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盆地序列及油气前景

黄泽光 高长林

黄泽光, 高长林. 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盆地序列及油气前景[J]. 石油实验地质, 2007, 29(1): 25-31. doi: 10.11781/sysydz200701025
引用本文: 黄泽光, 高长林. 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盆地序列及油气前景[J]. 石油实验地质, 2007, 29(1): 25-31. doi: 10.11781/sysydz200701025
Huang Zeguang, Gao Changlin. BASIN SEQUENCE AND OIL-GAS POTENTIAL IN NEAR NORTHERN QINLING-DABIE MOUNTAIN[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7, 29(1): 25-31. doi: 10.11781/sysydz200701025
Citation: Huang Zeguang, Gao Changlin. BASIN SEQUENCE AND OIL-GAS POTENTIAL IN NEAR NORTHERN QINLING-DABIE MOUNTAIN[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7, 29(1): 25-31. doi: 10.11781/sysydz200701025

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盆地序列及油气前景

doi: 10.11781/sysydz200701025
基金项目: 中国石化科技开发项目(P0207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黄泽光(1965- ),男(汉族),湖南长沙人,高级工程师,博士后,主要从事盆地分析和油气地质勘探研究.

  • 中图分类号: TE121.3

BASIN SEQUENCE AND OIL-GAS POTENTIAL IN NEAR NORTHERN QINLING-DABIE MOUNTAIN

  • 摘要: 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存在多个盆地,其中有些盆地中已有一定的油气显示。近年来地质、地球化学研究成果表明,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主要发育6个世代的盆地序列,分别是:1)被动大陆边缘盆地(-C1—O2);2)弧后盆地(O2—C1);3)残余盆地(C2—T2),其中可分为残余盆地第1阶段(C2—P12)和残余盆地第2阶段(P12—T2);4)陆内前陆盆地(T3—J);5)张扭性盆地(J3—K1);6)断—拗盆地(K2—E)。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盆地发育6套烃源岩层系,分别是古近系、下白垩统、下侏罗统、上三叠统、石炭—二叠系和下古生界,并进行了相关烃源岩层系的成藏特征分析。东秦岭—大别山北侧主要勘探层系第一位的是石炭—二叠系,第二位是下白垩统,第三位是上三叠统,第四位是古近系,而中—下侏罗统及下古生界可列为第五位。建议勘探选区是一类盆地为周口盆地、济源盆地和洛—伊盆地。有利区带是谭庄—沈丘凹陷、倪丘集凹陷、襄城凹陷、舞阳凹陷、孟县—温县凹陷和洛阳凹陷。

     

  • [1] 张功成,王定一,吕锡敏.南华北中、新生代盆地构造特征[A].见:张功成,徐宏主编.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201~212
    [2] 胡居文.华北地区中生代盆地与油气[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9,10(4):378~391
    [3] 袁政文,何明喜,宋建华等.周口残留盆地油气勘探前景分析[J].石油实验地质,2004,25(6):679~684
    [4] 何明喜.东秦岭(河南部分)新生代拉伸造山作用与盆岭伸展构造[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53~116
    [5] 孙肇才.板内形变与晚期成藏[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43~50
    [6] 张渝昌.中国含油气盆地原型分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1~450
    [7] 戴金星,王庭斌,宋岩等.中国大中型天然气田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1~300
    [8] 田在艺,张庆春.中国含油气盆地岩相古地理与油气[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
    [9] 张国伟,张本仁,袁学诚等.秦岭造山带与大陆动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854
    [10] 吉让寿,秦德余,高长林等.东秦岭造山带与盆地[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7.1~197
    [11] 孙万禄,陈召佑,陈霞等.中国煤层气盆地地质特征与资源前景[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26(2):141~146
    [12] 任纪舜,王作勋,陈炳蔚等.从全球看中国大地构造: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简要说明[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1~74
    [13] 王鸿祯,杨森楠,刘本培.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划分和构造发展阶段[A].见:王鸿祯主编.中国及邻区构造古地理和生物古地理[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3~34
    [14] 任战利.中国北方沉积盆地热演化史对比[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1):33~37
    [15] 谈彩萍,刘翠荣.中国东部老油区油气成藏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2005,27(2):144~150
    [16] 曹高社,李学田,刘德良等.合肥盆地与北淮阳构造带印支期的推覆构造及其油气意义[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3,24(2):116~122
    [17] 吕俊祥,黄泽光.南华北地区中新生代盆地成盆环境分析[J].石油实验地质,2005,27(2):118~123
    [18] 孙晓猛,张梅生,龙胜祥等.秦岭-大别造山带北部逆冲推覆构造与合肥盆地、周口坳陷控盆断裂[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25(2):191~199
    [19] 高长林,叶德燎,钱一雄.前陆盆地的类型及油气远景[J].石油实验地质,2000,22(2):99~104
    [20] 刘文灿,王果胜.北淮阳地区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J].现代地质,1999,13(2):143~149
    [21] 黄泽光,高长林,吉让寿.南华北地区中新生代盆地演化[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26(2):252~256
    [22] 许长海,周祖翼,马昌前等.大别造山带140~85 Ma热窿伸展作用:年代学约束[J].中国科学(D辑),2001,31(11):925~937
    [23] 杨坤光,马昌前,许长海等.北淮阳构造带与大别造山带的差异性隆升[J].中国科学(D辑),1999,29(2):97~103
    [24] 周新科,许化政.豫西地区晚三叠世原型盆地及含油气性分析[J].石油实验地质,2005,27(3):211~217
    [25] 全书进.周口坳陷上古生界油气资源潜力分析[J].石油实验地质,2004,26(6):542~546
    [26] 许世红.安参1井侏罗系和石炭-二叠系暗色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J].石油实验地质,2002,24(3):284~286
    [27] 曹高社.合肥盆地中--新生界烃源岩地球化学与构造背景分析[J].石油实验地质,2004,26(3):287~291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42
  • HTML全文浏览量:  49
  • PDF下载量:  30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6-01-09
  • 修回日期:  2006-12-05
  • 刊出日期:  2007-01-2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