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0年  第22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前陆盆地的类型及油气远景
高长林, 叶德燎, 钱一雄
2000, 22(2): 99-104. doi: 10.11781/sysydz200002099
摘要(1298) PDF(682)
摘要:
根据前陆盆地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前陆盆地可分为5类,即周缘前陆盆地。弧后前陆盆地。破裂前陆盆地。陆内前陆盆地和走滑前陆盆地。前陆盆地形成于挤压构造环境,具有一些相似的成因特征,如沉降中心与沉积中心不一致;沉降曲线呈陡、缓、陡3段;沉积物遭受挤压变形.根据变形强度的差异.可分出3到5个变形带等。形成于不同大地构造背景中的前陆盆地具有不同的充填特点和盆地结构,也具有不同的油气远景。周缘前陆盆地是由于陆-陆碰撞,在俯冲板块上产生的挠曲盆地,常由被动大陆边缘裂谷盆地转化而成。盆地充填具有双层结构,早期发有复理石前陆盆地,堆积厚度巨大,发育厚度较大的生油岩系;后期发育磨拉石前陆盆地,为向上变粗的序列,发育有较厚的储集岩系。这类前陆盆地具有极好的油气远景。孤后前陆盆地与A型俯冲作用有关,可以由弧后裂谷盆地转化而成。盆地充填可具双层结构或仅有单后结构,早期发育火山复理石前陆盆地,堆积厚度大,发育有较厚的生油岩,后期为火山磨拉石盆地。这类前陆盆地具有较好的油气远景。破裂前陆盆地的形成是因基底卷入前陆变形作用,造成了块状隆起和基底褶皱所分隔的孤立盆地。这类盆地中沉积岩层厚度不大,油气远景欠佳。陆内前陆盆地形成于板内,远离碰撞造山带,可能与碰撞造山带的远程效应有关。盆地充填具双层或单层结构,以发育磨拉石前陆盆地为主,早期复理石不发育。这类前陆地具有一定的油气远景。走滑前陆盆地发育于大型陆内走滑系的两侧,伴有拉分盆地,盆地充填具单层结构,发育磨拉石前陆盆地,沉积中心明显呈雁行排列。这类盆地油气远景有限。前陆盆地的结构具有不对称的特点。自造山带向盆地方向发育山前冲断带、前陆坳陷、前缘斜坡和前缘隆起等构造单元,相应地具有各自的油气藏分布模式。
试论柴达木盆地基底中央断裂带
谈迎, 刘德良, 扬晓勇
2000, 22(2): 105-109. doi: 10.11781/sysydz200002105
摘要(621) PDF(484)
摘要:
重力、航磁、地震、遥感、地表地质等资料的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基底存在着中央断裂带。中央断裂带将柴达木盆地基底分为南北性质截然不同的两部分,说明柴达木盆地存在吕梁期以前的古陆核。结合中酸性岩浆岩氧化物成分构造环境判别结果,进一步可以推断古阿尔金洋的存在,使古秦祁昆洋的范围扩大。阿尔金运动使阿尔金洋封闭,岛弧成陆,形成前寒武纪的褶皱镶嵌边。
一种新的压实校正法
李绍虎, 吴冲龙, 吴景富, 何大伟
2000, 22(2): 110-114. doi: 10.11781/sysydz200002110
摘要(749) PDF(550)
摘要:
根据压实前后压实曲线的相似性及单调性,设定古孔隙度-深度、古密度-深度函数,结合压实前后地层骨架体积不变、骨架质量不变原理.建立回剥压实校正方程,从而恢复地层古厚度及地层古密度,并且保证压实前后地层骨架密度不变。
塔里木盆地油气藏(田)特征
康玉柱
2000, 22(2): 115-120. doi: 10.11781/sysydz200002115
摘要(670) PDF(540)
摘要:
塔里木盆地目前已发现39个油气田,其中大中型油气田21个,特别是塔河大油田和克拉2大气田的发现,进一步证明塔里木盆地油气前景十分广阔,油气田(藏)纵向分布具多时代、多层段复合叠加的特点;油气藏类型丰富多彩,可分为3大类、8个亚类、14种类型;具成藏期多(早海西期、晚海西期、印支-喜山期)、成藏(田)模式多样的特点;油气田空间分布主要受古克拉通盆地和中新生代前陆盆地及构造体系控制。上述特征对当前和今后油气勘探有重要指导作用。
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控油作用分析
戴俊生
2000, 22(2): 121-124. doi: 10.11781/sysydz200002121
摘要(666) PDF(596)
摘要:
在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基本特征研究的基础上,作者从构造样式发育阶段性与烃源岩分布地区性的关系、构造样式含油气性和构造样式对油气藏的改造作用等方面分析了构造样式的控油作用。文中指出燕山早期伸展构造样式发育阶段形成的烃源岩主要分布在盆地北部.第三纪压缩构造样式发育阶段形成的烃源岩主要分布在盆地西部,喜玛拉雅晚期强烈压缩构造样式发育阶段形成的烃源岩主要分布在盆地中部。生长背斜是主要的含油构造,反冲断层控制下的断展背斜是重要的含油气构造,生油范围内的纵弯背斜可形成油藏,纵弯背斜在三湖地区为含气构造。喜玛拉雅早、中期的压缩构造样式形成的油气藏常受到喜马拉雅晚期强烈压缩构造样式的改造,背斜核部的伸展构造对油气藏有改造作用。
大港探区中生代盆地构造特征及演化
杜旭东, 漆家福, 陆克政, 付立新
2000, 22(2): 125-130. doi: 10.11781/sysydz200002125
摘要(756) PDF(538)
摘要:
大港探区中生代构造样式有伸展、挤压、走滑、调节以及与火山岩有关的构造样式。早、中保罗世构造亚层以挤压为主,以发育孔西潜山构造为特征;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亚层以弱伸展为主,断坳、盆地共存,并有强烈的火山活动;晚白垩世构造亚层以弱隆起为主,盆地分布局限。侏罗纪-白垩纪的盆地时空分布和变形特点与盐山-歧口-新港隐伏断裂带和中生代论东断裂带有关。变形动力学受控于伊泽奈崎板块的小角度斜向俯冲和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陆陆碰撞造成的挤压背景。
对我国煤层气勘探前景的再认识
池卫国, 吴松钦
2000, 22(2): 131-135. doi: 10.11781/sysydz200002131
摘要(651) PDF(462)
摘要:
我国的煤层气勘探已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众多地区的勘探开发试验取得了工业性突破,并发现了大型煤层气田。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勘探开发的技术难题和不同认识,主要集中体现在煤层气地质条件的影响方面。作者从影响煤层气勘探的地质条件出发,探讨了煤层气资源的可采性,认为目前能够采用排水来气方法开发煤层气资源的地区是有限的,这主要受制于煤层气的可采性,而煤层气的可采性则主要取决于煤体结构、地层压力和水文地质条件。文中首比提出了划分煤层气的3种水文地质类型及分布区域,分析了不同水文地质类型对煤层气可采性造成的不同影响,探讨了煤层气综合勘探开发的前景,并提出了今后煤层气勘探工作的建议。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
赵林, 夏新宇, 戴金星, 洪峰
2000, 22(2): 136-139. doi: 10.11781/sysydz200002136
摘要(639) PDF(561)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从三叠纪至现今上古生界气源岩具有持续的供气能力,早日垩世后上古生界气源岩仍然具有可观的排气量。上古生界气源岩持续的供气能力、巨大的排气量是上古生界天然气富集成藏的有利条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具有形成深盆气的物质基础。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三叠纪-早白垩世向北大规模运移,早白垩世后天然气主要是就近运移聚集,为盆地大面积含气创造了有利的气源条件。下石盒子组-山西组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砂体物性最好,分布于4个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中。这些沉积体系中的河道砂体是天然气富集的有利场所。稳定的构造背景和区域盖层、直接盖层良好的封盖能力构成了上古生界天然气保存的有利条件。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的最关键条件是有利砂体的分布。加强石盒子组-山西组砂岩储层的分布预测对上古生界天然气的勘探有着重要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的二次生烃作用与煤层气的富集
汤达祯, 王激流, 张君峰, 黄文辉
2000, 22(2): 140-145. doi: 10.11781/sysydz200002140
摘要(674) PDF(627)
摘要:
构造-地热-煤变质演化配置研究表明.在燕山期岩浆异常热影响区块,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古生代保的煤层气发生量显著.主产气时段集中.二次生烃作用不仅制约着生烃强度,同时决定了煤层气优越的富集和保存条件。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东西向天然气聚集区带研究
方国庆, 刘德良
2000, 22(2): 146-151. doi: 10.11781/sysydz200002146
摘要(598) PDF(459)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已发现的工业气田刘家庄、胜利井、长庆、镇川堡、吴堡等皆分布于中部东西向构造带上,而盆地其它地区仅个别井有气显示或产少量的工业气流。它们的储层为奥陶系碳酸盐岩或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中的砂岩和薄层灰岩,气源均与奥陶系或石炭、二叠系烃源岩有关,都为纯气藏,显示出良好的一致性。这种工业气田带状分布于盆地中部东西一线不是偶然的,反映着中部过渡构造带对它们成藏及分布的控制作用。以中部构造带为背景将它们从相同或相似的成因背景上联系起来归入中部东西向天然气聚集区。显然,该区是天然气勘探的最有利目标。
塔里木盆地下石炭统巴楚组米级碳酸盐旋回
齐永安, 胡斌
2000, 22(2): 152-155. doi: 10.11781/sysydz200002152
摘要(700) PDF(416)
摘要:
塔里木盆地下石炭统巴楚组生屑灰岩段发育两类米级碳酸盐旋回,即潮间-潮上旋回和潮下-潮上旋回。根据沉积学特征及Fischer图解分析,这些米级旋回形成在三级层序的高位体系域,受米兰柯维奇轨道参数诱导的高频海平面变化所控制。发育针孔状溶孔的云灰岩储层与高频海平面变化所引起的碳酸盐台地的短期暴露有关。
西藏伦坡拉盆地地温场特征及烃源岩热演化史
袁彩萍, 徐思煌
2000, 22(2): 156-160. doi: 10.11781/sysydz200002156
摘要(656) PDF(421)
摘要:
西藏伦坡拉盆地是在燕山期基底上发育的拉张型老第三纪陆相盆地。形成时间晚于中国东部新生代沉积盆地.它在始新世未发生短暂抬升,渐新世求突告结束,之后长期抬升剥蚀,沉积时间短。伦坡拉盆地具有典型热盆的特点,受区域异常热流影响,地温梯度高于50℃/km;其地表温度随青藏高原隆升而大幅降低。独特的构造、沉积演化史及地温场特征,导致了盆内牛堡组二、三段烃源岩成熟快、门限浅,利于油气生成和排运。但盆地后期改造复杂,裂缝发育,勘探证实原生油气藏破坏明显,对保存大规模的油气储量不利。
冀中坳陷赵县背斜成藏模式研究
刘大听, 张淑娟
2000, 22(2): 161-166. doi: 10.11781/sysydz200002161
摘要(698) PDF(397)
摘要:
赵县青斜是冀中地区新近发现的含油构造,其构植面积70km2,探明原油地质储量1300×104t。在滚动勘探开发研究过程中,应用油藏综合描述技术,进行了构造精细解释、砂体预测及成藏条件研究,分析了油气富集的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指出了赵县背斜发育有构造油藏、岩性-构造油藏、构造-岩性油藏3种类型,并建立了成藏模式。该成果对于复杂断块油气藏的滚动勘探开发、对于赵县背斜的进一步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油气生成温度计算及其在勘探中的应用
朱扬明
2000, 22(2): 167-171. doi: 10.11781/sysydz200002167
摘要(662) PDF(498)
摘要:
根据Mango提出的稳态催化轻烃成因模式,2,4-2,3-二甲基戊烷比值是一项纯温度参数。Bement和Mango等基于生油岩古地温、热演化史和轻烃分析资料,建立了该轻烃温度参数与埋深温度的函数关系式,用于油气生成温度计算。油气生成温度在油气勘探和油藏地球化学研究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能用于油气演化程度、运移距离、成藏时间、自生自储性和排烃门限等方面的研究。文中以塔里木盆地为例,计算了海、陆相油气的生成温度,以此推算出其生成深度和成熟度,并用其它的地质、地球化学资料加以验证。
济阳坳陷沾化凹陷东部热史模拟研究
程本合, 项希勇, 穆星
2000, 22(2): 172-174. doi: 10.11781/sysydz200002172
摘要(625) PDF(459)
摘要:
根据区内钻井测温和镜质体反射率(Ro)资料,采用岩石圈和盆地尺度相结合的分段线性热演化模型,对该区的热史进行了恢复。结果表明:(1)该区自古新世以来,热流的演化形态近似于“马鞍型”,中间有二次回升,但回升的幅度逐渐变小;古新世早期的大地热流值为83.6mW/m2,相当于现代活动裂谷的热流值,今大地热流值为63mw/m2,接近全球大地热流的平均值。(2)该区主力烃源岩经历了持续的受热过程,现今仍处于“生油窗口”内,在深度上具有较大的油气赋存空间,热演化背景十分理想。上述模拟结果可以用渤海湾盆地的裂谷演化模式进行较好的解释,并对胜利油田沾化凹陷的油气勘探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松辽盆地东南部物性盖层特征
陈强路
2000, 22(2): 175-179. doi: 10.11781/sysydz200002175
摘要(612) PDF(421)
摘要:
松辽盆地东南部盖层以泥质岩为主,下白垩统青山口组及其上部湖相泥岩为本区北部良好的地区性盖层。泉三、二段(K1q2、K1q3)上部泥岩段既是本区的地区性盖层,又是其下伏气层的临界盖层。盖层突破压力大于气藏剩余压力和储层岩石排替压力,封气高度大于气藏高度,可以形成有效封闭。盖层封闭机理与微孔结构的关系表明,盖层类型以微裂缝与微孔混合型为主。
小层剩余油的技术经济研究方法
谢丛姣, 艾敬旭, 黎锡瑜
2000, 22(2): 180-183. doi: 10.11781/sysydz200002180
摘要(571) PDF(420)
摘要:
研究小层剩余油的传统方法是根据静、动态资料确定目前剩余油的饱和应并分配到小层,从而从宏观上确定整个油区的剩余油挖潜区。文中应用盈亏平衡的原理,从技术经济的角度对剩余油饱和度低的抵效油井进行了微观分析,由此进一步指出剩余油分布的范围和层位,这同样可为油田开发决策提供依据。
采用面向对象方法研制地层伤害模拟软件
曹彦荣, 徐士进, 王汝成, 陆现彩
2000, 22(2): 184-188. doi: 10.11781/sysydz200002184
摘要(680) PDF(381)
摘要:
地层伤害模拟是石油应用软件开发中的一个较为活跃的领域,目前软件开发普遍采用的功能分解法、数据流法不利于对问题域的理解,程序设计人员和地质专家不便于交流,而且软件复用性差。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运用面向对象(object-orientation,简称OO)的方法来研制地层伤害模拟软件,即用对象来表示模拟中的相关的各类地质实体。地质实体的各种性质和遵循的各种规律看作是对象的属性和服务,地质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用消息连接来实现,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油田废水处理及回注工程的研究和展望
刘斌, 王大为
2000, 22(2): 189-192. doi: 10.11781/sysydz200002189
摘要(599) PDF(370)
摘要:
以某油田废水处理及回注工程为例,论述废水治理设施与工艺,研究油田开发过程中运行负荷变化对污水处理系统的影响,使油田废水处理设计更加灵活。通过合理使用化学试剂,解决了影响水质的腐蚀、堵塞和结垢3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