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0年  第32卷  第1期

目次
《石油实验地质》2010年32卷第1期目次
2010, 32(1).
摘要(1012) PDF(942)
摘要:
盆地·油藏
继承性构造与新生构造并存的时空发育特征——“盆”“山”耦合理论指导油气勘探的一个切入点
吴根耀, 马力, 里群, 梁兴, 陈方鸿, 梁江平, 朱德丰, 杨建国
2010, 32(1): 1-9. doi: 10.11781/sysydz201001001
摘要(1360) PDF(1026)
摘要:
研究继承性构造与新生构造并存的时空发育特征是"盆""山"耦合理论指导油气勘探的一个切入点。文章从超大陆旋回,成盆动力学和含油气构造带研究3方面展开论述,强调"寻根溯源",在具体分析每一阶段的新生构造时注意基底/先存构造的影响,从含油气盆地的研究深入到含油气构造带的研究,从盆地的运动学研究发展到动力学(包括外动力和内动力)研究。在分析新生构造演化的2种趋势的基础上指出了海相油气勘探的3类主要靶区。以新生构造的演化为主线,结合"源""运""聚""藏"的研究,借鉴石油地质学研究的其它新思想,"盆""山"耦合将成为指导油气勘探尤其是海相油气勘探的创新思路之一。
川西龙门山油气保存条件探讨
罗啸泉, 李书兵, 何秀彬, 李志奎
2010, 32(1): 10-14. doi: 10.11781/sysydz201001010
摘要(1282) PDF(1056)
摘要:
在对国内外推覆带油气研究现状调研的基础上,从构造形变、盖层及油水与油气保存关系等方面,对龙门山逆冲推覆带油气保存进行深入研究,总结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在区带评价的基础上,指出江油—都江堰断裂以东保存条件好,有利于油气成藏。建立了龙门山逆冲推覆带构造形变保存模式,以及适应本区特征的评价技术方法和指标。据此预测石板滩背斜、鸭子河背斜为龙门山前有利勘探目标。
伊朗扎格罗斯盆地白垩质灰岩储层特征及开发建议
徐德军, 张文才, 杜秀娟, 李艳军, 苏瑜
2010, 32(1): 15-18. doi: 10.11781/sysydz201001015
摘要(1471) PDF(1162)
摘要:
伊朗Y油田含油层系Sarvak组油气储集层主要为富含蛤类化石的白垩质灰岩,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孔隙和洞,为中孔低渗—特低渗型储层。沉积环境为浅海碳酸盐岩台地边缘斜坡及礁边缘相。储层层内相对均质,而层间非均质性严重。优质储层受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双重因素控制,发生白垩化成岩作用较强的碳酸盐岩台地前缓坡相和台地浅滩相是白垩质灰岩储层发育的有利相带。Sarvak组油藏类型为层状边水油藏,油水界面倾斜,开发中尽可能依托储层特征及油藏类型,增加开发效益。
陆相盆地薄层泥岩盖层形成机制、特征与油气成藏关系——以辽东湾地区中南部为例
李慧勇, 徐长贵, 刘廷海, 邓津辉, 刘明玲, 姚长华
2010, 32(1): 19-23. doi: 10.11781/sysydz201001019
摘要(1436) PDF(1002)
摘要:
渤海海域辽东湾地区中南部近2年发现了一系列薄层泥岩作为有效盖层的油气藏。文章较全面地总结了薄层泥岩盖层特征及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薄层泥岩盖层与油气成藏的关系。通过系统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在圈闭形态良好的条件下,薄层泥岩盖层对油气藏具有良好的封盖作用;薄层泥岩质量对油气藏高度有明显的影响,而薄层泥岩盖层厚度与油气藏高度没有明显的关系;在相似薄层泥岩盖层条件下,随着圈闭形态的变好,油气藏高度变高。研究成果有助于拓宽勘探思路:在近物源储层发育的地方,虽然没有区域性盖层,只要圈闭形态良好也能找到大中型油气田。
准噶尔盆地MXZ地区侏罗系隐蔽油气藏成因模式新认识
李群, 何金海, 王保才
2010, 32(1): 24-27. doi: 10.11781/sysydz201001024
摘要(1247) PDF(928)
摘要:
通过对岩心、钻/测井及地震资料进行层序分析,将2套储油层合并到层序1的低位体系域中,建立了准噶尔盆地中部MXZ地区隐蔽油气藏成因模式。对层序1界面追踪发现,在坡折带附近低位域前积现象明显,沉积地层增厚,地层应斜层对比;而没有坡折之处,地形平缓,地层应平行对比;从而搞清了隐蔽圈闭成因机制,并总结出基准面变化是该区隐蔽圈闭形成的主控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低位域储油砂体展布特征分析,总结出该区新的隐蔽油气藏成因模式,即平面为朵叶状,横剖面为透镜状,纵剖面为平缓楔状。
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与尼日尔三角洲、坎波斯盆地油气地质条件的对比研究
许晓明, 于水, 骆宗强, 康洪全, 聂志勐
2010, 32(1): 28-34. doi: 10.11781/sysydz201001028
摘要(1748) PDF(1550)
摘要:
坎波斯盆地、尼日尔三角洲和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这3个典型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既有相似性,也有不同点,其不同之处表现在:①坎波斯盆地和尼日尔三角洲均只有一期裂谷,西北大陆架各盆地均有多期裂谷,这种多期裂谷使得西北大陆架的油气主要富集在裂谷层系中,而前两者主要分布在漂移层序;②由于烃源岩生烃性质不同,导致不同盆地油气分布特征有差异,前两者油多气少,而西北大陆架富气贫油;③三者油气分布主控因素不同,坎波斯盆地油气藏分布主要与浊积岩和盐岩运动有关,尼日尔三角洲油气藏分布与同生断层有关,西北大陆架油气分布则主要受构造所控制。
松辽盆地安达地区泉头组四段沉积特征与油气分布关系
赵波, 冯子辉, 梁江平
2010, 32(1): 35-40. doi: 10.11781/sysydz201001035
摘要(1395) PDF(1051)
摘要:
通过岩心观察、相标志和测井相研究表明,松辽盆地安达地区泉头组四段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2种亚相,进一步划分为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决口扇、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和席状砂6种微相。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把安达地区泉头组四段分为1个长期旋回、6个中期旋回和10个短期旋回层序。K1q4-sq1和K1q4-sq2层序中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K1q4-sq3层序中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综合分析D25,DS401等7口钻井资料认为,该区主要储层为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上覆沉积的青山口组一段泥岩构成良好的烃源岩和盖层。
柴北缘南八仙油田储层特征与综合评价
姜福杰, 武丽, 李霞, 马中振
2010, 32(1): 41-45. doi: 10.11781/sysydz201001041
摘要(1445) PDF(995)
摘要:
柴北缘南八仙油田有近50年的开发历史,储层的综合评价对于剩余油的挖潜具有重要的意义。南八仙油田第三系储层岩石类型以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碎屑成分中杂基、胶结物含量较高;孔隙类型主要为原生孔隙和次生溶孔,分选较好;储层成岩作用相对较弱,碳酸盐析出是减少原生孔隙的重要因素;孔隙类型以粒间孔为主,喉道以弯片状—片状组合类型为主。储层物性为中孔—中渗类型,连通性较好;成岩相主要为早成岩B期,有利于次生溶孔的发育。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储层综合评价表明,南八仙油田内Ⅲ类储层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Ⅱ类储层,Ⅰ类储层比例相对较小。
塔河地区下古生界热液流体及储层发育主控因素探讨——以S88和TS1井为例
李开开, 蔡春芳, 蔡镠璐, 姜磊
2010, 32(1): 46-51. doi: 10.11781/sysydz201001046
摘要(1247) PDF(963)
摘要:
S88及TS1井是塔河油田钻遇下古生界巨厚白云岩地层的典型钻井。对这2口井的岩样进行岩心观察、矿物鉴定、流体包裹体测温及地球化学研究表明,S88井奥陶系蓬莱坝组及TS1井寒武系下丘里塔格组白云岩地层除受原地盆地流体的影响外还可能存在深部热液流体的影响,流体性质以高温、富87Sr且携带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产物(H2S和CO2)的酸性流体为主。热液流体的运移导致这2口井深部储层次生溶蚀孔洞的发育,使得储集物性得到改善。研究还表明,这2口井疏导层的存在为深部热液流体的向上运移及进入储层提供关键通道。S88井热液流体对储层的影响主要受控于岩相和裂缝的发育程度,白云岩段储层好于灰岩段,裂缝发育段储层优于不发育段;TS1井白云岩储层的发育主要受控于岩性组合,下部井段的膏盐层与白云岩层的共生可能是其岩石物性优于上部纯白云岩井段的主要原因。
石油地球化学
湖北长阳地区有机质热演化异常成因及意义
刘光祥, 罗开平, 彭金宁, 邓模, 管宏林
2010, 32(1): 52-57. doi: 10.11781/sysydz201001052
摘要(1954) PDF(942)
摘要:
对湖北长阳地区上震旦统—下三叠统系统的镜质体(沥青)反射率和伊利石结晶度测试分析表明,在二叠系—志留系上部和志留系底部—下寒武统上部存在2个等效镜质体反射率和伊利石结晶度异常带。综合分析认为,上部异常带为平流热液流体沿云台观组(D2y)、纱帽组(S3sh)等砂岩储层和D2y/S3sh、岩关组(C1y)/泥盆系等不整合面流动的热效应所致;下部异常带为热液流体在石龙洞组(-C1s)—奥陶系储层中形成热对流造就。燕山期热液流体的热效应使区内二叠系、五峰组—龙马溪组烃源岩理论上在中三叠世末停滞的生烃作用持续至侏罗纪末,延长了烃源岩生烃时期,有利于油气聚集。
渤海湾盆地济阳、临清坳陷上古生界烃源岩生烃史分析
朱建辉, 胡宗全, 吕剑虹, 王保华, 周新科
2010, 32(1): 58-63. doi: 10.11781/sysydz201001058
摘要(1443) PDF(908)
摘要:
建立在盆地叠加改造分析基础上的TSM盆地模拟,揭示了渤海湾盆地上古生界多套不同类型烃源岩的生烃演化。济阳、临清坳陷上古生界烃源岩在中三叠世末之前大体进入生烃门限,印支运动造成区域性生烃停滞,中新生代盆地演化差异导致了坳陷内不同凹陷上古生界源岩"二次生烃"过程的差异,从而也影响了对上古生界生烃潜力的评价。模拟结果表明,济阳坳陷上古生界源岩经历了燕山期、早喜山期2个"二次生烃"过程,早喜山期生烃量最大,并且生烃中心随时间呈迁移变化;东濮凹陷在早喜山期开始"二次生烃"过程,平均生烃强度较高。
沟鞭藻:24-降胆甾烷的重要生源
王广利, 李姝
2010, 32(1): 64-66. doi: 10.11781/sysydz201001064
摘要(1252) PDF(914)
摘要:
24-降胆甾烷是出现在原油和沉积有机质中的一类重要分子化石,其在地层中的分布与地质时代、古气候和沉积相等有关。国内外研究表明,硅藻是24-降胆甾烷的重要生源。通过研究发现,在缺少硅藻化石的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湖相沉积中,发育丰富的24-降胆甾烷,且与地层中的沟鞭藻分子化石(三芳甲藻甾烷)和生物化石(囊孢)存在明显相关性。因此可以推测,沟鞭藻是24-降胆甾烷的另一重要生源。由于沟鞭藻和硅藻分布的差异,不同盆地中24-降胆甾烷的来源存在区别。济阳坳陷古近纪气候温暖湿润,沟鞭藻极度繁盛,是24-降胆甾烷的主要贡献者。
单体烃包裹体成分分析
饶丹, 秦建中, 张志荣, 张渠, 蒋启贵
2010, 32(1): 67-70. doi: 10.11781/sysydz201001067
摘要(1208) PDF(915)
摘要:
单体油气包裹体有机成分分析技术是当今世界研究的热点与难题。将显微激光系统与色谱质谱分析系统通过进样、富集系统进行连接,研发出单体包裹体成分分析仪,并利用激光剥蚀技术打开单体包裹体,对有机质先进行富集再开展色谱质谱定性定量分析,首次实现了地质样品单体包裹体C6+有机组分分析,对不同期次包裹体进行了独立研究,为海相叠合盆地复杂油气成藏演化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
方法·技术
国产Y型分子筛对甾烷、藿烷的吸附和脱附研究
王汇彤, 魏彩云, 张水昌, 张大江, 杨爱迪
2010, 32(1): 71-75. doi: 10.11781/sysydz201001071
摘要(1337) PDF(815)
摘要:
首次对不同120型号的国产Y型分子筛对生物标记化合物甾烷和藿烷等的柱层析吸附—脱附行为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发现:USY,DNSY和DASY分子筛对甾烷、藿烷具有相同的吸附,不能用于甾烷、霍烷的分离;CDY分子筛对不同构型的甾烷、藿烷具有不同的吸附,但对C29藿烷和C295α,14α,17α—20R甾烷吸附能力近似;MOY和REUSY分子筛对藿烷具有很强的吸附,而对甾烷、伽马蜡烷、β—胡萝卜烷吸附较弱,可富集分离出甾烷、伽马蜡烷、β—胡萝卜烷;NaY分子筛对不同构型的甾烷、藿烷、伽马蜡烷、β—胡萝卜烷吸附的差异性明显,是分离富集甾烷、藿烷等生物标记化合物的最佳选择。
油田水离子色谱分析技术及其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李武, 宁丽荣, 卢丽
2010, 32(1): 76-82. doi: 10.11781/sysydz201001076
摘要(1133) PDF(945)
摘要:
针对常规化学分析方法分析油田水中常量离子的缺点,开展了油田水离子色谱分析技术研究,并应用到泌阳凹陷安棚油田的油田水分析中,为油田开发提供了可靠的分析数据。研究成果表明安棚油田储层条件较差,不同层位油田水受储层性质的影响较大,注入水对储层的溶蚀作用较强。安棚油田浅中层与深层的油田水差别显著,深层油田水受注水的影响更大。泌185—安2108—安65—安27—安2029—泌185等井组成的闭合区域为统一储集体,具有较好油气储集条件。油田水离子色谱分析技术对研究储层连通性、注水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TK461井组油水分布概念模式研究
杨敏, 陆正元, 窦之林, 鲁新便, 李峰
2010, 32(1): 83-86. doi: 10.11781/sysydz201001083
摘要(1269) PDF(833)
摘要:
塔河油田奥陶系致密碳酸盐岩缝洞油藏的储集空间主要为天然裂缝和酸压裂缝沟通大型管道状洞穴构成的复杂系统。塔河油田四区TK461,TK435,TK455和TK432等4口相互连通的油井见水开发过程表明存在多个不同的边底水侵入通道;并不遵循由低到高逐渐见水的常规开发见水规律。实践表明在低部位的TK461井探索性注水使高部位TK432井的含水下降,高部位TK435变成不产水,而高部位不产水的TK455井的油产量明显提高。根据开发过程中的油水关系变化,建立了TK461井组的储层油水分布概念模式,指出了低部位注水可以增加高部位油井产量,同时可能实现对高部位高含水井从原水侵相反方向上补充剩余油体能量来减缓水体侵入,起到压制水锥增加产油量的效果。
构造因素对地震剖面视频率的影响——以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为例
王雪峰, 李忠权, 蒙启安, 朱德丰, 杭文燕, 陈均亮
2010, 32(1): 87-92. doi: 10.11781/sysydz201001087
摘要(1360) PDF(1143)
摘要:
视频率是地震资料解释参考的重要信息。通过对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地震剖面视频率和构造演化、构造控制沉积、构造抬升剥蚀、不同期构造作用强烈程度的关系研究,表明构造因素是影响地震剖面视频率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通过控制沉积地层结构和后期对地层结构的改造两方面来影响的。视频率横向上突然变化往往反映的是断层,其纵向上的突然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不整合面。用视频率突变面作为地震资料解释的构造不整合面,尤其是平行不整合面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特低渗透砂岩微观模型水驱油实验影响驱油效率因素
王瑞飞, 孙卫
2010, 32(1): 93-97. doi: 10.11781/sysydz201001093
摘要(1372) PDF(1229)
摘要:
通过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特低渗透砂岩微观模型水驱油实验,探讨了驱油效率的控制因素。研究发现,特低渗透砂岩储层水驱油过程中,润湿性不同,驱替机理不同。水湿储层表现为驱替机理和剥蚀机理;油湿储层表现为驱替机理和油沿孔道壁流动机理。特低渗透砂岩储层水驱开发中影响开发效果的因素较多,其中包括物性、孔隙结构、注入量、注水速度、润湿性等。特低渗透砂岩储层水驱开发效果对注水速度较为敏感。针对不同的储层,采取合适的注水速度,才能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
水对天然气中微量氢同位素测试结果的影响
孟庆强, 金之钧, 刘文汇, 陶成, 孙冬胜
2010, 32(1): 98-100. doi: 10.11781/sysydz201001098
摘要(1328) PDF(865)
摘要:
利用饱和食盐水进样测试微量氢的同位素组成时,水蒸气对氢同位素组成具有较大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对色谱柱进行除水时,浓度为0.1%的氢,其6次的同位素组成测试值的标准偏差为17.15,表明尽管测试值的平均值与内标氢同位素组成的公认值之间的差较小,但单次测试结果的可信度较低;而对色谱柱除水后,相同浓度氢同位素组成的6次测试值的标准偏差为4.56,说明色谱柱除水之后,测试值的分布相对集中。研究表明,色谱柱除水能显著提高测试结果的可信度,并且,低浓度氢的氢同位素组成的测试平均值并不能完全代表测试结果的质量,应综合考虑标准偏差参数对测试值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