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9年  第41卷  第6期

综合信息
2019年总目次
2019, 41(6): Ⅰ-Ⅹ.
摘要(175) PDF(64)
摘要:
塔里木盆地孔雀河斜坡孔探1井新发现上震旦统的冰碛岩
2019, 41(6): 931-931.
摘要(238) PDF(76)
摘要:
目次
目录
2019, 41(6): .
摘要(212) PDF(159)
摘要:
盆地·油藏
中国中西部山前构造变形结构分带模式与油气
徐旭辉, 方成名, 刘金连, 赵利, 陆建林, 黄泽光
2019, 41(6): 779-790. doi: 10.11781/sysydz201906779
摘要(638) PDF(170)
摘要:
复合大陆内部的山前冲断特征及其结构分带研究是探索山前带油气富集分布规律的有效方法。通过对中国中西部地区主要山前带深部地质结构与沉积盖层构造变形特征的分析,认为陆内山前冲断变形受控于不同层次的滑脱层、复合陆块空间几何形态与位置。复合陆内山前冲断是在板块边缘构造挤压应力作用下,由造山楔向盆地方向沿不同深度的滑脱层发生阶梯式拆离冲断引起的构造形变。基于此认识,建立了以"主滑脱层深度为主、兼顾变形样式"为原则的复合陆内山前冲断变形4分带模式,即复合陆内山前冲断变形由古造山带向盆地依次划分出厚皮带、过渡带、薄皮带,其中过渡带又可划分为过渡Ⅰ带和Ⅱ带。变形带在变形构造层、构造样式、断层破裂机制、褶皱方式、断层相关褶皱原理与几何学模式等方面均具有各自独特的特征。陆内冲断变形带结构类型与油气聚集成藏有明显的关联响应:规模油气发现主要分布在过渡带;过渡Ⅰ带多为残留或调整型油气藏,成藏过程具有边聚集、边调整的特点,带内前缘油气相对富集;过渡Ⅱ带以晚期成藏为主,断裂形态及其与盖层的匹配样式是油气成藏富集的关键,带内中部是油气富集相对有利部位。中西部山前厚皮构造向薄皮构造转换的过渡部位是山前地震勘探技术攻关与勘探部署的重点。
复合陆内山前冲断构造转换类型及其成因
方成名, 赵利
2019, 41(6): 791-799. doi: 10.11781/sysydz201906791
摘要(529) PDF(130)
摘要:
复合陆内山前厚皮构造向薄皮构造的转换类型决定了中国中西部地区山前复杂冲断结构的形成和发育,任何单一构造模式均不能完全概括和解释构造转换及其结构差异形成的机制。通过深-浅层结构联合对比分析,依据构造位移向前传递扩展的形式及其产生的地质结构特征,将山前厚皮向薄皮构造的转换划分为过渡Ⅰ带、过渡Ⅱ带、过渡Ⅰ+Ⅱ带、无过渡带4类。过渡Ⅰ带、过渡Ⅱ带、过渡Ⅰ+Ⅱ带型通过基底面拆离滑脱实现厚皮向薄皮构造的转换,并视深层次滑脱层与边界条件形成叠瓦逆冲、三角带、双重构造等不同结构样式;无过渡带型主要以大型逆掩断层实现两者之间的突变式转换,无明显的基底面拆离滑脱,形成以大型推覆构造为主的结构样式。构造转换及其冲断结构差异的形成主要源自"镶嵌式"复合大陆因不同的深部地质结构与边界条件在板缘俯冲、碰撞作用力下产生多种形式的构造响应。过渡Ⅱ带、过渡Ⅰ+Ⅱ带型山前冲断构造形成遵循"壳内俯冲与反向拆离冲断"构造模式,无过渡带、过渡Ⅰ带型则分别符合"壳内双向俯冲与均衡隆升冲断"和"多层次基底拆离滑脱冲断"构造模式。
致密砂岩孔隙演化特征及其成岩作用对储层质量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南延长组长8储层为例
肖晖, 王浩男, 杨引弟, 柯昌艳, 折海琴
2019, 41(6): 800-811. doi: 10.11781/sysydz201906800
摘要(635) PDF(151)
摘要:
成岩演化的差异性是导致储层微观孔喉结构差异、影响致密砂岩储层储集性能及渗流能力的主要原因。通过岩石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X衍射、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等多种测试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南地区长8储层的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历史进行定量研究。长8砂岩岩石类型相近,成分成熟度低而结构成熟度较高,处于中成岩A期晚期到B期早期。成岩演化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刚性颗粒与塑性颗粒含量的不同对压实作用的影响。压实程度相对强的砂岩,溶蚀作用是控制储层质量的主要因素;经历了一定压实作用的砂岩,残余粒间孔仍发育,绿泥石薄膜及钙质胶结物的充填程度是影响储层质量的关键因素。孔隙演化定量计算表明,压实作用孔隙减少率平均在49.51%,胶结作用孔隙减少率平均在30.6%,溶蚀作用孔隙增加率平均在7.0%,压实作用是导致本地区储层致密化的主要因素。不同成岩改造类型对储层孔隙结构发育特征的影响具有差异性。绿泥石薄膜发育的储层质量最好,长石溶蚀为主的储层,储集能力较好,但渗流能力相对较差;压实压溶作用强烈和钙质胶结充填为主的储层,其储层质量相对较差。压实程度、绿泥石胶结、溶蚀程度和钙质充填程度是影响储层孔径大小、储集性和渗流能力的主要因素。
四川盆地安岳构造寒武系龙王庙组成岩矿物充填期次及油气成藏
朱联强, 袁海锋, 林雪梅, 曾伟, 徐云强
2019, 41(6): 812-820. doi: 10.11781/sysydz201906812
摘要(712) PDF(129)
摘要:
四川盆地寒武系龙王庙组时代老,埋藏深,储层埋藏及成岩改造强烈,且受加里东、印支、喜马拉雅等重要构造运动的影响,油气成藏过程复杂。通过对龙王庙组岩心观察、岩石学类型分析、显微薄片的观察,结合阴极发光特征对成岩矿物的充填序列进行了识别和划分。以矿物的充填序列为基础,对不同期次成岩矿物中赋存的烃类流体包裹体特征进行了分析,对与其共生的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进行测试,明确了龙王庙组油气藏的成藏期次,并结合安岳构造龙王庙储层热演化史,厘定了油气成藏时间。所识别出的5期白云石以及石英等成岩矿物捕获的流体包裹体,记录了5期油气成藏事件:第一期为中三叠世的古油藏充注;第二期为早侏罗世的古油气藏充注;第三期为中侏罗世的湿气藏充注;第四期为早白垩世晚期的干气藏充注;第五期为晚白垩世以来的气藏调整。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期的古气藏调整是龙王庙组气藏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应的时间约为40 Ma。
川东北—鄂西地区下震旦统陡山沱组烃源岩特征及形成环境
张道亮, 杨帅杰, 王伟锋, 付小东, 张建勇, 李文正
2019, 41(6): 821-830. doi: 10.11781/sysydz201906821
摘要(590) PDF(152)
摘要:
陡山沱组暗色泥页岩是川东北-鄂西地区新元古界震旦系一套重要的烃源岩。对该地区符家沟、陈家湾、花鸡坡等一系列露头剖面进行观察取样,通过有机地球化学、成烃生物和主微量元素分析等技术手段,明确陡山沱组烃源岩特征和形成环境。陡山沱组烃源岩区域厚度为50~250 m,存在镇巴-城口和宜昌-五峰2个厚度中心;有机质丰度较高,平均可达2.04%;成烃生物类型多样,以浮游藻类为主,有机质类型好,主要为Ⅰ-Ⅱ1型;烃源岩现今热演化程度高,处于过成熟热演化生气阶段。利用元素地球化学指标对烃源岩形成环境进行判别,陡山沱组烃源岩整体形成于缺氧-贫氧环境,但在不同地区存在一定差异。川东北地区烃源岩形成于水体低能、低盐度、缺氧-贫氧的深水陆棚环境;鄂西地区烃源岩形成于水体能量较强、低盐度、缺氧的台内盆地环境。
日本南海海槽东部天然气水合物产出与富集特征
赵克斌
2019, 41(6): 831-837. doi: 10.11781/sysydz201906831
摘要(412) PDF(78)
摘要:
根据日本南海海槽东部天然气水合物钻探与综合大洋钻探计划研究成果,分析总结了该区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地质背景与赋存特征。南海海槽区作为构造活动强烈的会聚式大陆边缘,大型增生楔与断裂系统十分发育,富含重力流沉积物。特别是该海槽北部向陆斜坡水深2 000 m以浅海域,发育一系列弧前盆地,盆地内第四系未固结沉积物广泛分布,沉积速率较高,为水合物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水合物钻探取心分析揭示,南海海槽东部天然气水合物为Ⅰ型结构,水合物分解气中甲烷组分占比普遍高达99.9%以上,甲烷碳同位素分析显示为典型的生物成因气。水合物主要以孔隙填充型产出,优先选择在富砂层中富集,富砂层段水合物饱和度一般为50%~60%,可高达80%~90%,泥质层中水合物饱和度极低。
油气地球化学
黔北坳陷高演化烃源岩中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
包建平, 倪春华, 朱翠山, 詹兆文, 蒋兴超, 申旭
2019, 41(6): 838-848. doi: 10.11781/sysydz201906838
摘要(552) PDF(117)
摘要:
借助于色谱-质谱和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技术,对黔北坳陷高演化海相烃源岩和黔南坳陷虎47井原油中各类生物标志物和正构烷烃的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系统分析。不同层位烃源岩中常用的甾、萜烷的分布与组成呈现明显趋同现象,因而失去了其原有的地球化学意义和实用性。虎47井原油中三环萜烷系列和孕甾烷系列丰富,但C27-35藿烷系列和C27-29甾烷系列的丰度极低,显示生油窗晚期的产物特征。绝大多数烃源岩中nC16-28正构烷烃系列呈现以nC20nC21为低谷的前、后2个峰群的分布模式,但其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则十分接近,它们的δ13C值介于-28‰~-31‰之间,呈负偏态变化,即随碳数增加其δ13C值变小,且这一特征不受正构烷烃系列分布特征的影响,表明高演化烃源岩中特殊的正构烷烃系列分布模式是客观地球化学现象。虎47井原油中正构烷烃的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也呈负偏态变化,但其δ13C值较高演化烃源岩中的轻约3‰,这可能与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的碳同位素分馏效应有关。因此,在利用正构烷烃的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开展油源对比时,所用样品的成熟度应该匹配。
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不同层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及成因分析
罗明霞, 夏永涛, 邵小明, 吴鲜
2019, 41(6): 849-854. doi: 10.11781/sysydz201906849
摘要(709) PDF(112)
摘要:
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在奥陶系、志留系和白垩系多个层系都可见挥发油-轻质油或油砂。通过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发现,不同层系的原油(油砂)存在较大差异。根据其成因总体上可以划分为2类:(1)奥陶系和志留系:姥植比较低(Pr/Ph<1),原油族组分及正构烷烃单体烃类的碳同位素偏轻,三环萜烷C21TT/C23TT比值小于1.0,三芴含量中硫芴占绝对优势,均表现为海相腐泥型原油,但两者成熟度略有差异,志留系为成熟油,奥陶系为高熟油;(2)白垩系:姥植比较高(Pr/Ph>1.6),原油碳同位素相对较重,C21TT/C23TT比值大于1.0,C24四环萜烷及C30重排藿烷相对丰度高,表现为陆相原油特征。综合分析,志留系及奥陶系原油来自寒武系烃源岩,为同源不同期的油藏,而白垩系原油可能来自北部库车坳陷陆相烃源岩。
渤海湾盆地惠民凹陷临南洼陷沙河街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刘飞, 朱钢添, 何生, 王永诗, 刘庆
2019, 41(6): 855-864. doi: 10.11781/sysydz201906855
摘要(535) PDF(104)
摘要:
惠民凹陷是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中的一个富油气单元。系统研究惠民凹陷临南洼陷20个原油样品和4个烃源岩样品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其成熟度、沉积环境和有机质来源,利用烃源岩和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建立油-岩关系,筛选有效参数运用交会图和聚类统计划分原油类型和进行油源对比。研究区原油已进入成熟阶段,生油母质的沉积环境为弱氧化-弱还原的湖沼相-淡水湖相,具有陆相湖盆混合型母质特征。总体上,研究区原油有较高的饱和烃含量和较低的胶质及沥青质含量,正构烷烃为"平台式"双峰形态分布,伽马蜡烷含量较低,4-甲基甾烷含量较高。研究区内不同地区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存在一定差别,可按地区分为南带和北带。相比南带的原油,北带原油样品中4-甲基甾烷/C29R、Ts/Tm比值较低,而C29降藿烷/C29降新藿烷、1,2,7-/1,2,6-三甲基萘、菲/∑甲基菲较高。研究区沙四段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Ⅲ型,有机质丰度较低;沙三段烃源岩有机质以Ⅱ型为主,有机质丰度较高,其中,沙三下亚段和中亚段是临南洼陷的主力烃源岩。通过系统对比研究区原油和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认为临南洼陷沙三、沙四段原油来自沙三下、中亚段烃源岩。
四川盆地东南部页岩气同位素分馏特征及对产能的指示意义
高玉巧, 高和群, 何希鹏, 丁安徐, 张培先, 何贵松
2019, 41(6): 865-870. doi: 10.11781/sysydz201906865
摘要(714) PDF(151)
摘要:
页岩气甲烷碳同位素是研究页岩气同位素分馏特征及产出过程的重要指标。选取四川盆地东南部及盆缘转换带内6大区块10口页岩气井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通过现场含气量测试过程中页岩气甲烷碳同位素变化,研究不同压力系统、不同小层下甲烷碳同位素分馏特征,探讨页岩气同位素与物性、含气性关系,并结合实际排采数据,对典型页岩气井产出阶段进行划分。页岩气解吸过程中,逐渐升高,甲烷碳同位素逐渐变重;超压页岩气甲烷碳同位素整体较小,从盆缘外部向内部,甲烷碳同位素逐渐变轻。纵向上,随着深度的增加,甲烷同位素整体变轻;页岩孔隙度越大、游离气含量越高、页岩保存条件越好,甲烷碳同位素分馏作用就越不明显。最后,选取武隆向斜L井岩心现场解吸气样,通过甲烷同位素分馏,对页岩气解吸阶段进行划分,并将排采气同位素与现场解吸气同位素进行比对。该井排采气的δ13C1值对应现场岩心连续解吸0.9 h释放气体的δ13C1值,其采收率约为24.8%,尚处于初期排采阶段。
方法·技术
陆内山前冲断结构分带的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赵利, 廖宗廷, 徐旭辉, 方成名, 陆建林
2019, 41(6): 871-878. doi: 10.11781/sysydz201906871
摘要(441) PDF(121)
摘要:
冲断带物理模拟实验的现有模型无法模拟完整变形带,不完全符合中国复合陆内冲断的构造背景。通过设计具有横向、垂向流变差异的"挤压-碰撞"模型,模拟了冲断结构的分带特征和过渡带内逆断层演化。几何学分析表明,改进的实验模型可以模拟完整的变形带,从腹陆向前陆依次为厚皮带、过渡带、薄皮带,分别对应造山带、冲断带和盆地;断层的发育规律方面,实验模型与地质模型亦具有较好对应关系。运动学分析表明,过渡带内逆断层的演化经历了脆性变形、韧-脆性变形和韧性变形3个阶段,但有无滑脱层会造成逆断层的演化有所差异。横向上断层发育规律分析表明,初始破裂角小和演化时间短是冲断带内前缘逆断层倾角小于后缘的成因机制。
陆相页岩层系非泥页岩夹层发育程度定量表征
王保华, 李浩, 陆建林, 吕剑虹, 王苗, 赵琳洁
2019, 41(6): 879-884. doi: 10.11781/sysydz201906879
摘要(780) PDF(100)
摘要:
勘探实践表明,富有机质页岩层段中的砂岩夹层或碳酸盐岩夹层的发育程度是页岩油富集高产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尚无针对上述夹层发育程度的定量评价模型和方法,建立页岩相对高渗夹层定量评价模型,完善该地质因素定量评价流程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夹层在地层中发育、分布的位置及分散程度,建立表征夹层发育程度的数学模型。以地层岩性属性的地震反演数据体、三维构造建模数据体、钻井数据为基础,以虚拟/实际钻井岩性数据为计算单元,应用夹层厚度比临界值为约束,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钻井开展夹层发育强度(DS)、分布位置(DP)及分散系数(DC)计算。再通过归一化处理综合计算夹层发育指数(STI),结合沉积相研究结果确定的主要物源方向,采用克里金插值计算目的层STI的平面分布。应用上述方法,对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STI进行计算,通过与现有钻井试油成果对比,高产井STI主要在0.4~0.8之间,显示STI分布范围对页岩油勘探井的部署具有参考意义。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辛油田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物理模拟与讨论
李萧, 胡秋媛, 杨光, 马方雷, 杨建磊, 魏真真, 孙肖
2019, 41(6): 885-892. doi: 10.11781/sysydz201906885
摘要(850) PDF(101)
摘要:
通过几何学特征、运动学特征、成因机制分析及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对济阳坳陷东辛油田断裂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区构造形态自东向西逐渐趋于复杂,平面上,东部辛镇构造以平行式组合为主,整体呈现"单一型"构造样式,中部过渡带以平行式、斜交式组合为主,整体呈现"网格型"构造样式,西部东营构造以雁列式、帚状组合为主,整体呈现"复杂型"构造样式;剖面上,区内主要发育负花状、反"Y"字形、阶梯状、地堑、地垒等5种断裂组合样式,整体呈现典型的"包心菜式"复杂断裂系统。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与实际地质情况拟合程度较高,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东辛地区断裂构造组合样式是新生代伸展-走滑应力场与岩浆底劈作用叠加的产物,其根本动力来源于新生代NW-SE向伸展应力场、郯庐断裂带的右行走滑及岩浆等塑性物质上涌。
基于地质力学方法对不同结构断层破碎带封闭性评价——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车镇凹陷M区为例
王则, 商琳, 龚丽荣, 王彤达
2019, 41(6): 893-900. doi: 10.11781/sysydz201906893
摘要(472) PDF(96)
摘要:
断层封闭性对确定油气藏的分布意义重大,断层破碎带在地表露头容易识别,但在地下难以鉴别。在对断层破碎带进行识别和发育模式划分的基础上,利用测井资料计算获得动态岩石力学参数,再结合三轴应力试验得到的岩石静态参数对其进行校正,最后利用Ansys软件,对3种断层破碎带发育模式,即断层泥、断层角砾岩和派生裂缝带的封闭系数进行数值模拟。济阳坳陷车镇凹陷M地区断层破碎带的发育模式分为只发育派生裂缝带、断层泥不发育及结构完整的断层破碎带;结构完整的断层破碎带封闭性最好,其次为断层泥不发育的断层破碎带,而只发育派生裂缝带的封闭性最差,多为开启断层,裂缝带常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
页岩纳米级孔隙在有机质熟化过程中的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李楚雄, 肖七林, 陈奇, 蒋兴超
2019, 41(6): 901-909. doi: 10.11781/sysydz201906901
摘要(633) PDF(125)
摘要:
有机质热演化程度是控制页岩纳米级孔隙形成演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利用室内含水封闭热解系统对松辽盆地长岭凹陷嫩江组二段湖相页岩开展了生烃全过程模拟实验(Ro=0.61%~4.01%),并对处于不同热演化阶段的样品进行了索氏抽提,基于抽提前后有机碳含量、N2吸附和矿物组成等地球化学分析结果,研究了有机质成熟过程中纳米级孔隙形成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页岩在模拟实验后BJH孔体积和BET比表面积均大幅增加,其变化范围分别为0.006 73~0.101 61 cm3/g和0.60~15.75 m2/g。成熟-高熟阶段干酪根热降解和残留烃热裂解促使纳米级孔隙快速发育,过熟阶段随着有机质生烃能力减弱,纳米级孔隙发育速率变缓;生油高峰期液态烃生成并充注在纳米级孔隙内,抑制了纳米级孔隙形成。油气生成和排出过程对纳米级孔隙发育起主导作用,固体焦沥青在不断富集的同时其本身发育纳米级有机孔隙,黏土矿物的伊利石化和石英溶蚀均有利于纳米级孔隙发育。
高温对富有机质页岩岩石物理特性的影响
熊健, 林海宇, 刘向君, 梁利喜, 黄宏, 李贤胜
2019, 41(6): 910-915. doi: 10.11781/sysydz201906910
摘要(648) PDF(123)
摘要:
以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高温处理后页岩岩石物理特性的变化规律,同时也探讨了高温对页岩岩石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页岩岩样的色调逐渐由黑色变为灰白色;页岩样品质量随着温度增加先缓慢下降后再快速下降,而孔隙度和渗透率先缓慢上升后快速上升,即质量、孔隙度和渗透率在温度增加的过程中发生了较明显变化,说明该过程中存在一个阈值温度,龙马溪组页岩的阈值温度范围在300~400℃;随着温度的增加,页岩样品纵横波时差降低,而纵横波衰减系数增大;随着温度增加,页岩样品单轴抗压强度降低,弹性模量下降,泊松比变化规律不明显。
前处理方法对原油中金刚烷化合物定量的影响
李二庭, 向宝力, 马万云, 熊永强, 王明, 米巨磊
2019, 41(6): 916-922. doi: 10.11781/sysydz201906916
摘要(403) PDF(72)
摘要:
利用色谱/质谱/质谱方法分析了准噶尔盆地不同密度原油中金刚烷化合物的含量,探讨了族组分分离法和直接进样法2种前处理方法对金刚烷化合物测定的影响。族组分分离法会造成原油中金刚烷类化合物含量损失,特别是密度相对小的单金刚烷类损失更大,但族组分分离方法有利于低熟原油中低含量、受挥发作用影响较小的双金刚烷类化合物的富集,更有利于仪器检出。族组分分离法对金刚烷异构化指标影响较小,对应用更为重要的浓度指标影响较大,因此在进行金刚烷类化合物分析时应尽量避免复杂的前处理,减少金刚烷类化合物的损失。选择直接进样法是测定正常油、轻质油和凝析油中金刚烷类化合物的最佳前处理方法,对于部分低熟原油样品可考虑使用族组分分离法进行处理。
可靠技术在南海气田SEC储量评估中的应用
王庆帅
2019, 41(6): 923-930. doi: 10.11781/sysydz201906923
摘要(480) PDF(56)
摘要:
全球各大油气公司的上市储量评估是基于2010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颁布的SEC储量评估准则进行的。该版准则明确了可以利用"可靠技术"来扩展评估证实储量的技术类型。自准则颁布以来,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不断地尝试探索"可靠技术"在天然气上市储量评估中的应用,形成了多项"可靠技术",并逐步得到了国外第三方评估审计公司的认可。文章讨论了"可靠技术"的含义,结合国内外研究列举了"可靠技术"的披露原则及条件,通过实例展示了近年来在南海西部气田SEC储量评估中所使用的如利用地球物理信息确定含气范围、利用压力资料计算动用储量、平台压缩机降压提高气田开发后期采收率技术等多项可靠技术。近年来中海石油通过对"可靠技术"的合理应用,使得评估结果更加接近气田实际开发情况,保障了评估结果的客观准确以及公司储量替代率的稳定,为国内天然气田的上市储量评估提供了可参考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