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目次
2023, 45(2)  
摘要(0) PDF(0)
深层-超深层油气成藏研究新进展及展望
关晓东, 郭磊
2023, 45(2): 203-209.   doi: 10.11781/sysydz202302203
摘要(0) PDF(0)
深层页岩储层“工程甜点”评价与优选——以川南永川、丁山地区为例
葛勋, 郭彤楼, 黎茂稳, 赵培荣, 邓虎成, 李王鹏, 钟城
2023, 45(2): 210-221.   doi: 10.11781/sysydz202302210
摘要(0) PDF(0)
我国油气资源量-储量-产量关系解析:兼评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发展方向
胡洪瑾, 李登华, 赵凯, 姜文利, 郑志红, 高阳, 昝昕, 姜航, 贾君, 高煖
2023, 45(2): 222-228.   doi: 10.11781/sysydz202302222
摘要(0) PDF(0)
中西部大盆地重点勘探领域战略选区研究
程建, 周小进, 刘超英, 段铁军, 余琪祥, 曹清古
2023, 45(2): 229-237.   doi: 10.11781/sysydz202302229
摘要(0) PDF(0)
勘探战略规划中的油气资源配置方法研究
许华明, 程喆, 洪太元, 石磊, 章朋
2023, 45(2): 238-242.   doi: 10.11781/sysydz202302238
摘要(0) PDF(0)
陆相泥页岩源-储协同演化特征分析——以松辽盆地长岭断陷沙河子组为例
周卓明
2023, 45(2): 243-251.   doi: 10.11781/sysydz202302243
摘要(0) PDF(0)
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西山布拉克组-西大山组沉积环境演化
郭婷婷, 朱碧, 杨涛, 陈永权
2023, 45(2): 252-265.   doi: 10.11781/sysydz202302252
摘要(0) PDF(0)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南斜坡新和地区白垩系亚格列木组沉积模式及油气意义
周学文, 林会喜, 郭景祥, 姚威, 张坦, 周学慧, 罗亮
2023, 45(2): 266-279.   doi: 10.11781/sysydz202302266
摘要(0) PDF(0)
南黄海盆地南部坳陷二叠系烃源岩演化及资源潜力
曹倩, 李海华, 单帅强, 戚家振, 李风勋, 王斌, 韩彧
2023, 45(2): 280-287.   doi: 10.11781/sysydz202302280
摘要(0) PDF(0)
琼东南盆地松西凹陷湖相烃源岩发育条件新认识与优质烃源岩刻画
付大巍, 胡德胜, 孙文钊, 宫立园, 何小胡, 陈奎, 雷新, 万阳
2023, 45(2): 288-295.   doi: 10.11781/sysydz202302288
摘要(0) PDF(0)
浅层海相页岩含气性特征及其主控因素——以昭通太阳区块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例
李娟, 陈雷, 计玉冰, 程青松
2023, 45(2): 296-306.   doi: 10.11781/sysydz202302296
摘要(0) PDF(0)
川北地区上二叠统吴家坪组火山碎屑岩油气藏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夏文谦, 朱祥, 金民东, 张雷, 刘雁婷, 章思遥
2023, 45(2): 307-316.   doi: 10.11781/sysydz202302307
摘要(0) PDF(0)
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稠油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
陈星州, 邵建欣, 孙转, 韩宏伟, 郭强, 尹宜鹏, 孙新宇
2023, 45(2): 317-326.   doi: 10.11781/sysydz202302317
摘要(0) PDF(0)
塔里木盆地顺南1井奥陶系原油中乙基桥键金刚烷化合物的二维气相色谱分析
余晓, 马安来, 李贤庆, 朱秀香, 费剑炜
2023, 45(2): 327-337.   doi: 10.11781/sysydz202302327
摘要(0) PDF(0)
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芦草沟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生烃潜力研究
刘超威, 尤新才, 李辉, 李树博, 陈洪, 王泽胜, 陈梦娜, 李宗浩
2023, 45(2): 338-346.   doi: 10.11781/sysydz202302338
摘要(0) PDF(0)
保存条件对四川盆地及周缘海相页岩气富集高产的影响机制
魏祥峰, 李宇平, 魏志红, 刘若冰, 余光春, 王庆波
摘要(970) [PDF 717 KB](656)
摘要:
以四川盆地及周缘牛蹄塘组和五峰组-龙马溪组2套页岩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含气性和产量的典型页岩气井进行解剖,探讨了影响页岩气保存条件的主控因素及评价体系。研究认为:顶底板条件、页岩自身封盖作用是该区页岩气早期滞留于页岩内的关键因素,后期构造改造强度与所持续的时间对页岩气藏的含气丰度具有明显的调整作用;保存条件对页岩气层的含气量、孔隙度、含水饱和度、电阻率以及页岩气气体组分等有明显的影响,保存条件差,页岩气层含气量、孔隙度、电阻率通常较低,含水饱和度、N2含量则较高,这些被影响的参数可以作为评价页岩气保存条件优劣的间接指标。建立了四川盆地及周缘复杂构造区下古生界海相页岩气5大类、28项参数的保存条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即主要是封盖条件、页岩气层自身封堵性、构造作用(构造改造时间、断裂作用、地层变形强度等)等条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组合关系,另外页岩气层含气性表征参数和压力系数同样可在一定程度上指示保存条件的优劣。
不同赋存状态页岩油定量表征技术与应用研究
蒋启贵, 黎茂稳, 钱门辉, 李志明, 李政, 黄振凯, 张彩明, 马媛媛
摘要(1252) [PDF 1205 KB](483)
摘要:
页岩中滞留油存在着多种赋存形式,其中只有游离油才是天然弹性能量开采方式下页岩油产能的有效贡献者。但是,如何对页岩中游离油与吸附油含量进行定量表征以及如何明确它们与周缘介质的相互关系,目前并没有现成的研究方法。该文通过对现有Rock-Eval热解和热解色谱方法进行改进,结合样品溶剂抽提前后热解对比实验和不同类型样品的综合分析,建立了不同赋存状态页岩油热释法定量表征方法。利用新建立的方法对济阳坳陷页岩油专探井岩心样品进行了实验分析,发现页岩吸附油含量与有机质丰度成正比,而干酪根吸附-互溶能力随热成熟度增加而降低;同时,页岩体系内游离油/吸附油比值与有机碳含量存在负相关关系,表明干酪根不是液态游离烃赋存的主要场所。因此,建立的方法可以作为页岩油赋存机理研究和页岩含油性快速评价的实用手段。
核磁共振与高压压汞实验联合表征致密油储层微观孔喉分布特征
公言杰, 柳少波, 赵孟军, 谢红兵, 刘可禹
摘要(1114) [PDF 1120 KB](1103)
摘要:
通过设计算法程序,利用压汞实验得到的致密储层孔喉分布数据,校正优化了核磁共振实验T2弛豫时间与孔喉半径的换算系数,提高了核磁共振表征孔喉分布的精度,建立了表征致密储层微观孔隙分布特征的核磁实验方法。该方法应用于松辽盆地南部白垩系致密油样品孔喉分布表征,不同含油饱和度样品孔喉分布数据表明,含油饱和度小于10%的样品孔喉集中在10~300 nm;含油饱和度介于10%~40%的样品孔喉集中在20~1 000 nm;含油饱和度大于40%的样品孔喉集中在20~3 000 nm。致密储层中不同级别微纳米级孔隙系统的发育控制了致密油含油性。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陆相页岩油富集特征与资源潜力
付锁堂, 姚泾利, 李士祥, 周新平, 李明瑞
摘要(605) [PDF 4365 KB](225)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长7段主要发育半深湖—深湖相泥页岩,是盆地中生界油藏的主力烃源岩层,源内页岩油资源丰富。与北美海相页岩油相比,长7页岩油沉积相变化快、地层连续性差、非均质性强,其富集特征和分布规律更为复杂。基于盆地30余口长7段全取心井开展精细岩心描述和3万余块次实验分析测试,明确了长7烃源岩层系页岩油基本地质特征和富集主控因素,客观评价了页岩油资源潜力,2019年发现了10亿吨级庆城页岩油大油田。长7段泥页岩层系发育源储分异型(Ⅰ类)、源储一体型(Ⅱ类)及纯页岩型(Ⅲ类)三种页岩油类型。高有机质丰度烃源岩是页岩油富集的物质基础,多成因类型砂岩储层发育数量众多的微纳米孔喉单元,是页岩油赋存的主要空间与渗流通道,多类型细粒沉积岩间互分布构成了良好的源储共生配置,高强度生烃和异常高压持续充注形成了源内高含油饱和度页岩油。长7段页岩油发育陇东、陕北两大含油区带,初步落实页岩油储量规模30~50亿吨,2025年有望建成500万吨页岩油生产基地。
陆相页岩形成演化与页岩油富集机理研究进展
黎茂稳, 金之钧, 董明哲, 马晓潇, 李志明, 蒋启贵, 鲍云杰, 陶国亮, 钱门辉, 刘鹏, 曹婷婷
摘要(889) [PDF 901 KB](359)
摘要:
在综述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探讨了进一步深化陆相页岩油形成演化与富集机理研究需要解决的基础科学问题。细粒沉积学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和盆地构造演化对富有机质页岩形成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混合细粒沉积物非均质性强,不同粒序沉积岩多尺度一体化研究是构建陆相页岩油储层发育模式的关键环节。湖相泥页岩孔缝结构表征技术发展迅速,但成岩过程动态研究不能满足页岩油有效储层预测的要求。陆相页岩热演化过程中生排烃和页岩油赋存机理逐渐清晰,不同构造和沉积背景控制下的页岩油资源分类评价方法还有待完善。陆相富有机质页岩中烃类流体多相多尺度流动机理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迫切需要明确不同页岩微相中烃类的流动方式和时间尺度效应。陆相页岩油富集机理研究远远滞后于生产实践,建立适合不同地质条件的陆相页岩油选区评价参数、甜点预测方法和实验技术标准刻不容缓。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页岩油储层矿物组成与脆性特征研究
王芙蓉, 何生, 郑有恒, 侯宇光, 吴世强
摘要(1214) [PDF 1362 KB](1151)
摘要:
应用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对潜江组潜二-四段的页岩岩心样品进行了矿物组成与脆性特征研究,以及有机地球化学实验,结果表明,各样品具有差异的矿物组成和地球化学特征。潜二段页岩有机质以腐泥型为主,TOC平均值为1.38%,总体处于未熟-低熟阶段(Ro为0.26%~0.5%),矿物中蒸发岩类矿物含量高;潜三段页岩有机质以腐泥型和腐殖腐泥型为主,TOC平均值为2.53%,总体处于低熟-中等成熟阶段(Ro为0.5%~0.88%),矿物中石英和黏土含量较高;潜四段页岩有机质以腐泥型和腐殖腐泥型为主,TOC平均值为0.69%,总体处于中等成熟-成熟范围(Ro为0.55%~1.3%),碳酸盐矿物含量较高。与北美及中国其他地区的页岩相比,潜江组盐间页岩具有"低黏土矿物、低石英、高碳酸盐、低脆性矿物"的特征,但其中潜三段的脆性矿物含量较高(平均56%),脆性指数较大(平均75.3%),具有较好的脆性,是潜江组盐间页岩最有利的勘探层段。
塔里木盆地北部“层控”与“断控”型油藏特征——以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为例
鲁新便, 杨敏, 汪彦, 鲍典, 曹飞, 杨德彬
摘要(1866) [PDF 3422 KB](319)
摘要:
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尤其是大量的实钻井资料和生产动态数据,对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海相碳酸盐岩油藏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对比研究。塔北地区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可划分为以风化壳控制为主的喀斯特油藏和以溶蚀走滑断裂带控制的断溶体油藏2大类。前者发育在塔北中-上奥陶统地层剥蚀区,即古潜山风化壳,可进一步细划为"岩溶残丘型油藏"、"岩溶古河道型油藏"2个亚类,油藏宏观上具有"垂向叠合连片、呈准层状分布"的特征,表现为储集空间变化大、孔洞缝共存、油藏单元相对连片、油水关系复杂等特点。后者则位于南部中-上奥陶统地层覆盖区,主要受控于不同级别溶蚀走滑断裂带控制的断溶体油藏,具有"沿断裂带分段成藏、纵向穿层、空间断续分布"的特点。该类油藏是自然界存在的新类型,有其独特的油藏特征,是我国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的新类型、新目标。
联合压汞法表征致密油储层孔隙结构
宋磊, 宁正福, 孙一丹, 丁冠阳, 杜华明
摘要(976) [PDF 1458 KB](570)
摘要:
致密油是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密油储层的孔隙结构决定并影响着渗流规律。当下主要有2种压汞方法进行储层定量表征,分别为高压压汞法和恒速压汞法。通过对8块致密岩心样品先后进行高压压汞和恒速压汞实验,逐一分析阐明了2种方法在致密油储层孔隙结构表征方面的特性,联合2种压汞实验方法,在同一图版上绘出2种方法的压汞曲线,计算得到8块样品完整的孔径分布曲线,并根据Loucks的分类方法计算得到8块样品的孔径分布直方图。研究结果表明:(1)在低汞饱和度下,恒速压汞总体曲线和高压压汞的进汞曲线重叠完好,说明了该区域是反映同一种孔隙结构。(2)通过综合后孔径分布曲线可以明显看出,致密油储层孔隙半径分布在9.2 nm~500 μm之间,致密油储层孔径分布曲线呈多峰形态。右侧孔隙半径80~500 μm之间有一个峰,峰值在半径150 μm左右,孔隙半径小于1 μm的纳米级孔隙大量发育,并出现多个峰值。(3)根据Loucks的分类方法,纳米孔(<1 μm)是主要的孔隙孔径类型,大于62.5 μm的介孔数量次之,中间孔径即微米级孔隙分布最少。
湖相页岩不同赋存状态的可溶有机质定量表征
钱门辉, 蒋启贵, 黎茂稳, 李志明, 刘鹏, 马媛媛, 曹婷婷
摘要(815) [PDF 1239 KB](296)
摘要:
湖相页岩中可溶有机质可分为游离态、吸附态以及互溶态。不同赋存状态可溶有机质定量研究对油气资源评价、页岩油可动性、烃源岩生烃机理及油气赋存机理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不同极性溶剂的组合,对中国东部2种不同岩相的湖相页岩进行了逐次分级抽提,获取了游离态、干酪根吸附-互溶态以及矿物表面吸附态等3种不同赋存状态的可溶有机质含量,并对不同赋存状态的可溶有机质进行地球化学组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湖相页岩中干酪根吸附-互溶态可溶有机质占有较大比例,其次为游离态有机质。游离态可溶有机质主要以轻质组分为主,压裂有利于轻质组分的析出。干酪根吸附-互溶态可溶有机质主要以中-重质组分为主,同时含有部分轻质组分。岩石矿物表面吸附的可溶有机质主要以含氧杂原子化合物为主。相比纹层不发育的块状页岩,纹层状页岩中游离态可溶有机质占有比例更高,更有利于页岩油的开发。
鄂尔多斯盆地长7页岩油与北美地区典型页岩油地质特征对比
高辉, 何梦卿, 赵鹏云, 窦亮彬, 王琛
摘要(1371) [PDF 2823 KB](503)
摘要: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长7页岩油勘探开发潜力,基于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镜氩离子抛光、高压压汞、气体等温吸附等测试结果,与北美地区典型页岩油从地质背景、烃源岩特征、矿物组分和储集空间类型4个方面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长7页岩油与北美地区典型页岩油处于稳定的沉积环境中,有利于页岩油成藏。长7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与北美相似,TOC含量达到2%~18%,甚至高于鹰滩组页岩油,生油潜力大。长7页岩油脆性矿物总量达到69.73%,仅比北美页岩油低1.27%,可压性强。长7页岩油较北美典型页岩油而言,物性较差,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为0.5%~2.1%和(0.000 4~0.03)×10-3 μm2。北美典型页岩油微裂缝和有机质孔发育良好,而长7页岩油有机质孔多呈孤立状分布,储集空间以粒间孔、粒内孔和微裂缝为主。可见,长7页岩油与北美地区典型页岩油成藏规律及矿物组分相似,但长7页岩油物性差,储集空间细小,因此在具有较大资源潜力的同时亦具有较高的开发难度。
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断裂分期差异活动特征及其变形机理
杨勇, 汤良杰, 蒋华山, 陈刚, 谢大庆, 李萌, 曹自成
摘要(2338) PDF(10318)
摘要:
在对典型地震剖面解释和分析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剖面的缩短量和缩短率分析,来确定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断裂的主要活动期,并探讨断裂分期差异活动特征及其变形机理。巴楚隆起断裂活动主要发生在加里东中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喜马拉雅早期、喜马拉雅中期和喜马拉雅晚期。巴楚隆起断裂活动主要受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先存基底断裂、区域滑脱层等因素的控制。洋盆闭合和板块碰撞产生的挤压应力是断裂活动的动力来源。先存基底断裂控制后期断裂的发育位置和展布方向,区域性滑脱层控制断裂的发育和分布层位。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三维建模方法技术研究——以塔河奥陶系缝洞型油藏为例
鲁新便, 赵敏, 胡向阳, 金意志
摘要(5915) PDF(5616)
摘要: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与碎屑岩油藏及其它裂缝孔隙型的碳酸盐岩油藏有本质区别,溶洞、裂缝、溶蚀孔隙3种孔隙类型共存,使得传统的碎屑岩油藏建模理论、方法面临挑战.该文提出了以缝洞单元为基础的缝洞型油藏"5步法"建模技术,即建立溶洞分布模型、裂缝离散分布模型、溶洞物性参数模型、裂缝参数模型和缝洞连通体模型.地质模型描述和刻画缝洞体三维形态展布、属性分布,为开发该类油藏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