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古生界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陈全红 李文厚 姜培海 胡孝林 强芳青 崔军平 高永祥

陈全红, 李文厚, 姜培海, 胡孝林, 强芳青, 崔军平, 高永祥.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古生界油气成藏条件分析[J]. 石油实验地质, 2007, 29(6): 554-559. doi: 10.11781/sysydz200706554
引用本文: 陈全红, 李文厚, 姜培海, 胡孝林, 强芳青, 崔军平, 高永祥.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古生界油气成藏条件分析[J]. 石油实验地质, 2007, 29(6): 554-559. doi: 10.11781/sysydz200706554
Chen Quanhong, Li Wenhou, Jiang Peihai, Hu Xiaolin, Qiang Fangqing, Cui Junping, Gao Yongxiang. THE ANALYSI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ONDITION OF UPPER PALAEOZOIC OF THE SOUTHWEST ORDOS BASIN[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7, 29(6): 554-559. doi: 10.11781/sysydz200706554
Citation: Chen Quanhong, Li Wenhou, Jiang Peihai, Hu Xiaolin, Qiang Fangqing, Cui Junping, Gao Yongxiang. THE ANALYSI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ONDITION OF UPPER PALAEOZOIC OF THE SOUTHWEST ORDOS BASIN[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07, 29(6): 554-559. doi: 10.11781/sysydz200706554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古生界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doi: 10.11781/sysydz200706554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03CB214602);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3D14)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陈全红(1975- ),男(汉族),陕西洋县人,博士生,从事沉积学与石油地质学研究.

  • 中图分类号: TE122.3

THE ANALYSI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ONDITION OF UPPER PALAEOZOIC OF THE SOUTHWEST ORDOS BASIN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古生界烃源岩主要为太原组、山西组的煤层及暗色泥岩,有机碳含量为0.2%~7.95%,干酪根类型为Ⅱ和Ⅲ型,Ro平均为2.34%,烃源岩普遍进入高成熟—过成熟阶段;储集层主要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属Ⅱ—Ⅲ类储集层;区域性盖层主要为二叠系下部的水进和高位体系域的滨浅湖相泥岩,连续性好,封闭性好;天然气主要通过微裂缝及扩散排烃的方式向庆阳一带一直持续运聚,赋存于二叠纪形成的地层—岩性圈闭中。油气成藏主要受储层及区域构造控制。惠安堡—沙井子断裂向东的天环向斜东翼区,局部背、向斜构造相对发育,保存条件相对变好,成为天然气主要富集区。主要的有利勘探目标分布在泾川—宁县缓坡区及环县—镇原向斜区的有利储集体的构造高点上。

     

  • [1] 何自新.鄂尔多斯盆地演化与油气[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334~335
    [2] 马新华.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形势分析[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4):50~53
    [3] 张福礼.多旋回与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天然气[J].石油实验地质,2004,26(2):138~152
    [4] 高帮飞,邓军,王庆飞等.构造体制转换与成藏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7,14(3):17~19,23
    [5] 范小林,陈浙春.东秦岭-大别造山带两侧盆地深部过程及古生界油气前景[J].石油实验地质,2005,27(4):338~345
    [6] 张庆龙,解国爱,任文军等.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北向断裂的发育及其地质意义[J].石油实验地质,2002,24(2):119~125
    [7] 陈刚.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早古生代裂谷陆缘结构及其演化[D]:[学位论文].西安:西北大学地质系,1994
    [8] 朱筱敏,康安,王贵文等.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古生界层序地层和沉积体系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2002,24(4):327~333
    [9] 王雷,史基安,王琪等.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主控因素分析[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5,12(4):14~17
    [10] 翟爱军,邓宏文,邓祖佑.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层序地层与储层预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9,20(4):336~340
    [11] 赵林,夏新宇,戴金星等.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富集的主控因素[J].石油实验地质,2000,22(2):136~139
    [12] 张卫海,查明,曲江秀.油气输导体系的类型及配置关系[J].新疆石油地质,2003,24(2):118~120
    [13] 梁书义,刘克奇,蔡忠贤.油气成藏体系及油气输导子体系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05,27(4):327~332
    [14] 冯乔,马硕鹏,樊爱萍.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1):31~36
    [15] 赵孟为.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形成与运移时间和运移方向的确定与勘探方向[J].石油实验地质,1996,18(4):341~346
    [16] 周江羽,吴冲龙,韩志军等.鄂尔多斯盆地的地热场特征与有机质成熟史[J].石油实验地质,1998,20(1):20~24
    [17] 任战利,赵重远.鄂尔多斯盆地与沁水盆地中生代晚期地温场对比研究[J].沉积学报,1997,15(2):134~137
    [18] 任战利.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法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地热史[J].地球物理学报,1995,38(3):339~348
    [19] 郑松,陶伟,袁玉松等.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气源灶评价[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18(3):440~446
    [20] 闵琪,付金华,席胜利等.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运移聚集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7(4):25~29
    [21] 李振宏,张军,郑聪斌.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断裂特征与油气运聚研究[J].石油物探,2005,44(3):246~250
    [22] 罗群.断裂控烃理论与油气勘探实践[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2,27(6):751~756
    [23] 王庭斌.新近纪以来中国构造演化特征与天然气田的分布格局[J].地学前缘,2004,11(4):403~416
    [24] 付金华,段晓文,席胜利.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气藏特征[J].天然气工业,2000,20(6):16~19
    [25] 汤锡元,郭忠铭,陈荷立等.陕甘宁盆地西缘逆冲推覆构造及油气勘探[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86~9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91
  • HTML全文浏览量:  35
  • PDF下载量:  445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6-06-21
  • 修回日期:  2007-10-08
  • 刊出日期:  2007-11-2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