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0年  第42卷  第5期

目次
目录
2020, 42(5): .
摘要(338) PDF(207)
摘要:
盆地分析与油气战略选区——暨纪念朱夏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
特约主编寄语
2020, 42(5): .
摘要(388) HTML (32) PDF(246)
摘要:
回忆父亲——朱夏院士
朱铉
2020, 42(5): 00-00.
摘要(101) HTML (68) PDF(8)
摘要:
全球地壳隆坳演化与盆地
康玉柱
2020, 42(5): 653-661. doi: 10.11781/sysydz202005653
摘要(910) HTML (90) PDF(256)
摘要:
地球地壳在多种地应力,包括挤压应力、拉张应力及扭动应力作用下,产生抬升隆起或沉降坳陷及走滑。由于构造运动造成地壳隆起和坳陷,导致海陆变迁。地球在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地壳隆起成为造山带或隆起区;坳陷变成为各种类型盆地。全球盆地可分为5大类型,即裂陷—克拉通盆地、克拉通内坳陷盆地、前陆盆地、断陷盆地和坳陷盆地;全球构造主要有8大变形样式,即东西向构造变形样式、南北向构造变形样式、北东向构造变形样式、北北东向构造变形样式、北西向构造变形样式、山字型构造变形样式、S型或反S型构造变形样式和旋扭构造变形样式。中国古生代克拉通盆地油气主要分布于古隆起、古斜坡、区域性不整合及断裂带等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油气主要分布在陡坡带、缓坡带和中央构造带等部位;中新生代前陆盆地油气分布在断褶带、斜坡带及逆掩带;各类扭动构造,如帚状构造、雁列构造、旋扭状构造、反S型构造、入字型构造等控制着油气的分布。
找油没有捷径——关于油气勘探的几点思考
马永生
2020, 42(5): 662-669. doi: 10.11781/sysydz202005662
摘要(1040) HTML (144) PDF(348)
摘要:
勘探家是油气勘探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油气勘探活动的实践者,也是掌握石油地质学及相关学科理论、熟悉勘探技术、灵活应用勘探方法、精通勘探管理的专门人才,既是业务专家,也是管理专家。成功的勘探家首先是要坚定找到油气的信心,具有“不盲从,不附和”的科学精神,并时刻保持思维的敏感性。勘探工作没有捷径,首先是要解决勘探的基础问题;其次是要坚持科学的勘探程序;再者是要有发展的意识、效益的意识、动态优化的意识,突出重点,持续优化勘探部署,确保完成勘探任务。要实现高质量勘探,思维方式要从传统的“以产量论英雄”思维向“以效益论英雄”思维转变,做好顶层设计,实现投资、效益和责任三统一,进一步完善与建立勘探部署比选机制和两级决策的管理新机制,坚决做到“五大转变”。随着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钻、完井技术的迅猛发展,当前全球油气勘探正经历着深刻变化,并不断向更细、更深、更广、更难、更具挑战的领域发展。我国东部断陷盆地、海相碳酸盐岩、中西部碎屑岩、页岩气将是油气增储上产的主要领域。随着理论和技术的进步,煤层气、页岩油、油页岩等也是需要攻关和培育的重要领域。未来,随着非常规油气理论快速发展,对石油天然气地质基础理论体系不断拓展与完善,在新一代勘探开发智能化技术体系支撑下,将形成含油气盆地常规—非常规整体评价、多层系立体勘探的格局,并将带来新一轮油气储量、产量增长。
《朱夏论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习得
金之钧
2020, 42(5): 670-674. doi: 10.11781/sysydz202005670
摘要(680) HTML (90) PDF(198)
摘要:
朱夏先生既是一位理论造诣深厚的石油地质学家,又是一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油气勘探工作者,是我国含油气盆地研究的创导者、石油地质学奠基人之一。简要回顾了朱夏先生的核心学术思想,总结了近30年来,国内部分学者通过学习、继承和发展朱夏先生学术思想,提出的一系列含油气盆地研究的创新性工作方法及认识,包括笔者对盆地波动过程和油气成藏体系等分析方法的探索。展望未来,指出石油地质学所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全球性的和中国特殊地质背景的科学问题,认为继续学习、继承和发展朱夏先生学术思想,必将对我国石油地质理论和实践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南方海相油气勘探展望
郭旭升, 胡东风, 段金宝
2020, 42(5): 675-686. doi: 10.11781/sysydz202005675
摘要(1123) HTML (118) PDF(266)
摘要:
中国南方海相地层主要分布在古生界与中生界,地层年代老,演化程度高,受多旋回沉积及多期构造演化史控制,虽油气基础地质条件优越,但油气分布与成藏复杂;勘探主要经历了油气普查、构造油气藏、大规模岩性气藏与页岩气勘探3个阶段。前期虽取得多个领域重大突破,但整体探明率低,为明确其油气勘探前景,对先期发现的大气田与近期勘探新进展进行了系统总结。中国南方海相油气勘探潜力大,四川盆地深层—超深层与新领域是重点勘探突破方向,其中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非常规页岩气与阆中—元坝上震旦统灯影组台缘区带、通南巴震旦系—寒武系台内滩、川南綦江下组合盐下、二叠—三叠系礁滩等常规气深层—超深层领域,总资源量达数万亿方,有望实现新一轮大突破、大发现;此外,二叠系、侏罗系非常规页岩气与二叠系热液白云岩、岩溶缝洞群、灰泥灰岩、沉凝灰岩等常规气新领域勘探潜力大。四川盆地盆缘构造复杂区油气勘探不断取得新发现,盆缘残留向斜区页岩气与常规山前带领域是主要勘探方向;南方外围古隆起周缘及递进变形区,构造变形弱,保存条件有利,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有望成为油气战略接替区。
下扬子区中—新生代变格构造运动
丁道桂, 李凤丽
2020, 42(5): 687-697, 876. doi: 10.11781/sysydz202005687
摘要(798) HTML (140) PDF(182)
摘要:
下扬子区在中、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第三纪时期,发生了以特提斯洋与太平洋板块联合作用所导致的3期变格构造运动。一方面极大地使下扬子区古生代盆地发生了基底拆离式递进变形改造;另一方面又在下扬子区形成了上三叠统―中、下侏罗统的前渊盆地,以及由大型断裂带的平移走滑构造所形成的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火山碎屑岩拉分盆地,呈“多米诺式”排列的上白垩统—第三系半地堑盆地则是岩石圈伸展拆离构造所形成的拉张盆地。3期变格运动促使了油气的形成与再分配聚集。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陆相页岩油富集特征与资源潜力
付锁堂, 姚泾利, 李士祥, 周新平, 李明瑞
2020, 42(5): 698-710. doi: 10.11781/sysydz202005698
摘要(1061) HTML (247) PDF(258)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长7段主要发育半深湖—深湖相泥页岩,是盆地中生界油藏的主力烃源岩层,源内页岩油资源丰富。与北美海相页岩油相比,长7页岩油沉积相变化快、地层连续性差、非均质性强,其富集特征和分布规律更为复杂。基于盆地30余口长7段全取心井开展精细岩心描述和3万余块次实验分析测试,明确了长7烃源岩层系页岩油基本地质特征和富集主控因素,客观评价了页岩油资源潜力,2019年发现了10亿吨级庆城页岩油大油田。长7段泥页岩层系发育源储分异型(Ⅰ类)、源储一体型(Ⅱ类)及纯页岩型(Ⅲ类)三种页岩油类型。高有机质丰度烃源岩是页岩油富集的物质基础,多成因类型砂岩储层发育数量众多的微纳米孔喉单元,是页岩油赋存的主要空间与渗流通道,多类型细粒沉积岩间互分布构成了良好的源储共生配置,高强度生烃和异常高压持续充注形成了源内高含油饱和度页岩油。长7段页岩油发育陇东、陕北两大含油区带,初步落实页岩油储量规模30~50亿吨,2025年有望建成500万吨页岩油生产基地。
婆罗洲晚中生代岩浆弧及陆缘俯冲汇聚体制
许长海, 朱伟林, 廖宗廷
2020, 42(5): 711-719. doi: 10.11781/sysydz202005711
摘要(675) HTML (103) PDF(157)
摘要:
婆罗洲地处2大构造域结合部,Schwaner岩浆弧和Meratus、Lupar俯冲杂岩是其显著的地质特征,它们与晚中生代特提斯域或/和古太平洋域的板块俯冲密切相关。婆罗洲中生代地质现有研究程度不高,缺乏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多学科综合研究,缺乏与周边区域地质对比研究,制约了对婆罗洲岩浆弧演变及板块俯冲体制的整体认识。关于婆罗洲晚中生代岩浆弧,或强调与特提斯洋向北西俯冲婆罗洲有关,或认为古南海向南俯冲婆罗洲有关,或作为两者联合俯冲控制的产物。前白垩纪SW婆罗洲的基底属性,或认为亲缘于华夏地块,或归属巽他大陆的东延部分,或认为是冈瓦那大陆裂解而来的外来块体。今后研究应加强海陆结合、多学科大区域综合对比,重点围绕岩浆弧、蛇绿岩和俯冲杂岩、区域大断裂和盆地沉积等内容,形成婆罗洲及邻区晚中生代陆缘汇聚体制和2大构造域关系的综合认识,也是深化认识南海中生界弧盆结构、盆地原型及其油气勘探潜力的重要环节。
盆地“原型”及其相关外延称谓与研究
刘池洋, 王建强, 赵晓辰, 黄雷, 张东东, 赵俊峰, 邓煜, 马奂奂
2020, 42(5): 720-727. doi: 10.11781/sysydz202005720
摘要(861) HTML (180) PDF(178)
摘要:
盆地“原型”或“原型”盆地,目前已成为业界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术语和热词。但在已公开发表的大量文献中,对盆地“原型”一词内涵的理解和表述却不尽相同。通过对公开发表论著和内部文献的溯源分析认为,朱夏1982年给盆地“原型”(prototype)一词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盆地原型是指(某一地史阶段)一种地球动力机制(环境)形成的一个结构构造形式和沉积实体单元。(小型)简单盆地即为一个盆地原型,大型复杂盆地总是包含着若干个不同类型的盆地原型。随时间发展,盆地原型的类型是变化的。盆地“原型”是朱夏学术思想和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具有专属性的具体科学内涵和术语符号。对盆地发育过程中原始状况未经明显改造的盆地,建议在不同语境中选用“原始盆地”、“原盆地”、“原盆”系列同义术语。盆地的原始状况,可涵盖与盆地形成演化和成藏(矿)作用各类相关内容的原始状况。对遭改造盆地的原盆和原型恢复难度大,因其形成作用多样、改造过程复杂、恢复的证据和结论多解性强。将原盆和原型恢复的要点概括为:寻觅证据、厘定属性、建模复原和重塑过程。这4方面工作彼此关联、循序渐进。
南黄海古生代盆地原型演变与烃源岩发育特征
朱伟林, 陈春峰, 张伯成, 万延周, 付晓伟, 张银国
2020, 42(5): 728-741. doi: 10.11781/sysydz202005728
摘要(929) HTML (185) PDF(145)
摘要:
钻井及露头证实下扬子陆区发育下寒武统幕府山组、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高家边组、二叠系3套烃源岩。盆地发育时期的动力学环境决定该时期的盆地原型,盆地原型影响盆内岩相及烃源岩展布。幕府山组沉积时期,南黄海盆地表现为张裂背景下的被动陆缘克拉通盆地,盆地相及深水陆棚相呈环带状围绕古隆起或台地发育,为烃源岩发育优势相带,推测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及北部幕府山组烃源岩发育较好;五峰组—高家边组沉积时期,南黄海盆地表现为挤压背景下的前陆盆地,盆地相、斜坡相、深水陆棚相由西北向东南依次呈条带状分布,盆地相、深水陆棚相为烃源岩发育优势相带,预测五峰组—高家边组烃源岩主要在南黄海地区中北部发育且有一定厚度;上二叠统龙潭组沉积时期,南黄海盆地表现为挤压背景下的活动大陆边缘坳陷型盆地,在该盆地中各沉积相带呈环带状分布,三角洲相、潮坪相、沼泽相为烃源岩发育优势相带,发育龙潭组品质中等—好的烃源岩;预测龙潭组烃源岩在南黄海盆地中部发育,是南黄海盆地古生界的次要烃源岩。
新元古代扬子克拉通TSM盆地原型分析
杨风丽, 周晓峰, 胡虞杨, 杨瑞青, 彭韵心
2020, 42(5): 742-755. doi: 10.11781/sysydz202005742
摘要(808) HTML (174) PDF(147)
摘要:
以TSM盆地原型分析理论为指导,基于大量野外露头、最新钻井和地球物理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扬子克拉通新元古代的盆地原型进行了恢复。研究认为受控于从青白口纪会聚到南华—震旦纪离散两大不同板块构造环境和体制转变下的4个时期演化影响,扬子克拉通新元古代经历了4个阶段的盆地原型演变,分别为①青白口纪早期(ca.1 000~820 Ma),扬子西缘、北缘及内部的弧后扩张盆地,扬子东南缘的弧后前陆盆地;②青白口纪晚期(ca.820~720 Ma),扬子西缘、北缘的弧后扩张盆地,扬子东南缘和内部的拉张断陷盆地;③南华纪时期(720~635 Ma),扬子东南缘、西缘、北缘和内部的裂谷盆地;④震旦纪时期(635~541 Ma),川中、万源—达州及鄂西—渝东的克拉通台内裂陷盆地,扬子北缘和东南缘的离散陆缘坳陷盆地。综合分析提出南华纪裂谷盆地、震旦纪台内裂陷盆地和离散陆缘坳陷盆地是最有利于烃源岩发育的盆地原型。陕南—川东北、湘黔渝临区、鄂西和川中地区是扬子烃源岩最有利发育区,也是今后扬子深层—超深层常规天然气与非常规页岩气勘查重点区域。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震旦系沉积物源分析及对盆地属性的制约
陈汉林, 黄伟康, 李勇, 章凤奇, 吴鸿翔, 杨志林, 黄少英, 杨树锋
2020, 42(5): 756-766. doi: 10.11781/sysydz202005756
摘要(759) HTML (108) PDF(171)
摘要:
新元古代是全球大地构造演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经历了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聚合和裂解的过程。作为我国三个最主要的克拉通盆地之一的塔里木盆地,其发育的新元古界南华系和震旦系沉积体系纪录了大量新元古代盆地构造属性和板块动力学信息,同时也是塔里木克拉通盆地深层油气勘探的重点层系。以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什艾日克剖面震旦系为对象,在野外调查和沉积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碎屑锆石U-Pb定年和物源示踪研究。震旦系苏盖特布拉克组碎屑锆石存在约2 600,2 300,2 000~1 800,790~730和620 Ma等5个年龄峰值,其中2 600,2 300和2 000~1 800 Ma年龄峰值的碎屑锆石来自于塔里木克拉通内部新太古代—中元古代基底;790~730 Ma年龄峰值的碎屑锆石可能来源于塔里木盆地新元古代晚期的裂谷岩浆作用形成的岩浆岩;而620 Ma年龄峰值的锆石直接来自地层沉积时的岩浆作用,表明碎屑物质可能来源于塔里木盆地本身。结合地震剖面所具有断陷—坳陷的结构特征、南华系快速充填的浊积岩沉积建造、震旦系由碎屑岩建造转变为海相碳酸盐岩建造、震旦系苏盖特布拉克组沉积同期的岩浆作用,认为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震旦系经历了裂谷性盆地的断—坳转换阶段和坳陷阶段。
盆地深部地质作用与深层资源——科学问题与攻关方向
何治亮, 李双建, 刘全有, 杨天博, 张英
2020, 42(5): 767-779. doi: 10.11781/sysydz202005767
摘要(962) HTML (143) PDF(215)
摘要:
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国重要的资源战略,同时也是地质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油气勘探认识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范围内深层—超深层已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领域,更是中国常规油气勘探的主战场之一。我国许多含油气盆地中都发现了与深部地质作用相关的H2、He、CO2、地热等共伴生资源的规模聚集。因而,探究深部地质作用及其对深层资源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梳理了盆地深部地质作用对深层烃源岩生烃与演化、储层发育与保存、油气运移与聚集及油气共伴生资源富集的控制作用,总结了研究进展和面临的科学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科技攻关的方向。盆地深部地质作用与深层资源形成分布面临的主要科学问题有:深部地质作用下有机质成烃化学动力学与多元生烃潜力;深部高温高压超临界体系流体—岩石—烃类相互作用机理及超深层储层的有效性;深部油气系统中烃类相态转化、运聚成藏及保存机制;深部特殊地质环境下油气共伴生资源的形成与富集。深入开展深部地质作用与深层油气资源研究,需要从沉积盆地深部构造演化入手,围绕深部地质过程与资源效应这一核心科学问题,选择深部流体活跃的典型盆地为解剖对象,揭示深部层系物理化学作用机理,阐明不同深部地质过程对不同类型资源(油气、H2、CO2、He、地热及干热岩)形成与聚集的控制机制,探索深部资源新领域。未来的主要攻关方向包括:深部地质动力学背景与地质作用机制;深层生烃动力学与生烃量估算;深层储层发育与保持机理;深层油气运移与聚集机理;深层共伴生资源差异性富集机理。通过攻关,丰富完善盆地深部地质作用影响下油气富集理论与评价方法,也为深部其他战略性共伴生资源的评价与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银额盆地形成演化及油气勘探展望
张洪安, 李继东, 王学军, 史大海, 陈清棠, 范晓丽, 司敏娜, 赵强
2020, 42(5): 780-789. doi: 10.11781/sysydz202005780
摘要(626) HTML (84) PDF(172)
摘要:
银额盆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面积约12.3×104 km2,是中国北方勘探程度较低的陆相断陷盆地。由于受地表、地下双复杂条件影响,早期仅在盆地周边的查干、天草、哈日等凹陷开展了地质特征研究,证实各凹陷具备油气成藏条件,但整体勘探潜力较低。近年来,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多期野外地质调查、地震、钻井等资料,对盆地的形成演化和资源潜力进行了重新评价,提出银额盆地基底形成于二叠纪末期—三叠纪早期,岩性主要为增生—碰撞混杂岩,普遍发生了中—浅变质;中生代以来,受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影响,历经6期构造演化,具有残留、改造盆地特征。残留的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主要分布于盆地中北部,是主要生烃、成藏层系,评价盆地石油地质资源量约为13.64×108 t。受晚期强烈改造因素影响,保存条件是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盆地北部的构造活动相对较弱,洼陷区内存留巴音戈壁组有效烃源岩,是超压油气藏的发育区,成为下步勘探的重点领域。
沉积盆地热历史重建研究进展与挑战
邱楠生, 何丽娟, 常健, 朱传庆
2020, 42(5): 790-802. doi: 10.11781/sysydz202005790
摘要(695) HTML (114) PDF(218)
摘要:
系统介绍了沉积盆地热历史研究方法的现状和进展。沉积盆地热史重建方法主要包括古温标方法和地球动力学方法两大类,前者主要是从盆地的尺度来进行研究,后者则是从岩石圈的尺度来研究盆地的热历史。古温标方法主要包括了有机质成熟度指标和低温热年代学参数,由于可以通过实测数据来检验模拟结果,因而被认为是研究精度较高且切实可行的方法;实际工作中,一般采用多种古温标耦合反演热历史以提高模拟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针对多期构造演化盆地,可以结合多种古温标耦合反演和地球动力学正演方法进行相互补充和验证,从而实现定量恢复古老盆地复杂热历史。同时,盆地热史在研究构造抬升作用下的页岩气保存、盆山构造—热演化耦合作用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技术。目前,针对深层—超深层、海相层系和古老层系的热史重建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东海西湖凹陷大中型油气田形成条件及勘探方向
周荔青, 江东辉, 张尚虎, 周兴海, 杨鹏程, 李昆
2020, 42(5): 803-812. doi: 10.11781/sysydz202005803
摘要(741) HTML (97) PDF(173)
摘要:
为了解决东海西湖凹陷保俶斜坡带勘探成效差以及中央背斜带勘探效果南北差异大的问题,通过盆地分析理论体系对西湖凹陷石油地质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和重新认识,认为保俶斜坡带和中央背斜带由于构造格局及构造演化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油气成藏体系,有利成藏要素的叠合区为大中型油气田的发育区。保俶斜坡带以断陷构造层为主,晚期挤压弱,构造定型早,具有“紧邻富生烃洼陷、发育多期叠置的规模储集体、形成多类型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具有良好的垂向封盖条件以及发育网毯式高效输导体系”的有利成藏条件。近生烃洼陷的断层坡折带及地貌坡折带处形成的大型潮控三角洲砂体上倾尖灭带为大中型油气田发育区。中央背斜带经历了拗陷期强烈挤压,形成了大型反转背斜,具有“先存古构造背景、发育大型构造—岩性复合圈闭、断砂配置条件好以及具备高效储盖组合”四元控藏的特征,成藏条件叠合较好的龙井、古珍珠、湖心亭等地区是大中型气田发育区。
中国石油油气资源潜力分析与勘探选区思考
胡素云, 李建忠, 王铜山, 汪泽成, 杨涛, 李欣, 侯连华, 袁选俊, 朱如凯, 白斌, 卓勤功
2020, 42(5): 813-823. doi: 10.11781/sysydz202005813
摘要(858) HTML (171) PDF(249)
摘要:
随着油气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勘探难度日益加大、勘探对象和资源赋存条件更加复杂,更加亟需明确油气勘探现状与挑战,评价国内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明确剩余油气资源分布特点,评价落实重点勘探领域与有利勘探区带,夯实油气资源家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提出五大举措强力推进油气勘探,取得了10项战略发现和10项重大突破,中西部地区集中勘探落实了15个规模储量区,油气探明储量持续保持高位增长。梳理了中国石油近十年来油气油气勘探形势、挑战及重要举措,分析了中国石油剩余油气资源潜力及分布状况,论述了中国石油探区未来油气勘探重点领域、方向和区带,明确提出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岩性地层、前陆冲断带下组合以及页岩油等四大领域是未来油气勘探突破发现和规模增储的重点。
原型控源、迭加控藏——油气盆地资源分级评价与有利勘探方向优选思维及技术
徐旭辉, 方成名, 陆建林, 江兴歌, 王保华, 梁宇生
2020, 42(5): 824-836. doi: 10.11781/sysydz202005824
摘要(727) HTML (132) PDF(253)
摘要:
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演化具有多旋回、多成因、多阶段、多迭加的特点。针对这具有自身风格特点的盆地研究评价,在朱夏先生提出的3T(环境)—4S(作用)—4M(响应)盆地分析程式基础上,通过对我国东、西部大量盆地研究实践,总结形成了“原型控源、迭加控藏”的盆地分析评价思路,并进一步提出了“3342”(3个控制、3个演化、4个有效、2个中心)分析方法,同时发展形成了“TSM盆地模拟资源评价系统”的评价方法。这些方法和系统对我国油气不同勘探阶段、不同类型盆地的分析研究和勘探评价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川盆地外围常压页岩气勘探开发进展与攻关方向
郭彤楼, 蒋恕, 张培先, 曾萍
2020, 42(5): 837-845. doi: 10.11781/sysydz202005837
摘要(690) HTML (71) PDF(302)
摘要:
首先简要介绍了美国常压页岩气的基本地质情况和生产特征,以及造成页岩气常压或低压的原因,再以四川盆地外围武隆、彭水、道真等残留向斜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藏的勘探开发为例,通过对比,指出美国常压、低压页岩气藏与四川盆地外围常压页岩气的最大差别有3点:一是美国页岩气藏的厚层富有机质页岩连续分布面积大;二是绝大多数有机质热演化程度不高、吸附气含量高,多采用直井生产;三是页岩沉积后期经历的构造运动期次少、强度低。采用超轻支撑剂的氮气泡沫水平井压裂在美国Big Sandy地区Ohio低压页岩气开发中取得了成功。通过对3个残留向斜勘探开发进展的分析,提出改造期次、强度、埋深、分布面积等是盆外残留向斜保存条件差异的主要因素,也是导致地层压力系数和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基于此,提出了下步盆地外围常压页岩气勘探开发与技术攻关建议。
盆地模拟关键技术之油气运聚模拟技术进展
郭秋麟, 陈宁生, 柳庄小雪, 刘继丰, 于京都
2020, 42(5): 846-857. doi: 10.11781/sysydz202005846
摘要(886) HTML (121) PDF(316)
摘要:
在总结盆地模拟传统的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指出新的应用领域及面临的技术难题,重点论述3种油气运聚模拟技术的现状和进展。(1)流线模拟技术。从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演化而来,该技术是一种快速模拟技术,适用于构造油气藏的模拟,但不能有效模拟岩性地层油气藏。通过建立简化的三维地质模型,实现对三维圈闭空间和储层物性的描述,解决了岩性地层油气藏的模拟难题,实现了流线模拟技术的跨跃。(2)侵入逾渗模拟技术。该技术已经比较实用,但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对断面、不整合面等输导体系的刻画还不够细化,无法对断面、不整合面单独赋参数。三维输导体系网格建模方法和基于输导体系网格系统的三维油气追踪技术,能够有效地透视油气运移路径,模拟油气聚集、油藏调整和次生油藏的生成过程,使该技术得到较大发展。(3)三维达西流模拟技术。该技术是一种理论上最先进的技术,但地质参数很难达到其数值模型的精度要求。因此,改进地质网格模型,精确刻画地质参数,是三维达西流模型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顺层柱状PEBI(Perpendicular Bisection)网格三维地质模型,构建变网格条件下的渗流方程,引入矢量渗透率,能够较好地解决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渗流问题,使模拟技术得到改进。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太古界潜山气藏BZ19-6的气源条件与成藏模式
谢玉洪
2020, 42(5): 858-866. doi: 10.11781/sysydz202005858
摘要(918) HTML (132) PDF(260)
摘要:
传统上认为渤海湾盆地是受湖相泥岩生油母质烃源岩控制的富油型盆地,新构造断裂发育等因素不利于天然气聚集和保存。在认识渤海海域渤中凹陷发育的构造成因、演化与沉积充填特征基础上,开展了烃源岩热演化及生气产率热模拟研究,重新认识了富油型盆地在快速生烃的背景下,初次裂解气发育阶段的油气藏在深埋过程中也具备形成大型天然气藏的生烃强度。区域性分布的巨厚古近系超压泥岩,不仅防止了天然气的散失,也为天然气运移充注提供了超压动力。流体包裹体研究显示渤中凹陷普遍经历了早期油藏、晚期气藏的成藏过程。BZ19-6潜山构造由于多源高强度生气、靠近烃源的快速强充注、厚层泥岩超压封盖,形成大型高丰度凝析气藏。BZ19-6凝析气田的成藏认识和成功发现,突破了富油型盆地难以寻找大气田的认识,拓展了天然气勘探领域,对深埋古老变质岩潜山和活动断裂带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塔里木台盆区碳酸盐岩成藏模式与勘探实践
漆立新, 云露
2020, 42(5): 867-876. doi: 10.11781/sysydz202005867
摘要(805) HTML (123) PDF(303)
摘要:
油气成藏模式的认识与勘探思路、勘探方向密切相关。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勘探成果及认识回顾,建立和丰富了塔里木台盆区油气成藏模式,展现了勘探思路和认识的转变过程。台盆区勘探经历了从潜山构造型向古隆起(古斜坡)岩溶缝洞型的转变,通过解析成藏条件和成藏特征,建立了塔河油田“古隆起—古斜坡岩溶缝洞型复式成藏模式”,形成了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理论;顺北油气田的发现和扩大,与“超深断溶体复式成藏模式”的建立有关,实现了从古隆起(古斜坡)向低部位“禁区”的空间拓展和勘探突破;通过解析定义超深断溶体油气藏,创新形成了超深断溶体油气成藏理论,建立了塔里木盆地台盆区的隆起—斜坡+腹部断溶体的海相油气复式成藏的完整模式,丰富了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理论,为明确下步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综合信息
朱夏院士简介
2020, 42(5): 877-877.
摘要(388) HTML (12) PDF(377)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