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8年  第30卷  第4期

目次
《石油实验地质》2008年第4期目次
2008, 30(4).
摘要(284) PDF(266)
摘要:
盆地·油藏
新疆两大盆地石炭—二叠系火山岩特征与油气
康玉柱
2008, 30(4): 321-327. doi: 10.11781/sysydz200804321
摘要(952) PDF(447)
摘要:
新疆准噶尔盆地与塔里木盆地石炭—二叠系火山岩十分发育,分布广,厚度大。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广泛分布于盆地的西部隆起、陆梁隆起、中央隆起及东部隆起等广大地区,可分为上、下石炭统共5个组;二叠系火山岩较少,只在某些层位见到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塔里木盆地石炭系火山岩主要见于盆地周缘地区,二叠系火山岩在全盆分布广泛,不仅厚度大,而且岩石类型多;主要岩石类型为基性和超基性岩,其次为中酸性岩;其分布具有平面分带性和垂向旋回性。火山作用促使不成熟的生油岩提前进入生油门限,也可使成熟的生油岩过早转化为高成熟。中酸性火山溶岩是石炭系的主要储层,岩浆活动为油气运移提供了通道。火山岩储层可形成亿吨级的大油田,因此在新疆的油气勘探中,应关注石炭-二叠系火山岩的成藏和分布,并把他作为石油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火山岩相与天然气成藏关系
秦伟军, 刘超英, 谈风其, 高中哲, 毛根塔
2008, 30(4): 328-332. doi: 10.11781/sysydz200804328
摘要(725) PDF(309)
摘要:
松辽盆地盖层由上部坳陷层和下部断陷层组成。长岭断陷是断陷层的一部分,是受盆地早期发育的孙吴—双辽、松花江—四平2条岩石圈深断裂带控制的深大断陷。断陷内部及周边断裂深切岩石圈,造成多期火山活动,形成火山岩与巨厚湖相沉积岩共生。火山岩以酸性火山岩类为主,分爆发相和溢流相2种类型,两者在剖面上交替出现构成多个火山活动旋回。研究认为,喷溢相的上部亚相原生气孔发育,爆发相的空落亚相和热基浪亚相孔洞发育。火山岩相与天然气成藏关系主要表现为,喷溢相上部亚相、爆发相空落亚相和热基浪亚相控制了好储层发育,好储层又控制了气藏形成。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东部优质储层分布规律
杨斌虎, 刘小洪, 罗静兰, 魏新善, 姚泾利, 刘新社, 侯云东, 王怀厂
2008, 30(4): 333-339. doi: 10.11781/sysydz200804333
摘要(746) PDF(303)
摘要:
分析优质储层的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对于加快天然气的勘探开发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粒度分析、扫描电镜、毛管压力分析以及包裹体测温等分析测试手段,根据成岩作用和成岩相特征,探讨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东部优质储层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碎屑颗粒粒度、砂岩类型以及成岩作用的差异是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研究区目的层可划分出9种成岩相带,主要以优质储层与非优质储层的组合形式出现。位于致密相之间的石英加大胶结混合孔隙相、自生高岭石胶结晶间孔相以及粘土杂基混合充填溶蚀相,是发育优质储层的良好成岩相带。微裂缝的发育以及溶解作用的发生,是形成优质储层的关键因素。
烃源岩层中异常高压研究——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为例
赵国欣
2008, 30(4): 340-344. doi: 10.11781/sysydz200804340
摘要(689) PDF(304)
摘要:
异常高压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作用。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沙三、沙四段烃源岩普遍存在异常高压,泥岩的欠压实作用和生烃作用是异常高压产生的主要因素,异常高压的高值区与暗色泥岩厚度大的地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现今异常高压主要分布在2700~3500 m的深度范围,随着深度的增加,异常高压范围增大。应用异常高压研究成藏作用时,要考虑异常高压的时代性。烃源岩中现今异常高压对油藏的保存具有积极的作用,是未来油源灶;古异常高压对排烃是有效的,油气的主要富集区位于大规模生烃后的古异常低压区。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下二叠统山西组二段沉积相
邢厚松, 肖红平, 孙粉锦, 肖建新, 刘锐娥, 张春林, 蔺洁
2008, 30(4): 345-351. doi: 10.11781/sysydz200804345
摘要(787) PDF(465)
摘要:
从露头分析和岩心观察入手,应用现代沉积学原理,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山西组二段露头和盆内岩心中的沉积序列及构造特征进行详细描述。山二段砂岩露头及岩心中广泛发育韵律层理、块状层理、侧积交错层理等高流态层理,露头砂体为透镜状,并在一定范围内相互切割、叠置成宽度和厚度巨大的带状砂层,体现了辫状河高流态及辫状河道砂体频繁摆动、迁移的特征。通过岩石沉积相、测井沉积相、砂体厚度、古地形结合古地理背景等多因素综合分析认为,山二段沉积时期研究区发育远源砂质辫状河—"浅水型"三角洲沉积体系,自北向南依次发育冲积平原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前辫状河三角洲或滨海浅湖相,并识别出辫状河主水道、河漫沼泽、三角洲前缘河口坝等多种亚相、微相类型,明确认为辫状河主水道部分形成的宽厚巨大的主砂带是有利勘探相带。
西非加蓬盆地沉积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刘延莉, 邱春光, 熊利平
2008, 30(4): 352-356. doi: 10.11781/sysydz200804352
摘要(989) PDF(380)
摘要:
通过对加蓬盆地区域构造背景、沉积演化的研究,综合分析生储盖条件,认为盆地演化经历了裂谷期、过渡期和漂移期3个阶段。各个演化阶段沉积地层3分:盐下层系、盐膏层和盐上层系。主要油气系统为盐下和盐上2套:盐上含油气系统主要分布于北加蓬次盆;盐下含油气系统分布于南加蓬次盆。搞清了盐下、盐上主要层系的沉积体系分布及其对烃源岩和储层的控制。总结出盐上成藏主控因素为"断崖控储,盐控圈闭,构造、圈闭控油";盐下成藏主控因素为"相控源、控储,盐控盖,构造、圈闭控油"。
塔里木盆地孔雀1井志留系含气储层成藏期次研究
肖晖, 任战利, 崔军平
2008, 30(4): 357-362. doi: 10.11781/sysydz200804357
摘要(920) PDF(308)
摘要:
近年来,塔里木盆地东北缘烃源岩高—过成熟区油气勘探获得重要发现,已在几口井中获得工业气流或油气显示,位于孔雀河斜坡维马克—开屏构造带上的孔雀1气藏是其中一个代表性的重要气藏。通过流体包裹体实验法,探讨了孔雀1井志留系含气储层的成藏期次。实验结果表明,孔雀1气藏历史上主要有2期成藏过程:第一期为加里东晚期沉积埋藏阶段古油藏形成时期(380~365 Ma);第二期为构造抬升阶段,源于古油藏热裂解成因的天然气成藏期(325~315 Ma)。对比英南2气藏的成藏时间可以看出,孔雀1气藏形成时间较早,早先建立起的孔雀河地区晚期成藏特点不具有普遍性,不同构造带具有不同的成藏历史特征。对孔雀河地区成藏历史取得的新认识,对该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下切谷的发现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李涛, 陆永潮, 陈平, 向奎
2008, 30(4): 363-366. doi: 10.11781/sysydz200804363
摘要(749) PDF(298)
摘要:
下切谷具有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对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下白垩统吐谷鲁群中下切谷的发现及系统研究表明,以车排子凸起为界,可将下切谷分为东缘和南缘两大体系,隆后斜坡带是大型下切谷体系发育的主要部位,下切谷体系在发育过程中经历了多期垂向切割和侧向侵蚀以及随后的充填堆积和侧向加积作用,具有独特的沉积构成特征和充填特征。下切谷由白垩纪早期准噶尔盆地南缘强烈的构造幕式挤压冲断作用导致的湖平面快速下降形成。目前,该下切谷体系已成为车排子地区的主要油气勘探领域。
石油地球化学
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三叠—志留系海相优质烃源层评价
秦建中, 付小东, 腾格尔
2008, 30(4): 367-374. doi: 10.11781/sysydz200804367
摘要(847) PDF(388)
摘要:
普光5井、毛坝3井是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重要的探井,为研究该区的油气成藏条件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对普光5井、毛坝3井等钻遇的海相地层的有机碳含量、氯仿沥青"A"、生烃潜量等进行分析,建立了该区的有机地化综合剖面。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宣汉—达县地区在三叠—志留系海相地层中发育了上二叠统龙潭组黑色泥岩及碳质泥岩、中下志留统黑色泥岩2套海相优质烃源岩。飞仙关组鲕粒滩和长兴组生物礁储层中固体沥青含量高、分布范围广、且为热演化成因,表明该储层中曾经存在着古油藏,是优质的再生烃(气)源。此外茅口组泥灰岩、栖霞组深灰色灰岩等有机碳含量也较高,综合评价为中等烃源岩。宣汉—达县地区多套优质烃源岩及再生烃源的存在,为该区的油气勘探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开鲁盆地钱家店凹陷姚家组砂岩中烃类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探讨
李宏涛, 吴世祥, 蔡春芳, 罗晓容, 宝日玛
2008, 30(4): 375-381. doi: 10.11781/sysydz200804375
摘要(1110) PDF(290)
摘要:
对开鲁盆地钱家店地区下白垩统姚家组砂岩中吸附烃和包裹体烃类进行色谱—质谱测试,分析了它们的地球化学特征,并讨论其可能的来源。吸附烃和包裹体烃生物标志物成熟度参数,C29ααα甾烷20S/(S+R)、C31αβ藿烷22S/(S+R)比值基本达到平衡值,显示含矿砂岩中的烃类已接近成熟—成熟热演化阶段;物质来源及沉积环境参数,ααα20R甾烷百分含量C27>C2829,C25/C26三环萜烷、规则甾烷/17αC29-33藿烷比值显示相对低值,结合伽马蜡烷指数、C35升藿烷指数等参数,综合反映了其来源应为弱氧化—还原环境下的腐殖—腐泥型湖相有机质。这些特征与该凹陷侏罗系九佛堂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因而,油源可能来自九佛堂组烃源岩。
塔里木盆地S74井稠油热模拟实验研究(二)——沥青生烃潜力探讨
刘光祥
2008, 30(4): 382-385. doi: 10.11781/sysydz200804382
摘要(1017) PDF(329)
摘要:
根据塔里木盆地S74井稠油热模拟实验中油气产率、模拟产物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降解-氧化沥青的产烃率模式。研究表明,降解-氧化沥青生烃作用主要发生于生油窗内,高成熟演化阶段也有一定的生烃潜力,过成熟演化阶段生烃潜力有限;在产物组成上,350℃(Ro=1.24%)之前以生油为主,产油率约245 kg/t,而之后则以生气为主。据降解-氧化沥青产烃率模式,对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卡塔克隆起志留系沥青砂岩生烃量的粗略估算表明,其生烃量巨大,可能是塔里木盆地海西晚期及以后的重要油源。
生物降解作用对芳烃生物标志物参数的影响研究
倪春华, 包建平, 顾忆
2008, 30(4): 386-389. doi: 10.11781/sysydz200804386
摘要(981) PDF(504)
摘要:
在大多数情况下,生物降解作用是造成原油变稠的最主要原因。目前,生物降解作用对饱和烃生物标志物和含氮化合物及参数的影响研究较多,而对芳烃生物标志物及参数的研究较少。选取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4个不同降解程度的原油样品,采用GC-MS分析测试,初步探讨了自然条件下,生物降解作用对原油中一些芳烃生物标志物参数(主要是成熟度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运用甲基萘比(MNR)计算降解原油的成熟度时,结果比降解前的实际值小;运用甲基菲比(MPR)计算降解原油的成熟度时,结果比降解前的实际值大;而运用三芳甾烷/单芳甾烷(TAS/MAS)计算降解原油的成熟度时,基本不失真。
海相古油藏及可溶有机质再生烃气能力研究
郑伦举, 王强, 秦建中, 何生
2008, 30(4): 390-395. doi: 10.11781/sysydz200804390
摘要(713) PDF(277)
摘要:
通过大量样品的封闭体系热压模拟实验,对比研究了不同性质、不同组成海相古油藏及可溶有机质热裂解再生烃(气)能力及其产率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海相古油藏与可溶有机质的再生烃气能力大小为:凝析油>轻质油>正常原油>志留系沥青砂岩≥稠油≥低成熟固体沥青≥含沥青灰岩>稠油油砂>氧化固体沥青;其再生烃气能力除与岩性、赋存状态、演化程度等有关外,主要受所含可溶有机质性质和组成的制约;可溶有机质再生烃过程是干酪根生烃的延续,其生烃气潜力与干酪根烃源岩相当,当其达到高过成熟阶段时,可以作为新的轻质油气或者天然气来源。
煤岩二次生烃模拟中生烃潜量损耗量研究
张欣国, 缪九军, 徐良发, 郭迪孝
2008, 30(4): 396-399. doi: 10.11781/sysydz200804396
摘要(697) PDF(258)
摘要:
渤海湾盆地济阳—临清地区石炭—二叠系煤岩二次生烃模拟实验表明,煤生烃潜量损耗量与生排烃总量的差值不一致,这很可能是煤可降解物中不稳定的非烃、沥青占很大比例,在演化过程中非烃沥青质的相当部分转化成了不溶有机质或其它非烃组分,从而造成了排出烃与生烃潜量损耗量之间的差值。因此,在资源量估算时,就必须修正以往把煤生烃潜量的损耗量视为生排烃量的认识。
方法·技术
沉积相地震波波形响应特征研究——以渤海湾盆地孤南洼陷沙三中亚段中部为例
赖生华, 蒲秀刚, 杜贵荣
2008, 30(4): 400-404. doi: 10.11781/sysydz200804400
摘要(688) PDF(293)
摘要:
依据地震波波形理论,进行地震相自动识别、划分,可确定沉积体系平面分布特征。与传统方法相比较,该方法具有更省时、更客观、更准确的优势。利用此方法研究了渤海湾盆地孤南洼陷沙三中亚段中部地层沉积体系平面分布规律。相模型道与沉积相具有较好的响应关系,其对沉积相变化较敏感,可用于微相划分。研究表明,孤南洼陷沙三中亚段中部地层沉积时期,存在辫状河三角洲、盆底扇和湖泊3种沉积体系。辫状河三角洲在该区发育前缘亚相,分布于孤南洼陷南部斜坡区域;盆底扇主要分布于洼陷北部,位于孤南断裂坡脚部位,浅湖近岸滩坝滑塌也可形成盆底扇复合体。该时期的湖泊较浅,主要发育浅湖亚相,近岸滩坝及席状砂也较丰富。
生物标志化合物色谱—质谱定量分析研究
张志荣, 宋晓莹, 张渠
2008, 30(4): 405-407. doi: 10.11781/sysydz200804405
摘要(737) PDF(459)
摘要:
在原油或者岩石抽提沥青"A"经过硅胶—氧化铝柱层析后得到的饱和烃馏分中加入内标物,然后进行生物标志化合物GC-MS定量分析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甾烷和藿烷化合物的定量分析误差小于10%。应用此定量方法对岩石热模拟排出油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GC-MS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模拟温度的增高生物标志化合物含量逐渐降低,但在350℃后基本稳定;Ts/(Ts+Tm)值随着模拟温度的增加而提高。
地震信息多参数综合分析与岩性圈闭评价
焦志峰, 杨占龙
2008, 30(4): 408-413. doi: 10.11781/sysydz200804408
摘要(1059) PDF(237)
摘要:
针对岩性圈闭边界条件复杂、形态不规则、赋存状态隐蔽等特点,采用层序地层和"三相"联合解释技术为基础的地震信息多参数综合分析方法进行岩性圈闭识别、优选、描述与评价。该方法包括地震相分析、地震反演与储层预测、地震属性分析、流体势分析与含油气检测、三维可视化等。通过在江汉盆地蚌湖地区和吐哈盆地胜北地区的应用,初步证实了该方法在岩性圈闭识别、优选、描述与评价方面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应用表明,该方法在地震资料品质较好、构造相对简单的中等勘探程度以上地区的岩性油气藏勘探方面具有良好适用性。其中地震数据体选择、分析时窗大小的确定、顶底约束层位解释、不同频段相关属性参数优选等是该方法应用的关键。
沉积盆地深部地层超压指标转化及评价方法——以湘黔鄂渝交界区为例
冯常茂, 吴冲龙
2008, 30(4): 414-419. doi: 10.11781/sysydz200804414
摘要(941) PDF(272)
摘要:
沉积盆地超压的成因类型主要有3种:地层不均衡压实、构造挤压和流体作用;其形成机理有欠压实、蒙脱石脱水、烃类生成、流体热增压、液态烃类的热裂解作用等。但深部地层超压的产生主要与水热效应增压、上覆地层压力和烃类生成及裂解作用有关,因而地层超压系数可以用水热效应增压系数、静岩增压系数和烃类增压系数三者之和来表示。确定是否存在超压时,除考虑地层超压系数外,还应用断裂进行一票否决制。利用该指标转化方法,对湘黔鄂渝交界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的超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牛蹄塘组形成超压的最可能区域为宜宾一带。
基于傅立叶变换的岩屑纹理特征提取及岩性识别方法研究
王东强, 李文东, 刘宗林, 慈兴华, 杨晓明, 郑荣儿
2008, 30(4): 420-423. doi: 10.11781/sysydz200804420
摘要(762) PDF(278)
摘要:
针对在PDC钻头条件下石油录井过程中的岩屑岩性难以用肉眼识别,以及人工分类速度较慢的问题,该文利用傅立叶周向谱能量法原理,将岩屑图像在频域中按照频率由低到高对周向谱能量进行分级,将各级能量占总能量的比率作为该图像的特征量,然后应用Bayes分类器对其进行分类处理,将所得结果与人工分类结果做比较,并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实验证明,这种方法能更好的分析岩屑的岩性,对泥岩的分类准确率高达99.44%。
褶皱—冲断体系双层滑脱构造变形物理模拟实验
刘玉萍, 尹宏伟, 张洁, 徐士进, 解国爱
2008, 30(4): 424-428. doi: 10.11781/sysydz200804424
摘要(749) PDF(389)
摘要:
褶皱冲断带是造山带—前陆盆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滑脱层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显著作用。应用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在模型中设置2套滑脱层,并改变其厚度和位置,研究了褶皱冲断带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在双滑脱层褶皱冲断带中,主要形成自底部滑脱层向上传播的正向逆冲断层,断层以前展式发展,岩层在上部滑脱层以上弯曲形成断层相关褶皱。当2个滑脱层距离相近时,作为一个整体对断层起控制作用,形成的正向逆冲断层数目少,有利于反向逆冲断层形成;与2个滑脱层距离较远时,下部滑脱层对逆冲断层起主要控制作用,形成较多的正向逆冲断层和较少的反向逆冲断层。
综合信息
中国石化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实验地质技术之群体油气包裹体成分分析
郑伦举
2008, 30(4): 999-999. doi: 10.11781/sysydz200804318
摘要(546) PDF(286)
摘要: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实验研究中心与澳大利亚CSIRO石油实验室进行技术合作,在引进其包裹体成分分析技术(MCI)基础上,成功研制了一套群体油气包裹体成分提取制备装置,建立了群体包裹体样品前处理方法与全成分分析方法。国内外现有的群体油气包裹体成分分析,由于受仪器设备的限制,要么由于粉碎粒度不够不能将包裹体有效打开,要么由于加热爆裂导致组分性质发生变化,很少考虑包裹体中轻烃组分的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