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4年  第6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中国东部含油气盆地隐蔽圈闭的地震反射特征及其勘探技术
袁秉衡, 林梁
1984, 6(1): 1-8. doi: 10.11781/sysydz198401001
摘要(548) PDF(256)
摘要:
随着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我国东部各含油气盆地的地震勘探,已逐渐摆脱了单纯以几何形态编制构造闯、寻找构造圈闭的做法,开始进入了应用各种地震讯息,全面研究构造、沉积和油气资源预测的阶段。在综合应用地震反射结构、振幅、频率、相位、速度、反射系数等讯息,解释沉积相,研究储集层和隐蔽圈闭等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塔里木地台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岩相古地理概貌
雍天寿
1984, 6(1): 9-17. doi: 10.11781/sysydz198401009
摘要(582) PDF(370)
摘要:
塔里木地台在晚白垩世大体上可分为东塔里木沉积区、柯坪—巴楚陆源剥蚀区和西塔里木沉积区。早第三纪基本上保持了这一总的古地理格局(图1、图2)。
关于碳酸盐岩滑动流及其沉积特征的探讨
王一刚
1984, 6(1): 18-23. doi: 10.11781/sysydz198401018
摘要(589) PDF(336)
摘要:
黔南桂西早三叠世斜坡相沉积物中,各种类型的碳酸盐岩重力流沉积物非常发育。其中常常见到与颗粒流、泥石流沉积物的结构、构造迥然不同的粗碎屑重力流沉积物。这类沉积物灰泥基质含量极少,砾石含量高,分选极差,具有明显的颗粒长轴定向组构和一系列滑动沉积标志。这些特征表明,沉积物既不是由颗粒碰撞产生的分散应力起支撑作用的颗粒流产物,也不是由具有一定强度的灰泥基质起支撑作用的泥石流沉积物。
洞庭拗陷下第三系沅江组碳酸盐岩沉积环境探讨
曹淑韵
1984, 6(1): 24-31. doi: 10.11781/sysydz198401024
摘要(593) PDF(301)
摘要:
洞庭拗陷位于湖南北部,东西两侧为幕阜—九岭隆起、武陵隆起,南北与雪峰、华容隆起为邻,是在古老构造的基础上,由燕山运动形成的白垩—第三纪断陷盆地。盆地内又可分成几个次级凹陷和凸起。喜山运动使整个盆地抬升,下第三系普遍遭受剥蚀。下第三系、白垩系及其更老地层,直接被第四系覆盖。
三水盆地白垩系的划分与对比
张显球
1984, 6(1): 32-40. doi: 10.11781/sysydz198401032
摘要(595) PDF(354)
摘要:
三水盆地东南和西北两个地区是白垩纪沉积区。东南区有40多口井钻遇白垩系,发育较全,厚达3000多米;西北区有9口井钻遇白垩系,在石角一带地表出露良好,此区未见下统,上统很发育,厚达1000多米,不整合于晚古生界之上;两区之间为中央隆起区缺失白垩系。白垩系的层序是根据钻井资料建立的,自下而上划分为下白垩统白鹤洞组、上白垩统三水组和大塱山组。
有关油气初次运移问题的探讨
李明诚
1984, 6(1): 41-47. doi: 10.11781/sysydz198401041
摘要(601) PDF(313)
摘要:
初次运移不仅是石油地质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而且对油气的实际勘探工作也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遗憾的是,至今这一课题仍处于众说纷云的不解状态。本文就几个问题大胆地提出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陕西富平、蒲城首次发现晚奥陶世笔石化石
何汝昌, 陆瑞如
1984, 6(1): 47-47. doi: 10.11781/sysydz198401047
摘要(573) PDF(268)
摘要:
渭北地区奥陶纪地层分布十分广泛,其岩性:下部为块状、厚层状灰岩、白云岩;上部为薄层、角砾状灰岩、泥质灰岩夹页岩。该区地处中国东部和西部两个不同构造单元的衔接带上。
油页岩和低阶煤干酪根热降解产物的组成及其地化意义
张大江, 黄第藩, 葛修丽, 李晋超
1984, 6(1): 48-60. doi: 10.11781/sysydz198401048
摘要(643) PDF(353)
摘要:
干酪根作为沉积岩中的主要有机物,在热作用下可裂解成烃,一般认为它是主要的成油母质。由于干酪根的不溶性和相对稳定性,所以它储存了大量可靠的有关母质类型、生源构成、沉积环境等多方面的信息。因此,对干酪根的研究,引起了许多石油勘探工作者和有机地化工作者的普遍注意。
碳同位素在苏北东台坳陷生油岩研究中的应用
陆美芝, 郭迪孝, 胡惕麟, 王荣福
1984, 6(1): 61-66. doi: 10.11781/sysydz198401061
摘要(402) PDF(301)
摘要:
碳是有机物质中最基本的组成元素之一,它参与了有机质的生存、堆积和演化以及向石油转化、直至油气运移、聚集的全过程。在这一系列的演化过程中,由于碳同位素的分异作用,以及它在各演化阶段所反映的组成和分布特征,这就为我们研究母质类型、生源构成、沉积环境等提供了多方面的可靠的信息。
对碳酸盐生油岩的有机质丰度及其演化特征的讨论
郝石生
1984, 6(1): 67-71. doi: 10.11781/sysydz198401067
摘要(803) PDF(582)
摘要:
碳酸盐生油岩的有机质丰度下限问题存在不少的争议,它关系到碳酸盐沉积区的含油气远景评价,因而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我国大部分碳酸盐生油岩(不含泥质)的剩余有机碳含量较低.平均为0.1—0.2%,但烃类含量可达100—200ppm。吉曼概括了世界上页岩和石灰岩生油岩的平均有机碳及烃的含量:页岩有机碳及烃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14%和96ppm;石灰岩则分别为0.24%和98ppm。
磷酸法测定碳、氧同位素
高仁祥, 陈琛, 吴尊白, 魏珍
1984, 6(1): 72-75. doi: 10.11781/sysydz198401072
摘要(596) PDF(281)
摘要:
1950年蒙克雷为研究同位素化学和测定古地温,研究了各种适合于同位素分析的二氧化碳的制备方法,作了热分解和各种酸分解法的对比试验,发现磷酸法有很多优点。这一方法为后来很多学者所采用。本文对磷酸法的条件作了一些补充试验,尤其是对磷酸的浓度和反应的温度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同时,也对全国碳氧同位素统一标样以NBS-18和NBS-19为双标准进行了测定,对测定方法和数据处理方面也作了对比研究。
岩石吸附烃的分析方法
童清木, 江继纲
1984, 6(1): 76-77. doi: 10.11781/sysydz198401076
摘要(507) PDF(244)
摘要:
岩石吸附烃是指岩石中有机质转化为烃类气体或油气运移时被周围岩石中的硅铝化合物颗粒所吸附的烃类气体。
手持式电磁针分选仪
陈庆
1984, 6(1): 78-80. doi: 10.11781/sysydz198401078
摘要(495) PDF(233)
摘要:
为了适应重砂矿物分析中的某些特殊要求的需要,我们研制了一种手持式电磁针分选仪。它是根据电磁选矿的原理与显微镜相结合的一种微型电磁分选仪,即利用矿物的矫顽力与剩磁的差别以达到分选和鉴定矿物的目的。
DY—821型高压洗油装置
黄福堂, 吴西湖, 高连仲
1984, 6(1): 81-83. doi: 10.11781/sysydz198401081
摘要(468) PDF(280)
摘要:
在测定含油层(岩)各项物性参数之前,事先必须将岩样孔隙中的石油抽洗干净。过去,国内外大多采用索氏抽提器抽洗,这种方法一般抽洗速度较慢,费工费时,难以适应科研和生产的需要。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根据溶解度随温度、压力的升高而加快的原理,研制了一台高压密闭洗油装置。经反复试,效果良好,可提高工效6倍。
八管联吸仪
于秀华
1984, 6(1): 84-84. doi: 10.11781/sysydz198401084
摘要(395) PDF(242)
摘要:
八管联吸仪是根据吸管法粒度分析的操作程序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设计的,采取八管联用,克服了费工费时和分析人员的紧张状态,既提高工效又提高分析精度。
为了下一世纪的石油——记第十一届世界石油大会
张义纲
1984, 6(1): 85-85. doi: 10.11781/sysydz198401085
摘要(456) PDF(242)
摘要:
第十一届世界石油大会于1983年8月17日至9月2日在伦敦举行。来自63个国家三千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我国第一次派出正式代表28名参加大会。大会的口号是:“为了下一世纪的石油”。会议共发表了135篇论文。内容涉及能源供应、油气储量、勘探、开发、炼制、储运第各个方面。
全国重力流沉积学术讨论会述评
熊寿生, 张善春
1984, 6(1): 86-86. doi: 10.11781/sysydz198401086
摘要(437) PDF(244)
摘要:
全国重力流沉积学术讨论会在1983年9月于陕西咸阳市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40个科研、生产和院校的69名代表。会议收到了论文40篇,展出了具重力流沉积结构特征的实物标本。会议围绕陕西礼泉县唐王陵组沉积物重力流的特征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