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9年  第21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下扬子区中生代前陆盆地
闫吉柱, 俞凯, 赵曙白, 姚柏平, 卢华复
1999, 21(2): 95-99. doi: 10.11781/sysydz199902095
摘要(839) PDF(478)
摘要:
作者研究了地震剖面、钻井及地表资料后认为,中生代中期(约240~157Ma)下扬子区发育了中部对冲周缘前陆盆地和南部单冲前陆盆地。对冲周缘前陆盆地为约在240~157Ma期间,下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陆-陆碰撞A型俯冲,下扬子区近同时产生了北部和中南部分别由北西往南东和由南东往北西逆冲的冲断构造而呈对冲结构,并在对冲中心地带沉积了中、上三叠统和中、下侏罗统而成;单冲前陆盆地属于华南前陆盆地的前缘部分,是由于约在240~157Ma期间,华南地区产生了由南东往北西逆冲的推覆构造,在推覆构造前缘沉积了上三叠统和中、下侏罗统而成。其中对冲周缘前陆盆地的对冲中心地带,是寻找海相中、古生界油气藏的最有利地带。
层序地层学在碎屑岩成岩作用研究中的应用—以YA13-1气田下第三系为例
陆永潮, 向才富, 陈平, 叶洪波
1999, 21(2): 100-103. doi: 10.11781/sysydz199902100
摘要(702) PDF(389)
摘要:
本文采用层序中体系域的沉积过程分析与成岩作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琼东南盆地崖13-1气田的单井剖面综合研究为基础,结合连井地震剖面的层序解释,以三级层序中储集体形成的背景环境和原生孔隙水化学性质-成岩环境为单元,系统分析了不同体系域沉积和成岩标志,总结出了崖13-1气田下第三系崖城组和陵水组的成岩域模式,探讨了沉积体系域构成与成岩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对砂岩储层储集性的影响。
陆相层序地层学应用中几个问题的讨论
游俊, 郑浚茂, 王德发
1999, 21(2): 104-109. doi: 10.11781/sysydz199902104
摘要(760) PDF(422)
摘要:
层序地层学提出了一个等时地层对比的概念,即在等时框架下进行地层对比,使得地层对比更具有实际的地质意义。随着陆相沉积盆地研究中层序地层学的引入,在国内引起了一些颇有争议的问题。本文就层序地层学理论在陆相沉积盆地研究中的适应性问题、陆相层序成因和具体研究工作方法问题等作了有益的探讨,旨在促进国内陆相层序地层学的发展。
碳酸盐斜坡沉积层序地层研究
覃建雄, 曾允孚, 陈洪德, 田景春
1999, 21(2): 110-118. doi: 10.11781/sysydz199902110
摘要(667) PDF(449)
摘要:
通过右江盆地二叠系层序地层研究表明,在海平面升降旋回的各个时期,均有重力流的发育,并显示各自特征的层序内部构型和成因格架。低水位期以盆缘-下斜坡混屑浊积岩为特征,陆棚边缘体系域中重力流相对较少;海侵期重力流以钙屑碎屑流及其再改造砂沉积为主;高水位期重力流沉积厚度大、分布广、成因类型丰富,主要以钙屑塌积岩、颗粒流、液化沉积物流、碎屑流及浊流大量发育为特征。
川西及邻区蓬莱镇组沉积层序特征及有利储集相带预测
何鲤, 柳梅青, 何治国, 周志军, 张淑彬
1999, 21(2): 119-127. doi: 10.11781/sysydz199902119
摘要(628) PDF(392)
摘要:
川西及邻区蓬苹镇组厚950~1600余米,属侏罗纪湖盆萎缩期的沉积。据层序界面及最大水进面联合标定,划分出Ⅲ3和Ⅲ4两套沉积层序。通过沉积基准面旋回分析,论述了蓬莱镇组沉积相类型及时空展布特征,预测了有利相带,并对有利油气富集区块进行了划分。
浅析川西坳陷燕山中、晚期构造圈闭的有效性
岳东明, 王信
1999, 21(2): 128-131. doi: 10.11781/sysydz199902128
摘要(641) PDF(394)
摘要:
川西坳陷致密砂岩领域,蕴藏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勘探表明:K1-T3x2有16套含气组合的40个气层,埋深200~4500m.气层错落叠置,连片成带,其空间展布显示出了燕山中、晚期构造的关键作用。究其原因是燕山中、晚期为川西坳陷主力烃源岩的生气高峰期,大多数砂岩储层尚未致密仍处于有效聚集孔隙阶段,致使当时的正向构造带成为主要的油气聚集带。因此,川西坳陷勘探进程中,应加强燕山中、晚期构造圈闭的研究。
塔里木盆地轮南—阿克库勒地区地质结构及油气成藏与勘探目标关系
范小林, 邱蕴玉, 鲍新毅
1999, 21(2): 132-136. doi: 10.11781/sysydz199902132
摘要(684) PDF(377)
摘要:
本文通过轮南-阿克库勒地区已有地震地质解释剖面以及井中储层沥青、地层水有机地化分析成果,概述了该地区地质结构与油气成藏史。结合盆地构造发展史,论述了轮南-阿克库勒地区的多期成藏地质条件,以及圈闭成藏后油气整体封存环境的破坏或保存过程。最后提出:勘探目标应注重与构造不整合相关的古生界(奥陶系、石炭系)削截(非背斜)圈闭,同时,兼顾三叠系披覆构造圈闭。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天然气封盖层的有效性
房德权, 宋岩, 夏新宇
1999, 21(2): 138-140. doi: 10.11781/sysydz199902138
摘要(576) PDF(351)
摘要:
本文在对天然气封盖层进行古埋藏史、古异常压力进行恢复的基础上,结合主力烃源岩的生排烃时间,对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天然气封盖层的有效性作出了评价。
胡状集油田胡十二块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动态变化研究
陈亮, 吴胜和, 刘宇红
1999, 21(2): 142-145. doi: 10.11781/sysydz199902142
摘要(560) PDF(382)
摘要:
胡状集油田胡十二块经过近10年的注水开发,储层的性质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以注水开发前后相邻两口取心井(胡12-20和胡检1井)为研究"窗口",从储层物性、层内及层间非均质性和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等4个方面来阐明本区储层的动态变化特征,从而为提高开发效果提供重要的地质依据。
渗透率非均质性参数计算及代表性分析
尹寿鹏
1999, 21(2): 147-149. doi: 10.11781/sysydz199902147
摘要(760) PDF(618)
摘要:
渗透率是影响储层性质的主要物理参数之一,根据大量国外研究成果和作者本人的实践,对渗透率非均质性参数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包括:对渗透率的分布特征、各种均值参数的计算和比较、参数的合理性和代表性分析、渗透率非均质性参数标定以及地质因素对参数计算的影响等,为油藏模拟和开发过程中渗透率参数的合理选取以及油气储量的计算提供依据。
抚顺盆地富氢煤的特征及形成条件
庄新国, 李思田, 王生维
1999, 21(2): 151-155. doi: 10.11781/sysydz199902151
摘要(1079) PDF(579)
摘要:
本文以系统的野外和室内分析测试为基础,系统地描述了抚顺盆地第三纪富氢煤的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加氢液化特征,并对富氢煤的形成条件进行了初步探讨。抚顺煤岩石类型非常丰富,根据煤的宏观岩石组成和结构已划分出19种岩性相类型。抚顺煤的显微组分总体以富镜质体和贫惰性体和壳质体为特征,但在一些特殊岩石类型分层中,例如:琥珀煤和腐殖-腐泥煤,前者具有丰富树脂体,后者主要由碎块状镜质体和高降解的丝状藻类体组成。抚顺煤的煤级主要为亚烟煤和高挥发分烟煤A.抚顺煤具有限的液化性能,是一种优质的液化煤。抚顺煤形成于温暖潮湿强覆水的富树脂的森林沼泽和比较快速沉降的构造环境。
神经网络专家系统在预测单井日产量上的应用研究
彭敦陆, 徐士进, 王汝成, 郭延军
1999, 21(2): 156-160. doi: 10.11781/sysydz199902156
摘要(734) PDF(339)
摘要:
本文全面论述了神经网络专家系统及其开发步骤,并利用所开发出的神经网络专家系统,以胜利樊家油田10口已知油井的储层参数和原油参数及单井日产量为学习样本,成功地预测了2口预测井的单井日产量。说明利用神经网络专家系统可以克服常规的统计方法和模糊方法无法正确确定各参数隶属度及权重分配的缺点,并指出通过神经网络专家系统进行油田预测的准确、快速及有效性。
用人工神经网络描述丘陵油田油层非均质性
谢丛姣, 关振良
1999, 21(2): 161-165. doi: 10.11781/sysydz199902161
摘要(555) PDF(264)
摘要:
油层的非均质性归因于岩石特性的非均质和非线性空间分布,而孔隙度和渗透率是非均质性的集中表现。近年来,人工神经网络(ANN)技术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使用ANN技术为试井选择合适的油藏模型则更具实用性。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在储层描述中的应用
邱立伟, 康志江
1999, 21(2): 166-169. doi: 10.11781/sysydz199902166
摘要(646) PDF(322)
摘要:
建立在经验公式和线性假设基础上的常规测井解释方法其精度和成功率都较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具有自适应、自学习的功能,其在测井解释研究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以实例说明了神经网络技术在测井孔隙度解释中所取得的成果。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模式分类法在油样属性分析中的应用
陈锋, 胡上序, 俞蒙槐
1999, 21(2): 170-174. doi: 10.11781/sysydz199902170
摘要(655) PDF(410)
摘要:
本文采用模糊模式识别和遗传算法相结合,对塔里木盆地油样属性进行了比较。用遗传算法确定最优聚类中心和权向量,并确定每种油样的隶属度。
D型菌解无定形体和B型微粒体的热模拟实验研究
丁安娜, 夏燕青, 妥进才, 惠荣耀
1999, 21(2): 175-179. doi: 10.11781/sysydz199902175
摘要(674) PDF(238)
摘要:
本文采用快速热模拟实验方法,对菌解无定形体D和微粒体B含量达到76.50%~93.88%的干酪根样品进行热模拟实验,并着重讨论其热演化生烃规律及对成烃的贡献。实验结果表明,菌解无定形体D的液体烃产率较高,微粒体B的气体烃产率最大。所有实验样品的产烃峰期均发生在Ro值相当于0.70%~1.00%时,产气峰期略滞后,Ro值约为0.8%~1.00%.烃类组分为C1-C17,因此菌解无定形体和微粒体B是形成天然气和凝析油的重要显微组分之一。
苏北金湖凹陷生油岩热演化研究
鲁东升, 薛建华
1999, 21(2): 180-183. doi: 10.11781/sysydz199902180
摘要(650) PDF(252)
摘要:
本文运用地层压实校正法恢复金湖凹陷不同区块的地层埋藏史、生油岩埋藏史。根据镜质体反射率与古地温的关系,恢复了凹陷的古地温和古地温梯度,计算出生油岩在各地史时期的TTI值。
原油及生油岩族组分旋转薄层色谱分析
别道哲, 曹建平, 郑伦举
1999, 21(2): 185-187. doi: 10.11781/sysydz199902185
摘要(619) PDF(427)
摘要:
用于岩石氯仿抽提物和原油族组分分离的旋转薄层色谱分析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有机化合物色谱分离提纯技术,该方法与经典的柱层析法相比,具有样品用量少,回收率高,分离效果好,运用范围广且便于操作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