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8年  第40卷  第2期

目次
目录
2018, 40(2): .
摘要(358) PDF(206)
摘要:
盆地·油藏
鄂尔多斯盆地长7页岩油与北美地区典型页岩油地质特征对比
高辉, 何梦卿, 赵鹏云, 窦亮彬, 王琛
2018, 40(2): 133-140. doi: 10.11781/sysydz201802133
摘要(1872) PDF(543)
摘要: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长7页岩油勘探开发潜力,基于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镜氩离子抛光、高压压汞、气体等温吸附等测试结果,与北美地区典型页岩油从地质背景、烃源岩特征、矿物组分和储集空间类型4个方面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长7页岩油与北美地区典型页岩油处于稳定的沉积环境中,有利于页岩油成藏。长7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与北美相似,TOC含量达到2%~18%,甚至高于鹰滩组页岩油,生油潜力大。长7页岩油脆性矿物总量达到69.73%,仅比北美页岩油低1.27%,可压性强。长7页岩油较北美典型页岩油而言,物性较差,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为0.5%~2.1%和(0.000 4~0.03)×10-3 μm2。北美典型页岩油微裂缝和有机质孔发育良好,而长7页岩油有机质孔多呈孤立状分布,储集空间以粒间孔、粒内孔和微裂缝为主。可见,长7页岩油与北美地区典型页岩油成藏规律及矿物组分相似,但长7页岩油物性差,储集空间细小,因此在具有较大资源潜力的同时亦具有较高的开发难度。
三塘湖盆地牛圈湖油田低孔特低渗储集层特征及形成机理
文静, 杨明, 齐韦林, 姚孟多, 侯全政
2018, 40(2): 141-148. doi: 10.11781/sysydz201802141
摘要(1444) PDF(164)
摘要:
三塘湖盆地牛圈湖油田西山窑组储集层埋深浅(小于2 000 m),储集层类型却属于低孔特低渗型。为揭示其储集层特征及形成机理,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常规高压压汞实验和电镜扫描等技术,结合区域构造资料分析,进行了储集层特征及低孔特低渗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西山窑组储集层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储集空间类型有原生粒间孔、溶蚀孔及裂缝。沉积、成岩和构造三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了储集层低孔特低渗;西山窑组早期因为含煤地层的酸性环境导致碳酸盐胶结弱,颗粒间缺少支撑而发生较强烈的快速压实,同时沉积作用又从粒径大小和填隙物含量上控制着储集层原始物性特征,成岩过程中发生的压实作用致使减孔率达到18%,酸性环境还导致高岭石的大量形成、石英次生加大边的发育及晚期的含铁质碳酸盐胶结的发育,胶结减孔率为5%左右;构造应力形成的裂缝为后期溶蚀作用的发生提供了一定通道,但岩石已在早期压实作用下基本固结致密,且煤层厚度较薄、酸性流体含量不足,难以在小体积粒间大规模流动,溶解强度不大,导致对渗透率贡献很大的粗喉道较少,形成了低孔特低渗储集层。
斜滑断层的成因及其沉积响应——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为例
李理, 赵利, 董大伟
2018, 40(2): 149-158. doi: 10.11781/sysydz201802149
摘要(1295) PDF(237)
摘要:
斜滑断层是一种重要的构造变形,断层的斜向滑动导致盆地发生斜向裂陷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盆地内的沉积体系。在系统分析斜滑断层的变形机制的基础上,将斜滑断层的成因分为4类,即:同期纯剪切、简单剪切和一般剪切,以及由斜向伸展/挤压导致的多期纯剪应变。通过对济阳坳陷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及其内断层的平面、剖面解析以及运动学参数计算,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得出济阳坳陷中生代以来斜滑断层的活动特征。印支期受区域挤压应力场作用断层为逆斜滑活动,燕山期受区域简单剪切作用为正斜滑活动,喜马拉雅期受区域伸展应力场作用主要是正斜滑活动;同时,还包括一般剪切作用下的正斜滑活动及由于应力场转换产生的继承性斜向伸展。斜滑断层的活动控制着盆地边缘扇体的横向迁移和叠置、碎屑体系的推进和展布,空间上解析了由沉积体横向叠置产生的沉积叠瓦、斜歪背斜等地质现象。利用沉积体展布来判断斜滑断层旋向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假象,需要结合断层的次级构造或区域构造演化史进行判断。
济阳坳陷渤南洼陷沙河街组二段多源供烃成藏模式
张鹏, 张金功, 张亮, 袁义东, 郝杰, 杨燕
2018, 40(2): 159-167. doi: 10.11781/sysydz201802159
摘要(1109) PDF(207)
摘要:
济阳坳陷渤南洼陷沙河街组二段具有顶底多源供烃的成藏特征。针对多源供烃油气成藏模式认识不清以及沙二段整体研究程度较低等问题,依据钻井、测井、地震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其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渤南洼陷沙二段油气成藏由沙四上亚段、沙三段和沙一段3套烃源岩提供油源,沙二段底部扇体及碳酸盐岩沉积与顶部泥岩构成了有利的储盖组合,断层和不整合面组成了立体输导体系;断裂体系和不整合对油气运移和聚集具有重要影响,储集层物性控制油气富集程度;据成藏期和油源不同,渤南洼陷沙二段油气成藏可分为"中期成藏、双源供烃"和"晚期成藏、三源供烃"2种模式;2种成藏模式下多形成由单源油和混源油组成的岩性圈闭、构造圈闭以及构造岩性复合圈闭油藏;自下而上、自洼陷中心向边缘,油气藏的形成时间由早到晚差异聚集。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花港组储层孔隙演化与油气充注关系
刘勇, 徐国盛, 曾兵, 徐昉昊, 张武, 高耀, 袁海锋
2018, 40(2): 168-176. doi: 10.11781/sysydz201802168
摘要(1065) PDF(418)
摘要:
采用岩石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电子探针、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测试技术,在储层基本特征分析基础之上,结合埋藏史、热演化史,利用孔隙恢复定量计算方法,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中北部渐新统花港组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演化进行系统恢复,并探讨了孔隙演化与油气充注关系。研究表明,花港组储层孔隙演化主要经历了早成岩B期末的14.28%,中成岩A期末的10.35%,中成岩B期的8.75%。伴随储层成岩-孔隙演化,花港组储层先后接受了3期油气充注。第一、二期(19~17 Ma和17~9 Ma)油气充注发生于储层尚未致密的中成岩A期末以前,尽管其成藏意义不大,但充注带入的有机酸性流体却对储层物性改善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为后续油气充注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三期(7~0 Ma)大规模油气充注发生于储层逐渐致密化的中成岩A期末-中成岩B期,主要充注对象为埋深较浅且尚未完全致密化的花港组H3小层。因此,H3小层是现今花港组在总体致密化背景下相对最为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
鄂西仙女山断裂构造演化及其对长阳背斜圈闭性的影响
邓铭哲, 何登发, 张煜颖
2018, 40(2): 177-184. doi: 10.11781/sysydz201802177
摘要(1282) PDF(256)
摘要:
位于中扬子地区的湘鄂西褶皱带是我国南方油气勘探的重点接替区域,仙女山断裂位于湘鄂西褶皱带东北部,与褶皱带内长阳背斜成交切关系,是影响长阳背斜油气圈闭性的重要构造。受限于深部资料的缺乏,仙女山断裂的几何形态和演化历史始终未能得到准确刻画,其构造演化对油气有利保存构造的影响也尚未得到分析。通过解释仙女山断裂中部最新的地震剖面,在结合浅表地质分析的基础上,刻画了仙女山断裂的拟三维形态,分析了仙女山断裂的形成过程,并结合区域地质演化与油气成藏过程,分析了断裂形成、演化过程中对长阳背斜油气保存单元的影响,认为:(1)仙女山断裂带是一条北段西倾,中段、南段东倾的断裂带;(2)仙女山断裂带形成于晚侏罗世湘鄂西褶皱带向北递进变形的过程中,经历了晚白垩世的伸展作用和古近纪末期的挤压逆冲作用形成现今的形态;(3)仙女山断裂晚侏罗世的走滑活动有利于长阳背斜内部油气的运移,晚白垩世伸展活动则破坏了长阳背斜的构造圈闭条件,是该区油气散失的主要原因。湘鄂西地区发生过类似断裂活动的地区,其油气勘探潜力可能均受到了不利影响。
黔北绥阳地区五峰—龙马溪组富有机质泥岩特征及意义
康建威, 闫剑飞, 余谦, 田景春, 门玉澎, 孙媛媛
2018, 40(2): 185-192. doi: 10.11781/sysydz201802185
摘要(1167) PDF(176)
摘要:
黔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富有机质泥岩由黔北隆起向南厚度逐渐增大,沉积相分别由潮坪、浅水陆棚、深水陆棚组成。黔北绥阳地区枧坝剖面黑色泥岩厚度达33.1 m,沉积序列与黔北其他剖面具有一致性,但是与周边剖面相比其厚度明显增大,表明该区发育棚内洼地深水陆棚相沉积。枧坝剖面五峰-龙马溪组泥岩段有机碳含量在0.53%~6.04%之间,平均3.05%,热解峰温一般大于500℃,镜质体反射率处于1.93%~2.19%之间,平均为2.07%,热演化程度总体处于过成熟阶段;其脆性矿物平均含量70.5%,黏土矿物平均含量29.5%,具有高含脆性矿物特征。黔北绥阳地区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基本地质条件。
油气地球化学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成因及来源
倪春华, 刘光祥, 朱建辉, 吴小奇, 包建平
2018, 40(2): 193-199. doi: 10.11781/sysydz201802193
摘要(1079) PDF(211)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化学组成、稳定碳氢同位素等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天然气以烃类气体为主,干燥系数介于0.80~0.94,表现为湿气特征;δ13C1δ13C2值分别为-36.2‰~-31.7‰和-27.8‰~-23.3‰,δDCH4值为-199‰~-172‰,烷烃气碳、氢同位素总体呈现正序特征,属于有机成因气。天然气成因鉴别和气-源对比表明,该区上古生界天然气主体属于煤成气,来自太原组-山西组煤系烃源岩,但泊尔江海子断裂南北两侧天然气的来源存在差异性,南侧十里加汗区带天然气来自原地的太原组-山西组高成熟烃源岩;而北侧什股壕区带天然气则主要由断裂以南十里加汗等地区运移而来,且后期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而发生逸散。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7油页岩时空分布及控制因素——来自沉积环境和沉积速率的制约
陈宇航, 朱增伍, 王喆, 黄薇, 李长春, 杨治国, 许锋, 李卫波
2018, 40(2): 200-209. doi: 10.11781/sysydz201802200
摘要(1438) PDF(311)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长7段油页岩资源丰富。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油页岩特征及形成环境描述上,对油页岩富集规律及控制因素的不明确,制约了油页岩选矿及开发。在综合分析露头、岩心和古生物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并确定长7油页岩的沉积环境。结合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从沉积相、有机质来源及沉积速率等方面分析油页岩时空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长7段油页岩形成于三角洲-湖泊环境中,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油页岩有机质为湖泊低等生物和陆源高等植物混源,陆源有机质通过重力流输送到深湖中。沉积相和微量元素Th/U分析表明,湖侵域时期(长73)湖泊扩张,水深加大,可容纳空间增大和还原环境为有机质富集及油页岩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湖侵晚期,水深过大,陆源有机质供给不足,且有机质易降解,同时由于烃类向浊积岩夹层运移,导致油页岩含油率降低。稀土元素(La/Yb)N分析表明沉积环境和沉积速率控制了油页岩的分布:在靠近三角洲-浊积扇前缘的深湖区,沉积速率适中,距物源较近,有利于有机质输入和保存,为油页岩形成的理想场所;在三角洲-浊积扇沉积区,水体较浅,水动力较强,沉积速率过高,有机质易被稀释;在远离三角洲-浊积扇的深湖区,距物源较远,沉积速率较低,陆源有机质输入不足且易降解。
川东北旺苍地区栖霞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张运周, 徐胜林, 陈洪德, 林良彪, 董翼昕, 余瑜, 张瑶
2018, 40(2): 210-217. doi: 10.11781/sysydz201802210
摘要(1362) PDF(405)
摘要:
为研究川东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沉积期古环境,对川东北旺苍地区鹿渡坝剖面进行了野外露头观察,开展了室内镜下薄片鉴定与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栖霞组19件样品δ13C和δ18O呈现离散型,不具有线性关系,且均满足δ18O > -6‰,Mn/Sr ≤ 0.6、Fe/Sr < 3、MgO/CaO < 0.125,可作为古环境分析的可靠对象。陆源元素Al2O3和TiO2含量低,且呈强烈正相关,ΣREE与Σ(Al2O3+TiO2)有较强烈的正相关,结合其他相关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V/(V+Ni)和U/Th的相关性等)表明,栖霞组形成于缺氧-贫氧环境;Sr/Ba介于21.9~261.9之间,说明海平面相对较高,故陆源物质含量稀少,且沉积时期陆源碎屑物受古水深的控制;碳、氧同位素揭示古海洋温度介于17.62~28.43℃,古盐度介于129.07~135.21,MgO/CaO比值介于0.007~0.029,揭示沉积古环境主体为相对温暖的热带潮湿气候,水深在小范围内呈震荡式变化,经历过2次海侵-海退旋回。
渤海海域曹妃甸A构造带混积岩储层白云岩化成因机理分析
赵珂, 宋章强, 杜学斌, 叶茂松, 解习农, 徐伟
2018, 40(2): 218-225. doi: 10.11781/sysydz201802218
摘要(1690) PDF(268)
摘要:
渤海海域曹妃甸A构造带混积岩储层主要是以生物成因碳酸盐组分为主的混积岩,多发生白云岩化。目前对该区白云岩化的成因机理研究不够,限制了对白云岩储层沉积和成岩过程的理解。通过对岩心与薄片的精细观察及描述,结合多项地球化学测试手段,对该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一、二段混积岩储层中白云岩化特征及成因机理进行研究,共识别出4种主要白云岩类型:泥晶白云岩、含生屑泥晶白云岩、生物碎屑白云岩和含砂屑生物碎屑白云岩。进一步分析发现,白云岩中碳、氧同位素均发生负偏,呈正相关关系,且氧同位素分布分散,变化大;微观照片显示只有生物碎屑及其环边胶结物发生了白云岩化,后期发育的连晶胶结和碎屑内部充填物没有被白云岩化。Mn/Fe、Sr/Ba等元素指标指示,研究区湖平面发生多次变动,导致构造带暴露遭受淡水淋滤。综合分析认为,混合水白云岩化为该区白云岩的主要成因。
黔南坳陷下石炭统摆佐组暗色页岩热演化与生烃史研究
宋颖睿, 侯宇光, 刘宇坤, 何生, 范志伟, 梁雅琪
2018, 40(2): 226-232. doi: 10.11781/sysydz201802226
摘要(1112) PDF(153)
摘要:
为了对黔南坳陷下石炭统摆佐组暗色页岩的生烃能力进行评估,利用油气地质、地球化学资料分析以及含油气系统模拟技术等方法,对其热演化-成熟历史和生烃演化的过程进行了重建。研究表明:摆佐组页岩具有较高的有机质丰度和较低的生烃潜量,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2型,已经达到高-过成熟阶段;摆佐组页岩从中石炭世(约312 Ma)开始进入生烃门限,在早三叠世(约238 Ma)进入过成熟阶段,在早侏罗世(约196 Ma)达到最大埋深9 000 m,最高温度约为200℃;摆佐组页岩分别在二叠纪中期(291~270 Ma)和三叠纪后期(262~208 Ma)达到生油和生气高峰;高演化背景下的油裂解气过程,可为摆佐组页岩气的富集提供充足的甲烷气和存储空间,然而196 Ma以来的构造抬升剥蚀对页岩气的保存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微生物结构对微生物白云岩孔隙特征的影响——以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肖尔布拉克组为例
余浩元, 蔡春芳, 郑剑锋, 黄理力, 袁文芳
2018, 40(2): 233-243. doi: 10.11781/sysydz201802233
摘要(1389) PDF(171)
摘要:
微生物结构是微生物白云岩区别于常规碳酸盐岩的重要特征,研究微生物结构与孔隙特征的关系是研究微生物白云岩储层成因和分布的关键。以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柯坪地区典型野外剖面肖尔布拉克组为例,选取凝块石白云岩、泡沫绵层石白云岩、叠层石白云岩及泥粉晶白云岩样品,通过实验测试表征其物性特征和孔隙结构特征,并与相应的微生物结构相关联,以分析微生物结构对孔隙特征的影响。根据成岩改造强度和性质的不同将样品分为3组,对比其孔隙特征来分析成岩作用的改造。结果显示,微生物结构与孔隙特征关系密切,沉积作用通过控制微生物结构来控制微生物白云岩的孔隙特征,而成岩作用则主要在沉积作用的基础上进行叠加改造,并受微生物结构的制约。
方法·技术
细粒沉积物中不同级次高频层序划分及其地质意义——以东营凹陷沙三下—沙四上亚段泥页岩为例
杜学斌, 陆永潮, 刘惠民, 刘辉, 王勇, 熊仕鹏, 郭来源, 刘占红, 彭丽
2018, 40(2): 244-252. doi: 10.11781/sysydz201802244
摘要(1340) PDF(173)
摘要:
泥页岩地层中层序划分是目前基础研究中的难点与热点之一。在充分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多种敏感性指标、依托GR曲线,借助改进后的T-R旋回理论指导,开展泥页岩层段四-五级层序地层划分的方案;同时,提出在连续测试数据支持下,借助天文旋回理论,利用偏心率、斜率、岁差等天文参数,建立泥页岩层段的天文标尺,从而建立六-七级层序单元。在此基础上,借助天文标尺,将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A井沙四纯上段划分出4个沉积过程,并将各个沉积过程进行定量化计算。利用上述系列方法,将东营凹陷沙三下-沙四上泥岩段划分为8个四级层序,31个五级层序,并通过对沉积过程的定量分析,认为沙四上段第二个准层序组沉积期最有利于生物发育。
沉积相耦合岩石物理类型的孔隙型碳酸盐岩油藏建模方法
王鸣川, 段太忠, 杜秀娟, 廉培庆, 李艳华, 张文彪
2018, 40(2): 253-259. doi: 10.11781/sysydz201802253
摘要(1152) PDF(129)
摘要:
定量表征孔渗和饱和度的三维空间分布是孔隙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的技术难题。为建立可靠的孔隙型碳酸盐岩油藏地质模型,以扎格罗斯盆地F油藏为原型,研究并提出了沉积相耦合岩石物理类型的建模方法。该方法在地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井-震联合建立沉积相模型;再以沉积相控制建立孔隙度和岩石物理类型三维分布模型;然后基于岩石物理类型控制下的孔渗关系数学模型和饱和度数学模型,采用确定性建模方法,建立渗透率和饱和度三维分布模型。模型检验表明,该方法建立的地质模型可靠,为F油藏的有效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地质基础,可为该类油藏的地质建模提供指导。
基于米兰科维奇天文旋回恢复地层剥蚀厚度——以松辽盆地X油田青山口组为例
赵军, 曹强, 付宪弟, 张飞飞, 秦国英, 闫文雯
2018, 40(2): 260-267. doi: 10.11781/sysydz201802260
摘要(1146) PDF(347)
摘要:
基于米兰科维奇天文旋回理论分析松辽盆地X油田青山口组剥蚀厚度,频谱分析和小波变换揭示出青山口组存在米兰科维奇天文旋回,可检测出100 ka偏心率、40 ka斜率和20 ka岁差3个周期。研究区的42口探井滤波结果显示,100 ka偏心率周期数量在35~43之间,说明地层存在剥蚀现象。研究表明,X油田青山口组剥蚀量在0~98 m之间,自东北向西南,其剥蚀厚度逐渐减薄,在西南出现大面积分布的未剥蚀区;青山口组在沉积过程中或沉积末期,X油田局部区域出现构造抬升并遭受剥蚀。
一种生长断层封闭性定量研究方法——以辽河坳陷辽中凹陷JX1-1油田为例
谭丽娟, 解宏泽, 张辉, 赵举举, 郭优优
2018, 40(2): 268-273. doi: 10.11781/sysydz201802268
摘要(1119) PDF(127)
摘要:
通过对生长断层封闭性的封闭机理和影响因素分析和研究,以断层体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断层封闭综合指数(Fci)的概念,用断面正压力、断层带泥质含量,断层带碎屑物成岩胶结作用三大影响因素量化乘积表示。以辽中凹陷JX1-1油田作为研究实例,建立了该区断层的封闭性评价标准,断层封闭综合指数60作为临界值,高于该值断层具有较好的封闭性,低于该值断层难以封闭住油气,并分析了经过该区的主要断层——辽中一号主干断裂的控藏作用。
分层抽样方法在岩心柱取样中的应用
吕洲, 王玉普, 李莉, 吉伟平, 侯秀林, 刘达望, 葛政廷, 李扬
2018, 40(2): 274-279. doi: 10.11781/sysydz201802274
摘要(1162) PDF(313)
摘要:
通过储层岩心实验得到的数据是地质研究、测井解释和油气藏工程计算的基础。岩心柱样品的选择是储层岩心实验的第一步,其取样精度对实验结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岩心柱样品取样数量受限的情况下,传统的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难以满足测量精度的要求。针对传统抽样方法的局限性,阐述了分层抽样方法的原理,并探讨了分层抽样参数的选取标准。在实测数据的基础上,使用Visual Basic语言编程实现蒙特卡洛算法,对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的测量精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相同抽样数量的前提下,分层抽样的数据精度明显优于简单随机抽样。因此,根据不同岩心实验的要求,提出了基于分层抽样的岩心柱样品的选择方法。该方法可以预估取样精度,并据此设计合理的样品数量,当实验样品数量受限时,可以有效地提升取样精度。
运用高压压汞及扫描电镜多尺度表征致密砂岩储层微纳米级孔喉特征——以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义176区块沙四段致密砂岩储层为例
严强, 张云峰, 付航, 姜美玲, 王军, 隋淑玲, 付晗, 郝芮, 郭明翰
2018, 40(2): 280-287. doi: 10.11781/sysydz201802280
摘要(1543) PDF(196)
摘要:
选取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义176区块沙河街组四段32块致密砂岩样品进行高压压汞、覆压孔渗等实验,结合环境扫描电镜的镜下特征,探讨致密砂岩储层的微观孔喉结构特征及其渗透性,特别是流体在纳米级及微米级喉道的渗流特征。实验表明:研究区的排替压力分布范围大,结合孔喉的分布情况和渗透率的相对大小,将该区的储层分成4大类6亚类;dv/d(logd)能够准确形象地反映各级孔喉分布情况,结合环境扫描电镜对孔喉相对大小的识别结果,将研究区的孔喉体系分为纳米级、微纳米级、纳微米级及微米级等4类,将喉道分为纳米级喉道和微米级喉道;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纳米级喉道控制着渗透率,而微米级喉道更多贡献于孔隙度;高压压汞在研究致密储层的孔喉特征时,不仅能够表征常规孔喉的结构特征,同时也能反映微纳米级孔喉的大小及流体在其中的渗流特征,对进一步精细评价储层具有良好效果。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长8层段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充注下限
邓亚仁, 任战利, 马文强, 陈西泮, 杨桂林, 南卡俄吾
2018, 40(2): 288-294. doi: 10.11781/sysydz201802288
摘要(1321) PDF(262)
摘要:
石油充注下限是致密油成藏研究的基础。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长8层段致密砂岩储层微观结构十分复杂,储层微观结构是影响石油充注的关键。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和CT方法定量研究致密砂岩储层孔隙-喉道特征;采用力学方法、录井分析法以及有效孔喉法综合分析致密储层充注物性下限与充注孔喉下限。研究结果表明,致密储层孔隙大小以纳米和亚微米级为主,孔隙平均半径为1.2 μm,喉道平均半径为0.1 μm,属于细孔-微细喉储层。经计算,长8致密砂岩储层孔隙度充注下限为4.5%,渗透率充注下限为0.04×10-3 μm2,源储界面储层孔喉充注直径下限为15.77 nm,储层内部孔喉充注直径下限为24 nm。综合分析认为油气能充注纳米级孔,根据压实及胶结程度由弱至强,最终石油分别以油珠状、喉道状和薄膜式赋存。
油气化探异常双因素评价方法——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临南—钱官屯地区为例
杨俊, 沈忠民, 王国建, 宁丽荣
2018, 40(2): 295-302. doi: 10.11781/sysydz201802295
摘要(1046) PDF(117)
摘要:
以往对化探异常的评价往往仅侧重化探指标,较少考虑地质因素,因此评价结果缺乏地质条件支撑。以济阳坳陷临南-钱官屯地区为例,采用趋势面法对有效指标酸解烃甲烷、顶空气甲烷、游离气甲烷和物理吸附气甲烷进行单指标异常提取,再采用叠合法圈定综合异常。评价综合异常时既从化探指标角度进行评价,又结合研究区地质特征进行地质评价,化探评价与地质评价相结合形成异常评价交会图。评价结果与勘探实际吻合程度较高,表明建立的化探-地质双因素油气化探异常综合评价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该评价方法可实现对化探综合异常的全面评价,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综合信息
中国石化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实验地质技术之气体微小流量测定技术
2018, 40(2): 303-303.
摘要(603) PDF(97)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