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8年  第20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新疆焉耆盆地构造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郭召杰, 张志诚, 钱祥麟, 李茂松
1998, 20(3): 205-209. doi: 10.11781/sysydz199803205
摘要(2586) PDF(339)
摘要:
新疆焉耆盆地是一个形成于南天山造山带基础之上的中生代拉分盆地。喜马拉雅造山事件以来,其南北两侧山体向盆地内对冲,形成典型前陆冲断褶皱构造,盆地内发育一系列台阶状断层及其断层相关褶皱。盆地两侧的对冲作用,使得盆地内侏罗系生油层得以进入生油成熟阶段。焉耆盆地构造演化特征表明,该盆地是一个有利含油气盆地。
南海西南部万安盆地构造样式特征、成因及找油意义
张光学, 白志琳
1998, 20(3): 210-216. doi: 10.11781/sysydz199803210
摘要(778) PDF(284)
摘要:
万安盆地的地震构造样式主要表现为基底卷入式的潜山构造、张性断块构造,盖层内的挤压背斜构造、骨牌式断裂构造、反转构造、捩断层及勺形构造,其中潜山构造、挤压背斜构造和骨牌式断裂构造是最为有利的油气聚集部位,而张性断块构造、反转构造、捩断层及勺形构造亦是有利的油气富集部位。万安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早期的礼乐运动(TG)造就了现今盆地构造格局的最初雏型;稍后发生的西卫运动(T5)使早期的陆缘张裂断陷范围进一步扩大,转化为渐新-中中新统的断坳沉积;而最终万安运动(T3)则导致盆内地层强烈挤压、隆升剥蚀,产生构造反转、断块及褶皱,这是盆内圈闭构造最发育的时期。伴随万安盆地主要的构造运动的发生,盆内形成了基底构造层(Tg或T5以下)、主体构造层(T3-T5)和表层构造层(T3以上)等3个构造层,各构造层内均发育有不同的构造样式,其中主体构造层内构造圈闭最发育,构造样式最丰富。综合分析认为礼乐运动和西卫运动奠定了盆地沉积格架,而万安运动则对盆内圈闭构造的形成贡献最大。
塔里木盆地与断裂作用有关的圈闭类型特征
段铁军, 徐宏节, 伍泓, 汤慧珉
1998, 20(3): 217-222. doi: 10.11781/sysydz199803217
摘要(821) PDF(303)
摘要:
塔里木盆地断裂带集中发育了60%以上的油气圈闭,其形成大多与断裂关系密切。不同系统的断裂控制了油气圈闭样式类型,逆冲滑脱作用主要形成堆叠叠瓦、断弯、断展和断滑褶皱,背冲作用主要形成背冲断块、背冲背斜和牵引圈闭,走滑作用主要形成花状和雁列褶皱。它们已成为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
黄骅坳陷孔西潜山推覆构造的发现及意义
邓清禄, 韦必则, 杜国银, 王占岐, 肖敦清, 苏俊青
1998, 20(3): 223-227. doi: 10.11781/sysydz199803223
摘要(613) PDF(324)
摘要:
印支-燕山期的推覆构造在华北地台的北缘、南缘及内部台褶带都已有发现,但在地台东部广大的盆地地区,至今未见有报道。本文通过地震剖面解释、钻孔资料等研究,厘定了黄骅坳陷孔西潜山推覆构造,并分析认为郯庐断裂带的左行剪切运动为其发生、发展的动因模式。这一发现对指导黄骅坳陷及临近盆地基底中进一步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华蓥山东麓石炭系气藏圈闭特征与深化勘探
陈宗清
1998, 20(3): 228-233. doi: 10.11781/sysydz199803228
摘要(568) PDF(233)
摘要:
华蓥山东麓的石炭系勘探程度较高,已探12个圈闭,获10个气藏,仅邻北断圈闭产水和南端的环山圈闭因残厚太薄已失储层而未获气。北段石炭系残厚稳定区,气藏皆为构造圈闭,并与区域构造一致,以地垒背斜圈闭为主;南段石炭系残厚多变区,气藏圈闭复杂,除构造圈闭外,随残厚的变化并有地层-地垒背斜复合、地层-叠断复合、地层-断层复合和残丘圈闭等,在一定条件下并有溶蚀岩性圈闭或断层-溶蚀岩性圈闭。深化勘探对象,主要为断下逆遮、地层-断层复合、地层-地垒背斜复合、地垒背斜和溶蚀岩性等圈闭。
高尚堡油田沙三1段储层沉积学特征
冉启佑, 游秀玲, 杨勇
1998, 20(3): 234-238. doi: 10.11781/sysydz199803234
摘要(819) PDF(293)
摘要:
作者通过对目的层储集岩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特征的研究,首次阐明沙三1段沉积环境为河流-滨浅湖环境,沉积体系属湖岸沉积体系,储层沉积相为辫状河三角洲相。此成果对于油田滚动开发及勘探选区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上扬子区古生界深水斜坡及台地边缘碳酸盐岩成岩作用
胡明毅, 高振中, 李建明
1998, 20(3): 239-247. doi: 10.11781/sysydz199803239
摘要(534) PDF(394)
摘要:
本文在岩石学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电子探针、碳氧同位素、包裹体古盐度分析、地球化学分析等测试资料,详细研究了中上扬子台地南北缘深水斜坡及台地边缘相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特征,如早期岩化作用、胶结作用、白云石化作用等。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深水斜坡相及台地边缘相碳酸盐岩所经历的成岩环境进行了划分,建立了该区深水斜坡相及台地边缘相碳酸盐岩的孔隙演化模式。
西藏乌郁盆地油苗的发现及找油意义
黄泽光, 曾华盛, 汤慧珉, 袁玉松
1998, 20(3): 248-252. doi: 10.11781/sysydz199803248
摘要(626) PDF(301)
摘要:
最近,我们在西藏乌郁盆地日贡拉组发现了油苗(沥青脉)及500余米厚的暗色泥质生油岩。地化分析研究表明生油岩以好生油岩为主,有机质类型主要属过渡型,演化程度总体处于低成熟阶段,部分为成熟阶段。油苗(沥青脉)来源于日贡拉组泥岩层。此外,芒乡组下部煤及煤系地层具有很好的煤成烃潜力。乌郁盆地存在过油气生成和运聚的历史,具有寻找小型油气田的良好前景。
塔里木原油含硫化合物的地球化学意义
朱扬明, 傅家谟, 盛国英
1998, 20(3): 253-257. doi: 10.11781/sysydz199803253
摘要(662) PDF(323)
摘要:
塔里木盆地30余个代表性原油芳烃组分的色质和色谱-原子发射光谱分析资料表明,不同成因原油的含硫化合物含量和分布明显不同。与陆相原油相比,海相原油以高二苯并噻吩系列(>20%)、高DBT/P(>0.35)为特征,其中,塔中局限性海湾相原油以这两参数值更高而与塔北台地相原油形成区别;在二苯并噻吩系列内分布上,它们的DBT少而DMDBT丰富,反映出成油母质沉积环境性质的差别。来源于不同岩性源岩的原油中苯并噻吩系列相对于二苯并噻吩系列的含量不同,在碳酸盐岩原油中较高。
油藏地球化学新技术及其在西达里亚油田开发中的应用前景
魏福军, 张云霞
1998, 20(3): 258-260. doi: 10.11781/sysydz199803258
摘要(612) PDF(277)
摘要:
由于沉积环境、母源输入、成熟度、油气运移及次生蚀变作用,均可导致原油指纹差异,这就是常见的垂向和侧向差异。扩散作用和密度驱动的翻转作用又可以调整这种差异并达到动力平衡。封闭断层、岩性致密的低渗层等又会破坏垂向的扩散和密度翻转的动力平稳。从这些有用的分子结构特征可以推断出有用的地质信息,用于油藏描述的小层对比,断层封闭性及流动单元的划分,油水界面及古水流对油层的影响,分层工作状况及分层产量监测等,从而解决西达里亚油田中、上油组合采时油气产量劈分,为动态分析提供科学的依据。
应用多元信息综合分析法进行气源追踪—以济阳坳陷深层气气源追踪为例
向奎, 樊庆真, 骆光华
1998, 20(3): 261-266. doi: 10.11781/sysydz199803261
摘要(571) PDF(272)
摘要:
本文利用济阳坳陷3个地区5口深井(>4000m)天然气的碳同位素、氩同位素、轻烃组成和地质背景等多种信息,采取天然气-源岩吸咐气直接对比法、天然气-生油气洼陷中原生油气藏原油伴生气间接对比法、氩同位素分析法、成藏条件分析法等,对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气源进行了有效地追踪,最后建立了各自的成藏模式。
天然气中金刚烷类化合物的检出及其应用
付宁, 于晓果, 赵盛蓉
1998, 20(3): 267-271. doi: 10.11781/sysydz199803267
摘要(763) PDF(344)
摘要:
采用天然气重烃富集及MID/GC/MS分析技术,从天然气中检测出单、双金刚烷类化合物,并根据琼东南盆地生油岩中金刚烷指标与镜煤反射率(R°)的实测值,建立了双金刚烷指标与镜煤反射率(R°)数值对应关系。这对研究莺-琼盆地油气成熟度无疑是一个具重要意义的探索。
奥陶系烃源层中粘球形藻干酪根活化能参数初步研究
蒲秀刚, 高岗, 郝石生
1998, 20(3): 272-275. doi: 10.11781/sysydz199803272
摘要(650) PDF(306)
摘要:
我国下古生界烃源层特别是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十分广泛,但碳酸盐岩分布区的地球化学评价一直是个薄弱环节,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碳酸盐岩的高过成熟性,其地化参数很难取准。本文选用奥陶系烃源层中具有普遍分布意义的低成熟的粘球形藻(G.prisca)干酪根进行热解实验,取得了一系列化学反应动力学参数(活化能E、指前因子A随降解率X的变化关系),这些参数对正确评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地层的油气潜力和生排烃史具有明显的借鉴作用。
藻干酪根在碳酸盐岩与泥岩中成烃特征对比
高岗, 郝石生, 蒲秀刚
1998, 20(3): 276-281. doi: 10.11781/sysydz199803276
摘要(629) PDF(312)
摘要:
通过加水热模拟分析了藻干酪根在碳酸盐岩和泥质岩介质下成烃特征的异同。碳酸盐岩与泥质岩液态产物族组成的饱和烃气相色谱及固体干酪根的特征仅有微弱差异;在泥质岩加水介质中的气体产率明显小于碳酸盐岩,其主要原因在于碳酸盐岩介质中大量CO2的形成;粘土矿物对气态烃的催化作用具体表现为把不饱和的烃类通过加氢催化转化为饱和烃类,对低分子的甲烷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催化效应;碳酸盐岩则对于不饱和烃和甲烷的催化作用不如粘土岩,但对较重气态烃的生成却比较有利。在大量生油之前碳酸盐岩生油量高于泥质岩,生油高峰时两者总液态产物产率几乎相等,泥质岩生油高峰与碳酸盐岩基本一致或稍晚。
西藏伦坡拉盆地粘土矿物演化、分布与烃源岩成熟对应关系
陈平, 费琪, 陆永潮
1998, 20(3): 282-286. doi: 10.11781/sysydz199803282
摘要(627) PDF(339)
摘要:
通过对西藏伦坡拉盆地粘土矿物的种类、组合、演化规律及烃源岩成熟演化的研究,确定了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及适用范围。
成烃增压数值模拟
徐思煌, 梅廉夫, 袁彩萍
1998, 20(3): 287-291. doi: 10.11781/sysydz199803287
摘要(1172) PDF(330)
摘要:
干酪根热解成烃作用是烃源岩中异常高压的重要成因之一。由于成烃增压作用主要是伴随生、排烃作用而发生的,因此很难直接进行恢复和计算,通常借助数值模拟方法来描述。通过成烃作用的物理化学机制建立了成烃增压机制的数学模型。该数学模型表明,生烃越多、干酪根与烃类流体的密度差越大、烃源岩越致密,则成烃增压强度就越大;天然气的生成比石油的生成具有更显著的增压效应。应用该数学模型可模拟研究烃源岩演化过程中的成烃增压,并能再现由此导致的微裂缝幕式排烃的地质过程。成烃增压数值模拟在我国几个典型含油气盆地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
烃源岩热模拟实验的应用
张旭升, 王远坤, 周永红
1998, 20(3): 292-296. doi: 10.11781/sysydz199803292
摘要(633) PDF(272)
摘要:
本文以新疆和田探区样品为实验样品,以东营地区样品为标样,采用快速热模拟实验方法,初步评价了该区烃源岩的生烃量,为下一步勘探目标提供依据。
估测地下多组系统性裂缝间距的原理和应用
单业华, 李志安
1998, 20(3): 297-304. doi: 10.11781/sysydz199803297
摘要(644) PDF(243)
摘要:
本文提出一种估测地下多组系统性裂缝间距的最优化方法,它不需要对裂缝性岩石进行定向,就能利用岩芯资料估测多组裂缝间距。采用理想的裂缝模型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发现在同一观察次数下裂缝间距之积要比单纯的裂缝间距更能准确地被估测出。最后应用它来估测鄂尔多斯地台油田南二区三叠系延长组六段储层的多组裂缝间距。
实验室全面质量微机管理系统
任春
1998, 20(3): 305-307. doi: 10.11781/sysydz199803305
摘要(588) PDF(285)
摘要:
利用计算机参与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对于提高管理效率,减轻管理工作强度,保证分析质量的公正性,有很大的使用价值。经过对实际模型进行提炼,形成了以项目为中心,集质量分析监测、封闭式文件管理、完善的输入输出管理为一体的微机管理系统。系统具开放和可扩展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