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0年  第32卷  第4期

目次
《石油实验地质》2010年32卷第4期目次
2010, 32(4).
摘要(960) PDF(789)
摘要:
盆地·油藏
沉积盆地构造单元划分与命名规范化讨论
张吉光, 王英武
2010, 32(4): 309-313. doi: 10.11781/sysydz201004309
摘要(1782) PDF(1449)
摘要:
现有的构造单元划分标准已经对坳陷、断陷2种盆地类型做了明确规范。但在使用中也出现小沉积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层级多、其它构造单元与亚二级构造带混淆、构造单元命名五花八门的现象。为此,从使用简便、利于后续工作的角度考虑,提出对小沉积盆地可简化层级划分命名,按形成机制划分亚二级构造带的修改建议。要注意使用"区""带"的差别,避免同义多名或同名多义。凹陷带、断陷区、向斜区等名称不宜再使用。
蜀南河包场地区须家河组气藏成藏机理及成藏模式
蒋裕强, 郭贵安, 陈义才, 谢伟
2010, 32(4): 314-318. doi: 10.11781/sysydz201004314
摘要(1529) PDF(841)
摘要:
蜀南河包场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藏为自生自储的含油气系统。须二、须四、须六段砂岩厚度较大、分布广,以低孔、低渗储层为主。根据储层毛细管压力曲线估算,天然气长距离的二次运移需要克服的毛细管阻力为2.5~3.5 MPa,相应的临界气柱高度为150~300 m。须家河组的区域构造平缓,储层天然气聚集成藏的驱动方式主要受储层砂体分布范围和储层物性控制。优质储层的毛细管阻力虽然相对较低,但是分布范围较小,多为透镜状或条带状。天然气二次运移以气体膨胀驱动为主,近距离运聚成藏。
苏北盆地富油气凹陷形成与分布特征
江夏, 周荔青
2010, 32(4): 319-325. doi: 10.11781/sysydz201004319
摘要(1960) PDF(1295)
摘要:
苏北盆地已发现的油气田主要分布在南部东台坳陷的高邮、金湖、溱潼等3个富油气凹陷,其形成条件如下:1)盆地沉降中心由西向东迁移中,形成了金湖、高邮、溱潼等持续快速沉降型凹陷,其烃源岩厚度大,有机质品质好,热演化程度高;2)处于盆地西部大型河流入湖区的金湖、高邮凹陷西部,形成了与阜二段优质烃源岩配套的阜宁组有利储集相带。而盆地中部的溱潼、高邮凹陷东部地区,除下部原生成油气组合发育多套有利生储盖组合外,油气垂向运移较活跃,上部次生成油气组合成藏条件良好;3)在吴堡运动的残留坳陷区——高邮、金湖、溱潼凹陷,烃源岩整体埋藏深度大,热演化程度高,油气资源丰度高,次生油气藏发育;4)在金湖、高邮、溱潼等中西部凹陷,阜宁组二段主力烃源岩沉积期的火山作用较强,地表热力环境及丰富的无机养分促使这一区域低等水生生物特别发育,发育了优质烃源岩。同时,这3个凹陷岩浆作用期次较多(达3~4期),地温梯度较高,使得烃源岩热演化程度高、转化率高。
松辽盆地南部断陷层油气勘探领域
秦伟军, 郭金瑞
2010, 32(4): 326-329. doi: 10.11781/sysydz201004326
摘要(1521) PDF(915)
摘要:
松辽盆地南部地区发育多个富含油气的断陷和凹陷,十屋断陷和长岭断(凹)陷是其中富含油气的地质单元,已发现了一批中小型油气田。研究认为该区发育断陷层和坳陷层2套含油气系统,断陷层油气藏包括火山岩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陡坡岩性油气藏和基岩潜山变质岩油气藏等,主要受有效火山岩储层和有效低孔渗碎屑岩储层发育情况控制,与构造复合分别形成火山岩储层构造油气藏和低渗透砂岩储层构造油气藏;坳陷层油气藏受三角洲前缘相砂体层布控制,在有利的构造背景下形成构造—岩性油气藏。研究认为,松辽盆地南部断陷层勘探领域包括:①火山岩油气藏,②地层不整合油气藏,③陡坡岩性油气藏,④基岩潜山变质岩油气藏。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岩性油藏勘探方向及对策
郑有恒
2010, 32(4): 330-333. doi: 10.11781/sysydz201004330
摘要(1762) PDF(896)
摘要:
潜江凹陷位于江汉盆地中部,是江汉盆地油气最为富集的富烃凹陷。潜江组勘探程度高,岩性油藏已成为主要的勘探对象与目标。该文通过对潜江组岩性油藏发育条件、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的分析,指出潜江凹陷构造斜坡带、构造反转区、断裂发育带及挠曲带是岩性油藏的有利勘探方向。发展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建立以相控砂体预测为核心的岩性圈闭识别与评价技术,推广薄油层改造技术是深化潜江盐湖岩性油藏勘探的主要对策与方法。
四川盆地三叠纪蒸发岩盆地形成环境及白云岩储层
陈莉琼, 沈昭国, 侯方浩, 方少仙
2010, 32(4): 334-340. doi: 10.11781/sysydz201004334
摘要(2061) PDF(1120)
摘要:
四川盆地中、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段—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厚达1 500 m以上,主要为白云岩、硬石膏岩和石盐岩,夹少量石灰岩地层组合,其中白云岩是盆地内天然气主产层之一。嘉陵江初期,四川盆地周边山系不断隆升,基底下陷东倾,周期性干热气候促使盆地由开放陆棚向局限盆地转变。嘉陵江早中期,干热气候使盆内海水浓缩,在建南及万县等地形较低处沉积白云岩—硬石膏岩地层。嘉陵江中期—雷口坡期,江南古陆急剧隆升、向西北挤压,七矅山、泸州—开江水下隆起相继形成,迫使盆地不断向西迁移,形成深坳陷高含盐盆地,并与外海隔绝,广泛沉积以白云岩—硬石膏岩—石盐岩为主的地层组合,局部见钙芒硝岩和杂卤石岩。白云岩储层除发育晶间孔外,亦有溶蚀孔隙,其上覆膏盐层是良好的区域盖层。
塔里木盆地塔中南缘中2井良里塔格组沉积亚相研究
钱一雄, 刘忠宝, 蔡习尧, 陈强路, 苏绢, 陈跃
2010, 32(4): 341-347. doi: 10.11781/sysydz201004341
摘要(2440) PDF(1460)
摘要:
塔里木盆地卡塔克隆起南坡是否发育类似于北坡I号带坡折带的良里塔格组礁滩相是值得关注的基础地质问题。该文对中2井良里塔格组取心段进行了沉积亚(微)相详细分析。总结了含生屑藻团粒的粒泥灰岩、苔藓虫及四分珊瑚格架岩或障积岩等6个亚相和礁—滩、(礁)—滩—丘、粒屑滩、滩—(藻)席、灰泥丘—(藻)席、藻席—低能带6种沉积亚相组合;自下而上,4个取心段由一个向上变深、一个震荡和2个总体向上变浅的沉积过程组成,前三回次表现为粒屑滩、灰泥丘(藻席)、骨架礁亚相的多旋回垂向组合,以高位进积滩(礁)相为主和海侵期退积的台地滩(礁)—台地沉积为主。
西藏措勤盆地中生界石油地质条件分析
林良彪, 伍新和
2010, 32(4): 348-352. doi: 10.11781/sysydz201004348
摘要(1411) PDF(783)
摘要:
根据野外石油地质调查、室内分析研究和前人的资料及研究成果,对西藏措勤盆地的烃源岩、储集岩、盖层等石油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措勤盆地中生界发育烃源岩主要有3套:郎山组—捷嘎组灰岩和泥灰岩、多尼组川巴段泥岩和接奴群泥晶灰岩;储集岩主要为郎山组和多尼组灰岩(礁灰岩)、白云岩和砂岩;盖层有多尼组泥质岩和郎山组泥灰岩。野外调查中发现了大量地表油气显示,并在包裹体中发现了沥青质,表明盆地经历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散失的过程,具有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和油气成藏的石油地质条件,显示出措勤盆地良好的油气远景。
W低阻油藏高不动水饱和度的成因及对低阻油层的影响
廖明光, 唐洪, 苏崇华, 姜巍
2010, 32(4): 353-357. doi: 10.11781/sysydz201004353
摘要(1560) PDF(1000)
摘要:
W油藏Z1油组为高孔低渗低阻油藏,低阻油层的地质成因复杂多样。该文针对Z油组的储层发育特征,统计了储层的不动水饱和度,分析了低阻层段Z1油组的高不动水饱和度的成因,以及不动水饱和度与油层电阻率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形成低阻层段Z1油组高不动水饱和度主要原因是储层细颗粒含量高,储层孔隙结构差、细微孔喉体积百分数高,以及岩石的亲水性。地层电阻率随着不动水饱和度的增高而降低。因此,高不动水饱和度是影响W油藏Z1油组低阻的重要原因之一。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中硅化作用成因
朱东亚, 孟庆强
2010, 32(4): 358-361. doi: 10.11781/sysydz201004358
摘要(1546) PDF(882)
摘要: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局部发生了显著的硅化作用。塔北的沙15井、沙5井、沙13井、塔深1井,塔中的中3井、塔中1井等的下古生界岩心上可以看到晶簇状石英充填或半充填于碳酸盐岩溶蚀孔洞中。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具有较高的均一温度,其主峰区间为150~190℃。石英氧同位素δ18OV-SMOW值位于18.6‰和24.14‰之间,流体包裹体水氢同位素δDV-SMOW值位于-118.36‰和-83.39‰之间。石英在稀土元素组成上具有轻稀土富集和显著的Eu负异常的特征。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氢氧同位素和稀土元素组成表明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中的石英形成于岩浆热液流体。岩浆热液在沉淀石英的同时会对碳酸盐岩储层产生显著的溶蚀改造作用,在实际油气勘探中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江苏下扬子区中—古生界盖层突破压力特征
刘东鹰
2010, 32(4): 362-365. doi: 10.11781/sysydz201004362
摘要(1574) PDF(933)
摘要:
江苏下扬子区震旦系—第三系发育多套盖层,包括寒武系下统幕府山组、志留系下统高家边组、白垩系上统浦口组区域性盖层等。泥岩盖层的突破压力主要受泥岩孔隙中微孔隙和小喉道分布的控制;统计表明,盖层的突破压力随埋深的增加先是由小变大,埋深继续增加又由大变小,说明突破压力受成岩演化控制。利用吸附法获得的吸附—脱附等温线来测定微孔结构的研究表明,盖层突破压力的变化与泥岩在不同演化阶段的微孔隙结构有关。在较低的演化阶段,泥岩具有孔隙型毛细孔结构特征,在压实作用下,孔隙度逐渐变小,突破压力不断增加。当到达较高演化阶段时,泥岩脆性增加,在地应力作用和抬升作用下,产生微裂隙,突破压力不断变小,封盖能力逐步降低。
川东北普光气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王恕一, 蒋小琼, 管宏林, 鲍云杰
2010, 32(4): 366-372. doi: 10.11781/sysydz201004366
摘要(1651) PDF(1042)
摘要:
川东北普光气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主要为台地边缘鲕滩沉积,岩性以白云岩为主,主要成岩作用有:泥晶化、压实压溶、胶结充填、白云化、新生变形和重结晶、溶蚀、构造破裂。对储层形成有重要贡献的成岩作用有:白云化、溶蚀作用和构造挤压。根据白云石标型特征、有序度及碳氧同位素分析,储层白云岩形成于高盐度流体、快速结晶环境,是准同生期渗透回流白云化的产物。储层发育3期溶蚀作用,其中早期大气淡水溶蚀形成的孔隙与原生粒间孔一起在早成岩期—中成岩早期多为胶结物填塞,现今有效孔隙为埋藏溶孔。埋藏溶蚀有2期,Ⅰ期发生在构造挤压作用之后、大量石油充注之前;Ⅱ期发生在充注石油热演化为沥青之后。构造挤压作用是飞仙关组储层形成的另一重要控制因素,一方面构造挤压作用有利于重结晶;另一方面构造挤压产生裂缝,使晶体破碎,为埋藏溶蚀酸性流体提供通道,并极大地增加了水—岩反应的接触面积,促使埋藏溶蚀广泛发育。
石油地球化学
严重生物降解稠油成熟度判识——以准噶尔盆地三台—北三台地区为例
路俊刚, 陈世加, 王绪龙, 陆林超, 陈雪, 王熠
2010, 32(4): 373-376. doi: 10.11781/sysydz201004373
摘要(2083) PDF(1291)
摘要:
严重生物降解作用形成的稠油轻重组分均遭损失,其演化阶段性判识是油气成因研究的一个难题。该文以准噶尔盆地三台—北三台地区为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Ts/Tm对成熟度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同源条件下,Ts/Tm能有效的随成熟度增大而增大,且抗生物降解能力强,可以用来对严重生物降解原油成熟度进行判识。文章以此为指标指出三台—北三台地区重质稠油和储层沥青主要是低—未成熟阶段的原油并遭严重生物降解所致,中质稠油主要是成熟阶段原油遭中等生物降解或散失所致。
混源油定量判析方法研究新进展
陶国亮, 秦建中, 腾格尔, 张美珍, 付小东, 楼章华
2010, 32(4): 377-381. doi: 10.11781/sysydz201004377
摘要(1423) PDF(774)
摘要:
混源油人工配比模拟实验是目前最常使用的定量判识混源油气烃源组成比例的方法。首先总结其一般步骤,提出了该方法应用过程中存在的4个问题:端元油成熟度差异导致生物标志物参数非线性变化、高演化或强降解条件下混源油常规生物标志物参数失效、复杂地质条件下端元样品难以获得、多元混源条件下实验流程及地球化学指标变化规律复杂。在此基础上,结合最新研究进展,提出了针对这4个问题的研究对策:生物标志物定量法、筛选特殊生物标志物、多元数理统计学方法、采用计算机软件协助处理数据法。最后,重点介绍了使用多元数理统计学方法定量判析混源比例的基本方法和原理,指出应用该方法,可以在不知道端元样品、不进行混源实验的情况下,直接计算混源油气中端元的数量、组成和贡献比例,该方法在研究复杂地质条件下混源油气比例时具有特别作用。
准噶尔盆地腹部石南31井白垩系油气成因与运移方向
陈世加, 展燕, 路俊刚, 陆林超, 陈雪, 王熠
2010, 32(4): 382-386. doi: 10.11781/sysydz201004382
摘要(1610) PDF(1014)
摘要:
石南31井位于准噶尔盆地腹部陆西地区石西油田之北,是继石南21井侏罗系头屯河组油藏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储层层位为白垩系清水河组,油气藏气油比高,油质轻,但与生物降解的黑油伴生。文章采用全烃地球化学方法确定油气来源,指出石南31井白垩系储层油气来自盆1井西凹陷二叠系乌尔禾组源岩。阐明了石南31井白垩系与南面石西油田石炭系和侏罗系的油气成因关系,建立了石南31井白垩系的油气运移成藏模式,指出石西与石南31井过渡区可捕获由南向北运移的油气,是近期主要的勘探目标。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西部稠油地化特征及意义
胡守志, 李水福, 何生, 王华, 杨道庆, 林社清
2010, 32(4): 387-392. doi: 10.11781/sysydz201004387
摘要(1532) PDF(885)
摘要:
精细刻画稠油地球化学特征,对其油源对比、成因乃至开发都具有一定指导作用。南襄盆地泌阳凹陷西部地区原油均遭受了中等以上级别的生物降解,规则甾烷和藿烷受到不同程度破坏,使得一些反映原油成因、成熟度的常用指标严重失效。通过对该区12个稠油样品地球化学特征的精细分析和研究,发现饱和烃中的伽马蜡烷、Ts、Tm以及长链三环萜烷的抗降解能力高于规则甾烷和藿烷,能较好地反映该区稠油地球化学特征。油源对比表明,该区核三下段原油均来源于核三下段烃源岩,而核三上段原油除来源于核三上段烃源岩外,不同小层段都有核三下段源岩不同程度的贡献。结合芳烃组成特征和参数,可以清楚地将研究区稠油划分成两类,并显示他们可能具有不同的生物降解机制。
方法·技术
电子探针与阴极荧光技术在碳酸盐矿物研究中的应用
刘金连, 刘伟新, 张庆珍, 张文涛, 俞凌杰, 周科子
2010, 32(4): 393-396. doi: 10.11781/sysydz201004393
摘要(1915) PDF(1121)
摘要:
电子探针与阴极荧光谱仪相结合是目前应用于地质研究中的新方法。碳酸盐矿物的阴极荧光强度与微量元素分布及含量有关:方解石及白云石的阴极荧光与元素分布有相关性,方解石荧光强度与Mn含量相关,在较低的束流条件下Mn的存在可产生较强的荧光,较高的束流条件下Fe的存在使阴极荧光强度降低;低束流条件下清晰地显示不同类型的白云石的存在,自形白云石具有较强的阴极荧光,且具环带构造;而高束流条件下白云石阴极荧光的内部结构趋于消失。阴极荧光的强度与电子探针的Mn、Fe元素含量的控制、并与电子探针的元素分布相对应。电子探针与阴极荧光谱仪相结合是碳酸盐岩储层沉积环境、结构分析、胶结物序列、微量元素分析及孔隙演化分析的有效手段。
储层渗透率非均质性表征新参数——渗透率参差系数计算方法及意义
邵先杰
2010, 32(4): 397-399. doi: 10.11781/sysydz201004397
摘要(1766) PDF(1004)
摘要:
非均质性是储集层客观存在的特征,非均质性影响油气分布、油田产量、最终采收率以及经济效益。如何有效地表征储层的非均质性,一直是地质学家探讨的问题。目前能够表征储层非均质性的参数很多,但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提出了储层非均质性的表征新参数——渗透率参差系数,该参数能够比较全面、真实、准确地表征储层的非均质程度。计算方法简便,可对比性强,评价标准容易建立,计算精度不受样品数量多少的影响,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硫酸盐热还原作用模拟实验装置的材料选择
张建勇, 刘文汇, 腾格尔, 范明, 郑伦举, 王小芳, 刘金钟
2010, 32(4): 400-404. doi: 10.11781/sysydz201004400
摘要(1357) PDF(902)
摘要:
硫酸盐热还原作用(TSR)成因的硫化氢是高含硫天然气藏中硫化氢的主要来源,深入研究TSR反应机理,需要开展系统深入的模拟实验。但是,不同材料制作的实验装置,实验结果相差甚远。为了探讨实验装置材料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该文对高温高压合金釜、石英管以及金管等实验装置进行了对比试验。实验结果证实:①高温高压合金釜的金属参与反应形成金属硫化物,不适合用于TSR模拟实验;②高温高压条件下,石英可以跟硫酸盐反应生成硅酸盐,因此石英管也不适合用于TSR模拟实验;③黄金不与TSR反应物、中间产物或者产物中的任何一种物质发生反应,黄金管—高压釜限定体系装置虽然受金管容积所限,模拟产物量不足以进行轻烃指标的分析,但是其产物量足以进行气体产物组分及碳同位素测试,是较好的一种TSR模拟实验装置。
油田实验室信息化建设模式探讨——以吐哈油田实验数据中心建设为例
刘锋, 王义才, 魏萍
2010, 32(4): 405-408. doi: 10.11781/sysydz201004405
摘要(1881) PDF(1005)
摘要:
油田实验室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场管理革命,因此必须有一个好的开发建设模式来引领和保证。在认真回顾和总结吐哈油田实验数据中心建设历程与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并详细论述了4种油田实验室信息化建设模式:战略管理模式、系统开发模式、组织管理模式和创新发展模式。这4种模式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但各有其内涵和特点,其中,战略管理模式是纲领,系统开发模式是基础,组织管理模式是保证,创新发展模式是灵魂,均是决定实验室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只有它们共同协调运行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有效推进油田实验室信息化建设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