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2年  第34卷  第1期

目次
《石油实验地质》2012年第1期目次
2012, 34(1).
摘要(2861) PDF(2147)
摘要:
盆地·油藏
中国中西部晚古生代—中三叠世沉积盆地原型
黄泽光, 高长林, 范小林
2012, 34(1): 1-7. doi: 10.11781/sysydz201201001
摘要(3866) PDF(2531)
摘要:
中国中西部晚古生代—中三叠世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受控于4大重要地质事件:一是从晚泥盆世到早石炭世古亚洲陆块的形成,由于古亚洲洋壳的俯冲消减,西伯利亚陆块与古中国陆块由天山—阴山造山系缝合成巨型古亚洲陆块;二是石炭纪—早二叠世巨型古亚洲陆块受地幔柱的作用,发育天山大火成岩省与多条裂谷;三是早石炭世一直延续到中三叠世古特提斯洋扩张和古亚洲陆块南东南边缘离散;四是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峨眉地幔柱与多条裂谷。晚古生代—中三叠世,中国中西部地区存在4类盆地原型:(1)离散板块边缘盆地,形成于古特提斯洋拉张期,主要分布于华南陆块北西缘、南缘以及塔里木陆块的南缘;(2)会聚板块边缘盆地,于晚二叠世—三叠纪形成于华南陆块南缘、中晚泥盆世—石炭纪形成于华北陆块北缘以及泥盆纪—石炭纪发育于中央造山系的一侧或两侧;(3)克拉通内盆地,包括台内坳陷和台内断陷及残余海盆;(4)裂谷和拗拉槽,即与天山大火成岩省和峨眉地幔柱相关的裂谷和拗拉槽。
塔里木盆地阿瓦提北—顺托果勒北地区有利勘探方向分析
吕海涛, 耿锋, 毛庆言, 伍齐乔, 贺凯
2012, 34(1): 8-13. doi: 10.11781/sysydz201201008
摘要(5211) PDF(2999)
摘要:
塔里木盆地阿瓦提断陷长期以来未能取得与生烃坳陷相对应的油气勘探成果,勘探部署方向正处于探索之中。结合近期勘探取得的资料和新的研究进展,综合分析了阿瓦提北—顺托果勒北地区的石油地质条件,从含油气系统的角度,指出了阿瓦提寒武—奥陶系含油气系统(!)的最有利目标为研究区东部的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缝洞型储集体,其次为顺大断裂带分布并在燕山期及以前定型的圈闭;库车三叠—侏罗系含油气系统(!)的有利目标为研究区东部白垩系、古近系岩性圈闭和喜山早期不整合面上下的各类圈闭;阿瓦提三叠系含油气系统(?)有利方向为三叠系近烃源岩三角洲砂体、湖相浊积岩体。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气输导体系与勘探方向
王祥, 吕修祥, 刘国勇, 张艳萍, 焦伟伟, 华晓莉
2012, 34(1): 14-18. doi: 10.11781/sysydz201201014
摘要(5195) PDF(2774)
摘要:
根据塔河油田区域地质情况,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塔河油田碳酸盐岩输导体系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认为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气输导体系分为断裂与构造裂隙输导体系、不整合面与风化壳输导体系、奥陶系岩溶孔、缝、洞输导体系。断层及其伴生的构造裂隙和强烈的岩溶作用所形成的岩溶裂缝网络构成了塔河油田主体区的油气输导格架,断层及其伴生的构造裂隙与长期南倾的不整合面构建了塔河油田外围区油气的输导格架。根据油气输导要素特征和输导体系在空间上的配置关系,提出3个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塔河油田三区北部裂缝—岩溶型油气藏、塔河主体区地层不整合—岩溶型油气藏和塔河油田南部盐下奥陶系岩溶—裂缝型油气藏。
川东北元坝地区中生代构造与动态热演化史——磷灰石、锆石(U-Th)/He定年分析
王杰, 秦建中, 刘文汇, 陶成, 腾格尔
2012, 34(1): 19-24. doi: 10.11781/sysydz201201019
摘要(3533) PDF(1779)
摘要:
通过对川东北元坝地区须家河组(T3x)—嘉定组(K1j)钻井岩屑样品镜质体反射率和锆石、磷灰石(U-Th)/He定年分析,建立了该区He年龄—深度/温度动态演化模式,推断出元坝地区磷灰石He封闭温度为95℃左右。元坝地区T3x-K1j中生代地层基本都经历了磷灰石He封闭温度(95℃);所有样品未经历锆石He封闭温度,T3x2-J1z地层部分样品可能经历了约170℃的最高古地温。元坝地区中生代地层在古近纪—新近纪(0.2~36.4 Ma)发生重大冷却抬升剥蚀,剥蚀速率约为109.9m/Ma,K1j及以上地层最大抬升剥蚀厚度约为4000m。系统揭示了该区动态热演化历史,中生代地层最高古地温接近于170~190℃,随后地层发生抬升,古地温下降;在36~176 Ma之间时,古地温在95~170℃之间;在0~36Ma时,现今地温小于95℃。
琼东南盆地松南三维区台缘礁地震沉积学研究
黄鸿光, 陆永潮, 邹卓超
2012, 34(1): 25-29. doi: 10.11781/sysydz201201025
摘要(5144) PDF(3127)
摘要:
基于新采集的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对琼东南盆地南部隆起北缘松南三维台缘礁开展了地震沉积学研究。在识别海平面变化控制下高频礁生长单元构成样式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成礁模型,在此模型指导下利用地震属性技术在体系域内精细刻画台缘礁沉积微相的空间展布特征,并结合速度模型约束下的储层孔隙度反演预测储层物性的分布格局。研究认为,研究区台缘礁的礁体生长具有典型的复杂镶边型特征,体系域约束下层间振幅属性能有效地反映小尺度等时单元内台缘礁生长单元的空间展布特征,孔隙度预测中的地震低速异常区是潜在的有利勘探区。
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褶皱构造样式
李兰斌, 孙家振, 夏晓燕, 蒋武明, 吴光大
2012, 34(1): 30-35. doi: 10.11781/sysydz201201030
摘要(4901) PDF(2922)
摘要:
依据构造剖面特征和变形历史,按成因可将柴达木盆地西南区构造分为:冲断褶皱、断展褶皱、滑脱褶皱、底辟(泥拱)和复合型褶皱5种主要构造类型。冲断褶皱构造以基底卷入强烈隆升的单向挤压不对称褶皱构造为主要特征,主要分布于昆北断隆带;断展褶皱构造以基底卷入单向挤压断层扩展不对称褶皱构造为主要特征,主要分布于尕斯—扎哈泉断褶带;滑脱褶皱构造以中浅层滑脱型近于对称褶皱构造为主要特征,主要分布于英雄岭滑脱断褶带和中央坳陷带以及尕斯—扎哈泉断褶带浅部;底辟构造(泥拱构造)以塑性泥岩上拱为主要特征,主要分布于中央坳陷带和英雄岭滑脱断褶带东部;复合褶皱构造由断展和滑脱型共同作用形成,主要分布于尕斯—扎哈泉断褶带、英雄岭滑脱断褶带的西段。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地层水与油气保存条件
谭开俊, 张帆, 尹路, 代冬冬, 齐雯
2012, 34(1): 36-39. doi: 10.11781/sysydz201201036
摘要(4530) PDF(2430)
摘要:
针对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地质流体分布的复杂特征,从水文地质条件和地层水化学特征分析入手,剖析了地层水与油气保存条件的关系。研究认为,处于交替阻滞带和交替停止带的二叠系、三叠系的大气水下渗阶段时间较短暂,而压榨水阶段时间较长,且受深部热液影响大,地层水以CaCl2和NaHCO3水型为主,矿化度高,钠氯系数和脱硫酸系数低,属于未破坏或微破坏型,保存条件优越,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
松辽盆地北部上白垩统嫩江组物源及古流向分析
莫午零, 吴朝东, 张顺, 彭国亮
2012, 34(1): 40-46. doi: 10.11781/sysydz201201040
摘要(4227) PDF(2308)
摘要:
通过地震沉积学中的地层切片方法,结合岩石岩屑组分分析和重矿物组分分析方法,对松辽盆地北部上白垩统嫩江组进行了物源及古流向分析。在古流向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嫩江组曲流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的沉积相分布模式。模式表明,嫩江组沉积直接受控于东部及东北部三角洲,东北部物源在嫩江组一段沉积期占主导地位,其古流向沿近南北向坡降方向;经过嫩江组二三段沉积早期最大湖泛面之后,东北物源萎缩,东部物源逐渐占主导地位,其古流向沿东西向坡降方向。沉积相模式的提出为松辽盆地北部黑帝庙油层的油气勘探提供了有力的地质支持。
伏尔加—乌拉尔典型前陆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前景分析
李斌, 朱筱敏
2012, 34(1): 47-52. doi: 10.11781/sysydz201201047
摘要(7585) PDF(3542)
摘要:
伏尔加—乌拉尔盆地为东欧地台东部边缘一个典型的前陆盆地,发育前寒武里菲纪—新生代第四纪地层,其中上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发育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形成了巨型富油气区,具有广阔的油气资源前景。其构造演化经历了陆内裂谷碎屑岩阶段、被动陆缘碳酸盐岩台地阶段、造山带前陆盆地形成阶段以及前陆盆地碎屑岩阶段。研究表明,该盆地经历了大陆开裂—大陆碰撞整个"威尔逊旋回"的构造运动,具有典型的大型前陆盆地形成与演化特征;被动陆缘阶段发育的生物碳酸盐岩为烃源岩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在前陆盆地形成时造山带强烈的区域构造运动为油气运移提供了动力,使油气大规模聚集;盆地东部褶皱带为今后重要的勘探区。
油气地球化学
松辽盆地红岗地区浅层气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景成杰, 牛世忠, 黄玉欣
2012, 34(1): 53-56. doi: 10.11781/sysydz201201053
摘要(4279) PDF(914)
摘要:
根据红岗地区7件明水组浅层气和13件嫩江组浅层气样品的组分和同位素分析,表明明水组浅层气甲烷含量、重烃含量、干燥系数、δ13C1均值分别为92.74%,1.77%,0.981,-56.7‰,而嫩江组浅层气甲烷含量、重烃含量、干燥系数、δ13C1均值分别为90.38%,5.57%,0.942,-52.1‰。明水组浅层气主要为生物气,而嫩江组浅层气属于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都属于低熟油型气。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地质意义
刚文哲, 仵岳, 高岗, 马亁, 庞雄奇
2012, 34(1): 57-61. doi: 10.11781/sysydz201201057
摘要(4195) PDF(1049)
摘要:
通过对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的多参数精细描述和对比研究认为,沙三段有效烃源岩厚度大,有机碳含量高达2.5%~8%,以Ⅱ1和Ⅰ型有机质为主,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为好的有效烃源岩;沙一段有机碳含量1.2%~2.3%,有机质类型以Ⅱ2和Ⅲ型为主,为好的有效烃源岩。东三段有机碳含量0.2%~2.6%,以Ⅱ2型有机质为主,处于成熟演化阶段,为较好的有效烃源岩。因此,预测南堡凹陷勘探有利方向:第一类为紧邻以Ⅱ1和Ⅰ型有机质烃源岩为主的生烃凹陷分布的南堡1-2号构造和南堡3-4号构造;第二类为紧邻以Ⅱ2和Ⅰ型有机质烃源岩为主的生烃凹陷分布的高尚堡构造—柳赞构造;第三类是紧邻以Ⅱ2和Ⅲ型有机质烃源岩为主的生烃凹陷分布的老爷庙构造—北堡构造和南堡5号构造。
苏北盆地海州群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学意义
陆永德, 高长林
2012, 34(1): 62-65. doi: 10.11781/sysydz201201062
摘要(2529) PDF(977)
摘要:
苏北盆地元古代晚期的海州群中发育大量火山岩,以石英角斑岩为主,细碧岩次之,角斑岩类稀少,属于细碧岩—石英角斑岩组合类型。海州群火山岩富碱、富钠,具双峰值特征,该岩系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形成于非造山张性环境,为裂陷槽,是与晚元古代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有关的岩浆作用的产物。
TSR对气态烃组分及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高温高压模拟实验的证据
张建勇, 刘文汇, 腾格尔, 王小芳, 潘立银, 吕玉珍, 付小东, 张敬艺, 卿颖, 刘金钟
2012, 34(1): 66-70. doi: 10.11781/sysydz201201066
摘要(3340) PDF(961)
摘要:
选用高含硫原油、Ⅱ型干酪根、Ⅲ型干酪根以及硫酸镁作为反应物,设计了3组共6个反应体系,以对比发生硫酸盐热还原作用(TSR)与否对烃类组分及碳同位素的影响。模拟实验利用黄金管—高压釜限定系统完成,6个反应体系具有完全相同的反应温度和压力,反应结果具有可对比性。模拟实验结果证实:①TSR反应导致气态产物中H2S和CO2含量的明显增加;②TSR反应导致气态天然气组分变干,即碳数越多的气态烃越容易发生TSR反应,甲烷很难作为反应物参与TSR反应;③TSR反应导致气态烃碳同位素变重,而CO2碳同位素变轻;④TSR导致甲烷碳同位素变重最多,乙烷、丙烷碳同位素变重相对较小,即δ13C2与δ13C1差值变小。TSR反应导致的天然气组分及碳同位素的变化影响了油气源对比的经验公式及判断指标,因此在高含硫天然气区进行气源对比时应考虑TSR的影响。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不同含气组合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李艳霞, 赵靖舟, 刘新社, 席胜利, 魏新善
2012, 34(1): 71-77. doi: 10.11781/sysydz201201071
摘要(4171) PDF(2145)
摘要: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110个天然气样品组分及碳同位素的分析,认为下部含气组合本溪组、太原组及山西组气藏以干气为主,具有甲烷含量高、重烃低、干燥系数大、非烃略高的特点;中部含气组合盒8气藏以湿气为主,干气为辅,干燥系数具有2个主峰(0.93~0.94,0.98~0.99),重烃含量较高,非烃含量低;上部含气组合千5气藏天然气甲烷含量最高,重烃含量略低,干燥系数为0.96~0.99,非烃含量最低。不同含气组合中甲烷碳同位素值比较重,乙烷、丙烷碳同位素具有典型的煤成气的特点。烃源岩干酪根碳同位素、烃源岩及盖层中脱附烃组分均表明,气源岩具有典型的煤系烃源岩的特征,不同含气组合中的天然气来自下伏煤系气源岩。
二连盆地格日勒敖都凹陷准宝1井油源对比
魏分粮, 欧阳睿, 肖斌, 钟宁宁, 罗情勇, 韩辉, 齐琳, 付晓宁, 张毅
2012, 34(1): 78-83. doi: 10.11781/sysydz201201078
摘要(4652) PDF(992)
摘要:
二连盆地格日勒敖都凹陷准宝1井侏罗系阿拉坦合力群烃源岩的Ro分布范围为0.58%~0.67%,平均值为0.63%,Tmax平均值大于435℃,处于低熟—成熟生烃演化阶段;Pr/Ph分布范围为0.39~5.24,平均值为1.62,表明其沉积环境为偏还原;伽马蜡烷/C30αβ藿烷分布范围为0.07~1.45,平均值为0.37,表明其沉积于淡水—微咸水的湖沼;C29/C27ααα20R甾烷比值均大于1,表明烃源岩生源既有低等生物贡献又有高等植物贡献,且高等植物贡献占优势。通过烃源岩和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表明准宝1井原油来自阿拉坦合力群烃源岩。阿拉坦合力群是二连盆地有利的油气勘探方向。
方法·技术
同位素测年在油气成藏期研究中的应用
李婧婧, 王毅, 李慧莉, 张卫彪
2012, 34(1): 84-88. doi: 10.11781/sysydz201201084
摘要(4043) PDF(1589)
摘要:
同位素测年法使油气成藏期研究从定性分析走向定量分析。该文简述了同位素测年的原理,介绍了近年来取得较快发展的K-Ar法、40Ar-39Ar法及Re-Os法,并着重对这3种方法在油气成藏期研究中的应用原理、测试对象、优缺点及在实际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为同位素测年在石油地质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稳态充注下输导层交汇处油气运移路径的选择性
马中良, 曾溅辉, 郑伦举
2012, 34(1): 89-93. doi: 10.11781/sysydz201201089
摘要(3601) PDF(1548)
摘要:
输导层的孔、渗特性和产状对于油气的运移、聚集具有重要的影响。以东部断陷盆地输导格架为例,开展了稳态充注条件下输导层物性和倾角变化对输导层交汇处油气运移路径影响的二维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油气运移至两输导层的交汇处时优势通道的选择取决于各砂层物性和倾角的综合作用,输导层物性和倾角对油气优势通道形成具有互补性,倾角大、物性好的输导层更容易成为油气优先选择的运移通道。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得出了输导层交汇处油气运移通道发生变化的不同倾角比条件下的临界物性比,物性比等于该临界值时,两输导层均可成为运移通道,小于或大于该临界值,只有一条优势运移通道。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输导层交汇处油气运移路径的判别模版,为预测不同输导格架下油气优势运移方向提供了实验参考。
土壤和沉积物中苯系物的热解析气相色谱分析方法
汪双清, 秦婧, 孙玮琳, 沈斌, 杨佳佳, 严开峰
2012, 34(1): 94-98. doi: 10.11781/sysydz201201094
摘要(2350) PDF(1151)
摘要:
通过热解析与气相色谱联用技术,系统研究了利用内标法测定土壤和沉积物中的苯系物(BTEX)的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简单,分析速度快,重现性好,检测下限低,适用于近地表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样品中BTEX的分析测试。确定了以4-溴氟苯为内标化合物的有效性,并测定了其与苯、甲苯、乙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邻二甲苯单组分之间的质量-峰面积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全部在0.99以上。用实际土壤和海洋沉积物样品和人工合成样品考察了方法的重现性、回收率和检出限,均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各单组分的检出限均不高于10 ng/g。
原油二次运移过程中的逾渗主脊实验研究
闫建钊, 罗晓容, 张立宽, 雷裕红
2012, 34(1): 99-103. doi: 10.11781/sysydz201201099
摘要(2499) PDF(940)
摘要:
利用Hele-Shaw模型开展二维空间原油持续二次运移过程实验研究。在初始运移路径形成后改变注入煤油的颜色,验证二次运移过程中的逾渗主脊现象,初步从机理上指出初始运移路径形成后毛管力的变化是逾渗主脊形成的主要原因。逾渗主脊的尺寸和分形维数都要小于对应的初始运移路径的尺寸和分形维数。油气以这样的方式发生二次运移,加速了运移速率,二次运移过程中的烃损失量只限于初始路径。
激光拉曼光谱在有机显微组分研究中的应用
鲍芳, 李志明, 张美珍, 王汝成
2012, 34(1): 104-108. doi: 10.11781/sysydz201201104
摘要(4112) PDF(1184)
摘要:
煤岩显微组分分析一直以人工测试为主,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而激光拉曼光谱能够反映碳物质结构的有序程度和结构缺陷,因此可从分子结构上研究认识有机显微组分的性质。该文对烃源岩中的3种显微组分(镜质体、半丝质体、丝质体)的拉曼光谱特征及其归属进行了研究,比较了各种显微组分拉曼光谱参数变化,并对不同组分的结构进行分析,寻找利用拉曼光谱快速有效的识别不同显微组分的方法。研究表明,在一定成熟度范围内,不同有机显微组分的D1峰位置与G峰半峰宽有较明显的变化,可作为判断不同有机显微组分的参考标准。利用拉曼光谱能够快速有效的识别煤及岩样中的显微组分,能作为显微组分分析的一种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