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6年  第38卷  第5期

目次
石油实验地质第38卷 第5期 2016年9月
2016, 38(5): .
摘要(319) PDF(1071)
摘要:
盆地·油藏
华北地台东部中奥陶世岩相古地理特征
林玉祥, 朱传真, 赵承锦, 吴玉琛, 李佳, 李秀芹
2016, 38(5): 559-568. doi: 10.11781/sysydz201605559
摘要(946) PDF(823)
摘要:
以明确华北地台中奥陶世沉积格局分布及演化特征为目的,基于层序地层学理论,将华北地台东部中奥陶统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并以三级层序为单位进行沉积相分析和岩相古地理编图。从层序地层的等时性出发,研究了本区中奥陶世岩相古地理特征。华北地台东部中奥陶世以持续海侵为主,层序地层的发展受海侵规模、时间及短暂海退的影响,中部地层发育最为齐全。古地理格局总体上表现为南北高、中间低,早期至晚期演化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和明显的发展性。古地理环境受构造和海平面变化综合作用的影响,随着海侵扩大,云坪沉积减少,局限台地和开阔台地占据绝对优势。各期沉积相的分布格局有所差异,但整体而言,继承性明显,南北两侧的隆升格局造成南北分化显著,沉积相带南北对称,开阔台地常为南北两侧的局限台地所夹持,反映了构造隆升背景下沉积环境对海平面变化的敏感性。沉积过程的多旋回性和岩性组合的韵律性使得中奥陶统形成了多套有利的生储盖组合,中新生界保存条件较好的渤海湾盆地区为有利勘探区。
精细油藏描述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探讨
陈欢庆, 石成方, 曹晨
2016, 38(5): 569-576. doi: 10.11781/sysydz201605569
摘要(788) PDF(493)
摘要:
从精细油藏描述研究现状入手,对比分析了目前国内外精细油藏描述研究的优势和不足。总体上国内精细油藏描述研究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目前精细油藏描述研究中还存在断裂体系刻画多解性、单砂体预测精度低、剩余油分布有效研究方法技术不成熟、储层在开发过程中变化规律研究薄弱等问题。结合自身研究实践,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加强各种基础地质实验、重视储层地质成因分析、新技术方法的应用、综合性研究降低地质多解性、用动态的思维开展精细油藏描述研究和加强精细油藏描述研究信息化平台建设等技术对策。
油气优势运移通道形成“三要素”分析——以苏北盆地高邮凹陷XJZ油田为例
李鹤永, 田坤, 邱旭明, 刘启东, 刘震, 宋丽艳
2016, 38(5): 577-583. doi: 10.11781/sysydz201605577
摘要(781) PDF(319)
摘要:
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研究是勘探目标评价的重要内容,其形成主要受输导层的非均质性、通道产状和运移动力3种“要素”控制。结合计算分析和针对苏北盆地高邮凹陷XJZ油田的油气运移模拟实验,进一步论述了油气优势运移通道形成中“三要素”的作用机理。“三要素”中“动力”要素是核心,控制着油气运移的趋势和方向;“产状”要素对“动力”要素起约束作用;“非均质性”要素决定着油气能否运移以及运移速度。油气优势运移通道实际上是“三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渭河盆地结构及其油气成藏地质条件
刘志武, 白勇, 周立发
2016, 38(5): 584-591. doi: 10.11781/sysydz201605584
摘要(1142) PDF(131)
摘要:
渭河盆地是鄂尔多斯地块南缘的新生代断陷盆地。盆地前新生界基底结构与构造特征对于指导该区油气勘探与资源潜力评价工作至关重要。通过该区区域构造的分析,并综合利用野外地质、钻井资料、分析测试数据以及重力、航磁、地震等地球物理资料,对渭河盆地的基底组成和构造样式开展了研究,并进而对盆地的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渭河盆地基底主要由4个不同物质分区组成;盆地下古生界的构造特征主要表现为被新生代正断层分割的强烈挤压褶皱变形,新生界则表现为受正断层控制的南断北超的半地堑式箕状断陷;渭河盆地前新生界基底和新生界盖层均具有较好的天然气成藏条件。
利用油田开发资料重新认识油气成藏——以渤海湾盆地南堡35-2油田馆陶组为例
全洪慧, 陈建波, 别旭伟, 张章, 张振杰
2016, 38(5): 592-599. doi: 10.11781/sysydz201605592
摘要(845) PDF(99)
摘要:
针对渤海湾盆地南堡35-2油田投产后实际生产特点与初始地质认识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综合利用钻井、录井、测井并结合生产动态等资料对其古构造、沉积特征、成藏模式进行了重新认识,并对其资源潜力进行了重新评估。研究表明:馆陶组油气聚集具有“古构造控制沉积相带、古构造控制油气聚集”的特点,具体为(1)南堡35-2油田潜山的古构造格局控制了沉积相带的分布规律,控制了油气的整体运聚特征,该结论不同于前人得出的油藏主要受控于岩性而不受控于构造的结论;(2)馆陶组沉积相类型为辫状河沉积,油藏主体分布于主河道叠合连片区,砂体的空间展布对油气的再次分配起着一定作用;(3)南堡35-2油田的成藏模式表现为“断裂控藏,深聚浅调”的特点,边界大断层及潜山不整合面为深层“油源网”,使原油在深层馆陶组储层聚集,后期浅层次级断层活动强烈,部分原油被调整到浅层明化镇组形成次生油藏。南堡35-2油田馆陶组资源潜力十分可观,储量规模可能为之前预测的3倍。
东营三角洲前缘坡移扇储集体特征及成因研究
王伟锋, 胡瑜, 于正军, 陈杰, 单晨晨, 张晓杰
2016, 38(5): 600-608. doi: 10.11781/sysydz201605600
摘要(891) PDF(179)
摘要:
坡移扇是指在地震等因素触发下,三角洲或扇三角洲前缘斜坡带砂体以滑动、滑塌或碎屑流的形式在斜坡带内发生再搬运形成的一种事件性沉积体。经钻井岩心描述、测井、地震资料综合分析,结合野外考察和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表明:坡移扇储集体以细、粉砂岩为主,发育块状层理、重荷模、滑塌构造等,测井曲线为中等至高幅的齿化箱型、指形,地震相呈丘形、楔形,中强振幅,岩心和野外地质特征上,坡移扇表现为滑动型砂体、滑塌型砂体以及碎屑流型砂体;根据沉积模拟实验结果,按成因划分出7种坡移扇砂体,并结合东营凹陷牛庄洼陷地质条件对坡移扇的分布进行预测,划分出2个有利勘探目标区。
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地区侏罗系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操应长, 姜伟, 王艳忠, 金杰华, 徐涛, 葸克来, 陈林
2016, 38(5): 609-618. doi: 10.11781/sysydz201605609
摘要(925) PDF(149)
摘要:
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及物性分析等方法手段,对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地区侏罗系储层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结合有效储层物性下限计算,探讨了研究区储层的控制因素,划分了储层类型。研究表明,该区发育颗粒支撑砾岩相、杂基支撑砾岩相、含砾砂岩相、砂岩相、粉砂岩相等五类岩相储层,其中砾岩类储层储集空间不发育,多为特低孔超低渗储层;砂岩类储层储集空间发育,以原生孔隙为主,多为中高孔中高渗储层。通过研究区成岩作用类型和强度的定量分析,共识别出11种成岩相。储层的储集物性主要受岩相控制,而成岩作用则促进了储集物性的分异。结合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及物性分析,研究区储层可分为3大类:Ⅰ类为(含砾)砂岩相与中等—强溶蚀成岩相组合控制的储层,储集物性最好;Ⅱ类为粉砂岩相与弱胶结弱溶蚀成岩相组合控制的储层,储集物性次之;Ⅲ类为砾岩相或砂岩相与中等—强胶结弱溶蚀成岩相组合控制的储层,该类储层储集物性最差。
地层岩性圈闭形成条件及发育模式——以珠江组地层为例
陈维涛, 施和生, 杜家元, 何敏
2016, 38(5): 619-627. doi: 10.11781/sysydz201605619
摘要(765) PDF(120)
摘要:
新近纪珠江口盆地发生断坳转换之后,陆架坡折带一直位于番禺低隆起南侧—白云凹陷北坡地区,珠江组作为该区的主力产气层段,具有形成地层岩性圈闭的有利条件。以三维地震资料和已钻井为基础,结合周边的部分二维测线,对研究区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和沉积相分析,认为:①古珠江流域面积广、携带陆源粗碎屑物质丰富;②多期次构造运动造成古珠江流域地表物质疏松活化;③相对规模较大的海平面下降使得古珠江三角洲一直推进到陆架坡折带附近。上述3个因素的耦合叠加为番禺低隆起南侧—白云北坡地区发育粗碎屑沉积物提供了保障,这些沉积物在陆架坡折区所具有的特殊古地貌背景的控制下,在珠江组形成2套有利的储盖组合和多种类型的沉积砂体,从而为地层岩性圈闭的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其中强制性海退体系域陆架边缘三角洲和低位体系域斜坡扇、盆底扇形成的地层岩性圈闭最为有利,而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形成地层岩性圈闭的条件相对较差。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西南庄断层分段特征及演化
孙思敏, 季汉成, 王建伟, 章惠, 陈亮
2016, 38(5): 628-634. doi: 10.11781/sysydz201605628
摘要(902) PDF(385)
摘要:
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西南庄边界断层为例,应用地震资料,结合构造图和地层厚度图,分析不同地质时期边界断层垂直位移沿走向变化,对边界断层分段生长与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这种过程对沉积的控制作用。西南庄断层在沙三段沉积期可分为东、中、西3个相对独立的断层,它们间呈侧列式分布,在断层段叠覆处发育转换斜坡;沙一段沉积时期,3个断层段连接并出现了统一趋势,同时高柳断层以北的断层段开始废弃。在东营组沉积末期各断层段连接形成统一断层,但仍表现出分段特征,在断层分段处形成横向褶皱,同时高柳断层以北的断层段废弃。横向褶皱和转换斜坡是下盘碎屑物质进入盆地的通道,是有利储层发育区。
超深层油气藏石油地质特征及其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黄娟, 叶德燎, 韩彧
2016, 38(5): 635-640. doi: 10.11781/sysydz201605635
摘要(910) PDF(287)
摘要:
由于区域地质背景的不同,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确定了超深层油气藏为大于6km的埋深。对超深层油气藏的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和圈闭等的研究发现:与一般烃源岩相比,超深层油气藏的烃源岩成熟期晚、成熟度较高,生烃作用除了受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外,还受压力作用的影响,超压对有机质热演化和生烃过程有着强烈的抑制作用;储集层主要以次生孔隙为主,年代偏老,储集层岩性中,碳酸盐岩所占比例达33%;盖层主要为盐岩、泥质岩;圈闭类型主要为构造圈闭、岩性圈闭、礁和复合圈闭。超深层油气藏主要受地层异常压力分布和温度等因素的控制。对我国超深层油气藏的勘探,可集中于地温梯度较小的地区、超高压体系内的次生孔隙和裂缝发育带、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区、盐下地层和东部海域的深水区等。
油气地球化学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特征模拟研究
赵桂萍
2016, 38(5): 641-646. doi: 10.11781/sysydz201605641
摘要(824) PDF(252)
摘要:
以表征烃源岩热演化程度的实测镜质组反射率(Ro)为标定值,以PetroMod盆地模拟软件为工具,在剥蚀厚度恢复、古大地热流值选取的基础上,利用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70余口探井的录井、测井资料确定了不同地层的岩性组成,建立了相应的单井地质模拟,对上古生界太原组和山西组山1段、山2段烃源岩的演化历史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研究区西部、南部的新召、十里加汗、阿镇和浩饶召区带Ro值达到0.65%进入生烃门限的时间为晚三叠世中晚期,北部的公卡汗和什股壕区带Ro值达到0.65%进入生烃门限的时期为早侏罗世早期。平面上,烃源岩热演化程度总体表现为自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降低的趋势:西部、南部的新召区带、十里加汗区带南部现今Ro值最大为1.43%和1.46%,达到了过成熟演化阶段;北部、东部的什股壕、阿镇区带现今Ro值为0.85%~1.0%,处于生烃高峰期的早期阶段。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奥陶系露头沥青地球化学特征与意义
金晓辉, 孙润轩, 陈霞, 孙宜朴, 张军涛, 李淑筠
2016, 38(5): 647-651. doi: 10.11781/sysydz201605647
摘要(595) PDF(261)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露头沥青赋存于下奥陶统亮甲山组灰岩裂缝中,裂缝近垂直于层面,沥青高约75m,宽约1~44cm,下宽上窄。其沥青质的碳同位素为-28‰,沥青等效反射率分布在1.829%~1.965%之间;沥青和上奥陶统背锅山组烃源岩均具有较低的Pr/Ph值、较高的C24四环萜烷的生物标志物,沥青的C29甾烷优势和低伽马蜡烷指数可能揭示其成烃母质形成于微咸水的低等海洋浮游生物的环境。沥青和背锅山组烃源岩规则甾烷组成均有“V”型特征,C24四环萜烷/C26三环萜烷、Tm/Ts值萜烷生物标志物参数值接近,表示他们具有亲缘关系。南缘奥陶系沥青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对评价南缘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的勘探潜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生产价值。
受生烃母质控制的干酪根及其热解产物稳定碳同位素分布模式
刘虎, 廖泽文, 戚明辉, 张海祖, 杜军艳, 杨珊
2016, 38(5): 652-658. doi: 10.11781/sysydz201605652
摘要(807) PDF(106)
摘要:
塔里木盆地来源于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的原油与其母质干酪根的稳定碳同位素存在倒转现象,为验证这种同位素倒转并探讨其可能原因,选取华北下花园地区的下马岭组灰质页岩和泥质页岩,以及新疆三塘湖盆地的芦草沟组泥质页岩样品开展热模拟实验。结果在下马岭组灰质页岩干酪根热解残渣和其热解油之间发现了这种碳同位素的倒转分布。与未发现碳同位素倒转现象的下花园地区和三塘湖盆地的泥质页岩样品相比,下马岭组灰质页岩干酪根热解油的稳定碳同位素变化幅度相对较大,而残渣的碳同位素变化幅度相对较小。结合有机岩石学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综合分析发现,下马岭组灰质页岩中间隔分布的“下花园藻残片”生烃能力相对较差,且几乎没有检测到甾、萜类生物标志化合物;而在另外两组泥岩的热解产物中并没有发现这种现象,显示了下马岭组灰质页岩具有特殊的母质类型或沉积环境。由此可见,下马岭组灰质页岩干酪根及其热解产物之间的稳定碳同位素倒转分布很可能与早期生命体特殊的生物化学组成,或者早期的类异戊二烯烃类在沉积过程中更难以被保存下来等因素有关。
松辽盆地昌德无机气藏近地表地球化学勘探实验研究
陈银节, 汤玉平, 黄欣
2016, 38(5): 659-664. doi: 10.11781/sysydz201605659
摘要(700) PDF(52)
摘要:
松辽盆地昌德气藏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唯一有充分地球化学依据,以产烷烃气为主的无机成因气藏。加强对昌德无机气藏的解剖,对于拓展我国天然气的勘探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在昌德气藏上方,布置了一条贯穿芳深1井和芳深2井的地球化学剖面,通过研究不同地球化学指标在气藏上方的显示特征,确定了昌德气藏有效地球化学方法组合及异常识别标志。同时,结合甲烷碳同位素的分析,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判断下伏气藏的无机成因属性。
不同模拟实验条件下烃源岩生油气能力对比及意义
张彩明, 郑伦举, 许锦
2016, 38(5): 665-671. doi: 10.11781/sysydz201605665
摘要(596) PDF(241)
摘要:
通过对比研究地层孔隙热压生、排烃模拟实验与高压釜生烃模拟实验中油气产率及其演化过程与产物地化参数特征,结果表明由于模拟实验设置的边界条件不同,同样热解温度条件下地层孔隙模拟实验已生成的油气产率是高压釜模拟实验的两倍多,但地层孔隙模拟实验残余固态产物的岩石热解自由烃、生烃潜力、氢指数仍然大于高压釜模拟实验的。分析认为,高压釜模拟实验所设置的热解实验条件加速了干酪根的过度裂解,生成了更多的“焦炭”、二氧化碳和氢气,偏离了烃源岩的自然演化过程;而在地层孔隙模拟实验的实验条件,有效阻止了干酪根的过度裂解,使干酪根向油气的转化率较高,所得油气产率较高压釜大。实验数据表明,地层孔隙模拟的已生成的油气产率不仅大于原始样品的氢指数,且生油后残余固态产物仍具有较高的氢指数。因此,烃源岩的氢指数和模拟实验的油气产率均不能正确评价烃源岩的真正生油气潜量,提出采用油气指数来评价烃源岩的最大生油气潜量。
烃源岩热模拟实验中重排藿烷类化合物变化特征及其意义
陈菊林, 张敏
2016, 38(5): 672-678. doi: 10.11781/sysydz201605672
摘要(912) PDF(84)
摘要:
为了探索热演化程度对烃源岩中重排藿烷类化合物形成的影响及其地球化学意义,通过对渤海湾盆地PL-1井未成熟烃源岩样品进行热模拟实验研究,分析重排藿烷类化合物组成随热模拟实验温度变化特征以及重排藿烷参数与热演化程度的关系。在烃源岩的不同热演化阶段,重排藿烷类化合物变化特征不同。烃源岩热模拟实验250℃时的重排藿烷绝对浓度相对于烃源岩原样中的重排藿烷绝对浓度略有升高;250~400℃时的重排藿烷绝对浓度均逐渐降低。在热模拟实验中重排藿烷绝对浓度降低比例呈现出高成熟阶段>成熟阶段>低成熟阶段的规律;在300~400℃对应的成熟—高成熟阶段,化合物绝对浓度降低幅度呈现出17α(H)-藿烷 >18α(H)-新藿烷 >17α(H)-重排藿烷的特征。17α(H)-重排藿烷参数在低成熟—成熟阶段基本不变,在成熟—高成熟阶段逐渐增大。未成熟—低成熟阶段是重排藿烷类化合物形成的主要阶段,较高的热演化程度对重排藿烷的形成具有一定影响,重排藿烷参数可以作为烃源岩成熟—高成熟阶段有效的成熟度指标。
方法·技术
芳烃参数重建原油成熟度及其在哈山地区的应用
郭瑞超, 隋风贵, 曾治平, 王超
2016, 38(5): 679-684. doi: 10.11781/sysydz201605679
摘要(796) PDF(274)
摘要:
原油成熟度由于不能采用实验方法直接测定,多利用生标物参数进行判识。常用的生标物成熟度参数多为定性分析,且不适用于高成熟阶段的原油样品。以低热演化程度的烃源岩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进行高温热模拟实验,分析了不同热演化阶段下液态烃产物的芳烃特征,探讨各芳烃参数与实测热成熟度的关系。结果显示,甲基菲、三甲基萘等参数与热成熟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据此建立了各参数与热成熟度的拟合公式;并对哈山地区油砂样品进行了成熟度判识,其中二叠系、三叠系和侏罗系原油成熟度较低,白垩系原油成熟度较高。
原油中的石油酸组分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分析
马媛媛, 蒋启贵, 宋晓莹, 钱门辉, 刘鹏
2016, 38(5): 685-691. doi: 10.11781/sysydz201605685
摘要(724) PDF(237)
摘要:
通过分析原油酸性组分衍生化样品,初次尝试了利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GC×GC-TOFMS)鉴定原油有机酸性化合物组成。研究结果表明:检测的原油中含有脂肪酸和环烷酸2类酸性化合物,其中脂肪酸类化合物主要由正构一元脂肪酸、类异戊二烯酸、2-乙基链烷酸和正构二元脂肪酸构成;环烷酸类化合物主要由单环长链脂肪酸、1,4-二甲氧基蒽、脱氢松香酸和甾烷酸等化合物构成。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为石油酸组分的精细地球化学剖析提供了新的分析手段。
原油中C26-C28三芳甾烷相对含量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张宝收, 李美俊, 赵青, 王铁冠, 张科, 肖中尧, 黄少英
2016, 38(5): 692-697. doi: 10.11781/sysydz201605692
摘要(782) PDF(253)
摘要:
三芳甾烷(TAS)是规则甾烷芳构化产物,其中C26-C28三芳甾烷系列稳定分布于原油和烃源岩有机质中。在常规色谱-质谱分析得到的芳烃馏分(m/z231)质量色谱图上,由于C2620R和C2720STAS异构体共流出而不能确定3种不同碳数三芳甾烷的相对含量,无法建立类似于C27-C29规则甾烷的相对含量三角图,从而使三芳甾烷在油气地球化学中的应用受到限制。以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古生界代表性原油样品为例,建立了三芳甾烷相对含量三角图,并用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古近系原油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区存在2种不同来源的原油,可以划分为2个不同的原油族群,而来自福山凹陷古近系的原油具有不同的C26-C28三芳甾烷组成特征,原油族群的划分也得到其他分子地球化学证据的支持。在高成熟的轻质油和凝析油中,规则甾烷系列由于浓度低而很难由常规的色谱-质谱分析技术进行检测和鉴定,三芳甾烷由于相对较高的热稳定性而稳定存在,因此可代替规则甾烷用于油-油对比和原油族群划分。
多层圈闭资源量计算方法研究——以两层圈闭为例
杨双, 闫相宾, 刘志鹏, 蔡利学, 马晓娟
2016, 38(5): 698-702. doi: 10.11781/sysydz201605698
摘要(809) PDF(206)
摘要:
容积法是圈闭地质资源量计算常用方法,包括确定法和概率法2种。与确定法相比,概率法可提供不同风险的圈闭地质资源量值,能更好地对圈闭地质资源量的不确定性进行评估。当勘探目标具有多套目的层时,以往是将各目的层圈闭资源量算术加和作为勘探目标资源量,该算法经常造成与实际地质储量相差较为悬殊,从而失去钻前资源量计算参考价值。在考虑圈闭各目的层风险(或含油气概率)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各目的层之间的地质相关关系,即:无地质相关、部分地质相关和完全地质相关3种情况,计算出不同成功情况下的圈闭含油气概率和风险后的地质资源量,并利用风险后的地质资源量除以至少有1个目的层成功的含油气概率,最终得到多层圈闭(勘探目标)资源量。
综合信息
中国石化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实验地质技术之高精度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技术
许科伟
2016, 38(5): 703-703.
摘要(412) PDF(333)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