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1年  第33卷  第S1期

显示方式:
《石油实验地质》2011年增刊1目次
2011, 33(S1).
摘要(249) PDF(120)
摘要:
塔河油田6-7区石炭系卡拉沙依组顶部砂体对比探讨
杜伟维, 张荣
2011, 33(S1): 1-4. doi: 10.11781/sysydz2011S1001
摘要(553) PDF(875)
摘要:
塔河油田6-7区石炭系高产井出油砂体主要位于卡拉沙依组顶部,砂体规模小,厚度薄。在地震分辨率难以识别薄砂体的情况下,利用卡拉沙依组地层厚度变化推断砂体尖灭线位置。在地层厚度变化较大的地方,容易形成有利的岩性圈闭。利用子波分解去T05强轴技术,去除大套地层的强反射,突出薄砂体的弱反射信息,识别薄层砂体平面上的分布范围。
三维可视化多属性叠合技术在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邓光校, 李海英, 王震
2011, 33(S1): 5-8. doi: 10.11781/sysydz2011S1005
摘要(854) PDF(714)
摘要:
三维可视化多属性叠合技术是以多属性叠合技术为核心的岩性隐蔽储层预测研究技术,通过对地震数据体的多种异常属性特征值从不同角度立体显示,有效的展布各属性的分布规律,为油气藏储层预测提供更丰富的研究手段。该文在精细分析多属性叠合方法识别岩性隐蔽储层的基础上,以塔河油田的实际资料为例,综合利用三维可视化多属性叠合技术对碳酸盐岩储层预测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在塔河油田三叠系阿四段河道砂体识别中的应用
顾伟欣, 陈俊安
2011, 33(S1): 9-12. doi: 10.11781/sysydz2011S1009
摘要(602) PDF(1001)
摘要:
塔河油田三叠系阿四段河道砂岩岩性圈闭是2010年塔河油田增储上产的重要目标,前期三叠系主要以寻找构造型圈闭为主要目的,随着勘探开发的深入及构造圈闭的日益匮乏,寻找岩性圈闭及油气藏迫在眉睫。针对油气显示良好的阿四段储层,综合运用全三维地震解释、属性综合分析、频谱分析、波阻抗反演技术等多种地震解释技术,对阿四段河道砂体进行识别与描述,指导了开发井位的部署与实施,为塔河油田的增储上产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为寻找岩性圈闭积累了宝贵经验。
塔河油田南部盐下地区地震反射特征分析技术
李海英, 王胜利, 王志军
2011, 33(S1): 13-15. doi: 10.11781/sysydz2011S1013
摘要(576) PDF(729)
摘要:
塔河油田南部盐下地区奥陶系油气藏油水关系复杂,水体活跃,局部油气富集,不同缝洞带油层厚度和单井产能差异大。通过理论正演模型对串珠状反射特征形成的机理研究,结合该地区地震反射特征分析技术,统计不同的反射特征与单井生产测试情况之间的关系,探索性的寻找盐下地区油气富集的规律,找到不同的地震反射特征与油气水之间的关系,强化这一地区复杂油水关系以及主导控制因素的研究,为有效的规避水体活跃区提供有力的支撑。
地层压力预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朱定, 刘霞
2011, 33(S1): 16-19. doi: 10.11781/sysydz2011S1016
摘要(715) PDF(917)
摘要:
分析了地层高压形成的原因,阐述了利用声波时差资料和地震速度进行地层压力预测的理论基础。通过研究和应用,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地层压力预测技术方法在塔河油田的应用,证明了预测方法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综合运用对比、等效深度法和Bowers提出的方法对地层速度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负相关性,二者预测结果比较一致;而地震速度谱法进行地层压力预测只能预测大套地层压力的变化趋势。在初探区,利用速度谱法进行钻前压力预测,对于钻井效率和使用最佳泥浆比重安全钻井提供技术支持,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Jason反演在巴麦地区风险探井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杨玉杰, 孙素琴
2011, 33(S1): 20-22. doi: 10.11781/sysydz2011S1020
摘要(763) PDF(780)
摘要:
巴楚—麦盖提(巴麦)地区处于塔里木盆地西部,是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相对较早的地区之一,2010年该区块部署了2口探井,在兼顾构造圈闭的同时,对岩性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Jason反演技术是储层预测中一项比较实用的的技术,采用Jason反演可以有效地反映储层岩性横向变化,与区域沉积特征吻合,为探井的勘探部署提供了有力的论证。
顺西三维碳酸盐岩储层“串珠”状异常反射识别及评价
李玉兰, 沈向存, 楚宪波
2011, 33(S1): 23-26. doi: 10.11781/sysydz2011S1023
摘要(561) PDF(726)
摘要:
通过对已钻井的储层特征分析,以及前人对串珠状异常反射岩溶缝洞型储层的成功经验以及岩溶缝洞型储层模型正演的结果为指导,应用均方根振幅体时间切片、振幅变化率和地震时间偏移剖面三结合的方法,在研究区中发现了一批岩溶缝洞型储层。通过构造图、古地貌等方法对串珠做了初步的划分评价。
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断裂构造及其控油气作用
陈绪云, 张根法
2011, 33(S1): 27-31. doi: 10.11781/sysydz2011S1027
摘要(856) PDF(758)
摘要:
通过地震剖面解释和断裂组合分析,认为孔雀河地区东部、中部和西部断裂平面展布特征不同,西部断裂主要为近东西向右阶雁行排列,中部断裂主要为北北东向平行排列,东部断裂主要为北西-近东西向左阶雁行排列。通过平衡剖面分析,分段研究了孔雀河地区构造演化过程,结合典型油气藏特征,认为古生界剥蚀较弱而中生代构造隆升、且位于通源断裂附近的地区,有利油气聚集成藏;并根据这些特征提出了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
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法门阶—早石炭世杜内阶孢子组合及地层研究
魏玲, 蔡习尧, 马冬晨, 陈静, 俞仁连, 成俊峰
2011, 33(S1): 32-36. doi: 10.11781/sysydz2011S1032
摘要(600) PDF(557)
摘要:
首次系统研究塔里木盆地覆盖区晚泥盆世法门期—早石炭世杜内期孢子化石,建立了7个孢子组合带。通过其与国内外相关孢子组合对比,讨论了井下东河塘组、巴楚组的地质时代,确定了泥盆—石炭系的地层界线。
塔里木盆地塔北-塔中地区三叠系地层展布及勘探现状
赵丽娜, 刘霞, 蒋华山
2011, 33(S1): 37-40. doi: 10.11781/sysydz2011S1037
摘要(672) PDF(575)
摘要:
三叠纪的塔里木盆地实际上被北部的沙雅隆起剥蚀区和中、西部的塔中剥蚀区分割成了4个互不连通的次一级盆地,其中塔北-塔中地区三叠系的残留面积大,构成了塔里木盆地三叠系分布的主体。三叠系是塔河油田的主要油气储层之一,自下而上分为3个储集层段下油组、中油组和上油组。与下油组和中油组相比,上油组的砂体更加发育,分布范围也更大,总体更向南推进。塔中早三叠世可形成自生自储油藏,因此塔中低凸起下三叠统仍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卡塔克隆起西北部鹰山组岩溶风化壳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朱秀香, 沙旭光, 郭辉
2011, 33(S1): 41-45. doi: 10.11781/sysydz2011S1041
摘要(558) PDF(663)
摘要:
卡塔克隆起位于塔里木盆地中部的沙漠腹地,是加里东中期形成的继承性古隆起。研究认为鹰山组风化壳岩溶是加里东中期构造运动时发育、在后期构造变形中得到加强的产物,分布广泛,溶洞和裂缝发育;钻井揭示岩溶储层发育区主要分布在古地貌及今构造的高部位和斜坡部位,与北东向调节断裂关系密切。风化壳岩溶储层受控于加里东中期栺幕古地貌及后期的构造变形。综合以上分析,并结合卡1区块鹰山组处于古地貌高部位、构造变形强烈、成藏条件有利,认为卡1区块勘探突破重点要加强断裂精细解释和储层识别。
FMI资料在塔中卡1工区裂缝和构造应力场研究中的应用
马庆佑, 夏永涛, 朱秀香
2011, 33(S1): 46-49. doi: 10.11781/sysydz2011S1046
摘要(864) PDF(695)
摘要:
塔中卡1工区中、下奥陶统鹰山组储层主要以裂缝型和裂缝-孔隙型为主,储层发育和分布与裂缝关系密切。利用10口已钻井FMI资料进行裂缝识别、成因分类和走向统计分析,认为该工区高阻缝(构造充填缝)最发育,通常被方解石或泥质充填,高导缝(构造开启缝)和钻井诱导缝次发育。钻井诱导缝和井眼崩落受现今应力场控制,构造成因的高导缝和高阻缝的形成则受古构造应力场控制。卡1工区现今构造最大主应力为NE和NEE2组优势方向,中、晚奥陶世古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主要有NNE,NEE2组,其中NNE走向裂缝的形成早于NEE走向的裂缝。
影响塔河油田三叠系油藏水平井开发关键技术
梁宏刚, 蒋玉梅, 李文平
2011, 33(S1): 50-52. doi: 10.11781/sysydz2011S1050
摘要(494) PDF(824)
摘要:
针对塔河油田三叠系油藏油层薄、底水大的特点,形成了以水平井为主的开发模式。实践表明,影响水平井开发的关键技术主要有剩余油分布、隔夹层展布、轨迹控制程度、工作制度优化等。要高效利用水平井,提高单井产量和油田采收率,就需要以油藏精细描述和剩余油分布为基础,利用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区块井网和参数优化,科学进行油藏管理,以实现效益最大化。
测井技术在塔河油田老井复查中的应用
王建英, 周红涛
2011, 33(S1): 53-55. doi: 10.11781/sysydz2011S1053
摘要(624) PDF(551)
摘要:
老井复查正在成为各油田新增储量和产量的较好方法之一,它具有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的特点。而测井技术在塔河油田老井复查的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增加产层,实施挖潜增效;2)提供上返层位和指导老区滚动开发;3)对老区浅层实现探索,扩大含油气范围。同时,通过老井复查,得到一个启示,老井复查应逐步向非目的层系和塔河外围扩散,利用其形成的油气水识别技术方法,重新认识,取得更多油气成果。
塔河油田AT1井区三叠系中油组储层特征精细描述
贾星亮, 胡梅, 马冬晨
2011, 33(S1): 56-60.
摘要(287) PDF(4)
摘要:

以塔河油田AT1井区三叠系中油组为例,通过多项实验手段对其主产油层段的物性、岩石学、孔隙结构特征等进行了细致分析,认为该区中油组被泥质夹层分割为2套具有较完整鲍马沉积序列的储集层,厚度分别为7m和9m,储油孔隙半径范围为5~20μm;储集层可能存在速度敏感、酸性敏感、碱性敏感等潜在伤害;以多项实验手段分析得出了该储集体不同阶段渗流特征和可开采量。

成像测井技术在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秦伟强, 崔庆玉, 柳建华, 张卫峰
2011, 33(S1): 61-63. doi: 10.11781/sysydz2011S1061
摘要(761) PDF(582)
摘要:
自1999年塔河油田引进声成像、电成像等成像测井新技术以来,极大地提高和带动了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的测井解释技术进步,尤其是在塔河油田储层的识别和有效性评价以及储层参数定量评价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该文作为成像资料应用领域的拓展和创新,着重探索了成像测井资料在储层流体识别领域的应用效果,总结出了一定的规律和认识。
塔河油田KZ1区块三叠系油藏夹层研究
李文平, 王欢, 钟伟
2011, 33(S1): 64-66. doi: 10.11781/sysydz2011S1064
摘要(494) PDF(533)
摘要:
塔河油田阿克亚苏地区KZ1区块为湖底扇沉积形成的油藏,利用具备隔夹层条件下的油井极限液量,进而反推隔夹层展布计算公式,根据计算结果进行了以隔夹层为依据的取心井位部署,实钻取心证实了本文对夹层的研究结论。在底水油藏开发中,全面认识隔夹层的成因、特征、分布和识别方法对精细表征油藏地质特征,研究剩余油分布,进而采取有效的井位部署和挖潜措施均具有重要意义。
塔河油田三叠系下油组储层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郑小杰, 刘蕊, 段洪泽, 蒋玉梅, 李伟
2011, 33(S1): 67-68. doi: 10.11781/sysydz2011S1067
摘要(638) PDF(701)
摘要:
夹层是表征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参数之一,也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综合岩心、电性及相关地质统计学分析资料,对塔河油田三叠系下油组辫状河三角洲辫状河道砂坝中夹层的成因类型、分布特征及夹层对剩余油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划分识别了泥质、钙质和物性夹层;夹层分布特征主要呈连片分布、单井控制孤立透镜状分布及不规则冲刷充填沉积;认为储层上部夹层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最强,其次为底部油水界面附近泥质充填沉积夹层,中部夹层控制剩余油作用最弱。
大涝坝凝析气藏注气开发相态机理研究
张艾, 赵习森, 张云, 徐士胜, 许莉娜
2011, 33(S1): 69-73. doi: 10.11781/sysydz2011S1069
摘要(739) PDF(376)
摘要:
大涝坝凝析气田是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深层、高温高压、高含蜡、高含凝析油的凝析气藏,采用衰竭式开发,气藏反凝析现象严重,大量凝析油滞留地层中。根据注入外输气与地层反凝析油之间的相态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注入外输气与反凝析油在多次接触过程中通过溶解-抽提作用进行相间传质,使油气体系组成、性质发生明显变化;注气可使地层中反凝析油蒸发,同时有效改善凝析油的流动性质,使膨胀系数增加、凝析油粘度和密度下降、气液相界面张力显著降低,有利于提高凝析油的采收率。
塔里木盆地巴什托超高压裂缝性油藏改善开发效果对策研究
柳春云, 姚丽蓉, 梁静献, 马海虎, 钟学彬
2011, 33(S1): 74-77. doi: 10.11781/sysydz2011S1074
摘要(586) PDF(537)
摘要:
针对巴什托超高压裂缝性油藏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含水上升快、产量下降快、底水能量弱等特点,在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对储层特征和油井见水规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5种油井见水模式,对油藏实施的转抽、堵水、提液等措施进行了总结分析,为下一步提高开发效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
巴什托泥盆系克孜尔塔格组油藏特征浅析
马海虎, 杨雪琴, 柳春云, 何云峰
2011, 33(S1): 78-81. doi: 10.11781/sysydz2011S1078
摘要(599) PDF(546)
摘要:
巴什托油田位于塔里木盆地巴楚县境内,属于巴什托断裂北盘的巴什托构造。随着塔河油田外围勘探程度的深入,在巴什托构造泥盆系克孜尔塔格组获得了重大油气突破,巴什托构造立体勘探有了进一步发展。巴什托泥盆系克孜尔塔格组油藏属于埋深大、异常高压、特低孔特低渗的低品位油藏。自2009年以来,陆续部署了4口开发井,但新井见产率低,储层改造效果较差,油水界面不统一,油气开发遇到较大困难,因此对该油藏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油藏的高效开发。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分因素控制递减做法及效果
郭忠良, 高伟, 何旺
2011, 33(S1): 82-84. doi: 10.11781/sysydz2011S1082
摘要(479) PDF(351)
摘要:
塔河油田属于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底水油藏,水体较活跃,储层非均质性强,前期油田递减率一直在25%以上,通过对油藏递减因素进行分类分析,从地质、油藏、采油工艺各个环节入手,找准影响递减主要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控制递减措施,对油田递减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逐年降低油田递减率,提高油田开发效果。
富含凝析水组分动态分析技术在雅克拉-大涝坝凝析气田的应用
丁卫平, 张艾, 许莉娜
2011, 33(S1): 85-88. doi: 10.11781/sysydz2011S1085
摘要(514) PDF(524)
摘要:
雅克拉—大涝坝凝析气藏属于深层、高温高压凝析气藏,在开发过程中气井不同程度的产出凝析水,特别位于高部位气井凝析水产出量较高。由于凝析气藏烃类组分自身的变化较为复杂,若组分中富含气态凝析水,对相态变化、开发特征就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鉴于此,该文从相态变化以及微观渗流方面展开研究,分析凝析水产出规律及产出机理,以及凝析水对雅—大凝析气藏开发动态的影响。研究成果对雅—大凝析气藏的开发动态分析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PNN测井技术在塔河碎屑岩水平井的应用与效果
斯尔江, 李卫伟
2011, 33(S1): 89-91. doi: 10.11781/sysydz2011S1089
摘要(711) PDF(472)
摘要:
动态监测技术是提高油田开发水平以及油气藏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为使油气藏动态分析与调整控制的依据更充分,采用PNN测井技术针对塔河地区碎屑岩水平井高孔、高渗、高矿化度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为下一步开采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塔河油田碎屑岩凝析气藏延长自喷期方法技术研究
罗得国, 詹新, 芦林山
2011, 33(S1): 92-94. doi: 10.11781/sysydz2011S1092
摘要(562) PDF(500)
摘要:
地层水锥进会严重影响气井的生产能力和气藏的采收率。地层水锥进可能导致衰竭式开采的效率变差,有锥进的井可能较早报废,锥进也影响作业、产量及开采的经济性。塔河地区气藏多为中—高孔隙度,中—高渗透率的水驱凝析气藏,对于这类气藏,中边底水舌进、锥进是影响气藏采收率的主导因素,在目前的开采方式下,气藏的水体侵入又是不可避免的,延缓地层水锥进及降低水的产出是气田提高采收率的关键因素。要使水驱气藏获得较高的采收率就必须针对水体舌进、锥进采取有效的对应措施。本文主要从控制单井产量延长气井无水采气期和降低携液临界量延长气井自喷期两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延长气井自喷期的有效方法。
塔河碎屑岩底水油藏“疏堵结合-控水新思路”
李建力, 边青兰, 何龙, 李军, 余璐
2011, 33(S1): 95-98. doi: 10.11781/sysydz2011S1095
摘要(565) PDF(462)
摘要:
针对塔河碎屑岩底水油气藏水侵(水锥和水窜)难以控制的问题,提出“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控水思路,即在打开上部油层的基础上,射开油水界面以下水层,通过油水同步分采,改变井筒周围水锥方向和水锥速度,根据地质特征和水窜情况,选择性配套“隔板”堵水作业。通过2种工艺有机结合实现抑制水侵,达到油水界面相对均匀的缓慢抬升的目的。从油藏、工艺2方面进行了可行性的论证,提出“疏堵结合”技术的关键点。
塔河油田污水处理技术研究及应用
赵娟, 王娜, 和锦秀
2011, 33(S1): 99-101. doi: 10.11781/sysydz2011S1099
摘要(518) PDF(402)
摘要:
随着塔河油田注水作业的规模性展开,注入水水质成为实现稳产上产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塔河油田西达里亚注水站水质明显超标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室内评价结合现场试验实现了相应水处理剂应用技术的配套优化。现场应用取得显著效果,外输污水水质大幅提升,达到了砂岩注水水质控制指标A2级,取得了好的经济效益。
塔河油田六区奥陶系油藏综合治理对策研究
邱振军, 刘秀梅, 张倩
2011, 33(S1): 102-104. doi: 10.11781/sysydz2011S1102
摘要(552) PDF(395)
摘要:
塔河油田六区奥陶系油藏自2007年底以来因含水上升导致递减加大,开发效果明显变差;2009年5月开始进行油田综合治理,因含水上升是影响开发效果变差的主要因素,治理目标为稳油控水,确保油田稳产。针对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以缝洞为储集体的特点,通过对不同多井缝洞单元储层发育特征、油藏开发特征研究,根据不同缝洞单元含水上升特点,理清治理思路,制定了不同的治理对策。文中主要介绍典型堵水单元S66单元和典型注水单元S74单元的实施效果。
塔河油田西南部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开发及认识
陈震, 周全, 曾清勇
2011, 33(S1): 105-106. doi: 10.11781/sysydz2011S1105
摘要(508) PDF(523)
摘要:
塔河油田西南部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成藏主要受构造、断裂、岩溶作用等控制。通过对塔河油田西南部良里塔格组建产井特征分析,认为西南部部分区域在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具有较为丰富的油气资源。随着勘探开发历程不断推进,良里塔格组将成为这些区域-套重要的油气储层。研究表明,T705井区、T739-T740井区、S106井区和TP7井区具有一定开发潜力,其中T739-T740井区和TP7井区潜力较大,为下步开发评价的首选区域。
影响大型酸压储层改造效果的主要因素分析
程洪, 任文博, 张玉婵, 甄建伟
2011, 33(S1): 107-111. doi: 10.11781/sysydz2011S1107
摘要(562) PDF(579)
摘要: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储集空间复杂,70%的油井需要酸压建产,部分油井因埋藏深、地温高,原有的酸压规模小,裂缝穿透距离有限,不能有效沟通储集体,导致油井供液不足,低产低效。通过对已实施油井分析研究得出影响大型酸压效果的主要因素为(1)油井所处井区油气富集程度;(2)油井控制区域储集体发育程度;(3)前期酸压沟通储集体状况;(4)压裂施工规模及参数。
复杂超深低渗碎屑岩储层预测方法研究及应用
袁云福, 郭素华
2011, 33(S1): 112-117. doi: 10.11781/sysydz2011S1112
摘要(801) PDF(384)
摘要:
塔河3区石炭系储层为一套浅海—滨海相碎屑岩沉积层系,具有埋藏深、单砂体薄、砂体分布不稳定等特点。地震资料主频率范围为35~41Hz,计算卡拉沙依组对应反射层砂岩的主体理论分辨率为26~32m,而目的层段单层砂体厚度最大不超过12m,多数为2~6m,常规地震数据无法识别。为了解决卡拉沙依组薄砂体预测与解释的难题,采用了振幅切片演化、地震数据提频处理、地震数据分频处理、阻抗反演、储层地震敏感参数高分辨率反演等方法和技术手段,通过效果分析和对比,确定合理的储层预测方案,总结出一套以储层敏感参数高分辨率反演为主导的砂泥岩薄互层综合储层预测技术,对当前勘探开发中面临的复杂超深低渗砂泥岩薄互层储层研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高产井见水预警参数及预警机制分析研究
龙喜彬, 罗娟, 巫波, 杨占红, 何新明
2011, 33(S1): 118-120. doi: 10.11781/sysydz2011S1118
摘要(576) PDF(523)
摘要:
高产油井一直是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的生产主力军,很多井由于含水上升导致产量快速递减。为了高效开发此类油藏,本文针对岩溶缝洞型复合油藏出水类型的多样性和生产动态的复杂性,从见水特征分析入手,以底水推进理论分析缝洞型油藏水淹预警机理,研究建立见水预警参数,从而总结出一套简单易操作的见水预警机制,使得油井的见水由“不可预报”到“可预报”,油井管理由“不可控”到“可控”;延长了高产井的无水采油期,提高了油井的可采储量。
轻烃回收装置再生气空冷器腐蚀机理研究与改造
韩霞, 胡友刚, 汤晟, 钱大琥, 安永福
2011, 33(S1): 121-124. doi: 10.11781/sysydz2011S1121
摘要(593) PDF(514)
摘要:
再生气空冷器在轻烃回收装置中主要用作冷却分子筛干燥塔再生气。但再生气内含水蒸气、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等物质,造成对再生气空冷器管束的腐蚀。文中介绍了该设备的腐蚀情况,着重分析了腐蚀机理,提出可行的防护措施,减少腐蚀,提高了再生气空冷器的使用寿命。
深层凝析气井射孔工艺技术及其应用
李建伟, 黄成, 蔡洪
2011, 33(S1): 125-128.
摘要(214) PDF(4)
摘要:

雅克拉、大涝坝等凝析气藏属中小型边底水碎屑岩凝析气藏,具有埋藏深、凝析油含量高、储层敏感性强、非均质性强、隔层 厚度大、中低渗等特点。1984年投入试采,2005年全面投入开发,在凝析气藏开采工艺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特别是在凝析气 藏射孔完井方面经过多年的优化应用,形成了一套适用于各气藏不同储层特征、不同开发阶段的射孔完井工艺技术体系,提高了 凝析气藏开发效果。

塔河油田深层稠油举升及配套技术实践与认识
张建军, 邓洪军, 刘榧, 赵青, 丁雯
2011, 33(S1): 129-133. doi: 10.11781/sysydz2011S1129
摘要(443) PDF(538)
摘要:
塔河油田稠油属深层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油藏埋深5300~6600m,地层温度为128~130℃(5600m),地温梯度为2.2℃/hm,非均质性强,流体性质复杂,具有“五高”特点,即高矿化度、高含H2S、高原油粘度、高密度和高含蜡。油藏及其流体的复杂性决定了塔河油田深层稠油油藏举升工艺的多样性。以塔河油田深层稠油为研究对象,以“研究、实践、总结、再实践”为思路,通过不断的研究与实践,逐渐形成了掺稀降粘、化学降粘、电加热、抽稠泵、抗稠油电泵、复合举升等十余项稠油举升及配套工艺技术。
大涝坝凝析气田高含盐凝析油稳定工艺优化
胡志兵, 李明, 付秀勇
2011, 33(S1): 134-137. doi: 10.11781/sysydz2011S1134
摘要(756) PDF(273)
摘要:
大涝坝凝析气田凝析油稳定工艺采用高温正压分馏稳定工艺,凝稳塔采用填料塔,重沸器采用虹吸式设计结构,设计凝析油稳定塔底运行温度195℃,进塔凝析油含盐量达到963mg/L,凝析油稳定塔及塔底重沸器管束“析盐”导致盐堵,同时导致重沸器管束腐蚀,严重影响生产稳定性。文章对凝析油稳定系统的处理工艺、运行参数和防腐进行了研究及优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塔河油田三叠系底水油藏提高射孔位置研究
高奇, 李肃, 刘培亮, 王瑞
2011, 33(S1): 138-142. doi: 10.11781/sysydz2011S1138
摘要(587) PDF(565)
摘要:
底水碎屑岩油藏多井次的井筒剩余油监测表明,射孔段底水上升情况主要分为三类型仅底部层段水淹、层段全部水淹、层段部分水淹。通过对油层水淹类型与油藏性质分析,针对底水碎屑岩油藏油井已射孔层段顶部剩余油挖潜工作获得了较大的成功,多井次获得高产,该类措施有效率也较高。针对储层物性、生产因素等影响,射孔层段顶部剩余油较丰富层段的提高射孔位置措施将做为一个重要的挖潜手段,大大提高底水碎屑岩油藏开发。
超深抗稠油电泵的研制与应用
王刚, 梁尚斌, 赵普春, 张宁, 陈华强
2011, 33(S1): 143-145. doi: 10.11781/sysydz2011S1143
摘要(935) PDF(521)
摘要:
塔河油田原油地面黏度大于100×104mPa·s,油藏埋深超过5700m,随着油田的开发,地层能量不断降低,常规的深抽工艺已难以满足开发需求。该文在分析塔河油田原油物性与井筒温度场的基础上,对电泵结构和性能参数进行优化。通过提升电机的耐温等级、绝缘与密封性能;增强潜油离心泵的抗压强度,提高单级叶导轮扬程,并配套高温电缆、正弦滤波器等技术,研制出了超深抗稠油电泵,并在塔河油田TH10113CH 井成功应用,创造了电泵下深5029.8m的世界纪录。
复合活性解堵剂解水锁技术在塔河油田凝析气藏开发中的应用
刘培亮, 魏茂, 张湖陵
2011, 33(S1): 146-148. doi: 10.11781/sysydz2011S1146
摘要(620) PDF(477)
摘要:
在凝析气藏的开发过程中,受外来液、地层水造成的“水锁”现象,致使气相渗透率明显降低,天然气和凝析油产量大幅下降,严重影响了凝析气藏的开发效果。通过塔河油田的小规模凝析气藏的水锁现象,对“水锁”的机理进行分析,对实施的多种解除“水锁”的技术手段进行综合效果评价,介绍了复合活性解堵剂解除“水锁”技术在塔河油田凝析气藏开发中的应用。
比重法堵水技术在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的应用
任远, 黄明良, 刘瑞
2011, 33(S1): 149-151. doi: 10.11781/sysydz2011S1149
摘要(592) PDF(276)
摘要:
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为带底水的油气藏,油井见水主要是底水在裂缝系统内沿裂缝锥进井筒所致,含水快速上升,而各个单井的压力系统不一样,储层发育模式不一样,导致碳酸盐岩堵水无规律可循,堵水难度大。灰岩油藏比重法堵水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堵水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塔河油田油井堵水控水提供了新的思路。
水力扩容在注水替油失效井中的应用
王周, 任文博, 闫艳琴
2011, 33(S1): 152-154. doi: 10.11781/sysydz2011S1152
摘要(792) PDF(519)
摘要:
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目前主要采用注水替油的方式来提高采收率。随着注水替油工作的不断开展,注水失效井逐步增多,如何挖掘失效井潜力成为当务之急。从失效原因分析入手,在总结常规失效治理手段的基础上,提出了水力扩容的思路来进一步对剩余储量进行挖潜,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同时初步确定了水力扩容有利井选井条件。
基于GPRS的油井远程监测系统在塔河油田的应用
张园, 邓洪军, 张建军
2011, 33(S1): 155-158. doi: 10.11781/sysydz2011S1155
摘要(618) PDF(574)
摘要:
由于塔河油田管辖范围广、油井间距大、巡检战线长、技术人员少,地理环境与自然环境恶劣等困难,传统的人工监测方法造成了部分油井尤其是偏远井、重点井生产参数无法及时录取分析,油井设备故障不能及时发现排除等问题。通过技术调研与工艺整合,引进应用了基于GPRS的油井远程监测技术系统,在试用过程中不断地调试完善,力争高效、可靠的保证油井生产现场的稳定运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述难题,同时为油田精细化管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手段。
塔河油田选择性渗流多孔介质堵剂研究
何龙, 吴文明, 潘阳秋, 王保成
2011, 33(S1): 159-161. doi: 10.11781/sysydz2011S1159
摘要(554) PDF(398)
摘要:
针对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裂缝发育、非均质性强、堵调难度大问题,研究选择性渗流多孔介质堵剂,将裂缝改造为具有油水选择性的多孔介质,控制注入水、底水、驱油剂的窜进速度,为调堵剂提供孔隙支撑。调研和分析后确定研究方向为涂覆固化颗粒技术结合选择性堵水技术。室内合成评价优化了体系配方,可视化裂缝模拟发现堵剂形成砂堤具有良好的耐冲刷能力,可以满足堵水和调剖中填充大裂缝的要求。
塔河油田污水处理系统腐蚀治理对策
石鑫, 张志宏, 刘强, 刘冀宁
2011, 33(S1): 162-164. doi: 10.11781/sysydz2011S1162
摘要(470) PDF(306)
摘要:
通过对塔河油田各污水处理系统腐蚀环境的系统研究,结合塔河油田及其它油田的腐蚀防治经验,在综合考虑各种方案的防腐效果和经济成本之后,设计了针对性的治理方案。研究成果有助于指导塔河油田污水处理系统的防腐工作,对其它类似油田的防腐工作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连续油管测压工艺改进及其应用
刘练, 王超, 邹伟, 唐勇, 孟莉, 樊凌云, 刘兵
2011, 33(S1): 165-166. doi: 10.11781/sysydz2011S1165
摘要(502) PDF(397)
摘要:
BK9井为塔河油田外围区块的一口开发井,在连续油管气举诱喷过程中供液不足,需要下压力计测取液面恢复速度指导后期气举施工。该井远离塔河基地,安排试井车进行试井作业,延误时效,且路途费用高,同时该区块压力系数高(地层压力系数为1.97),施工作业井控风险大。通过技术创新,形成了连续油管+电子压力计动态测压工艺,开发了探液面数据校正公式,推出了塔河油田一种新的动态测压工艺。
塔河油田复杂结构井作业技术
孙桓, 张军杰, 徐刚
2011, 33(S1): 167-169. doi: 10.11781/sysydz2011S1167
摘要(628) PDF(470)
摘要:
塔河油田近年在复杂结构井作业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进行了陆上四级结构分支井完修井以及深井水平井作业工作,在复杂井作业上取得了较丰富的经验,对于进一步推广分支井的应用和降低油田开发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超重质原油井下密闭取样工艺研究及其在塔河油田的应用
张梦华, 刘练, 王志敏, 赵刚, 王超, 邹伟, 夏福良, 田峰
2011, 33(S1): 170-173. doi: 10.11781/sysydz2011S1170
摘要(533) PDF(469)
摘要:
塔河油田12区奥陶系油藏原油密度大,属于超重质原油;原油动力粘度高,流动性能极差;地层压力高、地层温度高;主要采用掺稀生产,掺稀点深度一般为5500m 左右。通过超重质原油井下密闭取样工艺的研究,对改进高压物性取样器、研制加热转样装置、优化取样工艺,首次成功于5950m 取得合格的高压物性样品,首次成功转样并成功进行高压物性分析,创造了高压物性取样点压力最高、粘度最高、温度最高、深度最大4项国内纪录,形成了一整套超重质原油井下密闭取样工艺技术。
弯管含砂流流场与磨损模拟
马国建, 吴学东, 周全, 邓小卫, 李琪, 何昶
2011, 33(S1): 174-175. doi: 10.11781/sysydz2011S1174
摘要(622) PDF(435)
摘要:
含砂流在石油工业中较为常见,是引起设备失效和材料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引起的这些故障可能导致不可预测的停工和风险,严重影响油井的正常生产。利用FLUENT软件对较易产生磨损的90曘弯管含砂油流流动情形进行了模拟,得到了不同流速下含砂油流在管内的压力场、速度场分布规律,以及管壁处磨损量的分布规律,得出不同速度与冲蚀角对磨损量的影响,此结果可为油品安全输运、流动参数控制及管线磨损防护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于远程水力喷砂切割装置部分改造的浅析和探讨
牛有林, 胡兆军
2011, 33(S1): 178-180. doi: 10.11781/sysydz2011S1178
摘要(733) PDF(641)
摘要:
通过分析和调查目前远程水力喷砂切割装置现状,提出并探讨了其可行性改造方案。远程水力喷砂切割装置主要由动力行走装置、喷砂切割装置构成,属于石油天然气井控灭火抢险技术领域。本装置改善了现有技术中临时制作抢险工具的问题,也解决了带火抢险作业的技术问题,其中重点是将原来的单枪改造成为双枪四喷嘴切割枪头。与传统的火力切割比较,改造后水力喷砂切割装置具有切割切口平整、安全可靠、切割时间短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