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安徽洪镇变质核杂岩及其两侧盆地

范小林 陆永德

范小林, 陆永德. 安徽洪镇变质核杂岩及其两侧盆地[J]. 石油实验地质, 2011, 33(3): 289-291. doi: 10.11781/sysydz201103289
引用本文: 范小林, 陆永德. 安徽洪镇变质核杂岩及其两侧盆地[J]. 石油实验地质, 2011, 33(3): 289-291. doi: 10.11781/sysydz201103289
Fan Xiaolin, Lu Yongde.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and neighboring basins in Hongzhen, Anhui Province[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11, 33(3): 289-291. doi: 10.11781/sysydz201103289
Citation: Fan Xiaolin, Lu Yongde.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and neighboring basins in Hongzhen, Anhui Province[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11, 33(3): 289-291. doi: 10.11781/sysydz201103289

安徽洪镇变质核杂岩及其两侧盆地

doi: 10.11781/sysydz201103289
基金项目: 国土资源部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专项(XQ-2007-02)资助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范小林(1954- ),男,高级工程师,从事盆地研究与勘探选区评价.E-mail:fanxl@pepris.com.

  • 中图分类号: TE121.1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and neighboring basins in Hongzhen, Anhui Province

  • 摘要: 依据重力、航磁等地球物理信息和洪镇变质核杂岩及其周边地质特征研究,提出怀宁盆地、望江盆地构造成因机制,即盆地的形成与岩石圈深部热流作用有关,与变质核杂岩区域挤压隆升及其后续伸展滑覆构造运动有关。

     

  • [1] 楼法生,舒良树,王德滋.变质核杂岩研究进展[J].高校地质学报,2005,11(1):67-76.
    [2] 朱光,谢成龙,向必伟,等.洪镇变质核杂岩的形成机制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37(5):584-592.
    [3] 董树文,何大林.安徽董岭花岗岩类的构造特征及侵位机制[J].地质科学,1993,28(1):10-20.
    [4] 范小林.中国大陆岩石圈与中新生代盆地构造—热体制[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5,28(5):330-334.
    [5] 范小林.中新生代构造活动在南方海相油气勘探中的意义[J].石油实验地质,2006,28(6):539-543.
    [6] 范小林.试述中国南方岩石圈深部构造、热特征与浅部天然气成藏关系[G]//赵怡.中国石油化工科技信息指南(下卷).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7:14-19.
    [7] 张进江,郑亚东.变质核杂岩与岩浆作用成因关系综述[J].地质科技情报,1998,17(1):19-25.
    [8] 邱楠生,苏向光,李兆影,等.郯庐断裂中段两侧坳陷的新生代构造—热演化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07,50(5):1497-1507.
    [9] 朱桂芝,石耀霖,张怀.板片深部俯冲动力学研究的新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2):333-342.
    [10] 郑永飞,赵子福,唐俊.大陆碰撞和超高压变质研究:进展和展望[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7,37(8):839-851.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347
  • HTML全文浏览量:  33
  • PDF下载量:  87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0-04-09
  • 修回日期:  2011-04-11
  • 刊出日期:  2011-06-2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