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海相优质烃源岩形成重质油与固体沥青潜力分析

秦建中 李志明 刘宝泉 张渠

秦建中, 李志明, 刘宝泉, 张渠. 海相优质烃源岩形成重质油与固体沥青潜力分析[J]. 石油实验地质, 2007, 29(3): 280-285. doi: 10.11781/sysydz200703280
引用本文: 秦建中, 李志明, 刘宝泉, 张渠. 海相优质烃源岩形成重质油与固体沥青潜力分析[J]. 石油实验地质, 2007, 29(3): 280-285. doi: 10.11781/sysydz200703280
Qin Jianzhong, Li Zhiming, Liu Baoquan, Zhang Qu. THE POTENTIAL OF GENERATING HEAVY OIL AND SOLID BITUMEN OF EXCELLENT MARINE SOURCE ROCKS[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7, 29(3): 280-285. doi: 10.11781/sysydz200703280
Citation: Qin Jianzhong, Li Zhiming, Liu Baoquan, Zhang Qu. THE POTENTIAL OF GENERATING HEAVY OIL AND SOLID BITUMEN OF EXCELLENT MARINE SOURCE ROCKS[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7, 29(3): 280-285. doi: 10.11781/sysydz200703280

海相优质烃源岩形成重质油与固体沥青潜力分析

doi: 10.11781/sysydz200703280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05CB422102);中国石化科技攻关项目(P02089)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秦建中(1957- ),男(汉族),河北邯郸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石油地质和油气地球化学勘探研究工作.

  • 中图分类号: TE122.1

THE POTENTIAL OF GENERATING HEAVY OIL AND SOLID BITUMEN OF EXCELLENT MARINE SOURCE ROCKS

  • 摘要: 通过中国海相烃源岩、浮游藻、底栖藻等大量热压生排烃模拟实验与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储层固体沥青发育特征相结合,认为海相优质烃源岩具备形成大量重质油及固体沥青的潜力。主要依据为:海相烃源岩主要成烃生物——浮游藻热压生油模拟实验表明在成熟早期(Ro为0.45%~0.7%)就出现生油高峰,可以大量生成以非烃+沥青质为主的重质油,每吨TOC生成的原油最高可达1 000 kg以上,它也是形成储层固体沥青的主体;海相未成熟优质烃源岩(Ⅰ—Ⅱ1型干酪根,TOC大于2%)在成熟早期也可以大量生成以非烃+沥青质为主的重质油,每吨TOC总生油量可达300 kg,约占最高生油量的50%以上,总生烃量的40%以上,它随干酪根类型变差、有机质丰度减小(TOC小于2%)、碳酸盐含量变低(小于5%)而逐渐减少;中国南方二叠系、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海相优质烃源岩在成熟早期形成的重质油及在准同生至成岩作用早期呈悬浮态运移出来的沉积有机质,经后期埋深高温裂解与聚合可以大量形成储层固体沥青。

     

  • [1] 道格拉斯 兰尼尔.重油:21世纪的重要能源[J].中国能源,1999,(6):29~30
    [2] 黄第藩,张大江,王培荣等.中国未成熟石油成因机制和成藏条件[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前言,137~176,428~456
    [3] 谢增业,田世澄,魏国齐等.川东北飞仙关组储层沥青与古油藏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5,16(3):283~288
    [4] 张林,魏国齐,吴世祥等.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沥青产烃潜力及分布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2005,27(3):276~280
    [5] 马力,陈焕疆,甘克文等.中国南方大地构造和海相油气地质[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1~867
    [6] 马永生.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资源、勘探重大科技问题及对策[J].海相油气地质,2000,5(1-2):15
    [7] 秦建中.青藏高原羌塘盆地海相烃源层的沉积形成环境[J].石油实验地质,2006,28(1):8~14
    [8] 秦建中.青藏高原羌塘盆地中生界主要烃源层分布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2006,28(2):134~141
    [9] 赵政璋,秦建中,许怀先等.青藏高原海相烃源岩的油气生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63
    [10] 秦建中.青藏高原羌塘盆地有机相展布与成烃模式[J].石油实验地质,2006,28(3):264~273
    [11] 秦建中.羌塘盆地有机质热演化与成烃史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06,28(4):350~358
    [12] 秦建中.中国烃源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11~251,368~437
    [13] 秦建中.青藏高原羌塘盆地油源及运移过程[J].石油实验地质,2006,28(5):450~457
    [14] 秦建中.青藏高原羌塘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分析[J].石油实验地质,2006,28(6):566~573
    [15] 刘宝泉,蔡冰,方杰.上元古界下马岭组页岩于酪根的油气生成模拟实验[J].石油实验地质,1990,12(2):147~160
    [16] 秦建中,刘井旺,刘宝泉等.加温时间、加水量对模拟实验油气产率及地化参数的影响[J].石油实验地质,2002,24(2):152~157
    [17] Tissot B P,Welte D H.Petroleum formation and occurrence:a new approach to oil and gas[M].Berlin:Springer-Verlag,1978.1~486
    [18] Jones R W.Comparison of carbonate and shale source rocks[A].In:Palacas J G ed.Petroleum geochemistry and source rock potential of carbonate rocks:AAPG Studies in Geology[M].Tulsa:AAPG,1984.163~180
    [19] 秦建中.海相不同类型烃源岩生排烃模式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05,27(1):74~80
    [20] 秦建中,刘宝泉,郏伦举等.海相碳酸盐岩生排烃能力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3):348~355
    [21] 秦建中,金聚畅,刘宝泉.海相不同类型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热演化规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26(2):177~184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727
  • HTML全文浏览量:  39
  • PDF下载量:  397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7-02-25
  • 修回日期:  2007-04-10
  • 刊出日期:  2007-05-2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