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3年  第25卷  第6期

显示方式:
传播科技创新成果, 推动油气地质实践——贺《石油实验地质》杂志创刊四十周年
郭正吾
2003, 25(6): 627-627. doi: 10.11781/sysydz200306627
摘要(602) PDF(330)
摘要:
《石油实验地质》杂志从1963年创刊,到今年正是四十周年.令人高兴的是,"四十不惑,依然鲜活".在新世纪我国油气地质科技发展中与时俱进,继续发挥核心期刊的优势,进一步起到科学思维创新的导向作用、对油气勘探开发实践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油气科技新成果的传播作用.这是我们编委会成员的祝愿.
中国南方海相油气勘探主要研究方向
蔡立国
2003, 25(6): 634-636. doi: 10.11781/sysydz200306634
摘要(680) PDF(440)
摘要:
中国南方海相碳酸盐岩的面积约占全国海相沉积区面积的50%.由于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叠加、改造,现今的海相沉积盆地均以残留盆地的面貌存在,空间分布及结构特点复杂多样,横向变化极不均匀.区内有机质演化程度高,油气成藏富集规律复杂.因此,了解中国南方海相沉积盆地油气成藏的基本规律,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从南方古生代沉积盆地及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的演化、叠加整体分析,探讨油气生成、运聚、保存的基本规律,从而进一步深化研究原型盆地叠加改造的有效性、烃源岩的有效性、整体保存条件的有效性和含油气系统的有效性.应有重点、有步骤地对有利或潜在的油气远景地区集中力量、发挥优势综合研究,力争突破,以带动油气勘探的扩展.在其它地区应保持适当的研究力量,进一步深入研究油气运聚、保存规律的有效性,作为中、长期勘探的接替地区.
中国各类陆相盆地斜坡区大中型岩性型油气田形成特征
周荔青, 刘池洋, 张淮, 陆黄生
2003, 25(6): 637-643. doi: 10.11781/sysydz200306637
摘要(536) PDF(560)
摘要:
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斜坡区大中型岩性型油气田主要发育于4类盆地之中:a)陕甘宁中生界稳定克拉通盆地具有中等油气资源丰度,盆地东北部的大型河流-三角洲砂体成为大型汇烃系统,将西南部生烃中心的油气源源不断地导向盆地东北部,在燕山Ⅳ幕东部强烈隆升改造作用下,呈南北向展布的盆地东北部三角洲砂体向东尖灭,形成大中型岩性油气田;b)松辽盆地为晚白垩世大型热衰减坳陷盆地,具有高—特高油气资源丰度,东部斜坡区发生反转掀斜改造,使纵向叠置、呈径向展布的大中型三角洲砂体与区域性断层及深部隆起复合形成大中型岩性-断层型油气田;c)准噶尔、川西、塔里木等中新生代大型前陆盆地,主力凹陷常发育大中型汇烃单元,且具有中等油气资源丰度,其斜坡区发育呈径向展布的一系列中小型裙边状扇体,配合斜坡区的大型古隆起背景、地层超覆尖灭和断层,形成大中型岩性型油气田;d)我国东部中新生界张性断陷盆地构造分割性极强,以发育小型汇烃单元为主,在具有高—特高油气资源丰度的凹陷,其斜坡区坡折带纵向叠置的大型扇三角洲及水下冲积扇体,与断层、火山岩体、泥底辟等叠合形成大中型岩性型油气藏.
煤层气地质研究进展与趋势
汤达祯, 秦勇, 胡爱梅
2003, 25(6): 644-647. doi: 10.11781/sysydz200306644
摘要(812) PDF(477)
摘要:
煤层气地质研究正面临以下挑战:a)煤层气成藏的地质过程与动力学机制研究,以揭示生气性和储气性的协调发展关系,查明复杂地质条件下煤层气藏的形成机理、成藏类型和分布规律;b)煤层气储集系统与聚散机制研究,以剖析煤-水-气的耦合关系与煤的储层特性共同制约煤层气的扩散、渗流、运移、逸失和聚集的过程;c)煤层气藏经济高效开发的场效应研究,以探讨地球物理场和地球化学场与人工改造、强化开采间的互动机制,有效预测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效果.
“盆”“山”耦合和脱耦在含油气盆地分析中的应用
吴根耀, 马力
2003, 25(6): 648-660. doi: 10.11781/sysydz200306648
摘要(781) PDF(345)
摘要:
本文旨在汲取前人关于盆地研究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从"盆""山"耦合和脱耦的角度理解这些盆地的成因和特征,进而完善和深化对含油气盆地的认识.所谓继承型叠合盆地,是原"盆""山"耦合关系至今仍未解脱;延变型叠合盆地则是原"盆""山"关系脱耦时发生闭锁.造山作用与盆地发育间有着统一的运动学过程和动力学机制,叠合盆地的本质是"盆""山"系统的更迭.造山过程的各个阶段都有复合盆地发育,某些原视为复合盆地的构造盆地实际上是由若干个原本不相连的盆地内的沉积经多期构造作用移位后拼凑出来的沉积物拼盘,必须对之进行构造复位.中国油气资源二次创业的成功取决于对残留盆地认识的飞跃,因而"盆""山"耦合和脱耦是今后中国大陆及邻近海区盆地研究的新思路,是指导油气勘探的探索之路.
塔里木中新生代盆地扩张和盆地俯冲与地幔柱
高长林, 叶德燎, 张玉箴, 刘光祥
2003, 25(6): 661-669. doi: 10.11781/sysydz200306661
摘要(864) PDF(465)
摘要:
塔里木盆地自二叠纪以来,历经盆地扩张和盆地俯冲以及陆内造山作用的过程.盆地扩张和盆地俯冲是与地幔柱活动相互关联的地质作用,即由于地幔柱的形成和演化,塔里木地区的岩石圈是一个降温过程.早二叠世时,由于热地幔柱上升活动,引起在大陆壳区首先形成巨大的热穹窿构造,再进一步发展演化,形成地堑和断陷盆地.晚二叠世—三叠纪,盆地中部因在早二叠世地幔柱物质喷发后,热上涌减小,再之,由于位于克拉通,地幔岩石圈减薄程度相对较低,古地温较低,达不到产生伸展断陷盆地的临界值,形成陆内坳陷盆地;在盆地边部,由于地幔物质上涌,由盆地中部向四周产生强大的挤压,天山和昆仑山山系快速隆升,向盆地大规模冲断,分别形成两个陆内前陆盆地.侏罗—白垩纪,塔里木地区的岩石圈是一个降温过程,由于热沉降,形成陆内坳陷盆地.新生代,该区经历一个相对较快的降温过程,这一过程对应着大陆聚合、俯冲、逆冲推覆、碰撞造山等各种汇聚—碰撞—挤压环境,由此造成塔里木盆地四周山系不断上升,山系向盆地仰冲,盆地俯冲.正是由于地幔柱的形成和演化,致使盆内扩张,盆边向山内俯冲,发生陆内造山作用.塔里木中新生代的原型盆地有:横张裂陷盆地(早二叠世);陆内前陆盆地和陆内坳陷盆地(晚二叠—三叠纪);陆内坳陷盆地(侏罗—白垩纪);晚期前渊盆地(新生代).
合肥盆地与大别—张八岭造山带的耦合关系
赵宗举, 朱琰, 徐春华, 周进高, 易万霞, 沈金龙
2003, 25(6): 670-678. doi: 10.11781/sysydz200306670
摘要(680) PDF(479)
摘要:
现今所见的大别—张八岭造山带是自印支期以来才形成的,其形成与演化对中、新生代合肥盆地的性质与演化起到了明显的控制作用.合肥盆地中、新生代不同时期的盆地类型及其改造形式与大别—张八岭造山带的活动形式存在密切的耦合关系:a)印支期(中晚三叠世)合肥盆地处表现的冲断改造与扬子板块—华北板块最终碰撞拼合并形成大别—张八岭造山带的同碰撞挤压逆冲造山相耦合;b)侏罗纪合肥类前陆盆地的形成与扬子俯冲板块的折沉所引发的大别—张八岭造山带的强烈浮力底辟造山隆升及扬子—华北陆块的进一步拼合挤压造山作用相耦合;c)早白垩世合肥滑覆-走滑复合盆地的形成与大别造山带的热隆伸展及张八岭造山带的走滑活动相耦合;d)晚白垩世早期合肥盆地大部表现为冲断改造及北东部形成坳陷盆地与大别造山带热隆伸展及张八岭造山带弱挤压作用相耦合;e)晚白垩世晚期—早第三纪张扭性裂陷盆地的形成与大别—张八岭造山带的造山后塌陷及断块差异升降运动相耦合;f)渐新世喜马拉雅运动主幕以来的大别—张八岭造山带总体表现为弱挤压-压扭造山隆升及逐渐被剥蚀夷平并为合肥盆地晚第三纪—第四纪坳陷型沉积提供物源.
周口残留盆地油气勘探前景分析
袁政文, 何明喜, 宋建华, 古哲, 杜建波
2003, 25(6): 679-684. doi: 10.11781/sysydz200306679
摘要(623) PDF(406)
摘要:
该文首先分析了周口坳陷原型沉积盆地先后遭受的3期挤压和2期张性改造特征;然后通过油源对比,确定了残留盆地两套主要烃源岩:即下白垩统和石炭—二叠系;并按照"建造与改造"、"破坏与保存"的关系,划分了残留盆地4种油气成藏单元,分析了残留盆地油气系统的演化,预测了残留盆地自生自储、下生上储和古潜山等3种油气聚集类型.作者强调,残留盆地热演化的不均衡性为二次成烃创造了一定条件,二次成烃的强度和范围受上覆层早第三纪断陷构造控制.因此,二次成烃和晚期成藏是残留盆地勘探的主攻方向.深入研究下生上储(古生新储和中生新储)的必要条件和晚期成藏的有利场所,才能找准残留盆地油气勘探的突破口.
龙门山逆冲推覆带构造特征及勘探潜力分析
杨克明, 朱彤, 何鲤
2003, 25(6): 685-693. doi: 10.11781/sysydz200306685
摘要(785) PDF(494)
摘要:
根据龙门山构造带的变形特征,自西向东可以划分茂汶韧性剪切带、龙门山叠瓦冲断构造带和龙门山逆掩推覆构造带.龙门山逆掩推覆构造带可以划分为前山带和隐蔽带两个亚带,具备良好的成藏地质条件.对于前山带,相对稳定的构造部位和良好的封盖保存条件是主控因素.对于山前隐蔽带,古今构造叠合、相对活动的构造和裂缝发育部位是主控因素.据此预测出关口-水口场隐伏断裂带上盘的磁峰场断高带,高家场、水口场、油榨坨、石板滩构造带和下盘的平落坝,邛西、大邑、鸭子河背斜是勘探天然气最有利的地区.
松辽盆地北部泰康—西超地区层序地层分析
厉玉乐, 张银国, 陈建文
2003, 25(6): 694-700. doi: 10.11781/sysydz200306694
摘要(685) PDF(405)
摘要:
作者以T.A.Cross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理论与分析技术为指导,通过岩心、钻井资料的综合研究,结合地震资料,对松辽盆地北部泰康—西超地区青山口组(青二、三段)—姚家组—嫩江组(嫩一段)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界面的识别与中期/短期旋回的划分,共识别出13个有时间地层对比意义的界面,包括6个层序界面(基准面下降到上升的转换面)和7个湖泛面(基准面上升到下降的转换面).另外,还详细阐述了层序特征,并分析了研究区的层序地层模式.这对于寻找非构造气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川西坳陷压扭应力场的形变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黄泽光, 刘光祥, 潘文蕾, 翟常博
2003, 25(6): 701-707. doi: 10.11781/sysydz200306701
摘要(803) PDF(420)
摘要:
该文通过川西坳陷晚三叠世以来的形成演化和沉积展布特征以及龙门山冲断带的形变分析认为,龙门山冲断带在印支期为压性应力场环境,燕山早期、中期在左旋压扭应力作用下形成北东东向隆坳相间构造带,其隆褶带上形成的裂缝、微裂缝对致密砂岩的储集能力有较大的改善,有利于油气的富集成藏.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地质特征与勘探前景
孟军田, 贾会冲
2003, 25(6): 708-711. doi: 10.11781/sysydz200306708
摘要(637) PDF(345)
摘要:
塔巴庙地区区域构造上隶属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太原组和山西组的煤层和暗色泥岩具有较好的生烃能力.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河流、三角洲砂体和太原组潮道砂体是主要的储集岩体;纵向上发育的多套生储盖组合为天然气富集成藏提供了有利条件.塔巴庙区块上古生界天然气资源量为6174×108m3,目前的探明率仅为11%,因此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前景十分广阔.综合研究认为,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气藏储层物性受控于沉积微相类型,岩性圈闭是该区上古生界气藏勘探的主要类型.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文留构造发育特征与气藏形成
许化政, 周新科
2003, 25(6): 712-720. doi: 10.11781/sysydz200306712
摘要(1470) PDF(371)
摘要:
文留构造是Es3(2)-Es2期间在中央隆起带背景上因盐聚集而形成的背斜构造,构造翼部因盐滑塌而使圈闭幅度加大.C-P煤系因埋深加大而进入二次生气期,并在约4000m发生初次运移.烃源岩的主体埋深5200~6300m,位于文东和前梨园地区.煤成气以微裂缝-裂隙(断层)网络为主要通道向中央隆起带运移,并在东营运动(Ⅱ幕)期达到最大规模.天然气进入圈闭后,首先充注Es4(3-5)段Ⅰ类和Ⅱ类储层(驱水效率73%~56%),后随着气柱加大驱替压力增加而向Es4(1-2)和Es4(7-8)Ⅲ类储层中扩散,最终驱水效率约为40%.
东海西湖凹陷油气资源分布及勘探潜力分析
李上卿, 李纯洁
2003, 25(6): 721-728. doi: 10.11781/sysydz200306721
摘要(713) PDF(366)
摘要:
该文在详细分析论述西湖凹陷石油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系统地计算了各构造区带的潜在油气资源量、推测油气资源量和总油气资源量,建立了油气资源系列和结构,论述刻画了西湖凹陷已发现和未发现的油气分布特征.同时还引进油了气远景资源丰度的概念,并将西湖凹陷各构造区带的油气远景资源丰度与中国东部凹陷的油气远景资源丰度相比,分析了油气勘探潜力,着重论述了保俶斜坡和中央背斜构造带的油气勘探潜力.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陈强路, 钱一雄, 马红强, 王恕一
2003, 25(6): 729-734. doi: 10.11781/sysydz200306729
摘要(634) PDF(407)
摘要:
奥陶系是塔河油田最主要的产层,该文系统研究了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类型、成岩序列和成岩环境,分析了对储集性有重要影响的胶结作用、溶解作用、热水成岩作用和破裂作用,恢复了碳酸盐岩成岩和孔隙演化史,提出了储层形成的成岩依据.
准噶尔盆地腹部复合圈闭成藏特征研究
吴金才, 张建中, 石好果, 王离迟, 孟闲龙, 朱允辉
2003, 25(6): 735-739. doi: 10.11781/sysydz200306735
摘要(807) PDF(468)
摘要:
准噶尔盆地是一个勘探程度相对较高的盆地,可供勘探的构造圈闭已经越来越少,因此地层岩性圈闭甚至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就成了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了.对于准噶尔盆地腹部情况更是这样,由于准噶尔盆地腹部构造活动不强烈,构造圈闭相对较少,寻找岩性或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就显得更加迫切了.根据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和沉积相分析研究,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主要目的层侏罗系三工河组和八道湾组主要为河流相-三角洲相-半深湖相沉积,储集地层以各类河道砂体、三角洲前缘砂体为主.根据构造演化研究,准噶尔盆地腹部上构造层(侏罗系及上覆地层)主要为向北抬升的单斜层,这样的构造背景正好与各类岩性砂体复合形成复合圈闭.由于侏罗系和白垩系砂体展布复杂,导致工区油水关系复杂,从而使得工区复合成藏非常复杂.
应用吡咯类化合物探讨彩南油田油气运移——以彩南油田东块侏罗系西山窑组油藏为例
王传刚, 王铁冠
2003, 25(6): 740-745. doi: 10.11781/sysydz200306740
摘要(936) PDF(384)
摘要:
吡咯类含氮化合物因其结构类型不同而具有明显的运移分馏效应,不失为一种研究油气运移方向的有效手段.彩南油田东区块西山窑组油藏原油属于同一组群类型,吡咯类含氮化合物组成以烷基咔唑为主,苯并咔唑含量低,烷基咔唑中又以C2-咔唑和C3-咔唑为主.对吡咯类运移分馏效应参数的分析表明,彩南油田东区块主要有西方、北方两个原油充注方向,油藏内部断裂对成藏过程起了重要的通道作用.白家海凸起西方的东道海子北凹陷侏罗系煤系地层可能是主要烃源灶,但也不排除凸起南方的阜康凹陷及其北斜坡供烃的可能性.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运移
顾忆, 黄继文, 邵志兵
2003, 25(6): 746-750. doi: 10.11781/sysydz200306746
摘要(899) PDF(463)
摘要:
通过对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运移关系的研究,认为:a)油气物理性质可以宏观地反映油气运移的方向;b)原油轻烃、生物标记物和含氮化合物可以较好地反映油气运移方向,饱和烃生物标记化合物反映了相对轻质原油的油气运移方向,含氮化合物则主要反映了相对早期原油的运移方向;c)塔河油区存在着早期由南向北、晚期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的油气运移充注过程.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区油田水元素组成与形成
钱一雄, 蔡立国, 顾忆
2003, 25(6): 751-757. doi: 10.11781/sysydz200306751
摘要(541) PDF(470)
摘要:
塔河油区的不同地质时代的油田水成分差异较大、成因复杂.该文根据对塔河油区油田水的常规成分、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特征统计分析,并将不同地质时代的油田水与原始海水平均含量、氯化钠蒸发阶段中海水的含量相比反映其相对的浓缩程度,同时与淡水平均含量及水岩反应结果来推测淡水淋滤等水岩反应作用程度.研究表明,塔河奥陶系中的油田水中Cl-/Br-为322~337,接近残余海水中卤素元素中溴富集的低限值,同时相对富集卤素元素或挥发份组分和铁族元素中的铬、钒,因而具有典型海相碳酸盐岩中的油田水特征;而石炭系中油田水中为Cl-/Br-为1399.8,具有贫溴的溶滤水特征;三叠系碎屑岩中油田水中相对富集了亲铜元素和高含量锗.上述油田水中大多均具有"变质水"的δ18O、δD值,三叠系油田水δ18O负偏更明显,指示了后期可能受淡水改造;奥陶系油田水主要受原始海水控制,早期存在大气水淋滤-淋溶作用,石炭系油田水经过含膏层过滤反应及大气水的淋滤;而三叠系油田水则经大气淡水的淋滤-水岩等复杂的地质过程而形成.
成煤环境不同类型烃源岩生排烃模式研究
秦建中, 刘宝泉
2003, 25(6): 758-764. doi: 10.11781/sysydz200306758
摘要(559) PDF(389)
摘要:
该文运用热压模拟试验和油气地球化学等新技术,在系统分析和总结大量分析数据和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成煤环境不同类型烃源岩的生排烃模式进行了深入细致和系统的研究.本中提出,成煤环境沉积的暗色泥岩、碳质泥岩和煤生烃能力差别很大,滨海(湖)沼泽煤及碳质泥岩多好于泥岩,而较深水—浅水湖(或海)沼泽泥岩多优于煤.作者还创建了煤系4种有机质类型和2种主要岩类的9种生排烃模式,并用实际地质剖面排烃模式进行了验证,指出成煤环境Ⅲ1-Ⅱ1型泥岩排油能力明显优于煤及碳质泥岩.
油气化探方法稳定性和异常重现性分析——以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十屋断陷为例
姚俊梅, 夏响华, 任春
2003, 25(6): 765-768. doi: 10.11781/sysydz200306765
摘要(711) PDF(392)
摘要:
根据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十屋断陷已知油气田上方的重复实验结果,对酸解烃、热释烃、物上气、ΔC等方法的稳定性和异常重现性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各项化探指标两次测量结果在含量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空间分布上区域变化的相似性说明了化探指标异常区域具有可重现性特征.油气田上方各指标的中高值异常重现性高,背景区为较低的浓度值.
伊朗卡山地区侏罗系Shemshak组烃源岩特征研究
王世虎, 李政, 夏斌, 陈根文, 闫义, 于俊峰, 陈志勇
2003, 25(6): 769-772. doi: 10.11781/sysydz200306769
摘要(717) PDF(392)
摘要:
该文通过对伊朗卡山地区侏罗系Shemshak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干酪根镜鉴结果、干酪根碳同位素特征、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等的分析,提出Shemshak组烃源岩干酪根类型主要为腐泥-腐殖型(Ⅱ2)和腐殖(Ⅲ)型.有机质演化大部分样品已达到过成熟阶段.Shemshak组烃源岩除了极少部分属好烃源岩以外,大部分为中等烃源岩.
含油气盆地油气氧化界面与保存条件纵向分带性讨论——以西藏伦坡拉陆相第三系盆地为例
付孝悦, 卢亚平, 肖秋苟
2003, 25(6): 773-776. doi: 10.11781/sysydz200306773
摘要(666) PDF(409)
摘要:
该文提出了一个含油气盆地的油气氧化界面及其保存条件的纵向分带性问题.勘探资料表明西藏伦坡拉盆地油气氧化界面为1300m左右.表征该盆地油气氧化界面存在的主要依据是原油物化性质及其化学类型以及氧化沥青出现的最大深度.根据原油物化性质、油气分布及盖层性质随深度的变化,可将伦坡拉盆地油气保存条件在纵向上划分为3个带:小于1000m为氧化带、1000~1300m为过渡带、大于1300m为保存带.
石油地质分析测试技术新进展
刘伟新, 把立强, 张美珍, 蒋启贵, 秦建中, 曹寅
2003, 25(6): 777-782. doi: 10.11781/sysydz200306777
摘要(672) PDF(400)
摘要:
近年来,新的分析测试技术在石油地质研究及勘探活动中取得了很大进步.尤其是含油气地层的流体包裹体研究更是突飞猛进,它能测定地质历史上的时代变迁和物理化学条件.轻烃分析方法也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对源岩.烷基酚和苯并咔唑抽提法也获得成功,借助苯并咔唑的浓度及比值变化可以研究油气运移.此外,包括伊-蒙混层、伊利石在内的粘土矿物分析方法也发展迅速.例如,伊利石的结晶度值被广泛地用于松潘地区的石油地质勘探.
应用“聚油单元”研究济阳坳陷的石油资源潜力
隋风贵, 罗佳强
2003, 25(6): 783-787. doi: 10.11781/sysydz200306783
摘要(765) PDF(327)
摘要:
在济阳坳陷下第三系石油资源评价中,根据"含油气系统——从烃源岩到圈闭"的基本研究思路,加强主运移通道控烃的研究,提出了"聚油单元"的概念,强调"聚油单元"是盆地数值模拟和资源潜力分析的基本单元.根据研究,将济阳坳陷划分为28个聚油单元,并在盆地数值模拟和排、聚系数研究的基础上,计算了各聚油单元的资源量.从石油资源量、远景石油资源量和远景石油资源丰度等方面分析了各聚油单元的资源潜力后认为,济阳坳陷在新领域、新层系和新类型的石油勘探潜力仍然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