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南华北盆地中部凹陷结构分析及油气意义

翟常博 黄泽光 林良彪

翟常博, 黄泽光, 林良彪. 南华北盆地中部凹陷结构分析及油气意义[J]. 石油实验地质, 2005, 27(4): 353-359. doi: 10.11781/sysydz200504353
引用本文: 翟常博, 黄泽光, 林良彪. 南华北盆地中部凹陷结构分析及油气意义[J]. 石油实验地质, 2005, 27(4): 353-359. doi: 10.11781/sysydz200504353
Zhai Changbo, Huang Zeguang, Lin Liangbiao. STRUCTURE AND PETROLEUM ANALYSIS OF THE TANZHUANG-SHENQIU SAG IN THE SOUTH OF NORTH CHINA BASIN[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5, 27(4): 353-359. doi: 10.11781/sysydz200504353
Citation: Zhai Changbo, Huang Zeguang, Lin Liangbiao. STRUCTURE AND PETROLEUM ANALYSIS OF THE TANZHUANG-SHENQIU SAG IN THE SOUTH OF NORTH CHINA BASIN[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5, 27(4): 353-359. doi: 10.11781/sysydz200504353

南华北盆地中部凹陷结构分析及油气意义

doi: 10.11781/sysydz200504353
基金项目: 中国石化科技攻关项目(P0207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翟常博(1979- ),男(汉族),陕西镇安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石油构造与盆地分析研究.

  • 中图分类号: TE121.1

STRUCTURE AND PETROLEUM ANALYSIS OF THE TANZHUANG-SHENQIU SAG IN THE SOUTH OF NORTH CHINA BASIN

  • 摘要: 结合区域地质与地球物理两方面的资料,运用盆地分析方法,研究表明南华北盆地中部凹陷自晚侏罗世以来,演化历经了走滑—拗陷—断陷—坳陷原型的序列叠加过程,与区域大地构造环境演变一致;并指出南华北盆地的演化主要受秦岭—大别造山带与郯庐断裂的双重控制。其自身结构特征及后期构造变化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勘探指导意义。

     

  • [1] 徐汉林,沈杨.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盆岭构造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1999,21(4):285~290
    [2] 张渝昌.中国含油气盆地分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 林鹤鸣,夏邦栋.下扬子区中生代溧水-南陵拉分盆地的厘定[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7,18(4):276~281
    [4] 万天丰.郯庐断裂带的演化与古应力场[J].地球化学,1995,20(5):526~534
    [5] 鲁国明,朱光,李学田等.郯庐断裂带对合肥盆地油气地质条件的控制[J].石油实验地质,2002,24(3):216~222
    [6] 余和中,吕福亮,郭庆新等.华北板块南缘原型沉积盆地类型与构造演化[J].石油实验地质,2005,27(2):111~117
    [7] 吕俊祥,黄泽光,翟常博.南华北地区中新生代盆地成盆环境分析[J].石油实验地质,2005,27(2):118~123
    [8] 徐嘉炜.郯庐断裂带的平移运动及其地质意义[A].见: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1)[C].北京:地质出版社,1980
    [9] 唐智.我国东部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特征[A].见:第一届全国构造地质学术会议论文选集(第三卷)[C].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10] 陈发景,汪新文.中国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构造和动力学背景[J].现代地质,1992,6(3):317~327
    [11] 杨克绳.从中国沉积盆地的结构看塔里木盆地找油方向[J].石油实验地质,1994,16(3):243~249
    [12] 吴冲龙,杨甲明.油气系统动力学的概念模型与方法原理[J].石油实验地质,1998,20(4):319~327
    [13] 练铭祥,薛冰,杨盛良.苏北新生代盆地断陷和坳陷的形成机理[J].石油实验地质,2001,23(3):356~360
    [14] 漆家福,陈发景.渤海湾新生代裂陷盆地的伸展模式及其动力学过程[J].石油实验地质,1995,17(4):316~323
    [15] 潭明友.渤海湾盆地东营-惠民凹陷孔店期原型盆地分析[J].石油实验地质,2003,25(4):348~352
    [16] 吉让寿,秦德余,高长林等.东秦岭造山带与盆地[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7.197
    [17] 付广,杨勉.断陷盆地油气成藏模式及分布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2001,23(4):408~411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50
  • HTML全文浏览量:  31
  • PDF下载量:  296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5-03-30
  • 修回日期:  2005-06-15
  • 刊出日期:  2005-07-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