丛书之一《中国中新生代盆地构造和演化》一书的审稿会议于四月中下旬在无锡市召开。参加这次议会的有来自石油战线的生产、科研、院校的论文作者及中国石油学会、地质学会、科学出版社等各方面代表共4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