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5年  第27卷  第6期

显示方式:
中国古生代盆地基底大地构造特征
高长林, 单翔麟, 秦德余
2005, 27(6): 551-558. doi: 10.11781/sysydz200506551
摘要(663) PDF(486)
摘要:
太古宙(>2 500 Ma)是出现陆核或形成初始陆块的阶段。华北和塔里木是最早出现初始陆块的地区。古元古代(1 800~2 500 Ma)为陆块迅速增生阶段;古元古代末,华北、塔里木、柴达木和扬子陆块经增生相互联接。中元古代(1 000~1 800 Ma)为裂谷发育阶段,在古元古代末相互联接的地区重新发生裂解,分裂为华北、塔柴和扬子陆块。晋宁期末,华北、佳木斯、塔柴、扬子、华夏及滇藏陆块相互拼合,成为Rodinia超大陆的组成部分。新元古代初(<1 000 Ma),在古板块运动体制下,形成中国新元古代—古生代盆地。
中国西北地区燕山期构造应力场特征与成盆作用
吉让寿, 秦德余
2005, 27(6): 559-564. doi: 10.11781/sysydz200506559
摘要(712) PDF(402)
摘要:
研究西北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区域构造应力场发现,大致以阿尔金断裂为界,东部和西部地区应力场状态不同。东部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区域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为北北东向;而西部地区主压应力以近南北向为主。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区域构造应力场在阿尔金断裂以东地区基本继承了前期应力场状态,阿尔金断裂以西地区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向。这种应力场特征与上述阶段形成的盆地原型、盆地反转、构造变形相匹配。
渤海湾盆地天然气勘探方向与目标
梁生正, 任铁扣, 曾宪云, 梁永海, 白建华, 宋晓莹
2005, 27(6): 565-569. doi: 10.11781/sysydz200506565
摘要(910) PDF(437)
摘要:
渤海湾盆地截止20世纪末已发现气田111个,探明气层天然气地质储量2 716.98×108m3,按其成因分为下第三系烃源气和石炭—二叠系煤成气2种。该文在重点分析了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所辖4个探区石炭—二叠系煤成天然气资源潜力的基础上,提出扩大冀中东北部石炭—二叠系残留盆地勘探成果,突破临清坳陷丘县凹陷古生界原生天然气藏出气关,战略准备黄骅坳陷南部石炭—二叠系残留盆地等3个勘探方向和码头、韩村、曲周、馆陶、乌马营、王官屯等6个目标。
四川宣汉盘龙洞生物礁古油气藏油气源分析
牟传龙, 马永生, 余谦, 郭彤楼, 谭钦银, 王立全
2005, 27(6): 570-574. doi: 10.11781/sysydz200506570
摘要(871) PDF(491)
摘要:
盘龙洞生物礁古油气藏位于四川省宣汉县鸡唱乡盘龙洞,是一个海绵礁古油气藏;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四川盆地东北边缘,属米仓山—大巴山前缘地带。地层层位为上二叠统长兴组,厚度约80 m。岩性主要为浅灰色块状海绵障积岩和海绵骨架岩;造礁生物主要为房室海绵、水螅、苔藓虫等。生物礁及其上下地层中均含有大量的沥青,主要分布于礁核的骨架岩、障积岩和礁盖的白云岩中。通过对盘龙洞生物礁古油气藏的实地考察,结合测试结果和室内综合分析,推断该古油气藏先期为原油充填,后来一部分裂解为天然气,一部分氧化形成沥青;油气源来自于长兴组本身烃源岩的可能性较大,不排除混源的可能。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延长组主要油层组储层特征
谢正温, 谢渊, 王剑, 王生朗, 李春玉, 李令喜, 吕小理
2005, 27(6): 575-582. doi: 10.11781/sysydz200506575
摘要(790) PDF(455)
摘要:
富县是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油气勘探程度相对较低的一个地区,储层问题是制约该区延长组油气勘探的关键。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利用露头、岩心、测井及多种微观分析资料对富县地区延长组储集砂体沉积成因及其展布、储层岩石学特征、储层孔隙结构及物性特征等进行系统研究得出,该区延长组主要为典型的特低孔渗致密储层,长2,长6,长8是延长组储层相对较为发育的3个主要油层组。
冀中坳陷晋县凹陷下第三系断陷湖盆的演化与烃源岩的形成
梁宏斌, 朱光有, 张水昌, 梁英波, 马顺平
2005, 27(6): 583-587. doi: 10.11781/sysydz200506583
摘要(684) PDF(464)
摘要: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晋县凹陷的泥质岩类主要发育在下第三系孔店组—沙河街组,其中孔店组二段(Ek2)和孔店组一段—沙河街组四段(Ek1-Es4)是最重要的2套烃源岩。在孔店组和沙河街组早期(Ek3至Es4)沉积时期,断陷活动强度由南向北转移,沉降中心也随之向北迁移,使晋县凹陷南北呈现出“跷跷板”式沉积,即早期(Ek2)沉降中心在凹陷的南部,而后期(Ek1-Es4)沉降中心则转移到北部。因此在凹陷南部Ek2的沉积厚度和泥岩厚度都明显大于北部,而Ek1-Es4发生了反转,北部的沉积厚度和泥岩的发育程度都远大于南部。其中在凹陷北部Ek1-Es4为一套岩盐、硫酸盐岩、碳酸盐岩和砂泥岩互层的蒸发咸湖—盐湖沉积建造,蒸发盐厚逾千米,其中膏盐厚度超过400 m,与岩盐、膏盐互层的含膏泥岩、白云质泥岩、钙质泥岩和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较高,目前埋深在2 500~3 500 m左右,为北区油气田的主力源岩;而Ek2为南部的主力烃源岩。油源对比表明,北区原油以明显的植烷优势、高伽马蜡烷含量、高孕甾烷含量等特征明显区别于南区各套烃源岩,油源应来自北部的Ek1-Es4烃源岩;而南区原油中伽马蜡烷和孕甾烷含量极低、姥鲛烷含量较高等特征的原油应来自于南部的Ek2烃源岩,否则是来自南部的Ek1-Es4烃源岩。
陆良盆地生物气藏形成分布规律
张淮, 周荔青
2005, 27(6): 588-593. doi: 10.11781/sysydz200506588
摘要(688) PDF(396)
摘要:
陆良盆地生物气藏纵向上主要分布于上第三系茨营组三、四段,深度400~800 m,其主要控制因素为:1)陆良盆地在新第三纪时强烈拉张沉降,快速沉积补偿,茨营组最大沉积速率达500 m/Ma,形成有利于生物气成藏的构造环境;2)茨营组三、四段发育富含草本的腐殖型有机质,而茨二段则以腐泥腐殖型母质为主;3)深洼区茨营组三、四段埋深适中,地温为30~60℃,有利于甲烷菌大规模繁殖;4)在400 m深度以下,硝酸盐及硫酸盐基本被消耗完毕,甲烷菌开始大量繁殖;5)在此深度范围内,泥岩孔隙空间达10~140μm,有利于甲烷菌的大规模活动;6)在此埋深下,泥岩甲烷形成速率足够快,从而阻止下覆甲烷气藏的扩散。气藏的平面分布受沉积相带及构造区带双重控制,有利的沉积相带是主力生气层茨三段、茨四段的深洼与各类碎屑岩沉积体的过渡相区;有利的构造区带是深洼、斜坡内带。在两类区带的叠合区,具有形成生物气藏的有利条件:1)主力烃源岩茨三、四段厚度大,埋深适中,正处于甲烷菌活动高峰期,产气强度大;2)上覆盖层厚度大,封盖条件好;3)断层密度远低于边界断裂带与斜坡外带,有利于气藏保存;4)砂泥比适中,岩性及岩性—构造圈闭发育;5)储层与盆地边缘大气水渗滤带隔绝,形成了低硫酸盐的还原环境,有利于甲烷菌活动。
《石油实验地质》入编《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
杨建超
2005, 27(6): 593-593. doi: 10.11781/sysydz200506593
摘要(491) PDF(292)
摘要:
10月16日,《石油实验地质》编辑部收到《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编辑委员会的收录证书,该刊被正式选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清华大学主办,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出版、清华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发行,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综合性知识信息数据库。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近8000种期刊10年的引文分析与综合评价,经《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专家委员会审核,遴选500种科技类期刊编辑出版《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石油实验地质》名列其中。
湘中坳陷海相油气勘探前景再认识
徐言岗, 祁开令
2005, 27(6): 594-596. doi: 10.11781/sysydz200506594
摘要(562) PDF(363)
摘要:
湘中坳陷海相油气勘查区块与南方其他区块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成藏条件优势:1)烃源岩演化程度相对最低,龙潭煤系现今仍以烟煤为主;2)测水、龙潭2套煤系在区域上连片分布,封盖能力较强,钻井证实其下油气显示异常活跃;3)湘中在古生代时地处赤道附近,广泛发育的风暴岩有利于油气及时运移与聚集;4)早期形成的江南雪峰古隆起为油气藏的保存和重建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湘中坳陷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根据勘探现状,应以涟源凹陷下组合为主攻目标,依次向江南雪峰古陆推进。
闽西南二叠系童子岩组沉积特征及构造演化
周珍琦
2005, 27(6): 597-600. doi: 10.11781/sysydz200506597
摘要(784) PDF(435)
摘要:
闽西南地区二叠系童子岩组可划分为3段,政和—大埔断裂带以西,南平—宁化构造岩浆带以南地区,分连城型、龙岩型和天湖山型3种沉积类型,主要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沉积,一般厚700~800 m,从东往西、从南到北逐渐变薄。二叠系童子岩组沉积盆地在经历了印支—燕山期多期次的构造变动、岩浆作用、风化剥蚀等改造后,部分保存下来;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印支期,其次是燕山早期。
陆相断陷盆地断裂系统与异常压力分布特征初探——以济阳坳陷东营凹陷为例
陈宝宁, 白全明, 周香翠, 李保
2005, 27(6): 601-605. doi: 10.11781/sysydz200506601
摘要(943) PDF(420)
摘要:
陆相断陷盆地是中国东部盆地的重要类型,在我国石油勘探开发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深层广泛发育的异常流体压力和复杂断裂系统是2个重要特征,研究两者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油气运移、聚集研究。在综合分析陆相断陷盆地流体压力和断裂特征的基础上,以济阳坳陷东营凹陷为典型例证,充分应用钻、测井资料,建立了高精度的凹陷异常压力分布模型;结合断裂系统特征,探讨了在三级构造单元格架下,流体压力与断裂系统在空间上的配置关系以及断裂系统对流体压力纵横向分布及封闭特征的影响。
原油中烷基萘的形成机理及其成熟度参数应用
李美俊, 王铁冠
2005, 27(6): 606-611. doi: 10.11781/sysydz200506606
摘要(817) PDF(718)
摘要:
原油和沉积有机质中烷基萘系列主要通过异构化反应和歧化反应生成,并可用芳香烃的亲电取代反应历程进行解释,所生成各种异构体的相对含量受“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的控制。多甲基萘系列地球化学参数,对于原油及沉积有机质的成熟度、生物降解作用和生源组成具有表征意义。渤海湾盆地大民屯凹陷原油样品中的多甲基取代萘系列分析结果表明,在常规的甾萜类异构化作用达到平衡终点的情况下,多甲基萘取代系列地球化学参数仍能反映出大民屯凹陷高蜡油成熟度比正常油偏低,并与该区的石油地质背景和盆地模拟结果相吻合,表明多甲基萘系列相关的地球化学参数是一类非常有用的地球化学指标。
南华北盆地周口坳陷周参10井低产油流剖析
饶丹, 全书进
2005, 27(6): 612-618. doi: 10.11781/sysydz200506612
摘要(788) PDF(423)
摘要:
南华北盆地周口坳陷周参10井低产油流的发现,无疑为周口坳陷油气勘探突破带来了希望。借助原油及岩石轻烃指纹气相色谱分析方法进行直接油/源对比,研究结果证实该低产油流为混源,主力油源来自下白垩统暗色泥岩和中下侏罗统煤、暗色泥岩及碳质泥岩,其中轻质组分主要由中下侏罗统源岩贡献,并就其成藏条件进行了全面综合分析。
核磁共振录井技术在岩石物性分析方面的应用研究
王志战, 翟慎德, 周立发, 邓美寅, 王守军
2005, 27(6): 619-623. doi: 10.11781/sysydz200506619
摘要(1047) PDF(491)
摘要:
核磁共振录井技术是利用油和水中的氢原子在磁场中具有共振并产生信号的特性,来探测和评价岩石物性。在实验样品类型、大小及钻井液浸泡对测量结果影响不大的基础上,对岩样的孔隙度、T2截止值、渗透率、可动流体饱和度、含油饱和度、孔喉分布、润湿性、原油粘度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应用研究和探讨,并阐述了所取得的认识。研究认为核磁共振录井技术实现了对岩石物性的快速测量和评价,对现场决策、完井及试油讨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储层性质与核磁共振测量参数的实验研究
范宜仁, 倪自高, 邓少贵, 赵文杰, 刘兵开
2005, 27(6): 624-626. doi: 10.11781/sysydz200506624
摘要(910) PDF(463)
摘要:
核磁共振测井可以直接分析储层流体的性质,然而却受测前采集参数的选择以及储层性质的影响。在实验室对不同油田不同孔隙度的岩心进行核磁共振T2谱分析,研究回波间隔TE、等待时间TW、含油饱和度及地层水矿化度对T2谱变化规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参数TE选择的不合理会造成漏失一部分储层信息,降低短弛豫分量的分辨能力;不同的TW导致不同的流体极化量;而含油饱和度和矿化度的变化在T2谱形态上也表现出不同。因此,测前参数的选择,核磁共振测井数据的采集及处理解释要特别注意这些因素对T2谱的影响。
超临界流体萃取在油气地球化学勘探中的应用
邓平, 王国建
2005, 27(6): 627-629. doi: 10.11781/sysydz200506627
摘要(1059) PDF(459)
摘要:
超临界流体的密度是气体的100~1 000倍,粘度比液体低10~100倍,扩散系数比液体高10~100倍,易于穿透介质,可以选择性分离,特别是基本消除了有机溶剂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一般超临界萃取过程仅需10~60 min。选择某油田已知含油气区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萃取出的烃类物质保真性好,可以与化探样品分析的其它指标进行对比,为油气化探提供可靠资料。
多层合采产能配比的算法研究及应用
王跃文, 卢双舫, 方伟, 张居和, 黄修平
2005, 27(6): 630-634. doi: 10.11781/sysydz200506630
摘要(738) PDF(552)
摘要:
针对气相色谱指纹技术目前还难以被应用到3层及3层以上合采油层的局限,作者提出了一套人工神经网络学习算法,该算法具有非线性、精度高、适用于多层合采的优点。应用此方法,在实验室通过原油的全烃气相色谱和色谱-质谱分析,确定反映单层和配比的原油特征气相色谱指纹,建立特征指纹数据库,用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找出内在规律,就可以对实际合采的原油进行分析应用。通过对喇嘛甸油田及萨尔图油田试验区合采油井的单层产量进行实验室配比计算和实际合采油层原油分析验证,计算结果具有很高的精度并与单井实际产量MFE测试结果吻合很好。该项计算技术为油田利用地球化学方法进行多层合采的单层产能配比计算提供了一个经济适用的途径。
碳酸盐岩油气资源量计算方法——藏控单储系数法
张达景, 缪莉, 白森舒
2005, 27(6): 635-639. doi: 10.11781/sysydz200506635
摘要(628) PDF(398)
摘要:
储量计算中单储系数与含油气饱和度成正比,含油气饱和度与油气富集程度密切相关。基于这一认识,提出用藏控单储系数法计算碳酸盐岩油气资源量,并以塔河油田奥陶系一间房组为例。计算中单储系数主要与已探明储量区的油气成藏条件相类比取值,储层厚度参数主要参考钻井、区域岩溶储层分布规律并与已探明储量区储层类比取值。该方法特别适用于碳酸盐岩地区油气资源量的计算,优点在于充分研究油气运移聚集规律,找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类比计算区与已知区的成藏主控因素的差异,不仅使得计算参数的取值更具有地质意义,同时也避开了容积法中储层孔隙度、含油饱和度取值地质难题,计算结果更加合理。
“两转一断”与地球烃
薛超, 薛玲
2005, 27(6): 640-648. doi: 10.11781/sysydz200506640
摘要(559) PDF(385)
摘要:
基于系统论的思维方式,认为石油天然气的烃源是从银河系旋转孕育烃类吸积开始,逐步导致软流圈演化,形成行星地球上唯一规模最大、潜能最丰富的准烃源层;地球自转导向石油天然气的运移聚集成藏;断裂是通道也是演化过程的储集空间,阐述了断裂(带)控制地球油气分布的认识,提出“两转一断”与地球烃新的地质理论。应用现代地球物理、现代地球化学的新成果,阐述地球物质圈层分化和岩石圈板块构造与地球烃运聚成藏的机理和规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