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5年  第37卷  第5期

目次
石油实验地质第37卷第5期2015年9月
2015, 37(5): .
摘要(634) PDF(1634)
摘要:
盆地·油藏
中国海陆交互相页岩气研究现状与展望
郭少斌, 付娟娟, 高丹, 李贺洋, 黄家国
2015, 37(5): 535-540. doi: 10.11781/sysydz201505535
摘要(1282) PDF(1808)
摘要:
国内外对于海陆交互相页岩气的勘探开发与研究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海陆交互相富有机质泥页岩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北方鄂尔多斯盆地、沁水盆地、南华北盆地的石炭—二叠系本溪、太原和山西组地层中,以及南方四川盆地西南部、贵州西部和湘中—湘南坳陷的二叠系龙潭组地层中。该文总结了中国海陆交互相页岩气研究的成果,认为中国海陆交互相泥页岩干酪根类型以Ⅱ-Ⅲ型为主,除南华北盆地南部和东部外,有机质成熟度普遍较高,一般大于1.5%,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海陆交互相泥页岩地层岩相变化快,单层厚度薄,常与煤和致密砂岩甚至灰岩互层,单独开发这套薄层煤系页岩气在开发成本和技术上将面临很大的挑战,进行页岩气、致密气、煤层气等多目的层联合开发将是有效的新途径。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黄流组低渗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谢玉洪, 张亚, 张哨楠, 张迎朝, 刘景环
2015, 37(5): 541-547. doi: 10.11781/sysydz201505541
摘要(1023) PDF(1411)
摘要:
以恒速压汞实验为基础,对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黄流组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数据表明,东方区黄流组低渗储层平均孔隙半径约为100~140 μm,平均喉道半径约为1~5 μm,主流喉道半径小于5 μm。孔隙半径对渗透率影响较小,喉道半径以及主流喉道半径随着渗透率的降低而减小,分布范围变窄;孔喉比随着渗透率的降低而增大,分布范围变宽。研究区储层较低的渗透率主要是由于储层喉道半径较小造成,而较强压实作用以及自生黏土矿物堵塞喉道是研究区储层孔隙结构差,喉道半径较小的主要原因。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热事件对储层的改造及其机理探讨
高伟中, 杨彩虹, 赵洪
2015, 37(5): 548-554. doi: 10.11781/sysydz201505548
摘要(972) PDF(1530)
摘要: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近年来的勘探研究表明,与热事件相关的溶蚀作用是深部储层(≥3 300 m)次生孔隙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利用磁场、热场及三维地震对研究区火山发育特征的研究,结合薄片观察、场发射能谱环境扫描电镜等实验方法及物性分析等资料,对西湖凹陷深部储层与热事件相关的溶蚀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砂岩储层受热事件的改造作用主要表现在热流体携带酸性物质及加速烃源岩热演化释放有机酸等因素导致储层次生孔隙发育。研究了热事件对不同储层发育部位的改造作用,探讨了热液事件改造储层的机理,进而指出了热液改造影响储层的区域分布规律。
辽东湾坳陷走滑断裂差异性与大中型油气藏的形成
柳永军, 徐长贵, 吴奎, 张如才, 朱文森, 李明刚
2015, 37(5): 555-560. doi: 10.11781/sysydz201505555
摘要(1110) PDF(1508)
摘要:
辽东湾坳陷走滑活动明显,共发育西部走滑、辽西伸展—走滑、辽中1号、辽中2号和辽东1号5条大型走滑断裂带,这些断裂带差异特征明显,表现出"东强西弱"的特征。根据这一特征把这些断裂分为2个带,即东部"单一强走滑带"和西部"双重弱走滑带",其中东部断裂走滑活动强,走滑特征明显;西部断裂走滑活动弱,只有局部具有走滑特征。走滑断层的差异性,形成了不同的走滑构造,控制了不同类型圈闭的形成以及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进而直接决定了大中型油气田的形成和分布。
川西坳陷中段侏罗系气藏特征与富集主控因素
陈迎宾, 王彦青, 胡烨
2015, 37(5): 561-565. doi: 10.11781/sysydz201505561
摘要(1333) PDF(1405)
摘要:
川西坳陷中段侏罗系发育大面积低丰度岩性、构造—岩性气藏。气藏普遍具有多层叠置、局部富集高产、无明显气水边界、低温、超压的特征。结合各构造单元侏罗系具体成藏条件研究认为,侏罗系整体为"下生上储"式成藏组合,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下伏须家河组四、五段烃源岩。因此,具备良好的沟通源、储层垂向运移输导体系是天然气富集成藏的关键因素。侏罗系各组段砂岩储层物性纵、横向变化较大,受渗透率级差影响,相对优质储层的发育程度是天然气藏高产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龙门山前及龙泉山两侧发育大量直通地表的断裂,不仅直接破坏了断裂带附近的盖层条件,同时破坏了与之相接的斜坡区侏罗系砂体上倾方向的封闭性,有效的圈闭是侏罗系富集高产的重要因素。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泥页岩孔隙特征及孔隙度演化规律
李钜源
2015, 37(5): 566-574. doi: 10.11781/sysydz201505566
摘要(1143) PDF(1574)
摘要:
基于现代实验手段,对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下亚段和沙四上亚段泥页岩孔隙进行观察分析,研究其孔径分布和孔隙度与埋深的变化关系。指出黏土矿物晶间孔、方解石晶间孔、砂质粒间孔、黄铁矿晶间孔和有机孔隙等是东营凹陷古近系泥页岩的主要孔隙类型;泥页岩中纳米级孔隙非常发育,25 nm以下孔隙占孔隙总体积的49.7%~86.3%;并阐明了孔隙度随深度的变化规律。通过对东营凹陷古近系孔隙度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建立了泥页岩孔隙演化模式,把东营凹陷古近系泥页岩孔隙演化划分为基本面貌形成阶段、调整改造阶段和结构滞变阶段,深入剖析了各阶段孔隙度演化规律和主控因素,认为第二和第三阶段对页岩油气储集性能的影响最大;指出具有较大的厚度、较高的有机质丰度、黄铁矿较为发育、热硫酸盐还原作用较强是泥页岩储集空间发育的有利条件。
鄂尔多斯盆地宜君地区长3油层组沉积体系及砂体展布
吴吉元, 冯琳, 刘树平, 刘晓晨, 陈林, 彭丽
2015, 37(5): 575-581. doi: 10.11781/sysydz201505575
摘要(1048) PDF(892)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是重要的石油产出区域,盆地南部宜君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3段为主要含油气目标勘探层位。基于对该区内大量钻井、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的研究,通过阴极发光、地震前积体倾向及倾角换算等方法,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该地区的物源体系进行了系统地分析,认为该区晚三叠世主要受南部渭北隆起物源的影响。长3沉积时期该区的沉积体系发育,砂体展布受物源控制,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为良好的储集岩类型。在此基础上,对长33—长31各沉积期砂体分散体系及沉积相的平面展布特征进行研究,为储层有利区带预测提供良好的沉积学理论依据。
塔北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层组特征与溶蚀强度分析
淡永, 梁彬, 曹建文, 张庆玉, 郝彦珍, 李景瑞
2015, 37(5): 582-590. doi: 10.11781/sysydz201505582
摘要(1059) PDF(903)
摘要:
塔北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多个层位均发育岩溶缝洞型储层。对钻井岩心系统采样测试分析,总结了哈拉哈塘地区不同地层的岩石类型及其纵向组合发育特征。不同类型碳酸盐岩溶蚀试验研究发现,泥质含量及MgO含量对岩石可溶性具有影响,溶蚀强度为纯颗粒石灰岩 > >白云质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以此为基础进行层组划分,将奥陶系碳酸盐岩划分为2类3型5个亚型:一间房组及鹰一、二段为灰岩连续型层组,属强岩溶层组;良一段,鹰三、四段为灰岩夹云岩亚型,岩溶强度属中等;其余各层组溶蚀性较弱。实际钻井结果及地震剖面"串珠"发育情况统计认为,该区岩溶层组类型控制了缝洞型储层的发育。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恰尔巴克组与一间房组分布及意义
蔡习尧, 马宇驰, 陈跃, 钱一雄, 尤东华
2015, 37(5): 591-598. doi: 10.11781/sysydz201505591
摘要(1108) PDF(1004)
摘要: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共有10口探井钻遇了上奥陶统恰尔巴克组及中奥陶统一间房组,分属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恰尔巴克组/一间房组/鹰山组与却尔却克组/恰尔巴克组/一间房组/鹰山组2种不同的地层层序。恰尔巴克组为紫红、褐、灰色泥晶灰岩、泥灰岩及灰质泥岩,厚度17~25 m,属于斜坡相沉积,底部产Pygodus anserinus化石带。一间房组为灰色泥晶砂屑灰岩、颗粒灰岩及生屑灰岩,厚度80~120 m,属开阔台地—台地边缘相沉积,顶部产Pygodus serrus化石带。恰尔巴克组与一间房组分布在隆起边缘的低洼部位及隆起往坳陷的过渡区,在隆起的主体上分别为沉积缺失与剥蚀缺失。中央隆起区奥陶系分为隆起区、过渡区(A、B)与坳陷区,过渡区的西边界至少西推了100 km,中晚奥陶世区内为开阔台地—台缘—斜坡相沉积,不发育"萨尔干组"型的烃源岩,过渡区具备2套良好的储盖组合,为有利的油气勘探区。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缝洞分隔性研究
荣元帅, 胡文革, 蒲万芬, 巫波, 刘遥, 鲁新便, 李新华
2015, 37(5): 599-605. doi: 10.11781/sysydz201505599
摘要(1145) PDF(1035)
摘要:
针对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主体区剩余缝洞水淹程度高、油水关系复杂、加密部署风险大的问题,结合油藏生产实际,提出了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分隔缝洞体的概念,形成了基于油藏地质背景的缝洞分隔性研究的技术思路和方法,总结出 "三大类七亚类"的缝洞分隔模式:河道(管道)分隔型(支流河道分隔型、充填分隔型、U型管分隔型)、断裂分隔型(内幕断裂分隔型、交错断裂分隔型、平行断裂分隔型)和岩溶沟谷分隔型。以基于油藏地质背景的缝洞分隔性研究为基础的老区加密部署效果良好,投产新井产能明显提高,突破了井位部署大于500 m井距的限制,较大程度上增加了可开发缝洞体潜力,降低了加密调整水淹风险。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苏家屯地区页岩气储层特征及含气性评价
宋振响, 李忠博, 张玺, 周卓明, 杨昊
2015, 37(5): 606-613. doi: 10.11781/sysydz201505606
摘要(1266) PDF(966)
摘要:
页岩油气资源评价过程中除需对页岩作为烃源岩的特征进行评价外,更重要的是对其储层特征进行评价,尤其是可压裂性和含气性评价,直接涉及到资源的可动性。基于松辽盆地梨树断陷苏家屯地区苏2井营一段泥页岩系统取心和分析测试结果,开展了泥页岩生烃潜力评价、可压裂性及含气性评价。结果显示该区营一段泥页岩具备较好的页岩气生成条件。泥页岩脆性矿物含量高、杨氏模量高、泊松比低,压裂条件有利;孔隙度和渗透率普遍较低,但发育大量的天然裂缝和微裂缝,且压裂过程中容易产生形态较为单一的垂直裂缝,镜下还见到大量的微—纳米孔隙,主要以微孔和中孔为主,为页岩气提供了有利的运移通道和储集空间。该区多口探井在钻、测、录井的过程中均在营一段见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并试获了高产气流,现场解吸显示泥页岩平均含气量达2.5 m3/t,显示出良好的资源规模及勘探开发前景。
南大西洋被动陆缘盆地盐岩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陶崇智, 殷进垠, 陆红梅, 王一帆, 刘君兰, 牛新杰
2015, 37(5): 614-618. doi: 10.11781/sysydz201505614
摘要(1021) PDF(947)
摘要:
南大西洋两岸被动陆缘盆地经历了相似的构造演化历史,在早白垩世阿普特期发育了区域性分布的盐岩。在对南大西洋中段两岸6个主要含盐盆地的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及油气成藏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各盆地盐构造样式的地震剖面解析,将盐盆划分为伸展区、过渡区和挤压区3个盐构造带。巴西大陆边缘盆地发育的盐下烃源岩现今仍处于生油窗内,而西非盐上烃源岩的成熟速率高于盐下烃源岩,主要由于盐岩具有较高的热导率,能抑制盐下烃源岩的生烃,促进盐上烃源岩热成熟。盐流动产生多种样式的盐构造,为盐上油气聚集提供了构造圈闭条件。盐相关圈闭是盐上重要的圈闭类型,富集的油气储量占南大西洋被动陆缘盆地盐上油气总可采储量的84.8%。伸展区发育的盐窗作为输导通道,控制油气主要于盐上层系成藏。同时盐岩作为厚层的区域盖层控制了过渡区到挤压区的盐下油气成藏。
致密油资源富集区与“甜点区”分布关系研究——以美国威利斯顿盆地为例
张新顺, 王红军, 马锋, 孙相灿, 宋志慧
2015, 37(5): 619-626. doi: 10.11781/sysydz201505619
摘要(1236) PDF(1134)
摘要:
通过对美国致密油成熟探区,威利斯顿盆地巴肯组致密油详细解剖研究,分析致密油资源富集区与甜点区的分布关系。基于948口钻测井数据,绘制多参数地质平面图,利用成因法、体积法和递减曲线法分别对盆地的致密油资源丰度进行评价,对比不同方法下资源丰度的差异,并结合地质参数平面图分析致密油甜点区的分布特征与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威利斯顿盆地巴肯组优质烃源岩是致密油形成的先决条件;成因法和体积法评价的资源富集区与致密油甜点区分布差异较大,不能直接单独应用于甜点的预测;邻近资源富集区的过渡区,同时具备靠近生烃中心、具有地层超压、较高气油比、有一定构造幅度等多个相对有利的因素,是致密油甜点发育区;在构造上,这些过渡区往往发育在盆地斜坡区或靠近背斜等正向构造的翼部。
油气地球化学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天然气及原油地化特征分析
曹倩, 徐旭辉, 曾广东, 周小进, 江平, 王岭
2015, 37(5): 627-632. doi: 10.11781/sysydz201505627
摘要(1362) PDF(893)
摘要:
对西湖凹陷天然气组分、轻烃、碳同位素等特征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结果表明天然气类型以煤型气与油型气的混源气为主且偏煤型气,其演化成熟度较高,属于Ⅱ型偏煤型母质成熟—过熟阶段的产物,主要来源为平湖组及其下部的烃源岩。通过对原油的物性、饱和烃、碳同位素、轻烃等特征的研究表明,西湖凹陷原油可分为轻质原油与凝析油2种类型。这2种类型原油物性一致,母质来源均有煤的贡献,形成于弱还原的淡水湖沼环境;原油可以分为成熟(Ro<1.0%)和高熟—过熟(Ro=1.3%~2.0%)2种类型。
川西新场地区须二段天然气成因类型和来源
白帆, 吴小奇, 曾华盛, 袁晓宇
2015, 37(5): 633-640. doi: 10.11781/sysydz201505633
摘要(960) PDF(1001)
摘要:
须二段是四川盆地陆相天然气勘探的重要层系之一。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新场地区须二段天然气干燥系数普遍高于0.95,为典型干气;δ13C1δ13C2值分别为-34.5‰~-30.3‰和-29.1‰~-23.4‰,δD1值介于-168‰~-157‰之间,烷烃气碳、氢同位素系列主体表现出典型正序特征,部分样品发生了乙、丙烷碳同位素的部分倒转。新场须二段天然气为混合成因,重烃气表现出以原油裂解气为主并混有部分煤型气的特征,而甲烷则主要表现出煤型气的特点。气源对比研究表明,新场须二段天然气主要来自马鞍塘组—小塘子组烃源岩,须二段自身烃源岩也有一定的贡献。
二连盆地优质烃源岩发育特征及成藏贡献
王建, 王权, 钟雪梅, 董雄英, 马学峰, 隋丽敏
2015, 37(5): 641-647. doi: 10.11781/sysydz201505641
摘要(1076) PDF(853)
摘要:
二连盆地由众多小凹陷组成,物源多、相变快且热演化程度较低,是否发育优质烃源岩决定了油气藏的勘探方向。通过建立残余有机碳含量与氢指数相关关系,以及不同沉积环境下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发现浅湖与较深湖等稳定沉积区优质烃源岩发育,河流与滨浅湖等不稳定沉积区主要发育中—差烃源岩;利用残余有机碳对不同沉积相带烃源岩级别进行划分,稳定沉积区可划分出优质[w(TOC)>2%]、中等[1%<w(TOC)<2%]与差[w(TOC)<1%]烃源岩,不稳定沉积区可划分为中等[w(TOC)>1%]与差[w(TOC)<1%]烃源岩。同时,依据测井计算残余有机碳的方法划分出了各凹陷不同级别烃源岩的厚度及分布。优质烃源岩与油气藏有较好的亲缘关系,且资源贡献率大,占烃源岩总体积20%以上的优质烃源岩资源贡献率超过了70%,其分布区是寻找规模储量的有利区域。
方法·技术
湖相页岩液态烃对页岩吸附气实验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页岩为例
刘国恒, 黄志龙, 姜振学, 陈践发, 陈斐然, 邢金艳
2015, 37(5): 648-653. doi: 10.11781/sysydz201505648
摘要(1192) PDF(1222)
摘要:
通过全岩和黏土矿物X-衍射、索氏抽提、离子抛光、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等温吸附等实验分析,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湖相页岩储层中的液态烃对吸附气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延长组湖相页岩储层正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有机质演化程度相对较低,不足以形成大量的有机质孔隙,却足以形成大量的液态烃,液态烃占据了页岩中直径约4 nm左右的孔隙。由于氮气不溶于液态烃,而甲烷易溶解于液态烃,使得抽提前后样品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得到的比表面积和吸附量变化大,但抽提前后样品等温吸附实验测得的甲烷"吸附"量变化不大,这表明等温吸附实验中有一部分甲烷以溶解态赋存于页岩样品中。因此在用等温吸附实验研究低成熟度页岩吸附气含量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液态烃的影响。
微观剩余油核磁共振二维谱测试技术
王军, 孟小海, 王为民, 刘乃贵
2015, 37(5): 654-659. doi: 10.11781/sysydz201505654
摘要(1143) PDF(1012)
摘要:
多孔介质中油水的有效区分是目前微观剩余油研究中的一个难题。利用核磁共振T2谱可以准确测定多孔介质中流体饱和度的特点,通过引进扩散系数这一参数,将先进的核磁共振二维谱技术应用于微观剩余油赋存状态研究中,解决了油水定量区分的问题。同时,通过提升设备技术指标、优化计算方法、建立受激回波双极脉冲梯度法等方式,解决了高黏油测量中短弛豫组分缺失的问题,使得该技术可以充分满足剩余油微观赋存状态研究需求,为实现微观剩余油的定量表征提供了一种新的实验技术。
页岩—气体吸附特性曲线应用研究
鲍云杰, 周永炳
2015, 37(5): 660-664. doi: 10.11781/sysydz201505660
摘要(991) PDF(1297)
摘要:
页岩对气体的吸附能力评价是页岩气研究的基础工作,兰氏体积数据是评价页岩气体吸附能力的重要参数,但局限于兰氏体积的应用研究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现有数据的信息挖掘和应用还有较大的空间。页岩与气体构成的吸附体系,对气体的吸附能力、特性可以利用吸附势理论进行分析和描述。实验数据分析表明,页岩与不同气体构成不同的吸附体系,具有不同的吸附特性曲线,吸附特性曲线基本不受温度影响,可以用于等温吸附曲线的预测。以川东南五峰—龙马溪组优质页岩为例,进行了地层条件下页岩气体吸附能力的预测。预测结果显示,页岩样品地层条件下的吸附气量与兰氏体积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温度和压力对页岩气体吸附能力的影响和控制作用,暗示地层条件下页岩吸附气量预测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基于PRMS准则的煤层气资源/储量划分与评估
法贵方, 衣艳静, 刘娅昭, 原瑞娥, 王忠生
2015, 37(5): 665-670. doi: 10.11781/sysydz201505665
摘要(1538) PDF(1415)
摘要:
介绍了基于国际通用准则"石油资源管理系统"(PRMS)的各级煤层气资源/储量的定义及分类要求,从资产所有权、政府监管与项目审批条件、井控程度、测试程度、基础设施和销售市场、开发与生产时间以及经济参数这7个方面详细分析煤层气各级储量的划分依据。结合煤层气地质条件和工程条件、现行经济条件、操作条件以及政府相关政策等,初步制定了煤层气3P储量和条件储量的确定原则并进行实例分析,为合理评估煤层气储量提供重要参考。
综合信息
《石油实验地质》入编2014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韩彧
2015, 37(5): 671-671.
摘要(593) PDF(969)
摘要:
《石油实验地质》荣获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报刊评选一等奖
徐文明
2015, 37(5): 672-672.
摘要(532) PDF(1045)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