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中国古生代盆地基底大地构造特征

高长林 单翔麟 秦德余

高长林, 单翔麟, 秦德余. 中国古生代盆地基底大地构造特征[J]. 石油实验地质, 2005, 27(6): 551-558. doi: 10.11781/sysydz200506551
引用本文: 高长林, 单翔麟, 秦德余. 中国古生代盆地基底大地构造特征[J]. 石油实验地质, 2005, 27(6): 551-558. doi: 10.11781/sysydz200506551
Gao Changlin, Shan Xianglin, Qin Deyu. THE BASEMENT 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LAEOIC BASIN, CHINA[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5, 27(6): 551-558. doi: 10.11781/sysydz200506551
Citation: Gao Changlin, Shan Xianglin, Qin Deyu. THE BASEMENT 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LAEOIC BASIN, CHINA[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5, 27(6): 551-558. doi: 10.11781/sysydz200506551

中国古生代盆地基底大地构造特征

doi: 10.11781/sysydz200506551
基金项目: 中国石化科技部项目(P01025)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高长林(1945- ),男(汉族),江苏泰兴人,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构造化学和盆地分析研究.

  • 中图分类号: TE121.2

THE BASEMENT 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LAEOIC BASIN, CHINA

  • 摘要: 太古宙(>2 500 Ma)是出现陆核或形成初始陆块的阶段。华北和塔里木是最早出现初始陆块的地区。古元古代(1 800~2 500 Ma)为陆块迅速增生阶段;古元古代末,华北、塔里木、柴达木和扬子陆块经增生相互联接。中元古代(1 000~1 800 Ma)为裂谷发育阶段,在古元古代末相互联接的地区重新发生裂解,分裂为华北、塔柴和扬子陆块。晋宁期末,华北、佳木斯、塔柴、扬子、华夏及滇藏陆块相互拼合,成为Rodinia超大陆的组成部分。新元古代初(<1 000 Ma),在古板块运动体制下,形成中国新元古代—古生代盆地。

     

  • [1] 张渝昌.中国含油气盆地原型分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1~450
    [2] 武守诚.中国板块演化与油气盆地[J].石油实验地质,1988,10(3):197~212
    [3] 武守诚.中国板块演化与油气盆地[J].石油实验地质,1988,10(4):325~333
    [4] 王鸿祯,刘本培,李思田.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划分和构造发展阶段[A].见:王鸿祯.中国及邻区构造古地理和生物古地理[C].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3~34
    [5] 任纪舜,王作勋,陈炳蔚等.从全球看中国大地构造-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简要说明[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1~74
    [6] 丘东洲,演怀玉,王守德.中国晚元古代至三叠纪海相生油岩与生油潜力[J].石油实验地质,1982,4(4):269~278
    [7] 柳忠泉,纪晓东,逄建东.茌平构造带古生界原生油气勘探前景[J].石油实验地质,1999,21(1):48~52
    [8] 郝杰,翟明国.罗迪尼亚超大陆与晋宁运动和震旦系[J].地质科学,2004,39(1):139~152
    [9] 王杰,陈践发,窦启龙.华北北部中、上元古界生烃潜力特征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04,26(2):206~212
    [10] 邵济安,张履桥,李大明.华北克拉通元古代的三次伸展事件[J].岩石学报,2002,18(2):156~160
    [11] 李春昱,王荃.我国北部边陲及邻区的古板块构造与欧亚大陆的形成[A].见:唐克东.中国北方板块构造文集(第一集)[C].沈阳: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1983.3~16
    [12] 段吉业.浅析华北板块中元古代-古生代构造格架及其演化[J].现代地质,2002,16(4):331~339
    [13] 孟祥化,葛铭.中朝板块旋回层序、事件和形成演化的探索[J].地学前缘,2002,9(3):125~140
    [14] 胡蔼琴.新疆塔里木北缘首次发现33亿年的岩石[J].科学通报,1992,(7):627~630
    [15] 高坪仙.试论中国古大陆中-新元古代汇聚与裂解的地质记录[J].前寒武纪研究进展,1999,22(1):47~54
    [16] 高振家.新疆前寒武纪地质[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1~76
    [17] 单翔麟.扬子地区古生代盆地基底建造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1993,15(4):370~384
    [18] 单翔麟.中国南方青白口系的厘定[J].石油实验地质,1993,15(2):146~159
    [19] 袁学诚.全球地学断面第21号,北冰洋-欧亚大陆-太平洋地学断面简要说明[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26
    [20] 秦德余,高长林,吉让寿.东秦岭地区古洋盆及其两个大陆边缘[A].见:李清波.现代地质学研究文集[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52~63
    [21] 水涛,徐步台.中国浙闽变质基底地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1~79
    [22] 朱洪发,周浩达.论浙皖赣闽地区早古生代盆地沉积特征及其构造环境[J].石油实验地质,1990,12(2):121~124
    [23] 沈渭洲,朱金初.华南基底变质岩石的Sm-Nd同位素及其对花岗岩类物质来源的制约[J].岩石学报,1993,9(2):115~124
    [24] 张文治.全球新元古超大陆拼合和裂解及中国大陆所处位置[J].古地磁研究进展,2000,23(3):179~189
    [25] 汤耀庆,赵民.中国天山板块构造演化[A].见:肖序常.古中亚复合巨别缝合带南缘构造演化[C].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09~124
    [26] 翟明国,郭敬辉,赵太平等.新太古-古元古代华北陆块构造演化的研究进展[J].前寒武纪研究进展,2001,24(1):17~28
    [27] 张世红.中、新元古代全球古大陆再造的古地磁研究[J].现代地质,2004(4):222~224
    [28] 张抗.鄂尔多斯断块构造和资源[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206
    [29] 李锦轶.试论新疆东准噶尔古生代板块构造演化[A].见:肖序常,汤耀庆.古中亚复合巨型带南缘造演化[C].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92~108
    [30] 何同琦,李茂松.中国新疆古生代地壳演化及成矿[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1~156
    [31] 康玉柱,叶留生,康志宏等.中国西北地区油气地质特征及资源评价[M].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7.1~301
    [32] 李锦轶,肖序常.对新疆地壳结构与构造演化几个问题的简要评述[J].地质科学,1999,34(4):406~415
    [33] 赵政章.青藏高原石油地质学丛书-青藏高原地层[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185
    [34] 黄继钧.羌塘盆地基底构造特征[J].地质学报,2001,75(3):333~337
    [35] 肖序常,汤跃庆,冯益民等.新疆北部及邻区大地构造[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1~10
    [36] 王作勋,邬继易,吕喜朝等.天山多旋回构造演化及成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1~149
    [37] 丁道桂,王道轩,刘伟新等.西昆仑造山带与盆地[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1~198
    [38] 唐克东,张允平.内蒙古缝合带的构造演化[A].见:肖序常.古中亚复合巨型缝合带南缘构造演化[C].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0~54
    [39] 刘宝泉,方杰.冀北宽城地区中上元古界、寒武系有机质热演化特征及油源探讨[J].石油实验地质,1989,11(1):16~32
    [40] 刘宝泉,蔡冰,方杰.上元古界下马岭组页岩干酪根的油气生成模拟实验[J].石油实验地质,1990,12(2):147~161
    [41] 王剑.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演化——兼论与Rodinia解体的关系[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1~63
    [42] 冯增昭.中国南方寒武纪和奥陶纪岩相古地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1~49
    [43] 陈彦华,刘莺.中国南方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生油岩的成岩方式与烃类初次运移关系探讨[J].石油实验地质,1987,9(2):98~103
    [44] 周荔青,张淮.中国海相残留盆地油气成藏系统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2002,24(6):483~490
    [45] 高长林,叶德燎.中国南方早古生界3类煤的稀土元素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1999,21(3):270~274
    [46] 张惠民.全球元古宙超大陆及中国主要陆块的位置[J].国外前寒武纪地质,1994,(4):61~70
    [47] 颜耀阳.超大陆研究进展[J].国外前寒武纪地质,1996,(3):14~20
    [48] 宁正伟.华北地区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及生油岩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1992,14(4):344~351
    [49] 张福礼.多旋回与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天然气[J].石油实验地质,2004,26(2):138~143
    [50] 高长林,叶德燎,黄泽光.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古原洋裂谷与地幔柱[J].石油实验地质,2004,26(2):161~169
    [51] 俞凯,郭念发.下扬子区下古生界油气地质条件评价[J].石油实验地质,2001,23(1):41~47
    [52] 张渝昌,秦德瑜,丁道桂等.扬子地区古生代盆地构造格架和油气关系的若干初步认识[J].石油实验地质,1989,11(3):205~218
    [53] 黄汲清.中国大地构造的几个问题[J].石油实验地质,1983,5(3):165~169
    [54] 朱夏.论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6.1~74
    [55] 地质矿产部各省(市、自治区)地质矿产局编著.上海、山东、山西、广东、广西、云南、内蒙古、四川、宁夏、江西、江苏(上海)、甘肃、辽宁、安徽、西藏、吉林、河北(北京、天津)、河南、青海、陕西、贵州、浙江、黑龙江、湖北、湖南、福建、新疆各省(市、自治区)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1993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72
  • HTML全文浏览量:  42
  • PDF下载量:  486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5-06-21
  • 修回日期:  2005-09-12
  • 刊出日期:  2005-11-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