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6年  第28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实验研究中心顺利通过国家认可委CNAL的现场评审
张渠
2006, 28(2): 90-90. doi: 10.11781/sysydz200602090
摘要(464) PDF(244)
摘要:
2006年4月2日至4日,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专家评审组对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实验研究中心进行实验室国家认可的评审,同时对该实验研究中心进行了计量认证的扩项和复评审。评审组专家在为期3天的评审中,通过现场检查、实样测试、文件查阅等方式,对实验研究中心的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申请认可领域及全部技术能力进行了系统的检查和现场考核。
中国中生代两个古大洋与沉积盆地
高长林, 叶德燎, 黄泽光, 吉让寿
2006, 28(2): 95-102. doi: 10.11781/sysydz200602095
摘要(641) PDF(457)
摘要:
中国西南部特提斯洋由班公湖—怒江小洋盆和雅鲁藏布江主洋盆及其间的拉萨小陆块组成。特提斯演化可划分为以下5个阶段:1)裂谷起始阶段(P);2)扩张阶段(T1—J2-3);3)班公湖—怒江洋敛合阶段(J2-3—K1),拉萨陆块向北漂移,班公湖—怒江洋自东向西封闭,拉萨地块拼合到亚洲大陆块上;4)主洋盆俯冲阶段(K1—E2),主洋盆急剧向北俯冲,形成冈底斯陆缘火山弧和日喀则弧前复理石堆积,喜马拉雅地区由被动边缘沉积(K2-3)向局部残留“台型”浅海沉积过渡(E1—E22);5)碰撞阶段(E23—Q),从始新世晚期起,印度陆块与亚洲大陆碰撞,影响范围波及整个中国中西部,陆内前陆盆地和拉分盆地形成。南海确实存在过一个中生代特提斯海洋。晚侏罗—早白垩世的动物具有太平洋动物群的特色,说明此期的特提斯洋可能和太平洋沟通。南海东北与南部边缘中生代时中特提斯海与西太平洋沟通。中国东南部大陆边缘中生代构造演化有2个重要特点:1)古特提斯俯冲阶段(T2—J2),洋壳向亚洲大陆俯冲和沿南北向转换断层平移活动,亚洲大陆东部外侧增生,该洋盆是古特提斯的直接延伸部分;2)中国东部J2以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185 Ma左右三联点扩张形成的太平洋是这一转变的标志,库拉板块向北移动(J2—K1)和向亚洲东北部俯冲、微地块拼贴,而在中国华南和台湾则沿南北向转换断层斜向俯冲和微地块拼贴,形成从锡霍特阿林—西南日本—琉球群岛—台湾中部的俯冲增生造山带和华南广阔的火山—岩浆带。裂谷盆地和拉分盆地形成。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构造特征
马丽娟, 郑和荣
2006, 28(2): 103-108. doi: 10.11781/sysydz200602103
摘要(588) PDF(380)
摘要:
断裂发育是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的主要特征。运用盆地分析技术和调节带理论研究认为,中央隆起带的构造特征是二级断层控制隆起带的形成,三级、四级断层控制局部构造的形成并对局部构造起复杂化作用,断裂组合样式制约油气富集程度。综合应用地震、钻井资料,采用相干和小波变化等技术,精细解释复杂断块构造,建立了复杂断块油藏研究、描述、表征与预测的方法和配套技术,经勘探开发证实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构造转换带控油机制研究
李亚辉
2006, 28(2): 109-112. doi: 10.11781/sysydz200602109
摘要(640) PDF(553)
摘要:
构造转换带是盆地演化中保持形变守恒而产生的调整构造,它不仅可以发育于伸展构造系统,也可以发育于走滑构造体系,在不同的构造体系中具有不同的控油机制。在伸展构造体系中传递断层一般表现为压扭性质,具有较好的封闭能力;而在走滑构造体系中则往往表现为张性,封闭能力较差。应用构造转换带理论对苏北盆地高邮凹陷真武、吴堡断裂带的研究认为,许庄、陈堡地区分别发育不同性质的构造转换带,具有不同的控油机制,其中许庄地区传递断层封闭油气的能力较好,陈堡地区传递断层封闭油气的能力较差。这一认识较好地解释了这2个地区成藏条件的差异,也为该区的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广西百色盆地油气系统
王连进, 吴冲龙, 李绍虎, 毛小平, 李星
2006, 28(2): 113-116. doi: 10.11781/sysydz200602113
摘要(687) PDF(449)
摘要:
广西百色盆地是在海相中三叠统基底上发育起来的第三纪陆相断陷盆地。对盆地油气系统要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用“四图一表”表示。研究结果表明,盆地内存在那读组和百岗组2套烃源岩,有较好的储集层和3套盖层以及较厚的上覆岩层,生储盖组合良好,但盆地成型后的构造作用使其保存条件遭到了极大破坏,因此勘探实践揭示的油气情况并不十分理想。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隐蔽油气藏形成与分布
温志新, 王红漫, 陈春强, 胡咏, 李辉
2006, 28(2): 117-122. doi: 10.11781/sysydz200602117
摘要(607) PDF(302)
摘要: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不同地区发育了不同类型的隐蔽油气藏。双河地区形成砂岩上倾尖灭及断层—岩性复合油气藏;赵凹—安棚地区主要形成成岩物性封堵、上倾尖灭及透镜状浊积砂体油气藏;下二门地区主要形成断层—岩性复合油气藏;边界大断裂附近发现少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和基岩潜山油气藏。控制该区隐蔽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主控因素有古构造背景、油气疏导体系、生储盖组合等,其中,断层作为油气的疏导体系是影响油气分布的主要因素。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天然气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
苏惠, 曲丽萍, 张金川, 何锋, 王萍霞, 王敏, 王琦, 慕小水
2006, 28(2): 123-128. doi: 10.11781/sysydz200602123
摘要(659) PDF(361)
摘要: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具有下第三系和上古生界2套烃源岩,生烃中心控制着气藏分布,构造特征控制着天然气的聚集,盐岩、厚层泥岩盖层有利于天然气藏的保存,生、储、盖组合关系决定了天然气纵向上的分段性。深层高异常压力和次生孔隙发育带是天然气富集高产的重要条件。东濮凹陷天然气分为上古生界煤成气和下第三系凝析气2种成藏模式,具有晚期成藏和幕式成藏的特点。东濮凹陷目前天然气剩余资源量较大,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天然气勘探开发阵地,下一步应以下第三系凝析气藏和上古生界煤成气藏作为勘探的重点。
烃源岩与输导体系配置规律研究——以济阳坳陷临南洼陷为例
王克, 查明, 吴孔友, 张晋芳
2006, 28(2): 129-133. doi: 10.11781/sysydz200602129
摘要(559) PDF(322)
摘要:
烃源岩与输导体系的配置组合,按二者的接触关系,可分为垂向、侧向和交错接触型3种;按输导体的类型不同,可分为源岩—断层、源岩—连通砂体和源岩—不整合3种。分析了形成各类组合的控制因素,指出了源岩与输导体系配置规律的研究意义。不同的配置组合油气运移方式、运移效率以及形成油气藏的类型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并最终导致油气空间分布的不同特点。济阳坳陷临南洼陷中央隆起带源岩—断层配置组合决定了油气垂向优势运移,而夏口断裂带源岩—连通砂体配置组合决定了油气横向优势运移。
青藏高原羌塘盆地中生界主要烃源层分布特征
秦建中
2006, 28(2): 134-141. doi: 10.11781/sysydz200602134
摘要(648) PDF(451)
摘要:
青藏高原羌塘盆地是一个中生界海相残余盆地,根据地质调查和3 850块烃源岩样品29个分析项目23 976块次约200 000个原始基础数据的分析、筛选、整理统计和综合研究得出,纵向上发育J3s、J2x、J2b和T3x4套主要烃源层,不同坳陷或凹陷内主要烃源层有所差别。南羌塘坳陷东部为J3s,J2b和J2q—T3x,中西部为J2x,J2b和T3x;北羌塘坳陷东部为J2b,T3x,西部为J3s,J2x,J2b和T3x。侏罗系有效泥质烃源岩厚度一般在100~500 m,有效碳酸盐烃源岩厚度一般在200~600 m,J2x和J3s局部地区发育有200~400 m的富烃源岩;T3x一般厚500~700 m,北羌塘坳陷T3x也发育100~300 m的优质好烃源岩。J2x页岩残余总有机碳含量平均最高达4.15%,J3s泥灰岩残余总有机碳含量平均最高达1.26%;T3x页岩残余总有机碳含量平均最高大于1.5%,但T3x海相页岩残余总有机碳含量一般在0.5%~1%之间。J2x灰色及灰绿色泥岩残余总有机碳含量多小于0.5%,J3s和J2b灰岩残余总有机碳含量多小于0.2%。
江汉盆地西南缘油气运移和成藏期次
王雪玲, 刘中戎
2006, 28(2): 142-146. doi: 10.11781/sysydz200602142
摘要(612) PDF(392)
摘要:
通过原油中含氮化合物的地球化学变化特征对比分析,指出江汉盆地西南缘的油气主运移方向是由北边的主生油凹陷(梅槐桥凹陷)向南(复兴场、采穴区带)运聚;利用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和显微荧光分析等方法技术,对江汉盆地西南缘的成藏期次进行了研究,认为该区存在2期充注期:下第三系荆沙组沉积早期和下第三系潜江组沉积中、晚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3种成藏模式:源内—断鼻—相控油气成藏模式(自生自储)、源内—断鼻—断控油气成藏模式(下生上储)以及源边—断块—断裂和相控油气成藏模式。
潜山圈闭成藏特征及地质风险评价——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为例
王友启, 汤达祯
2006, 28(2): 147-151. doi: 10.11781/sysydz200602147
摘要(611) PDF(245)
摘要: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潜山圈闭主要有断块、残丘和内幕潜山3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潜山圈闭具有不同的成藏特征,控制成藏的地质因素所发挥的作用不同。针对保存、运聚配套、圈闭、储层条件等4项地质条件及圈闭可靠程度共5项评价指标对圈闭地质风险进行综合评价,采用“5项条件评价值加权求和”的方法求取地质风险系数,建立潜山圈闭地质风险评价分级标准。对济阳坳陷潜山圈闭的评价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潜山圈闭地质风险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能反映探区地质特点和勘探实际情况。
天然气运聚影响因素研究
朱华银, 李剑, 李拥军
2006, 28(2): 152-154. doi: 10.11781/sysydz200602152
摘要(620) PDF(360)
摘要:
运用长岩心实验装置在真实岩心中进行天然气运移模拟实验,研究了影响天然气运聚的因素。气体运移需要克服毛管压力的作用,优先进入输导层的大孔隙。输导层物性好、大孔隙多,聚集的气体就较多,否则气体向远处运移。气体运移速率快,基本不受时间影响,只要气源压力足够克服毛管压力,气体就可“瞬时”向前运移。受浮力影响,天然气更易向上运移,且效率高、距离远,相同条件下,上下运移所能到达的距离比约为3:1。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白云岩碳氧同位素分析
刘德良, 孙先如, 李振生, 唐南安, 谈迎, 刘波
2006, 28(2): 155-161. doi: 10.11781/sysydz200602155
摘要(563) PDF(567)
摘要:
对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白云岩成因类型与碳氧同位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准同生白云岩碳氧同位素值重,δ13C介于0.639‰~-2.2‰之间,δ18O值介于-0.2‰~-8.668‰,产生于咸化水体;成岩白云岩的δ13C介于0.9‰~-3.2‰,δ18O介于-1.7‰~-7.607‰,产生于高镁咸化水体;深埋白云岩碳氧同位素值轻,δ13C介于0.580‰~-3.7‰,δ18O介于-6.88‰~-9.97‰,形成于温度较高、盐度较低、含镁亦较低的环境。白云岩中的碳酸盐脉δ13C集中在-1.00‰~-5.66‰,而灰岩中碳酸盐脉δ13C集中在-1.30‰~-8.65‰;碳酸盐脉氧同位素值较轻且变化较小,δ18O介于-10.66‰~-18.91‰,Z峰值集中在100和110,表明碳酸盐脉形成受到淡水淋滤。
南盘江盆地主要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赵孟军, 赵陵, 张水昌, 刘培初
2006, 28(2): 162-167. doi: 10.11781/sysydz200602162
摘要(621) PDF(389)
摘要:
通过对烃源岩发育的沉积环境研究认为,中下泥盆统盆地相沉积的黑色泥质岩类是南盘江盆地最主要的烃源岩,石炭系、二叠系和中下三叠统为次要烃源岩。6个浅井的120个样品表明,南盘江盆地中下泥盆统烃源岩有机碳含量为0.37%~3.63%,平均值为1.65%;为腐泥型有机质,热演化已经处于过成熟阶段。南盘江盆地中下泥盆统烃源岩的生标分布总体上反映了古生界海相烃源岩特征,但是由于其成熟度很高,使得低碳数的孕甾烷和三环萜烷系列含量很高,且总体生标特征具有很强的趋同性。
伊朗库姆盆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许丽, 王拥军, 李政
2006, 28(2): 168-172. doi: 10.11781/sysydz200602168
摘要(671) PDF(334)
摘要:
伊朗库姆盆地已发现2类成熟原油:1)卡山区块原油类异戊二烯中植烷与姥鲛烷均势;萜烷中以C30藿烷为主,含有较高的Ts、C30重排霍烷,γ蜡烷较低;甾烷中重排甾烷含量高。厄尔布尔士油田原油类异戊二烯含量低、植烷优势明显;萜烷中Ts、C30重排霍烷含量较低,γ蜡烷含量较高;甾烷中重排甾烷含量低。油—油对比表明,原油来自2套不同沉积环境的源岩,展示了伊朗库姆盆地内具有良好的烃源条件。
硫对甲烷碳同位素分馏的影响
雷天柱, 张更新, 邱军利, 夏燕青, 南青云
2006, 28(2): 173-176. doi: 10.11781/sysydz200602173
摘要(737) PDF(331)
摘要:
通过热模拟实验,系统研究了单质硫在有机质生成甲烷过程中对其碳同位素分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中温条件下,对于产自假干酪根和全岩的甲烷来说,单质硫的存在,总体上使其碳同位素值变轻,但在不同温度段对不同母质的影响程度不同。单质硫的存在会导致普遍出现假干酪根甲烷碳同位素值轻于全岩甲烷碳同位素值;单质硫的存在可使全岩系列甲烷碳同位素值随有机质成熟度的增加反而变轻。研究还显示,单质硫主要是作为反应物参予反应从而影响甲烷碳同位素分馏。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孔店组烃源岩特征研究
袁彩萍, 徐思煌, 贾霍甫, 王新征, 韩忠义
2006, 28(2): 177-181. doi: 10.11781/sysydz200602177
摘要(662) PDF(313)
摘要:
沙三下和沙四上是东营凹陷的2套优质烃源岩。目前认为东营凹陷南斜坡原油主要属于“沙四型”,而对于东营凹陷孔店组的生烃潜力一直存在着争论。油源对比结果表明,孔店组烃源岩以较高的伽马蜡烷区别于沙三型烃源岩,又以较高的三升藿烷和C29甾烷S构型区别于沙四型烃源岩;南斜坡孔店组及其以下的深层原油与孔店组烃源岩具有亲缘关系。虽然目前发现的孔店组烃源岩有机质含量较低、类型差、成熟度较高,综合评价较差,但是生物标志化合物显示,向沉积中心其有机质有优化的趋势。因此推测在沉积中心发育更优质的孔店组烃源岩,其生烃潜力不容忽视。
典型气藏上方地表化探特征分析——以四川盆地孝泉—新场气田为例
任春, 夏响华
2006, 28(2): 182-186. doi: 10.11781/sysydz200602182
摘要(758) PDF(310)
摘要:
四川盆地孝泉—新场气田上方地表油气化探指标与气藏关系的分析非常明确地显示出,地下气藏在地表留下的各种地化痕迹与气藏的类型和规模有着密切的关系,利用地球化学检测手段,可以捕捉这些微量痕迹,从而为勘探地下气藏提供可靠依据。地表油气化探指标酸解烃、ΔC、热释烃、微磁的异常形态主要为环状(或环斑状);顶空气对天然气藏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在气藏上方的主要特征是浓度变化大,在气藏外浓度变化小;微生物指标与气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甲烷氧化菌具有明显的环状(环斑结合)特征,硫酸盐还原菌具有典型的顶端异常特征。多指标综合,结合地质进行分析,是减少天然气藏预测风险,提高勘探成功率的有效途径。
渤海湾盆地廊固凹陷地层水化学纵向分带性与油气富集
张小莉, 查明, 赫拴柱, 王鹏
2006, 28(2): 187-190. doi: 10.11781/sysydz200602187
摘要(650) PDF(297)
摘要:
渤海湾盆地廊固凹陷地层水纵向上特征复杂,地层水化学动力带的分布具有明显分带性。通过对廊固凹陷固安-旧州、柳泉-曹家务和河西务构造带上地层水化学动力带纵向特征及其与流体封存箱、油气分布关系探讨认为,地层水化学动力带主要划分为地层水交替流畅带、地层水交替阻滞带、地层水交替迟缓带及3者频繁交替带。地层水交替阻滞带与流体封存箱相吻合,该带也是油气纵向上开始富集的层段;地层水交替迟缓带一般位于流体封存箱之下,是油气富集的区域;水化学动力带频繁交替部位,是地层水矿化度低值背景上的相对高值区域,有利于油气富集。
超声波对油层作用效应的实验研究
王瑞飞, 孙卫, 尤小健, 张荣军, 程华
2006, 28(2): 191-195. doi: 10.11781/sysydz200602191
摘要(674) PDF(365)
摘要:
利用超声波可以改变介质渗流特性和流体流变性的原理,研究了超声波作用前后岩心渗透率变化曲线和压力梯度变化曲线,探讨了超声波在油层中作用的有效距离。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处理后,原油的视粘度显著降低,反映了明显的声流变特性;超声波的作用功率越高,原油的降粘作用越大;超声波作用频率越低,原油的降粘幅度越大;原油粘度越高,降粘幅度越大。
碎屑岩粘土分离的一些改进
冯雪, 吴朝东, 奚娴婷
2006, 28(2): 196-200. doi: 10.11781/sysydz200602196
摘要(616) PDF(319)
摘要:
粘土实验样品的制备是粘土分析的基础,粘土提取多侧重于对结构松散的粘土较多的样品进行提取,对于碎屑岩中粘土的分离则相对困难。基于粘土分离原理,利用同步跟进分离提取方法可以高效提取碎屑岩粘土,并将样品分离成研究所需的各个粒级部分。在对42个采自库车凹陷的中生代碎屑岩样品的粘土分离实验中,利用计算出的合理提取速度,确定出了分离速度公式。利用同步分离技术对样品中粒径>20,20~5,5~2μm的部分进行了分离,并且进行了激光测试验证,实验提取的结果与测试结果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