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两侧盆地深部过程及古生界油气前景——以川东北盆地和合肥盆地为例

范小林 陈浙春

范小林, 陈浙春.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两侧盆地深部过程及古生界油气前景——以川东北盆地和合肥盆地为例[J]. 石油实验地质, 2005, 27(4): 338-345. doi: 10.11781/sysydz200504338
引用本文: 范小林, 陈浙春.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两侧盆地深部过程及古生界油气前景——以川东北盆地和合肥盆地为例[J]. 石油实验地质, 2005, 27(4): 338-345. doi: 10.11781/sysydz200504338
Fan Xiaolin, Chen Zhechun. THE DEEP PROCESS AND PALEOZOIC PETROLEUM PROSPECT OF THE BASINS BY THE SIDE OF QINLING-DABIE OROGENIC BELT[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5, 27(4): 338-345. doi: 10.11781/sysydz200504338
Citation: Fan Xiaolin, Chen Zhechun. THE DEEP PROCESS AND PALEOZOIC PETROLEUM PROSPECT OF THE BASINS BY THE SIDE OF QINLING-DABIE OROGENIC BELT[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5, 27(4): 338-345. doi: 10.11781/sysydz200504338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两侧盆地深部过程及古生界油气前景——以川东北盆地和合肥盆地为例

doi: 10.11781/sysydz200504338
基金项目: 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项目(P0207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范小林(1954- ),男(汉族),江苏无锡人,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含油气盆地研究.

  • 中图分类号: P618.13;TE121.1

THE DEEP PROCESS AND PALEOZOIC PETROLEUM PROSPECT OF THE BASINS BY THE SIDE OF QINLING-DABIE OROGENIC BELT

  • 摘要: 运用东秦岭—大别造山带深部地球物理测深成果资料,简述了岩石圈的深部地质结构与构造特征,讨论了岩石圈大地构造对与造山带有关的不同类型盆地深部过程的控制作用,以及岩石圈介质的构造成层和构造-热结构对盆地形成的控制作用,认为涉及这一地区的盆地深部过程及古生界油气前景的关键是:岩石圈具侧向分块、垂向解耦特征;盆地相对造山带而言,软流圈浅埋和"薄幔薄壳";盆地深部过程以岩石圈塑性形变和大陆深俯冲-构造解耦为主;深部热流上涌对古生界油气生运聚起一定的控制作用。

     

  • [1] 王定一,刘池洋,张国伟等.周口坳陷构造特征与油气远景[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1,12(1):10~21
    [2] 薛爱民,金维浚.合肥盆地油气地质及其与大别造山带构造耦合[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3] 朱夏.朱夏论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6.132
    [4] 袁学诚,任纪瞬,徐明才等.东秦岭邓县-南漳反射地震剖面及其构造意义[J].中国地质,2002,29(1):14~19
    [5] 李立,杨辟元,段波等.东秦岭岩石层的地电模型[J].地球物理学报,1998,41(2):189~195
    [6] 林中洋,蔡文伯,陈学波等.青海门源至福建宁德地学断面说明书[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
    [7] 徐佩芳,刘福田,王清晨等.大别-苏鲁碰撞造山带的地震层析成像研究——岩石圈三维速度结构[J].地球物理学报,2000,43(3):377~385
    [8] 吉让寿,秦德余,高长林等.东秦岭造山带与盆地[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6
    [9] 秦德余,吉让寿,高长林等.秦岭大巴坳拉槽[J].石油实验地质,1987,9(2):104~113
    [10] 高长林,秦德余,吉让寿等.东秦岭俯冲消减古洋壳的地球化学鉴定[J].石油实验地质,1990,12(2):135~146
    [11] 宋明水,江来利,李学田等.大别山造山带对合肥盆地的构造控制[J].石油实验地质2002,24(3):209~215
    [12] 赵宗举,杨树锋,周进高等.合肥盆地逆掩冲断带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及其大地构造属性[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0,27(2):151~157
    [13] 赵宗举.合肥盆地与大别-张八岭造山带的耦合关系[J].石油实验地质,2003,25(6):670~678
    [14] 范小林,陆国新,蒋洪堪.扬子地区盆褶山系深部结构的探究[J].石油实验地质,1993,15(4):335~342
    [15] 刘建华,刘福田,孙若昧等.秦岭-大别造山带及其南北缘地震层析成像[J].地球物理学报,1995,38(1):46~53
    [16] 姜春发,王宗起,李锦铁等.中央造山带开合构造[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
    [17] 高长林.东秦岭-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与油气远景[J].石油实验地质,2003,25(增):523~531
    [18] 刘光祥.川东北及川东区天然气成因类型探讨[J].石油实验地质,2002,24(6):512~516
    [19] 陈建平.合肥盆地金寨油浸砂岩的地球化学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2002,24(3):279~283
    [20] 廖静娟,薜爱民.合肥盆地生油岩动力学参数的确定[J].石油实验地质,1994,16(3):303
    [21] 邵学钟,张家茹,殷秀华.油气勘探与地壳深部构造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9,26(2):11~14
    [22] 徐常芳.中国大陆岩石圈结构、盆地构造和油气运移探讨[J].地学前缘,2003,10(3):115~127
    [23] 郭正吾,殷建棠,安风山等.四川盆地形成与演化[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20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705
  • HTML全文浏览量:  43
  • PDF下载量:  257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4-12-06
  • 修回日期:  2005-06-06
  • 刊出日期:  2005-07-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