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7年  第19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油气活动的烟囱作用
王金琪
1997, 19(3): 193-200. doi: 10.11781/sysydz199703193
摘要(664) PDF(395)
摘要:
构造相对活跃地区,深部已形成的油气聚集,通过断层和裂缝里向上窜,大部分可能散失于地表,部分被封盖截流成为各种较浅的次生油气藏,有其特定的油气规律.本文着重研究烟囱作用的烃源基础、通道和动力、截流的阻抗形式、岩层致密化程度等成藏机理,突出探索次生富集油气田的地质条件.
塔里木盆地北部三叠系辫状三角洲砂体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以阿克库勒—达里亚地区为例
张希明, 王恕一
1997, 19(3): 201-208. doi: 10.11781/sysydz199703201
摘要(592) PDF(307)
摘要:
塔里木盆地北部三叠系辫状三角洲砂体是本区主要的油气藏宿主储层之一,按其沉积特征可划分为前缘亚相、平原亚相.根据野外典型剖面的类比及钻井岩芯的详细分析,阿克库勒—达里亚地区的辨状三角洲砂体可划分出6组界面和9个构型单元.按其特征和规模其非均质性可分为4类级别,它们不同程度地对油气的富集起着控制作用,造成了储层沉积体在纵、横向上含油气性能的差异.
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常规原油分布的控制因素
翟晓先, 陈正辅
1997, 19(3): 209-214. doi: 10.11781/sysydz199703209
摘要(597) PDF(235)
摘要:
本文根据塔北地区油气产出特点及成因机制,详细探讨了常规原油分布的控制因素,指出常规原油主要受成藏时间、油气源区、运用条件、保存条件和构造条件等因素控制,它们的共同作用和影响决定了常规原油在区域上的分布.在诸多控制因素中,尤以源区源岩热演化程度以及成藏时及其后的保存条件最为重要.
中国东部二氧化碳气田(藏)的地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李先奇, 戴金星
1997, 19(3): 215-221. doi: 10.11781/sysydz199703215
摘要(846) PDF(229)
摘要:
中国东部油气区发现众多无机成因CO2气田(藏),CO2含量一般大于60%,甲烷等烷烃气含量较低,一般小干10%.本文通过二氧化碳碳同位素组成,R/Ra值等地化参数分析,并结合相关气藏地质特征,指出除莺歌海盆地CO2气田(藏)为变质成因外,中国东部其它CO2气田(藏)主要为幔原火山─—岩浆成因.
多幕裂陷作用的表现形式─—以珠江口盆地西部及其外围地区为例
焦养泉, 李思田, 解习农, 任建业
1997, 19(3): 222-227. doi: 10.11781/sysydz199703222
摘要(678) PDF(365)
摘要:
多幕裂陆作用是指裂谷盆地在发育过程中构造作用的幕式性与脉冲性.其作用过程通常与盆地的构造格架变革、构造沉降幕、岩浆活动幕及沉积充填幕相匹配,它们实际上是多幕裂陷作用的构造、岩浆和沉积响应,因而具备构造信息.构造低架、构造沉降及沉积充填与裂陷幕发育过程基本同步,岩浆活动通常集中于两幕裂陷之间.所以重视上述盆地记录研究,有助于揭示裂陷盆地的发育过程.
江苏地区侏罗—白垩系储层砂岩的成岩作用研究
陆红
1997, 19(3): 228-233. doi: 10.11781/sysydz199703228
摘要(648) PDF(351)
摘要:
本文在大量钻井岩石薄片、岩心铸体薄片研究基础上,运用阴极发光、扫描电镜、X-衍射等分析手段,对江苏地区侏罗-白垩系储层砂岩的成岩作用、孔隙演化、成岩序列特征等作了详细研究,认为江苏陆相中生界主要储层砂岩储集性能好坏,既受沉积条件控制,又受埋藏成岩作用的影响.孔隙演化主要受压实作用、胶结交代作用、溶解作用的控制,特别是胶结作用和溶解作用是直接影响有效储集空间形成的重要因素.
苏北溱潼凹陷盆地动态模拟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江其勤
1997, 19(3): 233-233. doi: 10.11781/sysydz199703233
摘要(543) PDF(218)
摘要:
由中国新星石油公司无锡石油地质中心实验室、华东石油地质局第六普查勘探大队共同承担的华东石油局科研课题─—苏北溱潼凹陷盆地动态模拟研究,经过科研人员4年的潜心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并通过了专家评审验收.
南沙万安盆地油气分布特征
金庆焕, 刘宝明
1997, 19(3): 234-239. doi: 10.11781/sysydz199703234
摘要(690) PDF(492)
摘要:
作者在收集万安盆地近几十年来的油气勘探资料和地反调查工作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区域地质、沉积特征、油气地质条件与烃源岩演出关系的分析,总结了该盆地在油气资源的分布特征,为在该区进一步从事油气勘探提供了依据.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葵花岛构造勘探决策分析
徐向华, 李树森, 黎玉战
1997, 19(3): 240-244. doi: 10.11781/sysydz199703240
摘要(696) PDF(196)
摘要:
在圈团含油气性预测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勘探决策分析,研究不同勘探方案油气发现过程的动态保证,并从中选取最满意的勘探方案,是合理部署勘探工作的重要依据,经过圈闭勘探决策分析和区域勘探决策分析,为葵花岛构造下步勘探选出了最优先勘探的圈闭和区块.
应用地质统计学方法识别隔夹层─—以辽河西部凹陷沙三段为例
林承焰, 侯连华, 董春梅, 张杰
1997, 19(3): 245-251. doi: 10.11781/sysydz199703245
摘要(697) PDF(343)
摘要:
本文以辽河西部凹陷沙三段为例,针对重力流沉积体系中油气储层和隔、夹层的时空展布特征,采用地质统计学中的条件随机模拟方法预测了隔夹层在空间上的展布,并且进一步应用分形几何学方法识别出3种不同类型的隔夹层.
湘西北新元古界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
殷勇, 范小林, 高长林, 张玲华
1997, 19(3): 252-260. doi: 10.11781/sysydz199703252
摘要(784) PDF(233)
摘要:
湘西北地区新元古界属于扬子地台东南缘古被动大陆边缘稳定沉积区,本文重点研究了该区新元古代地层(1000~570Ma)的层序地层学、采用廊带式剖面和综合层序地层划分方案,在稳定浅海相区通过精细的野外露头工作共划分出14个Ⅲ级层序,其中老山崖组(相当于板溪群)4个、渫水河组(相当于莲沱组)2个、东山峰组(相当于江口组)—湘锰组1个、南沱组1个、陡山沱组2个和灯影组4个.识别出7个Ⅰ型层序边界、7个Ⅱ型层序边界和1个淹没不整合面.通过全区(包括汀中洞口地区)的层序地层对比,在Ⅱ组层序的基础上建立了该区震旦系(800~570Ma)等时地展格架.总结了适合于本区的新元古代露头展序地层学工作方法,在层序地层工作的基础上对该区地层的定位、岩相古地理和古构造演化提出了新的看法.
地震速度在浅层气勘探中的应用
何鲤, 柳梅青, 余晓峰
1997, 19(3): 261-266. doi: 10.11781/sysydz199703261
摘要(725) PDF(216)
摘要:
根据钻井判定的工业油气层与过井地震道制作合成记录,在地震剖面上标定.再利用地震速度谱和层速度递推公式,分别拾取和计算与油气地质体同一时域的速度值.采用美国学者莱德尔提出的差异速度叠合法,将地质体顶、底的速度值叠合,低速异常发育带可能是气层.经地震测网的追踪闭合在平面上进行圈定.将此法,用于新场气田试研究,发现1600~2200m以浅的上侏罗统蓬莱镇组气藏,沙溪庙组A、B气层与低速异常的符合率较高,达80%以上,2200m以深的沙溪庙组C气层与中侏罗统千佛崖组气层符合率较低,约20%~30%.
油田内5级界面层序沉积微相制图的意义及其实现途径
马立祥
1997, 19(3): 267-273. doi: 10.11781/sysydz199703267
摘要(720) PDF(334)
摘要:
层序地层学、储层三维构型和油气检测是当今油气地质领域内的3大进展.本文对油田级别范围5组界面层序流积微相制图的油气地质意义及其实现的途径进行了评述,并以我国东部XLH油田为例简要描述了其实现过程.
煤的厌氧微生物降解研究
李明宅, 张洪年, 张辉, 邓宇, 连莉文, 尹小波
1997, 19(3): 274-277. doi: 10.11781/sysydz199703274
摘要(711) PDF(319)
摘要:
煤能否被厌氧微生物降解产气,是地学界长期争论的地质及方法技术问题.本文以生物气模拟试验为基础.对核问题进行了研究,证实了煤可以被厌氧微生物降解这一事实,同时文中探讨了煤的厌氧降解产气作用对煤层气勘探选区的意义.
数据库建设浅析
张祖葵, 刘斌
1997, 19(3): 278-282. doi: 10.11781/sysydz199703278
摘要(624) PDF(299)
摘要:
要建立一个实用的应用系统,必须要经过概念结构设计、规格结构设计和程序设计3个主要过程.这3个过程前后呼应、互相制约、互相补充.文内重墨介绍了塔里木盆地钻井地质数据库建库过程中沉积岩石代码标准文件的制备,古生物翻译软件的设计,直视界面的设计,特殊字段的设置和4GL语言的应用.
古生代未成熟藻干酪根水岩反应特征
高岗, 刚文哲, 王飞宇, 郝石生
1997, 19(3): 283-288. doi: 10.11781/sysydz199703283
摘要(673) PDF(202)
摘要:
本文通过对采自爱沙尼亚库克赛特奥陶系油页岩水岩反应过程的研究,探讨了未成熟藻干酪根的油气生成特征.通过对热模拟实验的分析发现,藻干酪根的生烃潜力是相当高的,但其未成熟油生成量却是相当低的,其水岩反应较好地再现了油气的演化过程与特征,很难形成规模性的油气藏.该藻干酪根液态富范围较宽,成熟阶段倾向于生油,不利于成气,且在生成的气中非烃占优势.在高成熟阶段由于油的裂解可大量生成轻质烃和凝析油,早期生成的气态烃较少,晚期气态烃量增加.气态产物中以CO2占优势,气态烃中甲烷含量最高,仅含少量烯烃.在正异构烃的组成中,正构烃含量很高,导构烃含量较少.在液态产物中,热解油食量占优势,生油高峰在330℃附近.模拟时间对水岩反应有一定影响,模拟时间的延长利于油的裂解和气态烃的增加.
煤成烃热模拟中的有机显微组分分离研究
涂建琪, 金奎励
1997, 19(3): 289-291. doi: 10.11781/sysydz199703289
摘要(689) PDF(304)
摘要:
针对煤成烃热模拟的要求,本文详细地叙述了用ZY-1型无权比重液离心分离单一有机显微组分的方法及流程,整个分离富集过程包括样品的破碎粒径的选择、条件实验和制备性富集3步:并对一些作品进行了分离富集,所得显微组分纯度高,能够满足煤成烃热模拟的需要:同时也得出了不同有机显微组分的分离密度区域.
微生物油气勘查技术及其在东海的应用效果
张建培, 沈祖荣, 王飞, 席敏红
1997, 19(3): 292-295. doi: 10.11781/sysydz199703292
摘要(608) PDF(362)
摘要:
本文阐述了利用微生物进行油气勘探的技术,并将该技术应用干东海西湖凹陷的已知区和未知区的油气地球化学勘探实践.沉积物中食烃菌的异常能够有效的指示并预测地下潜在的信息.微生物预测油气的结果与已有的地质和物探资料及钻探结果相吻合.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