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1年  第23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东海盆地丽水西凹陷含油气系统与油气勘探目标
姜亮, 王毅, 金强
2001, 23(4): 368-372. doi: 10.11781/sysydz200104368
摘要(728) PDF(587)
摘要:
丽水西凹陷位于东海盆地台北坳陷西部,烃源岩、储集岩均属于下第三系明月峰组(E1m)和灵峰组(E1l)泥岩和砂岩.该凹陷被石油地质学家一致认为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远景.作者以含油气系统理论为指导对其进行了全面分析,划分出深部E1y-E1l油气系统和浅部E1m-E1w复合油气系统,探讨了烃源岩生排烃与圈闭发育期的匹配关系,油气运移方式及通道,提出了油气富集规律以及油气的勘探方向和目标.
莺歌海盆地盆地结构及天然气成藏模式研究
何将启, 王彦
2001, 23(4): 373-377. doi: 10.11781/sysydz200104373
摘要(1064) PDF(267)
摘要:
莺歌海盆地是在地幔隆起拉伸作用和沿红河断裂的走滑作用双重机制控制下,在红河断裂带向海延伸部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断陷坳陷双重结构.莺歌海盆地的演化经历了断陷形成期和坳陷形成期两个阶段,在不同的演化阶段热沉降和红河断裂活动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莺歌海盆地天然气成藏可划分为中央底辟带成藏模式和莺东斜坡带成藏模式.底辟热流体的活动为盆地中央天然气成藏提供了聚集场所和动力条件,高压封存箱内的天然气以涌流方式多次向上释放并聚集成藏.而莺东斜坡带上的天然气藏是盆地深部生成的天然气在水溶对流机制的驱动下运移到斜坡带上并在储盖配置良好的部位聚集的结果.
塔西南坳陷和田凹陷前陆逆冲带构造特征
王世虎, 徐希坤, 宋国奇
2001, 23(4): 378-383. doi: 10.11781/sysydz200104378
摘要(840) PDF(318)
摘要:
和田凹陷前陆逆冲带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东部,剖面上由上而下、自南而北是由推覆体、多个冲断席片叠加而成的叠加背斜双重构造体以及弱变形的原地体组成.其中,推覆体厚5000~7000m,东西长205km,南北宽14~43km,向北推覆距离为40~100km,是一与上盘生长断层有关的转折褶皱背斜,受和田大型台阶式滑脱断层的控制;推覆体侧缘发育了与边界断层平行的侧断坡、斜断坡次级断层相关褶皱背斜;而在其前缘,由于沿推覆背斜北翼的轴面发生破裂,产生了一系列的次级断层及相关褶皱;在推覆体内部,沿东西向轴线发生了起伏变化,形成了背斜圈闭.在推覆体之下,由东向西依次发育了弱变形的东倾斜坡、皮牙曼叠加断坡背斜型的双重构造、桑株三角带构造与叠瓦冲断带.在剖面上,叠瓦冲断带位于三角带构造的前缘下方,平面上呈重叠分布.
羌塘盆地侏罗系白云岩储层特征研究
张立强, 纪友亮, 李永铁
2001, 23(4): 384-389. doi: 10.11781/sysydz200104384
摘要(614) PDF(321)
摘要:
羌塘盆地侏罗系白云岩分布广泛,其岩石类型可分为泥晶-微晶白云岩、残余颗粒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前两者常与石膏相邻或伴生,后者与石膏无关.在沉积期后变化中经历了多种成岩作用改造,其中影响白云岩储集性的作用主要有溶蚀作用、重结晶作用和构造应力作用.本区白云岩主要储集空间为晶间孔、晶间溶孔和构造缝,细-粗晶白云岩储集物性好,为好-较好的储层.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灵盐定地区油藏类型及其控制因素
周瑞, 胡学智
2001, 23(4): 390-394. doi: 10.11781/sysydz200104390
摘要(669) PDF(362)
摘要:
作者将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灵盐定地区中、下侏罗统延安组和上三叠统延长组油藏归纳为构造岩性复合油藏、顶变遮挡油藏和地层超覆油藏等5种类型,阐述了各种不同类型油藏的特征,并指出本区以复合类型油藏为主.结合各种类型油藏所处的构造位置及古地貌形态和岩相特征,文中论述了不同沉积相和不同类型构造对油藏形成的影响和控制作用.
济阳坳陷花沟地区高含He气藏成藏分析
曹忠祥, 车燕, 李军亮, 李鸿文
2001, 23(4): 395-399. doi: 10.11781/sysydz200104395
摘要(609) PDF(430)
摘要:
He气在天然气藏中的含量很低,一般小于01%.它既有重要的工业价值,又是天然气尤其是非烃类天然气成因的重要区分标志.济阳坳陷花沟地区上第三系明化镇组(Nm)发现的花501气藏,He气含量达3.08%.气藏中气体成分复杂,既有以N2和CO2气为主的非烃类气层,又有以CH4为主的气层,是一个多元复合成因的特殊气藏.δ13CCO2=-8.3‰,3He/4He=447×10-6,这些代表性指标表明N2、CO2和He等非烃气主要是幔源成因;δ13C1=-48.8‰,表明CH4气是下第三系生成的有机成因的油型气.气藏位于济阳坳陷和鲁西隆起的结合部,受高青断层这一中生界以来长期活动的深大断裂控制,与多期次岩浆活动密切相关.CH4气层与N2、CO2及He气等非烃气层是两期成藏的产物.CH4聚集成藏早,而高含He的非烃类气的聚集成藏发生在距今3Ma以内.
川西新场气田下沙溪庙组气藏预测评价研究
吕正祥, 卿淳, 曾小英
2001, 23(4): 400-402407. doi: 10.11781/sysydz200104400
摘要(586) PDF(218)
摘要:
新场下沙溪庙组气藏是川西致密碎屑岩远源气藏中新近发现的又一含气层段.文中通过对该气藏基本地质特征及含气砂体地球物理特征的研究,总结出该气藏天然气富集的控制因素主要为储层沉积微相,含气砂体表现为“中-强振幅和低阻抗”的负反射地震响应特征.在对气藏特征认识的基础上,作者结合有利储层微相展布及地震响应等特征对气藏进行了预测评价.
东营凹陷油气流体运移模式探讨——来自沸腾包裹体的证据
邱楠生, 张善文, 金之钧
2001, 23(4): 403-407. doi: 10.11781/sysydz200104403
摘要(797) PDF(259)
摘要:
在东营凹陷的油气储集层中发现了沸腾包裹体,这是国内裂谷盆地的首次发现.沸腾包裹体的发现,为地下油气流体的“脉动式”或“突发式”充注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证据.文中介绍了该区沸腾包裹体的特征及其与油气流体充注成藏的关系,由此分别探讨了与断裂和砂岩透镜体有关的油气“突发式”成藏模式.
断陷盆地油气成藏模式及分布特征
付广, 杨勉
2001, 23(4): 408-411. doi: 10.11781/sysydz200104408
摘要(680) PDF(255)
摘要:
在我国断陷盆地类型及其内二级构造发育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油气藏类型及其与油气成藏条件的时空匹配关系的总结,提出了我国断陷盆地油气成藏的4种主要模式,并对其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通过不同断陷盆地内二级构造发育的分析,阐述了在不同断陷盆地中不同二级构造带内6种油气成藏模式的空间分布特征.
二连盆地哈南凝灰岩油藏裂缝发育特征
梁官忠
2001, 23(4): 412-417. doi: 10.11781/sysydz200104412
摘要(667) PDF(354)
摘要:
针对凝灰岩油藏特殊的地质特征及开发特征,开展了储层岩性电性特征、储集空间及类型、储层分布发育规律等研究,重点探讨了裂缝的分布发育规律、影响裂缝发育的主要因素,以及裂缝对储层及产层的影响.分析认为,潜山风化壳带内出露地层为Ⅱ油组中性凝灰岩的东部地区裂缝、储层发育,是油藏的主力储层及产层分布区.裂缝提供了油藏主要的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并使其成为具有裂缝型油藏开发特征的孔洞裂缝型油藏.
南堡凹陷厚层泥岩的封盖作用及期与油气的关系
王家豪, 王华, 王根发
2001, 23(4): 418-423. doi: 10.11781/sysydz200104418
摘要(670) PDF(411)
摘要:
南堡凹陷下第三系内共发育了5套厚层泥岩,属中-深湖相沉积,具有分布广、厚度大、含砂率低等特点,对热、流体形成有效封盖作用,导致其内部及下伏地层高古地温梯度、高矿化度以及深蚀作用等异常带发育,同时也是研究区异常高压发育的主要原因之一.厚层泥岩内能形成岩性油气藏;它们的封盖作用增强了异常带内的热演化,促进了有机质的热成熟和生烃作用发生;深蚀作用使异常带内砂岩次生孔隙发育,改善了储层物性;厚层泥岩封盖作用评价对分析深部(4000m以下)含油性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北堡和老爷庙地区异常热流体活动特征合理推测了超压分布,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注水开发对孤岛油田储层微观结构的影响
李继红, 曲志浩, 陈清华
2001, 23(4): 424-428. doi: 10.11781/sysydz200104424
摘要(658) PDF(350)
摘要:
该文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及压汞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孤岛油田不同开发时期储层的岩性、物性、孔隙结构和含油性等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研究表明,长期注水开发提高了储层的物性,改善了孔隙结构,降低了泥质含量和束缚水饱和度,一定程度地改善了储层微观结构.
水敏指数变化规律研究
孙黎娟, 乔国安, 邹兴, 沈慧萍, 管菲, 陈立跃
2001, 23(4): 429-432. doi: 10.11781/sysydz200104429
摘要(735) PDF(305)
摘要:
探寻水敏指数变化规律,可有效指导油田开发调整方案.作者通过统计文南油田的水敏试验资料,找出了水敏指数与岩石空气渗透率和注入水矿化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其关系式相关程度很高,利用该式可预测这一地区不同岩石、不同注入水的潜在水敏性.该方法对其它油田或其它方面实验资料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塔里木盆地群5井和曲1井原油的油源研究——脂肪酸及烷基环己烷系列化合物提供的新证据
段毅, 周世新, 孟自芳
2001, 23(4): 433-437. doi: 10.11781/sysydz200104433
摘要(678) PDF(333)
摘要:
塔里木盆地群5井和曲1井原油中的脂肪酸主要来自母源,其组成特征反映了母质主要为菌藻类.群5井和曲1井原油含有丰富的烷基环己烷系列化合物.脂肪酸和烷基环己烷系列分布特征,在群5井和曲1井原油中差别显著,反映了它们具有不同的油源.结合原油的碳同位素、长链三环萜烷、藿烷和甾烷组成特征,认为塔里木盆地群5井原油可能来自寒武-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生油岩,而曲1井原油可能来自石炭系海相泥岩生油岩.
未成熟油可能主要源自原生可溶有机质——Ⅰ. 饱和烃提供的直接证据
夏燕青, 张更新
2001, 23(4): 438-443. doi: 10.11781/sysydz200104438
摘要(1011) PDF(337)
摘要:
世界许多地方都发现了未成熟油,然而,其形成机理尚未完全搞清.目前有5种以上的观点解释未成熟油的成因.事实上,大部分未成熟油有着相似的特征,所以它们很可能主要是由相似的方式形成的,文中报道了利用江汉盆地(源岩)钙质泥岩、绿河页岩、抚顺油页岩和南宁褐煤样品(采自岩心或矿场)所做模拟实验的结果.在较低温度条件下,由这些样品分离出的干酪根形成的饱和烃与成熟油相似,而全样(包括干酪根和可溶有机质)形成的饱和烃与未成熟油非常相似.这就证明了未成熟油可能主要是由沉积物中原生可溶有机质直接转化而成的.
辽河西部凹陷双南油田油气组成变化及成藏机制的地球化学分析
李虹, 黄海平, 史晓颖, 马刊创
2001, 23(4): 444-451. doi: 10.11781/sysydz200104444
摘要(676) PDF(327)
摘要:
双南地区以产正常原油为主,并伴有少量的凝析油.观察发现,凝析油和正常油的总体特征(密度、粘度、含蜡量和凝固点)和某些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含量变化较大.详细的地化分析表明,它们的成熟度相当.用多种分子标志物进行成熟度评估,可知液态烃的成熟度相当于Ro为0.7%~0.8%.这些原油有相同的生源构成,并形成于相似的沉积环境之中.原油总体组成和分子组成的变化归因于运移分馏过程,在该过程中气凝析油从与之相关的原油中分离出来,并运移到较浅的储层中聚集.认识运移分馏的过程和理解它在石油组分上的作用十分重要,因为许多用于油油、油源对比以及原油蚀变、油源类型和热成熟度等方面的地球化学指标都可能受到运移分馏作用的影响.
天然气中Ar同位素测量的新技术
孙明良
2001, 23(4): 452-456. doi: 10.11781/sysydz200104452
摘要(632) PDF(327)
摘要:
由于天然气的Ar浓度一般在n×10-4~n×10-5范围内,而空气的Ar浓度为9.3×10-3,比天然气的高2~3个量级,所以从野外采样到实验室检测的全过程中,减少和防止空气Ar对样品Ar的污染始终是Ar同位素准确测量的核心技术.资料显示,国内外的一些有关实验室还没有很好地完善该项实验技术.作者在实验中边检测边查找问题边改进,建立了能基本上防止空气Ar对天然气Ar污染的新技术,并取得了令人惊喜和可信的天然气Ar同位素分析结果.该项新技术主要包括高压钢瓶采样、高真空低漏率的进样系统、降低仪器系统的本底与漏率、防止实验室环境波动等内容.
储层天然裂缝形成机制的初步研究——以静北潜山油藏为例
单业华, 葛维萍
2001, 23(4): 457-464. doi: 10.11781/sysydz200104457
摘要(673) PDF(238)
摘要:
储层天然裂缝形成机制多种多样,不同机制产生的裂缝分布不尽相同.经常遇到的情形是裂缝总体由同期或不同期的多种机制形成.文中提出评价裂缝形成机制的一种新思路:由地质分析提出各种可能的主导裂缝形成机制,建立一级近似预测初期产量的线型裂缝分布模型,然后根据有关的生产数据求解上述模型,获得评价各种机制的信息.静北潜山裂缝性油藏的应用表明,卸荷和断层活动是该油藏储层裂缝的两种重要形成机制,所形成的裂缝在涉及范围内表现出相对的均匀分布,裂缝密集、遍布和不规则的特征直接与多期次和多方向的强烈断层作用有关.
地震相分析在塔河地区三叠系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周小进, 刘毅
2001, 23(4): 465-469. doi: 10.11781/sysydz200104465
摘要(608) PDF(251)
摘要:
该文以塔河地区三叠系中油组为例,通过地震相分析,探讨了不同地震相相应的沉积特征,认为中-强振幅连续反射地震相主要是辫状三角洲平原的沉积特征响应,中等振幅断续反射地震相主要是辫状三角洲前缘的沉积特征响应,弱-空白反射地震相多代表以泥岩沉积为主的滨浅湖(或间湾)相,在此基础上确定沉积相带的展布,结合构造背景,指出岩性圈闭可能发育的主要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