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6年  第18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塔里木盆地和渤海湾盆地潜山圈闭类比分析
苟华伟, 董秀芳, 田淑云
1996, 18(3): 229-236. doi: 10.11781/sysydz199603229
摘要(653) PDF(386)
摘要:
本文对塔里木盆地和渤海湾盆地的潜山及潜山圈闭进行了类比。通过两个盆地中潜山圈闭的实例分析,将潜山圈闭分为U型圈闭和UT型圈闭两种类型。不同圈闭类型具有不同的特征和控油气作用,作者认为潜山圈闭仍可作为两个盆地油气勘探方向之一。
准噶尔盆地柴窝堡凹陷达坂城次凹构造特征及油气勘查方向
俞仁连, 杨树生, 赵立群
1996, 18(3): 237-243. doi: 10.11781/sysydz199603237
摘要(637) PDF(341)
摘要:
达坂城次四是准噶尔盆地柴窝堡凹陷的次级构造单元。由于受燕山运动的影响,断裂活动剧烈,形成了6个构造带、在逆断层控制下,形成的断块背斜型局部构造。经喜马拉雅运动改造而定型。根据次回生油岩成油演化及其与局部构造、断裂形成期的配套关系,可认为达坂城次四具有形成中小型油气田的石油地质条件。其中柴窝堡背科带为最有利的含油气构造带;西疙瘩-山水地背斜带、土墩子-西沟下寺背斜带是有利的含油气构造带。它们均处于生油凹陷的边缘,有可靠的构造圈间,是次凹内主要的油气聚集带。同时,这些构造带发育了上三叠统及下、中侏罗统区域盖层,有良好的保存条件,可形成围绕次凹中心的环形油气富集带。
塔里木西南拗陷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的关系
胡望水, 刘学锋, 陈毓遂, 肖安成, 刘生国
1996, 18(3): 244-251. doi: 10.11781/sysydz199603244
摘要(709) PDF(331)
摘要:
塔里木盆地西南拗陷是长期发展演化的复合前陆拗陷。它在新生代经历了早第三纪构造宁静期、中新世构造主要发展期、上新世构造宁静期和第四纪构造定型期。构造变形以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的碰撞及幕式推挤为背景,以发育冲断-褶皱和快速沉降为特征。自后陆向前陆,构造变形由强到弱。不同构造单元构造的变形也有其特点。盆地沉降是构造负载与沉积负载共同作用的结果。喜山构造运动不仅加速了烃源岩热演化,而且还产生了大量与断层相关的褶皱,为油气运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塔里木盆地北部三叠-侏罗纪物源区板块构造背景与沉积盆地类型关系的研究
张希明, 刘青芳, 王贵全
1996, 18(3): 252-258. doi: 10.11781/sysydz199603252
摘要(566) PDF(498)
摘要:
作者通过对大量地表和钻井剖面砂岩薄片的系统观察研究,认为本区北部的库车拗陷属前陆盆地;南部的阿瓦提-满加尔拗陷为克拉通内拗陷盆地。在盆地类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区油气勘探的成果,对盆地油气藏分布模式和油气资源勘探远景进行了分析、预测。
从波动观点看渤海湾盆地济阳拗陷油气田分布
吕修祥, 张一伟, 李德生
1996, 18(3): 259-266. doi: 10.11781/sysydz199603259
摘要(718) PDF(374)
摘要:
拗陷内沉积、构造活动方面的表现特征以及拗陷北断南超的箕状结构都表明本区的地幔柱是呈波浪式由南向北迁移的,并为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所证宴。地幔隆起及地幔柱的波浪式迁移导致了上部地壳的波状运动,渤海湾盆地济阳拗陷的形成,正是这种波状运动的结果。波状运动控制了凹陷的生成及其结构、沉积中心及沉降中心有规律的迁移以及含油富集区的分布。
沪州古隆起与川南油气
安作相
1996, 18(3): 267-273. doi: 10.11781/sysydz199603267
摘要(584) PDF(630)
摘要:
四川盆地沪州古隆起形成于印支运动,它对二叠系阳新灰岩和三叠系嘉陵江灰岩中的气藏的形成起着控制作用。从目前两个层系油气的分布状态看,可能经历了两次运聚过程。另外,天然气的组分特征、成因类型、干燥系数等也都反映了这一控制的关系。沪州古隆起区在燕山-喜马拉雅运动中改变了隆-拗的构造格局,不仅二叠系、三叠系中的油气发生了转化、再次运移和重新聚集,而且下古生界奥陶系中的天然气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预计其油气可能聚集在古隆起区的边缘地带。
裂谷盆地的理论模拟──以松辽盆地为例
刘翠荣, 陈发景
1996, 18(3): 274-282. doi: 10.11781/sysydz199603274
摘要(517) PDF(334)
摘要:
本文对目前存在的裂谷盆地的两种理论模型进行了模拟,并通过其与实际盆地的观测资料的拟合,来确定盆地的形成机制和演化历史,得到有关盆地演化过程中诸如伸展量、构造沉降量、岩脉侵入量及古热流变化等参数。
民和盆地的构造特征
张虎权, 杨中轩
1996, 18(3): 283-288. doi: 10.11781/sysydz199603283
摘要(755) PDF(250)
摘要:
根据地震、重磁力与露头资料的分析,认为民和盆地具有双层结构,前期(上白垩统沉积前)为断陷,后期(下白垩统沉积后)为拗陷,是中新生代发展起来的断、拗山间沉积盆地;盆地基底为复合基底,即前寒武系变质岩和加里东褶皱带的花岗岩;将局部构造归纳为6种类型的构造样式,分属于扭动、冲断与基岩生长3大构造组合。
储集砂砾岩体成因、分布规律及形成条件探讨──以辽河西部凹陷高升油田高二、三区为例
董春梅, 林承焰, 侯连华, 信荃麟.刘泽容
1996, 18(3): 289-297. doi: 10.11781/sysydz199603289
摘要(549) PDF(260)
摘要:
本文以辽河西部凹陷高升油田二、三区莲花油层5、6砂岩组为例,在岩心观察基础上,收集储集砂砾岩体成因标志,结合测井定量信息,应用开发储层小层细分沉积微相研究方法,建立了断陷湖泊深水环境中重力流辫状水道沉积模式,阐明了砂砾岩体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及其演化特征,指出了沉积相带对储层性质的控制作用。本文还探讨了深水辫状重力流水道砂砾岩体的形成与断裂构造、古气候和古地理条件的关系。
侧积交错层──辫状河道的主要沉积构造类型
李维锋, 高振中, 彭德堂
1996, 18(3): 298-302. doi: 10.11781/sysydz199603298
摘要(642) PDF(394)
摘要:
侧积交错层是砂体侧向迁移加积所形成。在辫状河道砂体中特别发育,其特点:①层系的整体形态呈板状,而细层呈“S”形弯曲,向上,向下收敛明显;②侧积交错层的某些细层内部可见次一级的前积交错层及沿塌构造;③层系厚度与沉积物粒度无关;④同一层系内各细层的厚度、成分和粒度有较大差异;⑤细层倾向垂直干区域古流向。辫状河道中侧积交错层发育原因是:横向环流的普遍存在;沉积物中富砂少泥。
葵花岛构造异常地层压力成因机制
黎玉战, 万智民, 杨怀义, 谢文彦, 马常星, 李明阁
1996, 18(3): 303-310. doi: 10.11781/sysydz199603303
摘要(564) PDF(309)
摘要:
葵花岛构造沙河街组异常高压形成于东营组沉积末期。断层处于封闭状态是异常高压产生的首要条件,天然气持续不断的聚集是形成异常超压的主要因素,沉积物快速堆积、粘土矿物脱水和高温增压对形成异常高压都有一定的影响。
湖相油页岩的沉积环境及其层序地层学意义
刘立, 王东坡
1996, 18(3): 311-316. doi: 10.11781/sysydz199603311
摘要(737) PDF(513)
摘要:
按照沉积环境,湖相油页岩可分为浅湖和深湖两种类型。前者可根据于盐湖模式、外因分层湖模式和浅盐湖模式来解释;后者则与分层湖作用有关。无论是浅湖还是深湖油页岩,在纵向上它们都位于湖侵-湖退旋回(规模可大可小)的中部。作为陆相地层中的“密集段”之一,油页岩是否可作为区分水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的标志(最大洪泛面或最大洪泛带),取决于它们在层序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该油页岩层之上是否还有其他密集段的存在。
吐鲁番-哈密盆地中生界砂岩次生孔隙研究
刘林玉
1996, 18(3): 317-324. doi: 10.11781/sysydz199603317
摘要(519) PDF(252)
摘要:
吐鲁番-哈密盆地中生界砂岩次生孔隙主要是由砂岩不稳定组分溶解而成的,可分为11种基本类型,形成3个次生孔隙发育带。有效砂体的形成和保存、泥岩中有机质和粘土矿物的成岩转化及砂岩不稳定组分的溶解是溶蚀孔隙产生的主要原因。
碳酸盐老有机显微组分分类
秦胜飞, 钟宁宁, 秦勇, 任德贻
1996, 18(3): 325-330. doi: 10.11781/sysydz199603325
摘要(638) PDF(319)
摘要:
本文用有机岩石学方法。对华北一个自然演化系列的碳酸盐岩样品进行详细研究,根据简明、实用及系统的分类原则,结合华北碳酸盐岩有机质具体特点,考虑生物来源、沉积作用及成熟作用3个主要成因因素,将碳酸盐岩有机质分为3大类:外源类、内源类和次生类。每一类有机质又分为显微组分组、显微组分和亚显微组分。
煤储层的孔隙度、相对渗透率特征及其测定方法
侯瑞云
1996, 18(3): 331-335. doi: 10.11781/sysydz199603331
摘要(578) PDF(660)
摘要:
煤储层不同于常规的天然气储层,煤岩本身既是气源岩又是储集岩。作为储层,煤岩孔隙结构有其特殊性,煤层气的储集、产出机理也不同于常规储层。与常规油气储层对比,本文对煤储层的孔隙度,相对渗透率特征及其测定方法进行了介绍。
应用流体自身的微观信息反映油气田(藏)的保存状况
饶丹
1996, 18(3): 336-343. doi: 10.11781/sysydz199603336
摘要(536) PDF(205)
摘要:
本文通过对四川盆地卧龙河气田(含建南气田)及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断隆带典型气田(雅克拉凝析气田、提尔根气田)中流体(油、气、水)地化特征的研究和总结,认为流体本身的微观信息较客观环境更能直接反映油气的保存状况,更有利于区域油气保存条件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