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6年  第28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南华北中生代火山岩与前渊盆地
黄泽光, 高长林
2006, 28(1): 1-7. doi: 10.11781/sysydz200601001
摘要(596) PDF(414)
摘要:
运用地球化学理论和方法对南华北中生代火山岩研究后得知:火山岩的岩石类型为安山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类,为碱钙性和碱性,高钾,稀土总量高,富轻稀土;火山岩的形成构造环境既不是板块俯冲碰撞,也不是裂谷作用;火山岩形成于板块俯冲碰撞期后,与地幔柱活动有关;在白垩纪,合肥盆地和周口盆地的形成大地构造环境应是与岩石圈的热伸展有关。构造格局由地幔柱活动—伸展热窿作用(140~85 Ma)所主导,空间上各单元组成热窿核—剥离断裂带—下滑系统配置样式,盆地形成于下滑系统,盆地类型为前渊盆地。
青藏高原羌塘盆地海相烃源层的沉积形成环境
秦建中
2006, 28(1): 8-14. doi: 10.11781/sysydz200601008
摘要(935) PDF(458)
摘要:
羌塘盆地是青藏高原一个最大的中生代海相残留盆地。上三叠统在南、北坳陷为次深海盆地相沉积,发育一套黑色页岩烃源层;下侏罗统和中侏罗统下部为半温暖半干热—温暖炎热气候,在南坳陷南部局部地区也发育了浅海—次深海盆地相黑色页岩烃源层;中侏罗统中部和上侏罗统下部海侵规模扩大,以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为主,台地凹陷是形成烃源岩的主要场所;中侏罗统上部是一套滨海—浅海碎屑岩沉积,泻湖亚相页岩和前三角洲亚相泥岩为主要烃源岩。羌塘盆地中生界海相烃源岩的沉积发育特征与国内外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烃源岩发育特征基本一致,主要是深海—次深海盆地相沉积的黑色页岩、台地凹陷沉积泥灰岩和页岩、泻湖亚相或前三角洲亚相等沉积的页岩(油页岩)和泥岩。
下扬子地区海相下组合油气勘探潜力分析
张淮, 周荔青, 李建青
2006, 28(1): 15-20. doi: 10.11781/sysydz200601015
摘要(829) PDF(421)
摘要:
通过对下扬子地区"海相下组合"构造背景、生储盖发育、演化、保存以及典型实例的剖析,认为下扬子盆地北部中新生代叠置区"海相下组合"烃源岩具备长期生烃、多期次生烃的条件,同时该地区志留系高家边组大套海相泥页岩构成良好的油气封盖层。进一步研究认为,下扬子地区是印支期拼合到欧亚大陆的古板块,古板块的主体部分是历次构造运动的相对稳定区,即下扬子中央稳定带,此中央稳定带位于盐城—南黄海一带的广大区域,是下扬子区"海相下组合"油气勘探的有利区。
断陷盆地碳酸盐岩潜山储层模式——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为例
马立驰, 王永诗, 姜在兴, 陈世悦
2006, 28(1): 21-24. doi: 10.11781/sysydz200601021
摘要(859) PDF(428)
摘要:
断陷盆地碳酸盐岩潜山发育了裂缝型、溶蚀型和孔洞型3种基本储层类型。不同的储层类型具有各自独立的成因机制和发育规律,它们共同构成风化壳淋滤带、垂直渗流带、水平溶蚀带、内幕孔洞带、断裂溶蚀带和构造裂缝带等6个储集体发育带,在空间上组合成复式立体的断陷盆地碳酸盐岩潜山储层模式。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膏盐质盖层特征与天然气保存
付晓飞, 宋岩, 吕延防, 孙永河
2006, 28(1): 25-29. doi: 10.11781/sysydz200601025
摘要(847) PDF(476)
摘要:
根据模拟实验结果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北部第三系膏盐质盖层岩石力学特征。膏岩、盐岩和泥岩为塑性材料,变形过程为典型的塑性形变,蠕变表明第三系膏盐质盖层具有较强的流动性。构造挤压使膏盐质盖层塑性流动,受断裂改造作用往往在构造圈闭上方形成巨厚的膏泥岩层。膏泥岩岩性致密,排替压力高,普遍具有异常高的孔隙流体压力,是一套优质盖层。盖层段内的穿盐断裂和盐内滑脱断裂多为膏泥岩蠕变形成的塑性断层,断裂带内部结构主要为软泥充填的大裂缝组合,伴生裂缝不发育,断裂静止期封闭性好,有效阻止天然气散失。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油气运移期次及成藏
张忠民, 周瑾, 邬兴威
2006, 28(1): 30-33. doi: 10.11781/sysydz200601030
摘要(773) PDF(421)
摘要:
利用包裹体测温和成岩矿物伊利石测年数据资料,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油气运移及成藏的基本模式进行了研究。中央背斜带储层流体包裹体明显分为盐水包裹体和有机包裹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分为3期,其对应的地质时间分别为中中新世、中新世晚期和上新世—第四纪。储层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地质年龄自北向南分别为23.5~26.5,18.31~21.86,12.58~13.63 Ma,表明北部油气成藏时间早于中部和南部。综合分析认为中央背斜带发生过早、中、晚3期油气运移和聚集活动,以晚期最为重要,其幕式特征明显。成藏期总体时间长,多期成烃,多次充注,同期不同源,是中央背斜带油气成藏的基本模式。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层序地层研究展望
邢焕清
2006, 28(1): 34-37. doi: 10.11781/sysydz200601034
摘要(802) PDF(377)
摘要:
层序地层学的出现曾被许多专家和学者认为是地质学的一场革命。但其研究本身还存在着一些争议,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探讨。基于对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层序地层学大量研究成果的分析,初步总结了盆地侏罗系层序地层研究成果的异同及其原因。在回顾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侏罗系层序地层学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侏罗系层序的级别和划分、层序界面的判别标准和影响层序地层格架发育的控制要素等。
闽西南地区推覆构造特征
周珍琦
2006, 28(1): 38-41. doi: 10.11781/sysydz200601038
摘要(775) PDF(405)
摘要:
闽西南地区推覆(滑脱)构造广泛发育,可划分为5种类型:发育于上古生界—中生界下三叠统溪口组中的拆离(滑脱)构造;形成于印支期的拆离(滑脱)构造,后受燕山早期及后期的褶皱作用形成褶皱拆离构造;印支期及燕山早期的中深层次逆冲推覆构造;燕山早期和晚期的浅层次逆冲推覆构造;分布于燕山早期浅层次逆冲推覆构造原地岩系之中的浅层次褶皱逆冲推覆构造,其中燕山早期中深层次逆冲推覆构造规模最大。
对叠合型盆地油气系统研究方法和分类问题的思考
郑求根, 吴冲龙, 王燮培, 丁文龙
2006, 28(1): 42-48. doi: 10.11781/sysydz200601042
摘要(681) PDF(357)
摘要: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叠合型盆地油气系统分析的思路、流程和研究内容,强调在进行油气系统划分前,要对盆地的构造格架、沉降充填史、热过程以及盆地的构造单元、烃源岩发育的层段和范围、生储盖组合的基本特征,做系统的分析和评估,再在油气源对比的基础上对油气系统进行划分。鉴于叠合盆地存在多套烃源岩、多个生烃单元,断裂和不整合发育,认为叠合型油气系统的划分应以烃源岩+构造单元(生烃凹陷或洼陷及油气可能的运聚区域)为最主要依据,以烃源岩+构造单元+可靠程度来进行命名比较合适,也较为实用。叠合型油气系统分析要从静态地质要素分析和动态地质过程分析2个方面进行,静态地质要素包括有效的烃源岩、储集层、盖层、输导层和圈闭,动态地质要素包括油气生成过程、储层演化过程、油气运移过程、圈闭形成过程、油气成藏过程等。各要素组合关系分析、油气系统保存作用分析、各油气系统叠合关系分析、勘探有利靶区及目标分析等都是叠合型盆地油气系统研究内容的组成部分。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油砂中芴酮系列化合物成因
赵欣, 史基安, 王金鹏, 王琪, 卢龙飞, 王雷, 王有孝
2006, 28(1): 49-53. doi: 10.11781/sysydz200601049
摘要(737) PDF(284)
摘要:
从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6个油砂样品的抽提物中,通过色谱-质谱(GC-MS)分析,首次检测出一系列C0-5芴-9-酮化合物和苯并芴-9-酮化合物,它们是芴和苯并芴在储集层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产物。这个过程是由于在晚成岩A期,陆表暴露时期,伴随着含氧和细菌的大气淡水的渗入,在延长组储集层中的铝硅酸盐矿物参与下,油砂中的烷基芴和苯并芴在碱性成岩环境下氧化的结果。
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渤南洼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期分析
张枝焕, 曾艳涛, 张学军, 袁东山, 徐兴友
2006, 28(1): 54-58. doi: 10.11781/sysydz200601054
摘要(766) PDF(409)
摘要:
下第三系沙四段是沾化凹陷渤南洼陷深层主要产油层,目前关于沙四段原油的油源和成藏期问题还存在不同的认识。通过对研究区储层流体包裹体分析,结合沙四段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沙三段和沙四段烃源岩的生、排烃资料及构造演化资料,讨论了沙四段油藏的形成历史。研究表明,渤南洼陷沙四段曾发生过2期油气充注:第一期始于沙二段沉积末期,主要时期为沙一段沉积后期到东营组沉积中期,由于构造抬升,至东营组沉积末期(28.8 Ma)可能存在间断;第二期油气聚集从馆陶组沉积初期到明化镇组沉积早期,主要在馆陶组沉积期。油气成藏时期与沙四段和沙三段烃源岩的主要生、排烃期是相一致的。由此推测,沙三段与沙四段油源的相对贡献主要取决于烃源岩与油源断层及圈闭的空间配置关系。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烃源岩排烃特征研究
周杰, 庞雄奇, 李娜
2006, 28(1): 59-64. doi: 10.11781/sysydz200601059
摘要(773) PDF(416)
摘要:
烃源岩在埋藏演化过程中发生排烃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其生烃潜力不断减小,反之也可利用烃源岩在演化过程中生烃潜力的变化规律来模拟其排烃特征。利用综合热解参数———生烃潜力指数[(S1+S2)/TOC]在热演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来确定源岩的排烃门限,并在此基础上模拟计算烃源岩在各演化阶段的排烃率、排烃速率及排烃效率。由于不同类型烃源岩的生烃潜力指数差别很大,在实际应用时应对不同类型源岩,含不同有机质类型的源岩进行区分。将此方法应用于济阳坳陷下第三系,发现油页岩和暗色泥岩具有不同的排烃特征,油页岩的排烃门限比暗色泥岩浅,排烃率也较高。
成岩作用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刘建清, 赖兴运, 于炳松, 陈晓林, 隋成
2006, 28(1): 65-72. doi: 10.11781/sysydz200601065
摘要(883) PDF(550)
摘要:
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发展,成岩作用在理论研究及具体实践中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包括:有机质热降解机理及次生孔隙的研究;化学热力学平衡理论对于成岩反应热力学条件及状况的标定;流体、温度、压力、盆地沉降史等多位一体高度综合的石油地质分析;成岩作用与现代地层学、沉积学研究的紧密结合等。成岩作用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继续开展成岩作用实验研究和成岩作用热力学模拟;以盆地—成岩作用系统分析的新观点深化成岩作用研究;探讨地层水的来源及对成岩作用的影响。
高温高压下水中有机质降解过程的原位观测——以干酪根和沥青质为例
陈晋阳, 张红, 郑海飞, 曾贻善
2006, 28(1): 73-77. doi: 10.11781/sysydz200601073
摘要(1009) PDF(362)
摘要:
采用热液对顶砧压腔装置,对高温高压水中干酪根和沥青质的热解过程进行了原位观测。结果发现干酪根和沥青质在高温高压水中的热解行为存在很多的差别:干酪根不溶于高温高压水中,并保持固相状态直到发生异相降解反应,生成的小分子的液相和气相烃类化合物能够与高温高压下的水混溶,而当温度降低后这些烃类物质则从水中析出;沥青质在高温高压下首先与水混溶,混溶后随着温度和压力的继续升高发生降解反应,最终生成类似石墨结构的碳物质。
油气成藏动力学模拟现状与展望
李日容
2006, 28(1): 78-82. doi: 10.11781/sysydz200601078
摘要(833) PDF(412)
摘要:
油气成藏是包括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以及保存和破坏各个环节在内的复杂过程,受多种地质因素控制,与生烃中心、古今构造、生储盖组合、沉积相带、储层岩性等要素的演化均有关系。成藏动力学系统是含油气系统理论的新发展,是一门刚刚起步的新学科。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有强大的计算机工作平台支持,模型研究与模拟研究结果的迭代反馈降低了地质解释中的多解性,是新一代的石油地质勘探研究的重要技术支撑系统。该文介绍了油气成藏动力学的产生与技术背景、原理模拟系统。最后对成藏动力学的发展提出展望。
Gini系数在镜质体反射率量测分析上的研究——以台湾西部中新世沉积岩样为例
孙立中, 杨宗霖, 蔡龙珆, 郭政隆
2006, 28(1): 83-84. doi: 10.11781/sysydz200601083
摘要(1056) PDF(313)
摘要:
量测了34个台湾西部地区中新世岩样的镜质体反射率并计算了Gini系数,探讨了量测镜质体反射率的不均性结果与其Gini系数之间的相关程度。结果显示:量测平均镜质体反射率的不均性结果与Gini系数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说明Gini系数在判识镜质体反射率在不均性的量测结果上具良好的量化性指标。
大港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油藏参数变化规律分析
郭莉, 王延斌, 刘伟新, 张春雷, 刘卫林, 刘天鹤
2006, 28(1): 85-90. doi: 10.11781/sysydz200601085
摘要(855) PDF(389)
摘要:
对大港油田高孔高渗和中孔中渗2种类型油藏进行注水前后油藏参数变化规律研究后发现,油藏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后,高孔高渗油藏粘土矿物和胶结物含量减少,溶蚀孔隙增多,整体表现出储层孔喉增大、物性变好的趋势;而中孔中渗油藏大部分储层呈现喉道堵塞、孔喉减小、物性变差的趋势。2类油藏注水开发后,微观和宏观非均质性都有所增强,储层润湿性向强亲水方向转化,原油性质也表现出变差的趋势。该项研究对高含水油藏的后期开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苏北盆地T油田碳酸盐岩储层压力敏感性研究
谈士海, 韦建伟
2006, 28(1): 91-94. doi: 10.11781/sysydz200601091
摘要(792) PDF(294)
摘要:
对苏北盆地T油田深层石炭系低渗碳酸盐岩24个水平和垂直岩样进行了储层压力敏感性实验研究,分析了有效压力与孔隙度和渗透率关系,结果表明:1)石炭系储层孔隙压失量与孔隙度之间有比较好的相关性,总体上为:孔隙度高,压失量低;孔隙度低,压失量高。2)渗透率的压失程度与岩样孔渗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孔渗性能好,伤害系数小;孔渗透性能差,伤害系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