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油气成藏体系及油气输导子体系研究

梁书义 刘克奇 蔡忠贤

梁书义, 刘克奇, 蔡忠贤. 油气成藏体系及油气输导子体系研究[J]. 石油实验地质, 2005, 27(4): 327-332. doi: 10.11781/sysydz200504327
引用本文: 梁书义, 刘克奇, 蔡忠贤. 油气成藏体系及油气输导子体系研究[J]. 石油实验地质, 2005, 27(4): 327-332. doi: 10.11781/sysydz200504327
Liang Shuyi, Liu Keqi, Cai Zhongxian. STUDY OF PETROLEUM ACCUMULATION SYSTEM AND PATHWAY SYSTEM[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5, 27(4): 327-332. doi: 10.11781/sysydz200504327
Citation: Liang Shuyi, Liu Keqi, Cai Zhongxian. STUDY OF PETROLEUM ACCUMULATION SYSTEM AND PATHWAY SYSTEM[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5, 27(4): 327-332. doi: 10.11781/sysydz200504327

油气成藏体系及油气输导子体系研究

doi: 10.11781/sysydz200504327
基金项目: 国家"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960007);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999043309)。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梁书义(1973- ),男(汉族),山东宁津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油气成藏机理与成藏模式研究.

  • 中图分类号: TE122

STUDY OF PETROLEUM ACCUMULATION SYSTEM AND PATHWAY SYSTEM

  • 摘要: 油气成藏体系是地表以下含油气的自然系统,它包括了形成油气藏的一切必要元素以及这些元素之间的有效配置结构,其中的元素是烃源岩、输导体系和圈闭。油气成藏体系必须具备能够产生任何单一元素所不具备的功能(形成油气藏)的结构。根据独立烃源岩的发育情况及三大元素的匹配组合关系,油气成藏体系可分为单源一位、单源二位、单源三位、二源二位、二源三位及三源三位。每一元素均包含了自身的时间和空间概念,成藏体系的时间也就涵盖了从"源"到"输导",再到"藏"的基本过程,它们的匹配组合也就具有了表示油气成藏体系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规律的属性特征。在输导体系成因分类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输导体系的理论空间配置关系。

     

  • [1] Magoon L B,Dow W G.含油气系统——从烃源岩到圈闭[M].张刚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1~103
    [2] 李铁军,罗晓容.塔里木盆地喀什凹陷侏罗系含油气系统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05,27(1):39~43
    [3] 王捷,关德范.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模型研究[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146~170
    [4] 庞雄奇.排烃门限控油气理论与应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109~146,189~213
    [5] 庞雄奇,金之钧.油气藏动力学成因模式与分类[J].地学前缘,2000,7(4):507~514
    [6] 查明.断陷盆地油气二次运移与聚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1~92
    [7] 李明诚.石油与天然气运移[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8] 张厚福,方朝亮,高先志.石油地质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127~157
    [9] 张卫海,查明,曲江秀.油气输导体系的类型及配置关系[J].新疆石油地质,2003,24(2):118~120
    [10] England W A. Secondary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hydrocarbons[A]. In:Magoon L B, Dow W G, eds. The Petroleum System-From Source to Trap, AAPG Memoir 60[M]. Tulsa,OK: AAPG,1994. 211~217
    [11] Wilkinson P K. Possible effects of a thrust fault on fluid flow:an example from the Rocky Mountains, West Central Alberta [A].In: 1st CSPG/CWLS Explore, evaluation and exploit joint SYMP[C]. PAP ABSTR,1995
    [12] 李明诚.石油与天然气运移研究综述[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27(4):3~10
    [13] 李丕龙,张善文,宋国奇等.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机制——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2004,26(1):3~10
    [14] 张照录,王华,杨红.含油气盆地的输导体系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2):133~135
    [15] 付广,薛永超,付晓飞.油气运移输导系统及其对成藏的控制[J].新疆石油地质,2001,22(1):24~26
    [16] 吕修祥.塔里木盆地不整合面石油运移散失量的实验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2000,24(4):112~114
    [17] 姜建群,胡建武.含油气系统中流体输导体系的研究[J].新疆石油地质,2000,21(3):193~196
    [18] 向才富,庄新国,张文淮.成矿流体运移的输导体系研究——以右江地区微细浸染型金矿为例[J].地质科技情报,2000,19(4):65~69
    [19] 赵忠新,王华,郭齐军.油气输导系统的类型及其输导性能在时空上的演化分析[J].石油实验地质,2002,24(6):527~534
    [20] 刘克奇,金之钧,吕修祥.塔里木盆地塔中低凸起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成藏[J].石油实验地质,2004,26(6):531~536
    [21] 于翠玲,曾溅辉.断层幕式活动期和间歇期流体运移与油气成藏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2005,27(2):129~133
    [22] 王敦则,黎玉战,俞仁连.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下奥陶统油藏特征及成藏条件分析[J].石油实验地质,2003,25(2):122~128
    [23] 何发岐,俞仁连,韩振华.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近年来勘探主要成果与下一步勘探方向[J].石油实验地质,2004,26(1):23~27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37
  • HTML全文浏览量:  34
  • PDF下载量:  29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4-02-27
  • 修回日期:  2005-06-30
  • 刊出日期:  2005-07-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