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中国早古生代三大古海洋及其对盆地的控制

高长林 黄泽光 叶德燎 刘光祥 吉让寿 秦德余

高长林, 黄泽光, 叶德燎, 刘光祥, 吉让寿, 秦德余. 中国早古生代三大古海洋及其对盆地的控制[J]. 石油实验地质, 2005, 27(5): 439-448. doi: 10.11781/sysydz200505439
引用本文: 高长林, 黄泽光, 叶德燎, 刘光祥, 吉让寿, 秦德余. 中国早古生代三大古海洋及其对盆地的控制[J]. 石油实验地质, 2005, 27(5): 439-448. doi: 10.11781/sysydz200505439
Gao Changlin, Huang Zeguang, Ye Deliao, Liu Guangxiang, Ji Rangshou, Qin Deyu. THREE PALEO-OCEANS IN THE EARLY PALEOZOIC AND THEIR CONTROL TO BASINS IN CHINA[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5, 27(5): 439-448. doi: 10.11781/sysydz200505439
Citation: Gao Changlin, Huang Zeguang, Ye Deliao, Liu Guangxiang, Ji Rangshou, Qin Deyu. THREE PALEO-OCEANS IN THE EARLY PALEOZOIC AND THEIR CONTROL TO BASINS IN CHINA[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5, 27(5): 439-448. doi: 10.11781/sysydz200505439

中国早古生代三大古海洋及其对盆地的控制

doi: 10.11781/sysydz200505439
基金项目: 中国石化科技开发项目(P01025)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高长林(1945- ),男(汉族),江苏泰兴人,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盆地分析、地球化学研究.

  • 中图分类号: TE121.2

THREE PALEO-OCEANS IN THE EARLY PALEOZOIC AND THEIR CONTROL TO BASINS IN CHINA

  • 摘要: 以中国诸陆块和古中国洋为中心的晚元古代—早古生代古板块体制可概括为"三洋四陆",即3个相互连通的洋盆分割了四大陆块(群):西伯利亚陆块(群)、古中亚洋、华北陆块群、古中国洋、华南陆块群、原特提斯、印度冈瓦纳。3个洋盆的扩张、消减,陆块碰撞造山或增生造山及其转化着的地球动力在各陆块内的响应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早古生代盆地的形成和演化。由此形成了台内和陆缘不同的原型盆地演化序列。在大陆裂解期,台内主要出现裂谷、坳拉槽原型盆地,然后转为台内坳陷。早古生代陆块规模小,陆缘盆地风格突出。在造山带形成与演化中,陆缘坳陷对油气的赋存意义最大。

     

  • [1] 任纪舜,王作勋,陈炳蔚等.1:500万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
    [2] 张渝昌.中国含油气盆地分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1~450.
    [3] 黄汲清,任纪舜,姜春发等.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4] 王鸿祯,刘本培,李思田.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划分和构造发展阶段[A].见:王鸿祯,刘本培,李思田等编.中国及邻区构造古地理和生物古地理[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3~34.
    [5] 张国伟,张本仁,袁学诚等.秦岭造山带与大陆动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854.
    [6] 许志琴,侯立玮,王宗秀等.中国松潘-甘孜造山带的造山过程[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102~136.
    [7] 肖序常,汤跃庆,冯益民等.新疆北部及邻区大地构造[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1~10.
    [8] 王作勋,邬继易,吕喜朝等.天山多旋回构造演化及成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9] 高长林.东秦岭-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与油气远景[J].石油实验地质,2003,25(增):523~531.
    [10] 付孝悦.青藏特提斯板块构造与含油气盆地[J].石油实验地质,2004,26(6):507~516.
    [11] 秦德余,高长林,吉让寿.东秦岭地区古洋盆及其两个大陆边缘[A].见:李清波编.现代地质学研究文集[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52~63.
    [12] 边千韬,赵大升,叶正仁等.初论昆祁秦缝合系[J].地球学报,2002,23(6):501~508.
    [13] 张旗,周国庆.中国蛇绿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182.
    [14] 高长林,秦德余,吉让寿等.东秦岭俯冲消减古洋壳的地球化学鉴定[J].石油实验地质,1990,12(2):135~146.
    [15] 吉让寿,秦德余,高长林等.东秦岭造山带与盆地[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7.1~197.
    [16] 高长林,秦德余,吉让寿等.地球化学在古生代盆地分析中的新进展[J].石油实验地质,1990,12(油气勘查四十年专辑):22~24.
    [17] 唐克东,张允平.内蒙古缝合带的构造演化[A].见:肖序常编.古中亚复合巨型缝合带南缘构造演化[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0~54.
    [18] 唐克东.中朝板块北侧褶皱带构造演化及成矿规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9] 高长林.中国内蒙古中部和陕南东部两类古大陆边缘的地球化学研究[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3.1~84.
    [20] 左国朝,李茂松.甘蒙北山地区古生代岩石圈形成与演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1] 汤耀庆,赵民.中国天山板块构造演化[A].见:肖序常编.古中亚复合巨别缝合带南缘构造演化[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09~124.
    [22] 谢鸣谦.拼贴板块构造及其驱动机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256.
    [23] 王骏,王东坡,乌沙科夫C A等.东北亚地区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及其含油气远景[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1~104.
    [24] 潘桂棠,陈智梁.东特提斯地质构造形成演化[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65~128.
    [25] 许效松,徐强,潘桂棠等.中国南大陆演化与全球古地理对比[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26] 朱夏.活动论构造历史观[J].石油实验地质,1991,13(3):201~209.
    [27] 黄汲清,陈炳蔚.中国及邻区特提斯海的演化[M].北京:地质出版,1987.
    [28] 钟大赉.滇川西部古特提斯造山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54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15
  • HTML全文浏览量:  40
  • PDF下载量:  596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4-12-03
  • 修回日期:  2005-07-22
  • 刊出日期:  2005-09-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