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8年  第10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断陷盆地中油气运移研究方法的探讨
李明诚
1988, 10(2): 95-101. doi: 10.11781/sysydz198802095
摘要(468) PDF(367)
摘要:
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受控于断陷盆地的演化和断裂活动.构造演化的旋回与异常流体压力的旋回往往具有一致性,生油岩成熟后断裂活动既能作运移的通道、又可形成圈闭;用动态分析法解释压实曲线能较可靠地获得有效生油层和排烃深度的信息;用地化资料追索运移路线和计算排烃率时要注意到干扰因素太多.应把以上三方面资料综合应用、互相验证,用“时序”的观点加以分析,才能在油气运移的研究中获得比较信服的结果.
开展“深源”成油气藏的研究
符晓
1988, 10(2): 102-105. doi: 10.11781/sysydz198802102
摘要(450) PDF(293)
摘要:
针对“无机成油说”近几年在某些国家的重新掘起,作者在充分研究国际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含油气盆地的某些控制因素与地质事实,为我国石油普查勘探方向提出某些建设性意见.
一种沿深水箕状谷纵向搬运的重力流沉积
姜在兴, 赵徵林, 刘孟慧
1988, 10(2): 106-116. doi: 10.11781/sysydz198802106
摘要(535) PDF(435)
摘要:
东濮凹陷西部早第三纪沙三段早期由于庆祖集断层和长垣断层的差异断裂活动,结果在二断层之间形成了一条走向与盆地长轴平行的箕状谷.重力流从南、北两个方向进入箕状谷后不能径直向前搬运,而是拐弯沿谷的延伸方向相向流动,形成拐弯纵向搬运的深水箕状谷重力流沉积.其鉴别标志是:1,沙体平面上呈带状或椭圆形,在走向上砂层向中间变薄,沉积物粒度虽有变细,但不十分显著;在横向上砂岩中间后、两侧薄,粒度也明显变细.2,在垂向层序上,向上变细的正韵律发育,显似二元结构.其沉积相包括水道和漫溢两个亚相和水道轴、点坝、近水道漫溢和远水道漫溢四个微相.其中的水道部分是最活跃的沉积单元,具迁移性.箕状谷重力流沉积是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砂岩中某些成岩现象与有机质和粘土矿物演化关系的探讨——以东濮凹陷渐新世储层成岩变化为例
高延新, 尹旭东
1988, 10(2): 117-124. doi: 10.11781/sysydz198802117
摘要(481) PDF(301)
摘要:
在东濮凹陷渐新统砂泥岩层序成岩作用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着重探讨了砂岩中所发生的成岩作用与有机质和粘土矿物的转化关系.发现混层粘土矿物的转化与有机质的热演化之间密切相关;同时,粘土矿物和有机质的演化又通过对孔隙水介质性质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砂岩中所发生的成岩作用.对于这种相关性的认识,将有助于我们对其他盆地的有机质演化和次生孔隙的形成做出预测.同时,本文还从理论上讨论了这些成岩反应和变化所经历的可能途径.
湘西澧五井T1d-P1q沉积及成油期探讨
曹淑韻, 姜庚明
1988, 10(2): 125-133. doi: 10.11781/sysydz198802125
摘要(558) PDF(278)
摘要:
澧五井位于扬了地台桑植石门复向斜东部.通过对澧五井成岩期后变化的研究和油期显示的综合分析,笔者认为:澧五井T1d-p1q各组的油主要来源于自层和邻近层.它们有二次生油期,第一次生油期为巴东组沉积期,此时T-P地层中有机质向石油演化还未达到最高峰,有的刚开始进入生油门限,由于印支运动二幕使地壳强烈抬升、剥蚀,地温降低,有机质停止向石油转化.第二期为燕山运动热液活动期,澧五井P-T进油期为生油期和稍后.最后指出:中扬子T-P油气的有利地区应为上覆具有较大的中新代盆地的地区.
关于恢复四川盆地各地质时期地层剥蚀量的初探
曾道富
1988, 10(2): 134-141. doi: 10.11781/sysydz198802134
摘要(589) PDF(597)
摘要:
研究油气动态演变历史,需了解各次构造变动中被剥蚀地层量,本文试对各构造期活动特点分别采用沉积速率比值法、沉积速率趋势法、剥蚀速率法、区域地质法和占地温法等,分别恢复其厚度,为研究油气演化、运聚的动态发展及它们在时空间的匹配关系提供参数.
河南中部晚二叠世与早三叠世地层划分对比及几个地质问题的商榷
王斌
1988, 10(2): 142-158. doi: 10.11781/sysydz198802142
摘要(481) PDF(299)
摘要:
本区二叠系与三叠系的接触关系,以往一直认为是整合接触.作者通过露头和钻井剖面实际资料的综合分析和对比,认为该区的晚二叠系石千峰组与早三叠系方山组之间存在沉积间断,即石千峰组末期有一次上升运动(华力西末期运动),二叠系与三叠系是假整合接触.这次华力西末期运动,对煤系地层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都有一定的影响.
等变质煤中镜质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Ⅰ、沥青A、族组份及烷烃色谱特征
赵师庆, 王飞宇
1988, 10(2): 159-168. doi: 10.11781/sysydz198802159
摘要(675) PDF(282)
摘要:
作者对华北东南部的苏北和鲁南等煤田的12个矿区的山西组(P11 )和太原组(C3)主要可采煤层的全层样品的镜质组富集物,进行了有机地球化学某些参数的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有机地球化学参数均受镜质组煤阶和类型的控制,并随煤阶的增高而呈一定规律性的变化.相同煤阶下,受海侵影响的太原组煤镜质组,其沥青A、总烃、饱和烃含量较高和较高的C21-/C21+值、C21+C22/C28+C29值、Pr/Pn值以及较低的主峰碳数等特征,均与海相的低等生源物质输入泥炭地有关.
生油岩氯仿抽提物及原油中沥青质和胶质的研究
程中第
1988, 10(2): 169-175. doi: 10.11781/sysydz198802169
摘要(465) PDF(295)
摘要:
本文主要讨论生油岩氯仿抽提物及原油中沥青质和胶质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作者以高效液相色谱法,将沥青质和胶质分离分析为中性、弱极性及极性三个组份,并对三个组份进行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及氢谱核磁检测.实验表明,沥青质三个组份随极性的变化,其芳香度有明显的差异;胶质三个组份则表现为杂原子取代度和芳香度的差异.这些特征与生油岩的母质类型和成熟度有关.
原油和沥青族组份的离心薄板层析分离法
王紫葵
1988, 10(2): 176-181. doi: 10.11781/sysydz198802176
摘要(504) PDF(292)
摘要:
作者针对原油和沥青族组份柱层析分离中存在的问题,采用离心薄板层析法,借助离心作用使样品得到很好分离.实验证明,该方法具有切割点清晰直观、分离效果好等优点,特别是芳烃的分段切割,色环相当清晰.
岩石中C1-C12PNA组份的分析方法
童清木, 陈时珍, 马世银, 李金荣
1988, 10(2): 182-188. doi: 10.11781/sysydz198802182
摘要(501) PDF(310)
摘要:
本文介绍研究岩石中C1-C12PNA组份的一种分析方法.该方法在90-100℃进行真空脱气,脱气条件严格探制,始终保持一致,不但脱气率高、重现性好,而且分离的组份不失真.测定结果具有代表性.另外,在优选条件下,实测C1-C5校正因子,将HP5880C5-C0PNA程序收进为C1-C12PNA程序.这就充分利用了仪器功能,是目前研究C1-C12PNA组份的一种较为有效的分析方法.
关于冀中坳陷煤成气的探讨——与王雪平等同志商榷
戴金星
1988, 10(2): 189-195. doi: 10.11781/sysydz198802189
摘要(404) PDF(310)
摘要:
本文主要针对王雪平等[1]提出的“冀中坳陷天然气源主要为油型气”进行讨论.作者通过有关资料的对比和研究,认为冀中坳陷的天然气既有油型气又有煤成气,且以石炭-二叠系为主要源岩.从目前探明的天热气储量来看也是如此,99.3%的天然气集中分布于有二叠系分布的奥陶系和石炭-二叠系潜山中,源于第三系的天然气仅占探明储量的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