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第43卷  第2期

目次
目次
2021, 43(2): .
摘要(144) PDF(188)
摘要:
盆地·油藏
浅变质泥页岩的基本特征及环境分析——以阿尔金红柳沟Ⅰ号剖面新元古界冰沟南组为例
钱一雄, 储呈林, 李曰俊, 王毅, 张仲培, 杨鑫, 李王鹏, 马红强, 陈跃, 邵志兵, 庄新兵
2021, 43(2): 193-207. doi: 10.11781/sysydz202102193
摘要(351) HTML (65) PDF(149)
摘要:
阿尔金西北缘红柳沟Ⅰ号剖面的新元古界冰沟南组泥页岩发育于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是一套与硅质岩互层、浅变质、厚近60 m、曾具有生烃能力的陆棚沉积。通过实测地层剖面、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其构造属性、物源区、风化作用及沉积环境。研究表明:该泥页岩主要属于富硅黏土岩、富泥硅质页岩,次为泥—硅混合页岩;与澳大利亚后太古宙页岩(PAAS)相比,其Si、Mg、K、P、Sc、Y、Hf、Th、Sc等含量相似,Ti、Mn、Fe、Ta、δEunδCen和ΣREE等值相对较高,Al、Ca、Na,Nb和Zr等值较低。冰沟南组泥页岩由再循环沉积碎屑、中基性及中酸性侵入岩作为第一沉积物的来源,与大陆上地壳硅铝质和一般页岩组成接近;物源区为温暖、湿润条件下中等化学风化条件;自下而上可划分出3个厌氧—缺氧为主、偶夹有氧化的沉积旋回;下部叠加了热流体改造。统计表明,40%左右黏土含量的泥页岩段富集主要微量元素(稀土)及有机质,是陆棚中的贫氧—缺氧、生产力较高、生烃潜力最好层段。
高含量氢气赋存的地质背景及勘探前景
孟庆强, 金之钧, 孙冬胜, 刘全有, 朱东亚, 刘佳宜, 黄晓伟, 王璐
2021, 43(2): 208-216. doi: 10.11781/sysydz202102208
摘要(860) HTML (233) PDF(273)
摘要:
氢气作为一种可燃气体,是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随着过度依赖化石能源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加剧,从自然界中获得氢气的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地质条件下能否形成高含量氢气,它们的成因及分布规律如何,目前研究较少。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对比不同地质条件下氢气的形成及富集规律,发现在裂谷系统以及板块俯冲带前缘均可能发育高含量氢气气藏。通过进一步总结氢气在不同大地构造位置的分布特征,认为控制我国含油气盆地分布的板块碰撞带和俯冲带及其周缘,具备高含量氢气发育的地质条件,而且,这些构造位置上发育的含油气盆地具备较好的天然气保存条件,有利于高含量氢气的保存。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膏盐岩沉积特征与发育模式
樊奇, 樊太亮, 李清平, 杜洋, 张岩, 苑雅轩
2021, 43(2): 217-226. doi: 10.11781/sysydz202102217
摘要(385) HTML (46) PDF(388)
摘要: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膏盐岩是塔里木盐下—盐间勘探领域的基本地质要素,也是典型海相蒸发岩沉积序列,但目前对这套蒸发岩的关注较少。通过野外勘测、最新二维地震解释、中央隆起16口探井资料综合分析,以“点—线—面”思路开展了膏盐岩沉积特征研究,编制了中—下寒武统盖层、膏盐岩层等厚图和阿瓦塔格组沉积相图,建立了中—下寒武统膏盐岩“干热古气候+持续海退过程+礁体障壁背景”发育成因模式。中—下寒武统吾松格尔组和阿瓦塔格组纵向稳定发育4种岩相组合的4套膏盐岩盖层,海退期膏盐岩具有“内盐—中膏—外红层”的“牛眼”特征;海侵期膏盐岩具有与膏云岩、膏泥岩的互层沉积特征。塔里木盆地中—下寒武统盖层均厚245 m,膏盐岩均厚167 m(最厚达340 m),具有优越的区域封盖能力。分析认为,干旱炎热的古气候、持续海退过程、礁体障壁条件为塔里木早—中寒武世厚层膏盐岩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古气候和海平面变化制约了局限台地和蒸发台地的相带边界,使巴楚隆起、阿瓦提坳陷(膏盐岩稳定厚度300 m以上)成为了当时的聚盐中心。
贵州省织金地区煤层气多层合采层位优选
高玉巧, 郭涛, 何希鹏, 高小康
2021, 43(2): 227-232. doi: 10.11781/sysydz202102227
摘要(268) HTML (80) PDF(102)
摘要:
贵州省织金地区龙潭组煤层具有多、薄特点。与单一厚层状煤层相比,多煤层合采存在合采兼容性问题,易发生层间干扰,影响合采效果及资源动用程度。为了发挥煤层气井生产潜力,提高开发效益,亟需开展合采层位优选,建立多煤层开发序列。在研究织金区块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多煤层地质条件差异研究,结合排采实践及解吸理论,探讨了织金地区多煤层合采影响因素,优选了合采层位。多煤层合采主要受解吸液面高度、纵向跨度、压力梯度、供液能力、渗透率差异影响。织金区块上二叠统龙潭组主力煤层地层供液能力、压力梯度、渗透率差异较小,对合采效果影响较小。层间跨度和解吸液面高度差异是影响区块合层开采的关键因素,16,17,20,23,27,30号煤层90 m跨度可作为一个开发组合,大井组优选此6层煤合采获得2 000 m3/d稳定产量,证实合采层位优选方法正确。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古近系阜宁组二段页岩油形成条件及有利区评价
昝灵, 骆卫峰, 印燕铃, 荆晓明
2021, 43(2): 233-241. doi: 10.11781/sysydz202102233
摘要(529) HTML (107) PDF(179)
摘要:
通过对苏北盆地溱潼凹陷古近系阜宁组二段泥页岩段生烃、储集条件及含油性分析,优选了页岩油勘探有利层段;综合岩性、压力、裂缝预测资料,评价出有利区带。溱潼凹陷阜二段有机碳含量大于1.0%的泥页岩厚度为160~260 m,广泛分布;镜质体反射率Ro为0.5%~1.1%,成熟范围广;有机质类型好,有机显微组分以藻类体为主,具备页岩油形成的物质基础。阜二段孔隙度平均为8.9%,储集空间主要为溶孔、黏土矿物和碳酸盐晶间孔,纹层状泥灰岩和粉砂质泥岩微裂缝较发育,裂缝控制了储层渗透性。阜二段③~⑤亚段脆性矿物含量为62%~65%,以石英、方解石和白云石为主,游离烃含量S1为0.1~2.7 mg/g,平均为0.54 mg/g,为页岩油勘探的最有利层段。溱潼凹陷阜二段页岩油整体评价为Ⅱ类和Ⅲ类,其中时堰和储家楼深凹带是寻找粉砂质泥岩和泥灰岩油藏最有利区,东斜坡是寻找凝灰岩夹层型页岩油藏有利区。
基于不同砂体结构的宏观非均质性评价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8油层组为例
陈朝兵, 付玲, 南凡驰, 冉婧, 陈新晶, 宗超伦, 李昊远
2021, 43(2): 242-249. doi: 10.11781/sysydz202102242
摘要(343) HTML (61) PDF(100)
摘要:
宏观非均质性是影响油田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对于砂体结构复杂的三角洲沉积环境,非均质性严重制约了油藏的高效开发。以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油层组为例,通过露头剖面观测、岩心观察、测井及生产动态资料,分析砂体结构类型及特征,建立了储层宏观非均质性评价方法。研究区长8浅水三角洲发育连续叠加型、间隔叠加型、侧向单层型和砂泥互层型等4种砂体结构。层内夹层及层间隔层导致砂体空间连续性降低,连续叠加型的隔夹层发育程度及渗透率非均质性最弱,其宏观非均质性最弱;其次是间隔叠加型和侧向单层型;砂泥互层型的宏观非均质性最强。选取夹层密度Dk、夹层频率Pk和储层质量系数RQI构建层内非均质性评价指数NN指数能够反映不同砂体结构下的单砂体层内流体驱替特征及含水率变化。选取砂岩百分比Sn、单位厚度层间砂体层数T等参数构建层间非均质性评价指数JJ指数是评价和预测油井产液强度的较好度量。因此,层内非均质性指数N和层间非均质性指数J能够用于油藏的宏观非均质性评价。
致密油储层地应力特征及其对物性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为例
高毅, 林利飞, 尹帅, 胡国祥, 马绒利
2021, 43(2): 250-258. doi: 10.11781/sysydz202102250
摘要(364) HTML (55) PDF(130)
摘要:
致密储层物性及流体赋存状态均受现今地应力的影响。以往对于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的岩石力学性质及地应力研究较少,制约了致密油气的高效勘探、开发。以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志丹及定边地区为例,利用大量薄片、物性、岩石力学、声学、全波列阵列声波测试及压裂测试资料,对3个地区长6—长8油层组的岩石力学性质、地应力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进行了评价。利用测井方法识别出3种地应力状态:吴起地区长6—长8的变化不大,其现今的应力活动性较弱;志丹地区的水平应力活动性深层要大于浅层,较强的水平应力强度主要集中在长73及长8;定边地区的水平应力活动性从长6到长8整体较强,浅层的水平应力强度要略强于深层。研究区水平应力梯度有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增的趋势;水平主应力差的增加不是一定使岩石减孔,其造成的应力平面非均质性会使岩石孔隙度变化出现3种不同的路径;而水平主应力差的增加会造成岩石渗透率的降低,但影响并不显著。
渤海海域渤中19-6潜山气藏成藏要素匹配及成藏模式
牛成民, 王飞龙, 何将启, 汤国民
2021, 43(2): 259-267. doi: 10.11781/sysydz202102259
摘要(371) HTML (72) PDF(147)
摘要:
为了明确渤海海域渤中19-6潜山千亿立方米气藏的形成过程,基于大量岩心、薄片、测井及地球化学数据,在地质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和盆地模拟的手段,对其成藏要素及成藏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1)渤中凹陷沙三段烃源岩生气强度普遍超过50×108 m3/km2,晚期持续供烃为渤中19-6潜山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2)印支期和燕山期构造运动是渤中19-6潜山构造裂缝型储层和潜山圈闭形成的关键时期,并形成了近源断裂输导体系和远源不整合面输导体系;(3)东营组厚层超压泥岩盖层和潜山较弱的晚期构造活动有利于渤中19-6潜山气藏的保存;(4)“生、储、盖、圈、运、保”六大成藏要素的时空匹配,最终导致了渤中19-6潜山千亿立方米大气田的形成。建立了渤中19-6潜山多洼供烃、多向充注、断裂和不整合联合输导的晚期成藏模式。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页岩油储层特征研究——以潜34-10韵律为例
刘心蕊, 吴世强, 陈凤玲, 张亮, 杜小娟, 管文静, 梁文川
2021, 43(2): 268-275. doi: 10.11781/sysydz202102268
摘要(499) HTML (100) PDF(126)
摘要:
江汉盆地始新统潜江组盐间页岩油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为了明确盐间页岩储层岩相及其储集物性,综合运用岩心观测、岩石薄片鉴定、X衍射、高压压汞和页岩孔渗等资料,对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页岩油储层岩相发育特征及其对储集物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该区盐间页岩油储层主要包括富碳纹层状泥质白云岩相、富碳纹层状云/灰质泥岩相和钙芒硝充填富碳纹层状云质泥岩相3种不同类型的岩相类型,前2种岩相的孔隙度明显高于后者。不同岩相孔径分布差异明显,富碳纹层状泥质白云岩相以孔径大于41 nm的孔隙为主,中值孔喉半径为219 nm;而富碳纹层状云/灰质泥岩相和钙芒硝充填富碳纹层状云质泥质相则以孔径小于41 nm的孔隙为主,中值孔喉半径为21 nm。富碳纹层状泥质白云岩相岩性均一,具有良好的储集空间和较大的孔喉结构,页岩储层中的含油性较高,为盐间页岩油储层中的优势岩相,是研究区最有利的页岩油勘探目标。
川北—川东地区中二叠世晚期地层划分新认识及地质意义
姚倩颖, 刘一锋, 江青春, 郝毅, 李景瑞, 吕学菊, 苏旺, 付小东
2021, 43(2): 276-287. doi: 10.11781/sysydz202102276
摘要(332) HTML (53) PDF(138)
摘要: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但目前对川北—川东地区茅口晚期地层划分及相关地质认识存在不足。基于120口井的测井资料分析,并结合3条野外剖面的实测情况,重新识别了川北—川东地区茅口组与吴家坪组界面,进一步明确了茅口晚期沉积格局。取得以下3点认识:(1)自然伽马能谱测井可以有效识别茅口组上部硅质沉积物和吴家坪组底部泥页岩,依据新的地层划分方案,茅口组LHST2段(茅二a亚段—茅三段)尖灭线向东大幅推移至开县附近。(2)构造沉降控制了茅口晚期地层向东减薄和沉积演化。(3)茅口晚期沉积相由碳酸盐岩均斜缓坡相逐渐变为远端变陡缓坡相,最终演化为弱镶边台地相;远端变陡缓坡相控制了茅口组白云岩和硅质沉积物形成,弱镶边台地相控制了茅口组川北台缘带形成。
松辽盆地南部梨树断陷正断层演化特征
邓铭哲, 左宗鑫, 邱岐, 白帆
2021, 43(2): 288-296. doi: 10.11781/sysydz202102288
摘要(451) HTML (70) PDF(125)
摘要:
松辽盆地的形成受周缘构造带多方向、不同性质构造应力的影响,具有复杂的地质结构和盆地演化过程,位于松辽盆地南部的梨树断陷具有多种构造活动叠加复合演化的特征,是揭示周缘构造带活动过程及盆地构造—沉积响应的良好窗口,走滑构造活动是否控制了盆地沉积过程是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问题。利用三维地震数据开展精细解释,结合断距统计、构造模式分析等研究手段,对梨树断陷内桑树台断裂和秦家屯断裂早白垩世早期的伸展活动开展了研究。桑树台断裂演化过程受近东—西向伸展构造应力控制,断裂初始形成时规模较大,因而桑树台断裂受伸展方向调整影响较小;秦家屯断裂在下白垩统火石岭组沉积期受北东东—南西西伸展方向控制,下白垩统沙河子组沉积期受北东—南西伸展方向控制。梨树断陷早白垩世早期伸展活动和区域性走滑活动引起了伸展方向的变化。
应用TSM盆地模拟技术恢复准噶尔盆地东北缘石炭系烃源岩热演化史
周雨双, 贾存善, 张奎华, 赵永强, 余琪祥, 江兴歌, 曹倩
2021, 43(2): 297-306. doi: 10.11781/sysydz202102297
摘要(325) HTML (56) PDF(94)
摘要:
准噶尔盆地东北缘石炭系发育多套烃源岩,恢复烃源岩热演化史对深化认识该区油气成藏过程具有重要作用。在盆地原型演化与烃源岩发育特征研究基础上,应用TSM盆地模拟资源评价系统建立了一维和三维盆地模拟模型,恢复了不同构造单元埋藏史、热史和烃源岩生烃演化史。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各凹陷石炭系烃源岩生烃演化过程存在明显的差异,乌伦古坳陷石炭系烃源岩在石炭纪末进入低成熟演化阶段,二叠纪隆升造成烃源岩演化停滞,三叠纪末再次埋藏演化达二次生烃门限,现今处于过成熟生干气阶段(Ro>2.0%);三南凹陷石炭系烃源岩在二叠纪进入低成熟演化阶段,现今处于高成熟演化生气阶段(Ro为1.5%~1.9%);滴水泉凹陷石炭系烃源岩在三叠纪进入低成熟演化阶段,现今仍处于成熟演化生油阶段(Ro为0.8%~1.3%)。通过模拟计算获得了乌伦古坳陷石炭系姜巴斯套组烃源岩的累计生烃量为205.2×108 t,其中石炭纪末累计生烃量为103×108 t,是主要的生油高峰期;白垩纪末累计生烃量为184.4×108 t,是主要的生气高峰期。
油气地球化学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下古生界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来源综合判识
孙晓, 王杰, 陶成, 张毅, 贾会冲, 姜海健, 马亮帮, 王付斌
2021, 43(2): 307-314. doi: 10.11781/sysydz202102307
摘要(347) HTML (73) PDF(155)
摘要:
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古生界天然气勘探取得重要进展,尤其是下古生界奥陶系风化壳连续高产工业气流的发现,展示了良好的勘探前景,但大牛地下古生界天然气成因及气源研究相对薄弱,直接制约了下一步勘探部署,为此系统开展了大牛地古生界天然气组分、碳氢同位素、稀有气体组分和同位素等地球化学分析。大牛地古生界天然气中甲烷占绝对优势,含有一定量的重烃,非烃气CO2和N2含量相对较高,既有典型的成熟阶段生成的湿气,也有高过成熟阶段生成的干气。大牛地上古生界天然气为典型煤型气,而下古生界天然气既有煤型气,也有油型气。古生界天然气中CO2主要为有机成因,少数为无机成因,无机成因CO2赋存于下古生界储层,可能主要由下古生界烃源岩中碳酸盐岩热解产生。综合运用烃源岩岩石脱附气碳同位素—天然气碳同位素—干酪根碳同位素、天然气甲烷氢同位素、稀有气体Ar同位素定年及混源模拟实验等综合地球化学手段,明确了大牛地上、下古生界煤型气均来源于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而下古生界油型气中混有0~45%的煤型气,主要来源于下古生界马家沟组烃源岩。
珠江口盆地阳江凹陷不同成藏期次原油成因及混源比例分析
熊万林, 龙祖烈, 朱俊章, 杨兴业, 丰勇
2021, 43(2): 315-324. doi: 10.11781/sysydz202102315
摘要(330) HTML (49) PDF(92)
摘要:
阳江凹陷为珠江口盆地近两年来获得油气勘探重大突破的新区。采用饱和烃色谱—质谱实验、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和全油气相色谱法混源油定量配比实验相结合,对阳江凹陷不同成藏期次原油成因进行系统分析,并对已获得混源油藏的混源比例进行了测算。阳江凹陷发生两期原油充注,充注时间分别为12.0~7.5 Ma和6.5~0 Ma。第一期原油来源于恩平20洼始新统文昌组文三段中浅湖相烃源岩,主要在中新统珠江组储层中聚集成藏;第二期原油来源于文一段和文二段中深湖相烃源岩,在中新统珠江组—韩江组储层中均有成藏。通过混源油定量配比实验建立混源比例测算模板,计算结果表明,B20-1、B20-2油田韩江组油藏均为第二期充注,B20-1油田珠江组油藏第一期和第二期充注量占比分别为39%和61%。关键成藏时期断裂活动强度、圈闭发育层段及有效烃源岩三者耦合关系共同控制着圈闭富集程度。
方法·技术
油气微生物勘探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
汤玉平, 许科伟, 顾磊, 杨帆, 高俊阳, 任春, 王国建
2021, 43(2): 325-334. doi: 10.11781/sysydz202102325
摘要(499) HTML (166) PDF(196)
摘要:
在油气藏中轻烃微渗漏机理的基础上,开展了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研究。油气藏中的轻烃部分(C1—C5)以微渗漏的形式穿过其上方的地层,在近地表土壤中引发了专门以轻烃为食的微生物的发育,因此含油气区地表的微生物在浓度、种群和结构方面,都跟下伏无油气藏的地区有所区别。通过分析这些异常特征,可以对油气富集区及油气藏进行研究和预测。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技术与理论探索,建立了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实现了从油气指示微生物数量向群落结构、群落演替规律的研究,建立了群落解析技术。持续三年的人工模拟结果表明,不同烃类组分驯化下微生物及群落结构出现明显差异性和响应关系,发现的菌种与实际油气藏上方的高度一致,为微生物勘探提供了理论支持。针对不同地理条件、不同油气藏类型的油气区样品,进行了环境条件、油气地球化学与油气微生物类群分布的相关性研究,分析了油气藏地表土壤样品原位的微生物特征,初步构建了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油气指示菌数据库。应用研究表明,地表微生物异常与油气藏位置呈现较好的关联性,在各种不同类型油气藏上方微生物异常都能很好地体现油气藏的“生理体征”。结合石油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可以有效预测有利油气富集区,具有良好的勘探应用前景。由此提出了下一步油气微生物勘探九大发展趋势和方向。
源储一体烃源岩精确评价——以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为例
李二庭, 王剑, 李际, 何丹, 高秀伟, 刘翠敏, 王海静
2021, 43(2): 335-342. doi: 10.11781/sysydz202102335
摘要(334) HTML (86) PDF(129)
摘要: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中二叠统芦草沟组源储一体,岩心样品中常见原油浸染现象,导致烃源岩评价参数测定不准。针对这种现象,利用氯仿抽提技术,分析了运移烃类对烃源岩评价结果的影响,细分岩性准确评价了该区芦草沟组源储一体烃源岩的生烃潜力。结果显示:(1)烃源岩中可溶有机质烃类含量越高,会导致烃源岩有机碳测定值偏差越高,热解参数S1S2值增大,Tmax值降低,氢指数增大,对于源储一体烃源岩应先进行氯仿抽提,再进行热解分析。(2)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烃源岩以泥岩类有机质丰度最高,属于好—最好的生油岩,其次为白云岩类,属于好的生油岩,灰岩属于中等—好的生油岩,粉砂岩类主要为差生油岩;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Ⅰ型、Ⅱ1型、Ⅱ2为主,少量Ⅲ型,整体达到成熟大量生油阶段。抽提后的烃源岩有机碳含量、氢指数及Tmax值,可有效用于源储一体烃源岩及油浸烃源岩的准确评价。
苏北盆地金湖凹陷阜宁组砂岩储层力学性质及影响因素
孙珂, 陈清华
2021, 43(2): 343-353. doi: 10.11781/sysydz202102343
摘要(323) HTML (74) PDF(104)
摘要:
储层岩石力学在油气田开发中具有关键作用。以苏北盆地金湖凹陷古近系阜宁组岩心为基础,综合采用岩石力学实验、X衍射、薄片分析、扫描电镜等方法,分析了阜宁组岩性、温度、流体及围压与砂岩力学性质的关系,探讨了各因素的影响机制。岩性是砂岩力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砂岩力学性质与粒度、石英含量、黏土矿物含量、颗粒接触关系以及胶结物含量有关。温度对砂岩力学性质的影响具有分段性:25~100℃时,主导机制为矿物涨缩效应和层间水脱出;100~180℃时,主导机制为热开裂作用。随着油水比例的降低,砂岩力学参数发生规律性变化,砂岩强度弱化与孔隙流体压力、部分饱和作用以及化学作用有关。油田开发中人工措施对砂岩储层力学性质影响显著,在出砂预测和井壁稳定性分析中应引起重视。
古构造定量恢复的地球物理方法研究及应用
荆克尧, 陈霞, 金晓辉
2021, 43(2): 354-359. doi: 10.11781/sysydz202102354
摘要(245) HTML (52) PDF(126)
摘要:
应用地震资料解释数据,通过层拉平技术、古地层厚度计算可以实现古构造恢复和构造演化的精细研究。该技术是在研究地层及地震波组反射特征基础上,通过对多口探井制作合成记录,从而准确标定出主要目的层的反射波组,再利用地震剖面层拉平技术研究不同层的构造剖面演化,利用目的层底、顶的三维地震解释数据恢复关键沉积构造期的古构造形态并进行立体显示,在平面上精细刻画出关键构造期的构造变化特征。利用该技术恢复的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的古构造特征合理解释了该区现今的油气分布规律。侏罗系沉积前,该区已经发育多个鼻状隆起,且其后的沉积地层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上三叠统延长组烃源岩在经历了中侏罗世晚期的热事件后进入生烃门限,并开始排烃,于早白垩世中晚期达到生油高峰时,油气有利聚集区已经形成,主力烃源岩在生烃增压作用下产生的石油就近运移进入延长组长81、长9段等油层组河道砂岩,形成自生自储自盖型油藏。对该区油气分布规律的认识,为下一步的有利圈闭优选提供了技术支撑。
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方法在识别有机显微组分中的应用
高凤琳, 王成锡, 宋岩, 陈振宏, 刘庆新, 李卓, 姜振学, 张欣欣
2021, 43(2): 360-367. doi: 10.11781/sysydz202102360
摘要(626) HTML (160) PDF(158)
摘要:
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是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表征的常用手段,但单独依靠扫描电镜观察无法直接识别有机质类型,而荧光显微镜是鉴定显微组分的主要方法。通过大量场发射扫描电镜与荧光显微镜相结合的定位观察技术,实现对扫描电镜下特定显微组分的鉴定和观察,并总结出扫描电镜下有机显微组分鉴定的方法和特征。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下,可通过有机质的外部形态、硬度、亮度、颜色、突起、有机质孔隙发育特征以及裂隙发育特征等综合判断出结构镜质体、无结构镜质体、镜屑体、丝质体、半丝质体、菌类分泌体、惰屑体、油沥青以及焦沥青。
恒速压汞及核磁共振技术在四川盆地西部致密砂岩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冯动军, 肖开华
2021, 43(2): 368-376. doi: 10.11781/sysydz202102368
摘要(440) HTML (91) PDF(148)
摘要:
在深入分析恒速压汞法和核磁共振实验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岩心实验结果,分析川西新场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储集空间类型、孔隙结构类型、孔喉特征、孔喉比特征及其与孔、渗相关关系,研究孔隙和喉道对毛细管曲线的影响,探讨孔喉特征对可动流体参数的影响。川西须四段为低孔、低—超低渗致密储层,孔隙度介于1.6%~10.9%,平均5.9%,渗透率介于(0.01~2.81)×10-3 μm2,平均0.37×10-3 μm2。发育粗喉大孔、粗喉小孔、细喉大孔和细喉小孔4类孔隙结构类型,孔隙半径介于8~180 μm,平均112 μm,以微孔—小孔为主;喉道半径介于0.100~1.008 μm,平均0.484 μm,以微喉为主。孔隙半径对低—超低渗储层的物性影响较小,喉道半径与渗透率相关性较好,其影响了毛细管曲线的变化,控制了低渗透储层的物性特征,是决定气藏开发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孔隙半径、喉道半径和最终进汞饱和度对可动流体参数影响较大,基于此三项参数提出孔隙结构指数,结合测井曲线开展了川西致密砂岩储层评价,评价结果与实际效果吻合较好。
综合信息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实验地质技术之源—储协同演化模拟实验技术
马中良
2021, 43(2): 377-377.
摘要(269) PDF(157)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