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米氏旋回剥蚀量计算方法在泌阳凹陷的应用

姚益民 徐旭辉 刘翠荣 谈彩萍 罗家群 朱景修

姚益民, 徐旭辉, 刘翠荣, 谈彩萍, 罗家群, 朱景修. 米氏旋回剥蚀量计算方法在泌阳凹陷的应用[J]. 石油实验地质, 2011, 33(5): 460-467. doi: 10.11781/sysydz201105460
引用本文: 姚益民, 徐旭辉, 刘翠荣, 谈彩萍, 罗家群, 朱景修. 米氏旋回剥蚀量计算方法在泌阳凹陷的应用[J]. 石油实验地质, 2011, 33(5): 460-467. doi: 10.11781/sysydz201105460
Yao Yimin, Xu Xuhui, Liu Cuirong, Tan Caiping, Luo Jiaqun, Zhu Jingxiu. Calculation of denudation amount with Milankovitch cycle method: a case study in Biyang Sag[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11, 33(5): 460-467. doi: 10.11781/sysydz201105460
Citation: Yao Yimin, Xu Xuhui, Liu Cuirong, Tan Caiping, Luo Jiaqun, Zhu Jingxiu. Calculation of denudation amount with Milankovitch cycle method: a case study in Biyang Sag[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2011, 33(5): 460-467. doi: 10.11781/sysydz201105460

米氏旋回剥蚀量计算方法在泌阳凹陷的应用

doi: 10.11781/sysydz201105460
基金项目: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项目(P08060)资助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姚益民(1939- ),男,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陆相中新代地层和微体化石研究.E-mail:yym8715@163.com.

  • 中图分类号: TE121.3

Calculation of denudation amount with Milankovitch cycle method: a case study in Biyang Sag

  • 摘要: 利用米氏旋回地层学方法对泌阳凹陷古近系与新近系之间区域不整合面的剥蚀量进行了计算。泌阳凹陷古近系\新近系剥蚀量计算可以分为2段:(1)各井各组(段和亚段)选定现有地层的分层和测井曲线数据进入"旋回地层学研究系统"(Version1.0),寻找0.405Ma周期,求最大优势旋回,计算出现有沉积时间;(2)把现有地层沉积时间以外的剥蚀掉的时间,用0.405Ma周期转化为剥蚀厚度。计算结果表明在凹陷的核心地区,仅廖庄组遭到剥蚀,凹陷东南部安棚一带剥蚀量小于100m,向凹陷西、西北以及北部边缘方向逐渐增大,至廖庄组缺失线附近,剥蚀厚度在650m以上。凹陷边缘附近,核桃园组也遭到剥蚀,核桃园组的剥蚀厚度主要介于4.1~666.5m,总剥蚀量在1000m以上。泌阳凹陷已知油田分布于剥蚀厚度大于200m地区。

     

  • [1] 张师本,沈后,曲新国,等.中国油气区第三系(Ⅴ)鄂豫皖油气区分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1-296.
    [2] 关德范,王国力,张金功,等.成盆成烃成藏理论思维:从盆地到油气藏[M].北京:石油二业出版社,2004:1-152.
    [3] 李伟.恢复地层剥蚀厚度方法综述[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6,10(3):167-171.
    [4] 吴智平,李守军,周瑶琪.地层间断面的时间结构研究进展[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2(6):119-124.
    [5] 吴智平,史卜庆,周瑶琪,等.济阳坳陷新老第三纪地层间断面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8,19(4):313-317.
    [6] 吴智平,韩文功.济阳坳陷早晚第二纪沉积间断地层剥蚀量研究[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0,14(5):320-323.
    [7] 张一伟,李京昌,金之钧,等.原型盆地剥蚀量计算的新方法:波动分析法[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1):88-91.
    [8] 姚益民,徐道一,张海峰,等.东营凹陷东辛2-4井上新世至全新世天文地层的研究[J].地层学杂志,2007,31(Sll):458-469.
    [9] Kent D V. Orbital tuning of geomagnetic polarity timescales[J].Phil Trans R Soc A:Mathcmatical,1999,357:1995-2007.
    [10] 汪品先.地质计时的天文"钟摆"[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6(1):1-7.
    [11] 徐道一,韩延本,李国辉,等.天文地层学的兴起[J].地层学杂志,2006,30(4):323-326.
    [12] 徐道一.天文地质年代表与旋回地层学研究进展[J].地层学杂志,2005,29(S):635-640.
    [13] 李前裕,田军,汪品先.认识偏心率周期的地层古气候意义[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5,30(5):519-528.
    [14] 尹志强,韩延本,徐道一,等.始新世以来地球轨道椭率的演化[J].地层学杂志,2007,31(SⅡ):443-448.
    [15] 徐道一,张海峰,韩延本,等,陆相沉积的天文地层研究方法简介:以井下地层为例[J].地层学杂志,2007,31 (SⅡ):431-442.
    [16] 姚益民,徐道一,张海峰,等.山东东营凹陷天文新生代地层表及其简介[J].地层学杂志,2007,31(SⅡ):423-429.
    [17] 姚益民,张海峰."旋回地层学研究系统"(Version1.0)[J].地层学杂志,2007,31(SⅡ):50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786
  • HTML全文浏览量:  81
  • PDF下载量:  855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1-07-25
  • 修回日期:  2011-09-30
  • 刊出日期:  2011-10-2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