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朱夏.论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6
|
[2] |
李思田,吴冲龙.沉积盆地演化的历史分析和"系统工程"研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89,14(4):348~355
|
[3] |
Allen P A,Allen J R.Basin analysis-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M].London: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1990
|
[4] |
孙肇才.板内形变与晚期次生成藏:孙肇才石油地质论文选[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
[5] |
高长林,叶德燎,黄泽光等.中国中生代两个古大洋与沉积盆地[J].石油实验地质,2006,28(2):95~102
|
[6] |
高长林.东、西秦岭和大别造山带构造演化差异与盆地[J].石油实验地质,2006,28(5):498
|
[7] |
高长林.盆地原型之理解[J].石油实验地质,2006,28(4):385
|
[8] |
张渝昌.中国含油气盆地原型分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
[9] |
陆克政,朱筱敏,漆家福.含油气盆地分析[M].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2003.1~424
|
[10] |
赵重远,刘池洋,任战利.含油气盆地地质学及其研究中的系统工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0,11(1):1~10
|
[11] |
武守诚.中国油气盆地的系统研究[J].石油学报,1993,14(4):20~34
|
[12] |
张渝昌,徐旭辉,江兴歌等.展望盆地模拟[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26(1):29~37
|
[13] |
武守诚.我国油气资源评价的科学性问题[J].石油科技论坛,2006,(4):22~28,(5):21~28
|
[14] |
周志祥,杨继良,高明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519-1996)盆地评价技术规范[S].1996.1~8
|
[15] |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辑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分类法[M].第四版.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303~351,589~1010
|
[16] |
武书连,吕嘉,郭石林.2007中国大学研究生院前100名综合实力[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7,(4):78~79
|
[17] |
武书连,吕嘉,郭石林.2007中国大学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8(1):165~174
|
[18] |
王记录.理学与朱熹的史学思想[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7,27(1):31~37
|
[19] |
张昭军.程朱理学与湘军集团[J].求索,2007,(1):199~203
|
[20] |
姚文放.宋明思想大潮中的泰州学派美学[J].学术月刊,2007,39(12):98~104
|
[21] |
宋志明.新理学对朱子理学的继承与发展[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2):5~7
|
[22] |
傅小凡.贯通形上形下的努力:试论真德秀对朱子理学本体论的发展[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3):24~29
|
[23] |
张品端.朱子理学对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J].东南学术,2004,(2):117~123
|
[24] |
何治亮.本体论与认识论中的沉积盆地[J].中国西部油气地质,2006,2(1):8~14
|
[25] |
庞雄奇,陈发景.含油气盆地地史、热史、生排烃史数值模拟研究与烃源岩定量评价[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
[26] |
王松琴,何灿群.感性工学:以用户为导向的工效学技术[J].人类工效学,2007,13(3):47~50
|
[27] |
马永生,楼章华,郭彤楼等.中国南方海相地层油气保存条件综合评价技术体系探讨[J].地质学报,2006,80(3):406~417
|
[28] |
Magoon L B.含油气系统研究现状和方法[M].杨瑞召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
|
[29] |
赵文智,何登发.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导论[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3~149
|
[30] |
徐旭辉,高长林,江兴歌等.中国含油气盆地动态分析概论[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
|
[31] |
徐旭辉,江兴歌,朱建辉.TSM盆地模拟——在苏北溱潼凹陷的应用[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
|
[32] |
徐旭辉,江兴歌,朱建辉.断陷-拗陷原型迭加系统的生烃史:以苏北盆地溱潼凹陷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2006,28(3):225~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