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9年  第41卷  第4期

目次
目录
2019, 41(4): .
摘要(405) PDF(150)
摘要:
盆地·油藏
苏北盆地源岩无双峰生烃和未低熟油
刘玉瑞
2019, 41(4): 461-474. doi: 10.11781/sysydz201904461
摘要(1083) PDF(161)
摘要:
针对苏北盆地"未低熟油"理论盛行,却与勘探效果完全不符合的矛盾,深入剖析前人论著、甄别资料真伪,发现问题如下:误用原始资料,把野值当证据;存在认识盲区,成烃模式缺乏多参数严谨论证,推论不成立;有油/岩亲缘对比,未做油藏/烃灶成熟度匹配一致性验证;脱离实践,认识经不起源岩钻探气测资料等勘探检验。由此证明,所谓"源岩早期非干酪根生油、双峰成烃模式"是假的,未低熟油并不存在。基于此,利用大数据资料分析误差、剔除野值,优选出油/岩的甾烷C29S/(S+R)、C29ββ/(αα+ββ)、萜烷C31S/(S+R)、C32S/(S+R)和CPIOEP成熟度敏感参数,将干酪根热降解晚期生成原油分为浅成熟油、中成熟油、成熟油3类。Ro>0.70%的中成熟-成熟源岩,与大量的中成熟-成熟油成熟度参数匹配很好;Ro在0.60%~0.70%的浅成熟源岩,与少量的浅成熟油成熟度参数有一些匹配关系;Ro<0.60%的未成熟源岩,无原油可与之匹配,表明没有非干酪根的未低熟油。实践反映,中成熟-成熟源岩钻探气测异常明显,由其供油气的圈闭勘探效果好,已探明石油储量99.83%属此类原油;浅成熟源岩气测无或微弱异常,单靠此类油源不足以形成商业规模的油藏,多数仅见油气显示;未成熟源岩气测无异常,若无异地成熟油供给,圈闭不成藏。
中国中西部地区关键构造变革期次及变形特征
杨帆, 胡烨, 罗开平, 李风勋, 潘文蕾, 曹清古, 陆永德
2019, 41(4): 475-481. doi: 10.11781/sysydz201904475
摘要(796) PDF(168)
摘要:
中国中西部地区大型盆地都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这些大大小小的构造事件对盆地的形成演化起到了不同的控制作用。晚古生代以来,中西部地区大型盆地的发展可分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北聚南离"过渡构造体制和中生代以来的陆内变格体制,盆地关键变革期总体受控于这2种构造体制,随所处构造位置不同,在变革期次以及变形特征上存在一定差异。总体存在2个关键期:一是海西晚期-印支早期,主要导致盆地完成海陆转变;二是燕山期-喜马拉雅期,这是中西部地区构造活动最为强烈的时期,也是主要构造主形成期,同时也大多对应着碎屑岩层系的主要成藏期和改造期,其变形特征主要表现为断裂-褶皱改造和差异抬升掀斜作用。
32~10.5 Ma古韩江三角洲沉积演化与控制因素
刘辰生, 侯文锋, 邱争科, 王涛, 张向涛, 汪旭东
2019, 41(4): 482-490. doi: 10.11781/sysydz201904482
摘要(941) PDF(107)
摘要:
近年来,古韩江三角洲已成为我国南海油气勘探的热点,对其开展沉积演化分析有助于评价珠江口盆地油气资源潜力,预测有利勘探区块。依据岩心、测井、钻井和地震资料,分析陆丰-韩江凹陷区32~10.5 Ma沉积相类型和古韩江三角洲演化。韩江-陆丰凹陷古韩江三角洲相可划分为三角洲平原、前缘和前三角洲亚相。古韩江三角洲演化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渐新统珠海组至中新统珠江组沉积期,古韩江三角洲沉积物粒度粗,三角洲延伸远,主要分布在陆丰凹陷;第二阶段,中新统韩江组下段沉积期,随着海平面上升,古韩江三角洲逐渐向物源区退缩,陆丰和韩江地区以碳酸盐岩台地相和浅海陆棚相为主,海平面在韩江组下段沉积时期达到最大,古韩江三角洲面积达到最小;第三阶段,韩江组上段沉积期,随着海平面下降,古韩江三角洲又开始向盆地推进。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晚古生代盆缘古地貌控砂及油气勘探意义
胡华蕊, 邢凤存, 齐荣, 王超, 刘晓晨, 陈林, 陈孝全
2019, 41(4): 491-497. doi: 10.11781/sysydz201904491
摘要(852) PDF(153)
摘要:
使用井震资料,在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建立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晚古生代古地貌进行了恢复,探讨了古地貌演化及其沉积和砂体响应。该区上石炭统太原组-中二叠统下石盒子组盒1段沉积期,古地貌具有东西向两隆三洼格局,垂向上划分出太原组-山1段沟谷超覆充填、山2段-盒1段隆洼继承性填平、盒2段-盒3段均一平整等3个古地貌演化阶段。不同地貌演化阶段控制了砂体结构演化,沟谷超覆充填阶段,太原组仅分布在泊尓江海子断裂南部,反映了该断裂的控制性,北部沟谷输砂、南部低洼区聚砂明显,砂体以垂向加积样式分布于隆起分隔的沟谷及低洼区域;隆洼继承性填平阶段,地貌逐渐平整化,断裂控制不明显,砂体连片且具有一定的侧向摆动,3个继承性低洼区为主砂体区;均一平整阶段,物源北退,地貌平整,形成了"泥包砂"且横向摆动的孤立砂体分布结构。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典型斜坡带成因机制及油气成藏特征
董大伟, 赵利, 李婷婷, 施瑞, 李彤, 孙艺飞, 孙昊
2019, 41(4): 498-507. doi: 10.11781/sysydz201904498
摘要(803) PDF(125)
摘要:
在统计国内断陷盆地斜坡带的宽度和坡度基础上,以冀中坳陷文安、蠡县、束鹿西3大典型斜坡带为例,利用现有的地震、石油地质等资料,从构造几何学、运动学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分析各类型斜坡带构造演化及其成藏特征。根据斜坡带的坡度和宽度,划分出宽缓型、平台型和窄陡型3类斜坡带,分别对应冀中坳陷的文安斜坡、蠡县斜坡和束鹿西斜坡。宽缓型斜坡对应的凹陷为单断式,边界断层拆离深度浅,以沉积为主控因素;宽缓型斜坡油气成藏以横向长距离运移、多层系含油为特征,圈闭类型多样。平台型斜坡对应的凹陷为双断式,边界断层拆离深度中等,为构造-沉积复合型成因机制;平台型斜坡含油气丰度取决于斜坡内生烃次洼,圈闭类型以鼻状构造和岩性尖灭为主。窄陡型斜坡对应的凹陷为单断式,边界断层拆离深度深,以构造为主控因素;窄陡型斜坡带油气成藏以垂向运移为主要特征,圈闭类型以构造型为主。
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西山窑组储层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马羚, 李杰, 徐胜林, 陈旋, 杨帅, 李富祥
2019, 41(4): 508-515. doi: 10.11781/sysydz201904508
摘要(967) PDF(109)
摘要:
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存在多个一定规模的砂岩油气藏,具备较大的油气开发潜力。通过薄片观察、电镜扫描、X射线衍射、镜质体反射率等分析手段,划分了马朗凹陷西山窑组储集砂岩的成岩作用类型及成岩阶段,分析了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该区西山窑组储集砂岩中发育8类成岩作用,其中蚀变、溶蚀和破裂作用为建设性成岩作用,压实-压溶、硅质胶结和碳酸盐胶结作用为破坏性成岩作用,而绿泥石胶结和交代作用会随着成岩阶段的向后推移由建设性作用转为破坏性作用;西山窑组砂岩以中成岩A期的晚期阶段为主。压实作用是该区主要的减孔因素,高岭石化和溶蚀作用是主要的増孔因素。发育绿泥石环边胶结,储集空间为剩余原生粒间孔与溶蚀孔组合的砂岩是最优质的储集砂体。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利津洼陷西斜坡沙三下亚段沉积特征——以滨南油田滨648区为例
成克男
2019, 41(4): 516-523. doi: 10.11781/sysydz201904516
摘要(786) PDF(118)
摘要:
滨南油田构造上属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利津洼陷西斜坡,滨648区是一个被断层复杂化、北高南低的背斜断块油藏,主力含油层系为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目前处于中低含水、低采油速度开发阶段。在测井曲线标准化处理基础上,利用Direct-Art软件的多井编辑模块,在海拔垂深对比模式下进行地层划分与砂体对比,将研究区沙三下亚段划分为5个砂组、11个小层;滨648井粒度累积概率曲线、C-M图均反映出粗-中粒的高密度浊流沉积特征。研究区沙三下亚段以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及前扇三角洲亚相沉积为主,进一步可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道间、水道砂坝、前缘席状砂以及前扇三角洲浅湖泥沉积微相;油气储集有利相带多集中在水下分流河道及水道砂坝沉积微相中。
鄂西—渝东飞仙关组层序地层与滩体展布研究——以建南及周缘地区飞仙关组三段为例
吴娜珠
2019, 41(4): 524-529. doi: 10.11781/sysydz201904524
摘要(920) PDF(141)
摘要:
应用钻井、录井、岩心、露头剖面、地震和分析测试等资料,对鄂西-渝东地区建南及周缘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三段生物礁滩体进行了层序界面识别、层序单元划分、等时地层格架建立和沉积体系分析。建南地区飞仙关组由SQ1和SQ2两个三级层序构成,其中SQ1由飞一段和飞二段构成,SQ2由飞三段和飞四段构成。飞三段又可进一步细分为3个四级层序,自下而上分别为sq1、sq2及sq3。飞仙关组三段沉积相可分为内缓坡、中缓坡和外缓坡相,进一步划分为鲕粒滩、暴露鲕粒滩、豆粒滩、生屑滩、砂屑滩、滩间、下斜坡、上斜坡及台洼等9个亚相。飞仙关组三段沉积期,研究区地势西高东低,高能的浅滩分布于中部地区,暴露鲕粒滩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和南部,为主要的储集层。
鄂西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
何庆, 何生, 董田, 翟刚毅, 王亿, 万阔
2019, 41(4): 530-539. doi: 10.11781/sysydz201904530
摘要(1317) PDF(238)
摘要:
利用低温CO2和N2吸附测试以及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有机碳(TOC)含量测定、X衍射矿物成分分析,对鄂西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及不同岩相页岩的孔隙发育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鄂西地区牛蹄塘组页岩的有机碳含量较高,孔隙类型以有机孔和粒内孔为主,且孔隙形态较为复杂;页岩的矿物组分主要以石英和黏土矿物为主。CO2和N2吸附实验显示,页岩孔径分布呈多峰型,介孔多数分布在2~25 nm;页岩的孔隙体积和比表面积主要由微孔和介孔提供。页岩按岩相可分为硅质页岩、混合质页岩和泥质页岩。不同岩相页岩的孔隙发育受TOC和矿物组分的控制机制不同,硅质页岩的孔隙结构主要受TOC和生物硅质含量的影响;混合质页岩的孔隙结构主要受TOC和黏土矿物含量的影响。
笔石碎屑对页岩气生成和储集特性的影响
宋笛, 胥畅, 姚素平, 腾格尔
2019, 41(4): 540-547. doi: 10.11781/sysydz201904540
摘要(887) PDF(158)
摘要:
笔石作为奥陶纪和志留纪的标准生物化石之一,在中国南方下古生界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中广泛存在。虽然这套地层显示出巨大的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潜力,但关于笔石碎屑对这套地层页岩气生成和储集的贡献目前仍存在着较大的分歧。通过对四川盆地威远-长宁地区威页1井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进行酸处理,提取笔石碎屑,开展了显微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揭示了笔石有机质的成分及孔隙发育特征,探讨了笔石体对页岩气储集能力的贡献。结果表明,笔石体的成分可能主要为胶原蛋白类的有机质所组成,其生气潜力较低;但笔石体内部胎管呈中空状,体腔内发育草莓状黄铁矿,这些空隙结构有利于页岩气的储集;并且笔石体相互叠置形成多层结构,笔石表皮中纵横纹和纳米矿物的隔档可在叠置的笔石表皮间形成空隙,从而提高了页岩气储集和运移的能力。因此认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中笔石大量发育是影响该段页岩气富集的重要原因之一。
波斯湾盆地演化与超大型油气田形成
李运振, 张鑫, 信石印, 柳万春
2019, 41(4): 548-559. doi: 10.11781/sysydz201904548
摘要(1115) PDF(149)
摘要:
波斯湾盆地拥有数量众多的超大型油气田,其形成与盆地演化密切相关。盆地主体受控于基底拼合及特提斯洋的开启与关闭,总体经历裂谷-漂移-碰撞3期构造演化阶段,形成3种盆地类型,即基底拼合裂谷、被动大陆边缘与前陆盆地。各演化阶段分别对油气的生成、运移与聚集起到不同的控制作用。裂谷阶段的演化控制了现今一系列大型构造及盐拱圈闭的雏形;漂移阶段的演化控制了主力烃源岩与中古生界储盖组合的形成;碰撞阶段的演化对圈闭的定型及油气二次分配有重要影响。通过3期特殊的构造演化历史,波斯湾盆地形成了十分优越的石油地质条件,各成藏要素之间具备良好的匹配关系,从而形成了数量众多且分布集中的超大型油气田。
油气地球化学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原油双杜松烷分布特征及地球化学意义
卢晓林, 石宁, 李美俊, 张忠涛, 付健, 陈聪, 赖洪飞, 代金慧
2019, 41(4): 560-568. doi: 10.11781/sysydz201904560
摘要(866) PDF(113)
摘要: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原油中双杜松烷(W和T)含量丰富。基于35个原油样品系统的色谱-质谱(GC-MS)分析,对白云凹陷双杜松烷分布特征及地球化学意义进行了研究。白云凹陷原油双杜松烷相对含量分布明显呈现"北高东低"的特点。双杜松烷相对含量在成熟-高成熟原油中基本不随成熟度变化,也不受气洗作用的影响,而主要受油气来源的控制。双杜松烷相对含量与姥鲛烷/植烷(Pr/Ph)及三环萜烷(C19TT+C20TT)/C23TT均呈现正相关关系,偏氧化及高陆源输入的环境有利于双杜松烷的富集。双杜松烷相对含量是指示生源、沉积环境及油源分析的良好指标。此外,双杜松烷T/W比值是有效的成熟度参数,适用于低-中等成熟度的原油和有机质。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原油金刚烷化合物特征及应用
李二庭, 陈俊, 迪丽达尔·肉孜, 高秀伟, 米巨磊, 马万云
2019, 41(4): 569-576. doi: 10.11781/sysydz201904569
摘要(928) PDF(115)
摘要:
利用色谱/质谱/质谱方法分析了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原油中金刚烷化合物的含量,探讨了金刚烷参数指标在腹部地区原油类型划分和成熟度判识中的适用性。腹部地区原油中金刚烷类化合物含量较低,主要分布在(200~500)×10-6。利用金刚烷类化合物浓度指标能够有效划分原油的类型,金刚烷异构化指标能够有效判识原油的成熟度。腹部地区原油主要分为两大类:Ⅰ类原油为早期相对低熟原油,金刚烷类化合物含量低,单金刚烷含量相对较高,浓度指标A/1-MA比值分布在0.50~0.71,成熟度指标MAI值较小,在0.41~0.50之间,主要分布在远离生烃凹陷区域;Ⅱ类原油为晚期相对高熟油,金刚烷类化合物含量较高,1-甲基单金刚烷含量较高,A/1-MA比值分布在0.30~0.37,MAI值在0.52~0.69之间,主要分布在生烃凹陷内,其分布格局与油气运移方向一致,即晚期充注的原油驱动早期充注的原油向远离生烃凹陷处运移,证实了腹部原油运移方向为盆1井西凹陷向北运移。
六盘山盆地兴仁堡凹陷烃源岩特征与勘探方向
彭存仓
2019, 41(4): 577-582. doi: 10.11781/sysydz201904577
摘要(866) PDF(109)
摘要:
兴仁堡凹陷位于六盘山盆地的东南部,为中生代盆地,勘探程度较低,处于早期评价阶段。基于该区钻井、露头取心、二维地震和重磁等综合资料,对凹陷内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等地化参数及成藏有利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凹陷内三叠系延长组烃源岩为中等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Ⅱ-Ⅲ型,成熟度为低熟-成熟,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下一步应以自生自储油藏勘探为主;侏罗系直罗组烃源岩是较好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Ⅰ-Ⅱ型,成熟度属低熟-成熟,是下一步构造、岩性勘探的物质基础和重点方向,应加以重视。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中下奥陶统缝洞充填方解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王昱翔, 王斌, 顾忆, 傅强, 万旸璐, 李映涛
2019, 41(4): 583-592. doi: 10.11781/sysydz201904583
摘要(979) PDF(139)
摘要:
利用微区阴极发光和原位元素测试技术,对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中下奥陶统中的方解石样品进行了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测试分析。该区稀土元素含量整体不高,为0.735~24.538 μg/g,平均为4.963 μg/g,表现出轻稀土元素明显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且两者分异明显、轻微正Ce异常和明显正Eu异常的特征;Sc、Th含量和Fe/Mn值均较低,U/Th和Sr/Ba值高,指示研究区方解石形成时期气候干旱且主要形成于相对还原的成岩环境中。对该区不同产状、不同期次方解石和附近围岩颗粒地球化学对比分析表明,储集体地质流体主要来源于海水性质地层水,局部存在大气水和富硅热液流体的混源叠加改造,证实了原始沉积围岩内稀土元素较为富集,方解石颗粒中稀土元素继承于附近围岩,但受流体改造强度的控制。
方法·技术
孔隙度测定误差及其控制方法研究
鲍云杰, 李志明, 杨振恒, 钱门辉, 刘鹏, 陶国亮
2019, 41(4): 593-597. doi: 10.11781/sysydz201904593
摘要(1476) PDF(210)
摘要:
随着油气勘探领域的扩大,孔隙度测试样品的岩性及形态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生产与科研实践中发现,相同的样品不同实验室孔隙度测定结果存在差异,给孔隙度资料的应用带来了困扰,孔隙度测定面临着新的挑战。从影响孔隙度测定结果的岩样总体积和骨架体积2个关键参数入手,分析了其测试误差对孔隙度测定结果的影响,发现测试相对误差为0.5%,1.0%,1.5%时,造成的孔隙度绝对误差分别为0.5,0.9,1.4,二者的测试误差对孔隙度测定精度的影响程度相近,应该予以有效控制;分析了岩样骨架体积和总体积测试误差控制现状,认为岩样骨架体积测试依托较为成熟的方法和装置,测试误差能够得到有效控制。总体积测试技术发展滞后,测定过程中关键参数获取受随机的人为因素影响,导致不同操作人员及不同实验室测定结果存在差异。探讨了有效控制孔隙度测定误差的方法,介绍了基于流体变密度测定原理的岩石样品总体积测定系统。该系统对样品的岩性和形态没有限制性要求,实现了岩样总体积测定的自动化;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对测试的影响,岩样总体积测定平均相对误差0.5%,能够将孔隙度测定绝对误差控制在0.5左右,可用来缩小不同实验室测定结果差异。
平面压降梯度计算原则及其应用
冯月琳, 刘华, 宋国奇, 袁飞飞
2019, 41(4): 598-605. doi: 10.11781/sysydz201904598
摘要(677) PDF(96)
摘要:
超压作为油气运移的动力条件,其变化速率与油气运移方式存在一定的关系。为定量判识超压盆地中油气运移方式,建立了应用地层压降梯度分析的计算思路与方法,并以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渤南洼陷为例进行了应用和探讨。以实测压力与单井预测压力为基础,对油气主要运移层系进行了压力分布特征分析,结合超压成因机制分区、沉积相变以及断层发育特征,分别对压力均匀降低区、沉积相变非均匀降低区和断层分割非均匀降低区采用不同的压降梯度计算思路进行计算。渤南洼陷深洼带的压降梯度最高,其次为断阶带、陡坡带以及缓坡带,且垂向连通的断层附近压降梯度较高,定量地解释了在超压控制下油气运移方式的变化特征,从而有效判识油气优势富集的位置。
渤海湾盆地廊固凹陷大柳泉地区油源断裂垂向输导能力定量评价
刘峻桥, 王伟, 吕延防, 付广
2019, 41(4): 606-613. doi: 10.11781/sysydz201904606
摘要(799) PDF(111)
摘要:
不同断裂或同一断裂不同部位输导油气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为了定量评价渤海湾盆地廊固凹陷大柳泉地区断裂垂向输导油气能力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在油源断裂厘定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运移动力、油源供给及断裂运动学和几何学特征等多种因素对断裂输导能力的影响,总结出评价该区断裂垂向输导油气能力的4个地质参数,分别为断裂活动强度、异常压力、"中转站"规模和断裂凸面脊规模,这些参数与实际地质储量之间均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并以此作为定量化指标建立断裂垂向输导能力定量化公式。利用该公式对大柳泉地区断裂垂向输导油气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断裂垂向输导油气能力定量评价结果与实际地质情况吻合度较高,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开江—梁平海槽东侧长兴组生物礁发育主控因素及地震精细预测技术
彭才, 郑荣才, 陈辉, 王兰英, 罗晶, 梁虹
2019, 41(4): 614-620. doi: 10.11781/sysydz201904614
摘要(1317) PDF(174)
摘要:
采用地震地质综合预测技术,对川东北地区开江-梁平海槽东侧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沉积相特征、主控因素和礁相油气藏进行了研究。通过单井沉积相研究,查明该区生物礁纵向发育有两期,长兴组沉积期的古地貌对生物礁发育及迁移具有控制作用,坡度越大生物礁越厚。早期古地貌控制了生物礁的发育,在北部陡坡沉积区发育早期生物礁且成条带状,在南部缓坡沉积区发育晚期生物礁且成块状;晚期古地貌控制了生物礁向台地方向迁移,发育第二排生物礁。针对不同区域沉积环境的差异,采用针对性的预测技术。在中部沉积陡缓转折带,优选台缘带内长兴组顶部振幅属性预测生物礁厚度;在南部缓坡沉积区,采用基于地震沉积学的分频解释技术预测生物礁。预测成果经实钻证实,多口井获得高产气流。
综合信息
第六届《石油实验地质》编委会会议隆重召开
2019, 41(4): 621-621.
摘要(435) PDF(158)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