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3年  第35卷  第2期

目次
《石油实验地质》2013年第2期目次
2013, 35(2).
摘要(905) PDF(851)
摘要:
盆地·油藏
济阳坳陷致密砂岩储层油气成藏机理探讨
刘传虎, 王永诗, 韩宏伟, 王学忠
2013, 35(2): 115-119. doi: 10.11781/sysydz201302115
摘要(1598) PDF(1135)
摘要:
致密砂岩储层渗透率小于10×10-3μm2,由于其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的特殊性,在油气成藏机理方面与常规油气藏存在根本的区别。该文从分析"根缘气"的形成条件及成藏特点出发,以模拟实验为基础,根据济阳坳陷致密储层特点,探讨油气成藏机理:致密储层油气运移成藏以超压充注为主,超压传递到达的边界就是其含油(气)边界,超压梯度大,油气充注的距离和圈闭滞留的范围就大,含烃饱和度也相对高。通过成藏相似性研究认为,济阳坳陷致密砂岩油气藏具以下特点:①烃源岩持续供烃,源内及附近储层蕴含着大量的分异性较差的油气;②致密砂岩储层"相势控藏";③具有大面积分布致密油气藏的条件,勘探潜力大。
吉林延边地区上古生界油气资源潜力分析
董清水, 张凯文, 许之, 于蒙, 李赫, 张勇
2013, 35(2): 120-126. doi: 10.11781/sysydz201302120
摘要(1439) PDF(867)
摘要:
吉林省延边地区上古生界油气资源研究程度很低。通过大量槽探工程取样与多项地球化学指标测试,结合重磁与地震资料解释,系统研究了该区上古生界的分布、赋存及其暗色泥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等特征。综合分析表明:延边地区上古生界分布较广,暗色泥岩发育;暗色泥岩中有机碳含量较高,总体达到了中等—好的生油岩标准;暗色泥岩有机质类型以Ⅱ-Ⅲ型为主;但有机质成熟度较高,研究区的西南部和东北部地区有机质处于过成熟阶段,Ro>4.0%,生烃潜力极小;仅有研究区中部的天桥岭—珲春地区,主体Ro为2.22%~3.48%,有机质尚处于高成熟—干气有效生烃阶段,特别是珲春盆地基底中发育的上古生界暗色泥岩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前景。
江汉盆地江陵凹陷油气富集规律与勘探方向
罗开平, 邱歧, 叶建中
2013, 35(2): 127-132. doi: 10.11781/sysydz201302127
摘要(1668) PDF(940)
摘要:
江汉盆地江陵凹陷主力烃源岩为新沟嘴组下段,梅槐桥—资福寺向斜是生油中心。已经发现的油气藏具有圈闭规模小、充满度低、环生油中心较集中分布的特点和规律,以断层为主的输导体系和储层物性是油气成藏和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江陵凹陷白垩—第三系资源探明率仅为12.4%,探明程度很低,还具有很大的勘探潜力。荆州背斜带南缘斜坡和梅槐桥洼陷内构造—岩性及岩性圈闭、万城断裂上盘白垩系及前白垩系古潜山、公安单斜带火山岩储层及生油洼陷中的页岩油是今后一段时间油气勘探的突破方向和领域。
川东北地区埋藏史及热史分析——以普光2井为例
吴群, 彭金宁
2013, 35(2): 133-138. doi: 10.11781/sysydz201302133
摘要(1501) PDF(945)
摘要:
基于前人研究资料,运用热成熟度指数法(TTI),以普光2井为例,恢复了川东北地区地热史和地层埋藏史,探讨了研究区烃源岩的热演化和生排烃过程。研究认为:各烃源层的成熟度演化主要定型于白垩纪末期,下寒武统烃源岩生烃期局限在晚二叠世—晚三叠世;上奥陶统至下志留统烃源岩的快速生烃期为中三叠世—晚三叠世和中侏罗世;二叠系烃源岩的快速生烃期为晚三叠世和中侏罗世。另外,各烃源岩都经历了至少2次生烃高峰期,包括成熟期的生油(液态烃)高峰期及高成熟期的尚未排除的残留液态烃进一步裂解生气高峰期。
贵州南部中泥盆统油气地质条件及成藏史分析
王津义, 王彦青, 彭金宁, 刘光祥, 高林
2013, 35(2): 139-145. doi: 10.11781/sysydz201302139
摘要(1570) PDF(837)
摘要:
贵州南部槽盆相沉积的中泥盆统独山组泥质烃源岩分布广泛,有机质丰度高,有机碳含量平均3.02%,干酪根显微组分显示以Ⅱ1型为主,少量为Ⅰ型,显示极好的生烃条件。碳酸盐岩和砂岩储层晶间、粒间孔隙及裂缝均十分发育,储集性能较好。盖层广泛分布,保存完好,具有较强的封盖性。油气显示表明,中泥盆统碳酸盐岩储层及砂岩储层中,均可见到不均匀有机质浸染或沥青充填。独山组中包裹体均一温度显示,该区具有两期油气充注。泥盆纪末期,贵州南部正处于紫云运动的抬升隆起区,成为早石炭世生油高峰阶段油气充注的有利区域,油气沿断裂向台地、台地边缘礁滩相灰岩储层及滨岸相砂岩储层运聚,可形成一定规模的油气藏。
渤海海域区前古近纪构造对上古生界—中生界烃源岩的影响
周静, 吕大炜, 陈龙, 李增学, 刘海燕, 郑雪
2013, 35(2): 146-150. doi: 10.11781/sysydz201302146
摘要(1896) PDF(740)
摘要: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区前古近系可划分为5个构造层,通过分析石炭—二叠系及中生界地层分布,认为渤海海域区地层分布与渤海湾盆地演化有很大关系,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继承性。晚古生代受北部兴蒙洋活动大陆边缘俯冲造山的影响(海西运动)以及多次的海侵作用,造成该区烃源岩发育从北向南逐渐变好;晚古生代末—三叠纪,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烃源岩不是很发育;中生代的燕山运动,该区形成了大量的内陆坳陷湖盆沉积,湖盆中心区形成了大量的优质烃源岩。
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富林洼陷油气来源及分布规律研究
王秀红
2013, 35(2): 151-156. doi: 10.11781/sysydz201302151
摘要(1694) PDF(832)
摘要:
通过对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富林洼陷原油的生物标志物分布与组合特征分析,认为该区主要存在3类原油:Ⅰ类原油主要分布于东次洼,呈植烷优势,伽马蜡烷含量高,重排甾烷与4-甲基甾烷含量较低,来源于东次洼本身的沙四上亚段烃源岩;Ⅱ类原油分布于中次洼洼陷内部,具有姥鲛烷优势、伽马蜡烷含量低、重排甾烷含量高的特征,纵向上不同储层油气来源存在差异,其中浅部储层油气来源于孤南洼陷沙三下亚段烃源岩,深部储层油气主要来自于富林洼陷沙三下亚段烃源岩;Ⅲ类原油分布于中次洼断裂带附近,成熟度较低,姥鲛烷优势,伽马蜡烷含量中等,C28甾烷含量丰富,孕甾烷和重排甾烷含量较低,为孤南洼陷沙一段与富林洼陷沙三下亚段烃源岩所形成的混源油。
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北坡鹰山组白云岩储层特征与成因
郑兴平, 刘永福, 张杰, 郑剑锋
2013, 35(2): 157-161. doi: 10.11781/sysydz201302157
摘要(1708) PDF(805)
摘要:
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北坡奥陶系鹰山组目前勘探发现的丰富油气资源主要蕴藏在石灰岩岩溶缝洞型储层中,这类储层受鹰山组顶部不整合面的控制。随着勘探的深入,部分探井揭示了鹰山组白云岩储层类型,其储集空间为晶间孔、超大溶孔和溶洞,部分井段物性好且厚度较大,但横向对比性差。通过岩心、薄片观察、阴极发光、稀土元素及同位素等实验分析,认为鹰山组优质白云岩储层经历了埋藏白云石化和较强溶蚀作用,后期又受到高温流体的影响。鹰山组优质白云岩储层分布面积大,其发育主要受控于地下流体活动,是塔中隆起北坡鹰山组碳酸盐岩储层的重要类型和勘探领域。
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地区长7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
姚泾利, 陈世加, 路俊刚, 张焕旭, 刘超威, 唐海评, 王刚, 张博为
2013, 35(2): 162-166. doi: 10.11781/sysydz201302162
摘要(1594) PDF(884)
摘要:
以往主要将长7作为鄂尔多斯盆地的生烃层系进行研究。近年来在胡尖山地区长7油层组发现了大量工业油流井,但油藏分布极不均匀,油井产能有高有低。利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压汞和物性等资料,对胡尖山地区长7储层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多角度分析了影响长7储层物性的因素。研究表明:研究区长7储层以长石砂岩和岩屑质长石砂岩为主;填隙物以铁方解石和水云母为主;储集空间以残余粒间孔和溶蚀孔为主;为微喉道;物性差,为低孔—超低渗储层。影响储层物性的因素主要有:石英含量、碎屑粒度、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压实、胶结和溶蚀)等。
阿尔及利亚东西部盆地油气地质差异性探讨
刘琼, 胡孝林, 于水, 郝立业, 张英德, 彭佳勇
2013, 35(2): 167-173. doi: 10.11781/sysydz201302167
摘要(1589) PDF(890)
摘要:
勘探实践表明,阿尔及利亚的油气产量主要来自撒哈拉地台东部的含油气盆地区,而西部含油气盆地区勘探程度较低,勘探前景广阔。东西部盆地两者从盆地沉积充填、烃源岩、储层、圈闭、油气性质和油气成藏模式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勘探潜力分析认为,西部盆地区油气勘探程度低,应以天然气为主攻方向,瞄准断裂带附近发育的大型背斜构造圈闭;东部盆地区油气勘探程度相对较高,油气勘探应以找油为主,寻找中小型的构造圈闭或岩性—构造复合圈闭。
滨里海盆地构造演化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梁爽, 王燕琨, 金树堂, 王震, 郑俊章
2013, 35(2): 174-178. doi: 10.11781/sysydz201302174
摘要(2015) PDF(978)
摘要:
滨里海盆地位于东欧地台的东南边缘,是中亚最富的含油气盆地之一。结合其所处中亚地区的演化,将滨里海盆地的构造演化划分为裂谷、被动大陆边缘、碰撞、坳陷4个演化阶段。在此基础上分别探讨了滨里海盆地构造演化与烃源岩、储盖层、圈闭及其油气运聚之间的关系,认为构造演化对油气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受构造作用影响,2套主力烃源岩发育的位置受当时盆地古构造形态的控制,主要沿盆地边缘、生物礁隆起附近分布,而碳酸盐岩台地上发育的优质储层是滨里海盆地最主要的储层。同时,构造作用也控制了盐下背斜、生物礁和盐上盐构造相关圈闭的发育,断层、不整合面为油气聚集提供了主要的运移通道。
油气地球化学
不同类型优质烃源岩生排油气模式
秦建中, 申宝剑, 腾格尔, 郑伦举, 陶国亮, 付小东, 张玲珑
2013, 35(2): 179-186. doi: 10.11781/sysydz201302179
摘要(1771) PDF(928)
摘要:
利用地层孔隙异常压力热模拟实验分别对硅质型、钙质型与粘土型优质烃源岩进行分析,生排油气模拟结果表明:(1)成熟早中期硅质型优质烃源岩排油量与排油效率最高,早期主要以重质油排出为主,排油效率高达50%左右;钙质型优质烃源岩次之,排烃效率一般在30%左右;粘土型优质烃源岩排油效率一般只有4%~11%。(2)在成熟中晚期,硅质型优质烃源岩排油效率最高,但是钙质型烃源岩增加迅速达65%,粘土型烃源岩增加不明显。(3)成熟晚期—高成熟阶段,硅质型和钙质型优质烃源岩排油效率变化不明显,而粘土型烃源岩排油效率则从20%迅速增加到90%。硅质型、钙质型和粘土型优质烃源岩生排油气模式之间最大的差异是它们在成熟早中期排油效率和排油量不同。
泌阳凹陷核桃园组烃源岩有机地化特征及热演化成熟史
董田, 何生, 林社卿
2013, 35(2): 187-194. doi: 10.11781/sysydz201302187
摘要(1863) PDF(804)
摘要: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有效烃源岩层系主要发育在始新统核三下、上段咸水湖或盐湖相沉积时期,岩性主要为深灰、褐灰、灰色泥岩、钙质泥岩和白云质泥岩。核三下段和上段泥岩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为1.60%和2.23%;核三下段干酪根类型主要为Ⅱ型,其次为Ⅲ型;上段主要为Ⅱ1型,其次为Ⅰ型和Ⅲ型,反映沉积环境的生标化合物以低Pr/Ph比值和高伽马蜡烷含量为特征;泥岩有机质成熟度Ro值介于0.5%~1.4%,主要处在生油阶段,现今门限深度约为1820m。在凹陷南部陡坡带和深洼区,核三下段底部最早在37Ma达到生烃门限,对应的深度约为2500m,温度约为100℃;上段顶部最早在23Ma达到生烃门限,对应的深度约为1950m,温度约为90℃。核二段泥岩有机碳平均含量为1.85%,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和Ⅱ型为主,主体未进入成熟门限。
下扬子黄桥地区龙潭组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油气成藏期次
李建青, 夏在连, 史海英, 花彩霞, 王馨
2013, 35(2): 195-198. doi: 10.11781/sysydz201302195
摘要(1503) PDF(799)
摘要:
下扬子黄桥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储层中共发育2期流体包裹体:Ⅰ期主要发育在石英颗粒成岩次生加大早中期,主要沿颗粒加大边内侧微裂隙呈带状或线状分布;Ⅱ期主要发育在石英颗粒成岩次生加大期后,主要沿切穿多个石英颗粒及其加大边的微裂隙呈线状/带状分布。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区间75~120℃,主要集中在75~85℃,结合热—埋藏史、生排烃史分析,龙潭组烃源岩在白垩纪末期进入主生烃期,流体充注主要为侏罗纪(188~160Ma)和晚白垩世至古近纪(60~43Ma),认为该区龙潭组油藏形成于白垩纪末期。
方法·技术
泥页岩地层孔隙流体实验数据分析
王敏
2013, 35(2): 199-201. doi: 10.11781/sysydz201302199
摘要(1422) PDF(1167)
摘要:
由于缺乏取心资料和系统研究,使得国内外对于陆相盆地泥页岩含油率的测定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从而缺乏对泥页岩孔隙流体分布规律的认识。该文从实验室条件分析出发,采用常压干馏法和氦气法分别获取了泥页岩的含水量、含油量和孔隙度。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常规方法测量的泥页岩孔隙流体分布规律异于常规砂岩储层,集中表现在:(1)泥页岩地层的含水饱和度与含油饱和度之和大于100%;(2)随着孔隙度的增加,岩石单位含油体积变大,而单位含水体积不变。从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出发,剖析了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并给出了相应解释。该结果对于泥页岩非常规油气的深入研究和重新认识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中国东部部分富油断陷盆地增储潜力与勘探对策
程喆, 徐旭辉, 邹元荣, 闵斌, 李娜
2013, 35(2): 202-206. doi: 10.11781/sysydz201302202
摘要(1659) PDF(677)
摘要:
通过油气资源基础与勘探潜力分析认为,东部富油断陷盆地中国石化探区仍然处在石油储量稳定增长时期。从新增储量构成看,地层、岩性等隐蔽油气藏、复杂小断块油气藏是主要勘探目标,重点增储区带具有较大的储量增长空间。加强油气成藏差异性与定量评价研究,深化富集规律认识,以及实施三维地震(含高精度)二次采集,是现阶段油气勘探的主要对策。
基于储层构型的流动单元划分——以扶余油田东5-9区块扶杨油层为例
蒋平, 吕明胜, 王国亭
2013, 35(2): 213-219. doi: 10.11781/sysydz201302213
摘要(1471) PDF(804)
摘要:
为了揭示扶余油田扶杨油层砂体分布和流体渗流规律,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将扶余油层划分成复合河道、单河道、河道内加积体等构型要素,将杨大城子油层划分成河道、点坝、点坝内侧积体等构型要素,并归纳总结了不同构型界面同渗流屏障关系。在此基础上,综合孔隙度、渗透率、流动分层指标(FZI)、剩余油饱和度、水驱指数等参数,采用聚类方法,将扶杨油层划分成4类流动单元,并得到各自的判别标准。结合储层构型,识别出5种流动单元成因类型。油田动态数据和划分流动单元关系表明,流动单元能够有效预测产能、指示剩余油分布和砂体动用效果。
含泥碳酸盐岩埋藏条件下溶蚀作用的实验模拟
张军涛, 吴世祥, 唐德海, 龙胜祥
2013, 35(2): 220-223. doi: 10.11781/sysydz201302220
摘要(1606) PDF(665)
摘要:
通过实验模拟埋藏条件下含泥碳酸盐岩的溶蚀过程,分析了粘土矿物的富集程度和赋存状态。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压力和温度的增加,粘土矿物含量是一个先增加后降低的过程,在80~160℃时达到极值。而粘土矿物的赋存状态从主要分布于裂缝中到包裹状再到残余于裂缝之中。溶蚀率大致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实验中在160℃、48MPa条件下获得了最高的溶蚀率。碳酸盐岩泥质含量的差异对溶蚀率影响并不是十分明显,粘土矿物的赋存状态似乎更为重要。随着溶蚀作用的继续,粘土矿物对溶蚀作用有一定的影响,在80~120℃时,粘土矿物减缓了溶蚀率增加的速度,但是温压继续增加时,这种影响又有所减弱。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油气资源动态评价
张玺, 宋振响, 徐文, 李忠博
2013, 35(2): 224-230. doi: 10.11781/sysydz201302224
摘要(1911) PDF(857)
摘要:
根据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梨树断陷的最新勘探进展,结合地震、钻井、地化测试数据等资料,系统评价了梨树断陷烃源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并分析了其展布特征及生烃潜力。利用盆地模拟法和油藏规模序列法,分别计算了区带资源量和预测了资源发现趋势,并对计算结果与三次资评进行了对比,分析了资源量变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