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3年  第25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试论“盆”“山”的耦合和脱耦及其运动学
吴根耀, 马力
2003, 25(2): 99-109. doi: 10.11781/sysydz200302099
摘要(728) PDF(310)
摘要:
"盆""山"耦合和脱耦基于中国大陆是一个经多期碰撞-拼合形成的复合大陆、因而盆地演化与造山作用息息相关而提出,其核心是盆地研究的活动论构造观,包括用造山带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建造的序列和用造山带古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正确进行古构造-古地理的重建,并采用地质构造的力学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和盆地动力学分析的方法。以造山作用为主线,在给予时间约束后,从4个方面(挤压与拉张空间上互为依存、走滑断裂的转换作用、深部过程的制约和构造逸脱)研究了"盆""山"的耦合特征及其运动学。文中以中国大陆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为例分析了"盆""山"脱耦的运动学,提出认识东、西两部侏罗纪以来的分异是理解印支期"盆""山"关系解脱的关键。
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流沙港组湖底扇沉积特征及发育背景
刘丽军, 佟彦明, 纪云龙, 旷宏伟, 卢明国
2003, 25(2): 110-115. doi: 10.11781/sysydz200302110
摘要(780) PDF(313)
摘要:
福山凹陷流沙港组内发育一套具有一定规模的湖底扇沉积,其中可识别出浊流沉积、水下泥石流沉积和滑塌堆积3种沉积相单元。湖底扇沉积主要发育于低位域及水进早期,地震剖面特征显示为双向下超的丘形反射复合体,测井曲线特征为箱形、钟形或漏斗形。湖底扇在平面上由扇根、扇中和扇端沉积所组成。垂向层序上湖底扇下部常见厚度较大的重力流沉积充填的下切水道,中上部发育多个叠置的浊积扇体组成。湖底扇的发育主要受控于盆地东西两侧的断层活动、湖平面变化及物源供给。流二段时期沉积的较大规模的湖底扇与这一时期的构造快速沉降和充足的物源供给有关。
漠河盆地中侏罗统沉积演化及含油气远景
吴河勇, 辛仁臣, 杨建国
2003, 25(2): 116-121. doi: 10.11781/sysydz200302116
摘要(873) PDF(352)
摘要:
对漠河盆地中侏罗统绣峰组、二十二站组、额木尔河组及开库康组露头剖面详细沉积学研究,查明漠河盆地绣峰组为冲积扇、扇三角洲及湖泊沉积,二十二站组和额木尔河组为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积,开库康组为冲积扇、扇三角洲及湖泊沉积,湖底扇和湖泊相在各组均有发育。从绣峰组到开库康组,具有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泊—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的沉积演化规律。这一沉积演化规律决定了漠河盆地中侏罗统生油气层、储层、盖层均较发育,具有油气勘探潜力。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下奥陶统油藏特征及成藏条件分析
王敦则, 黎玉战, 俞仁连
2003, 25(2): 122-128. doi: 10.11781/sysydz200302122
摘要(772) PDF(302)
摘要:
地质综合研究和勘探实践表明,塔河油田是在长期发育的古隆起基础上形成的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大型油气田。该油田主力产层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发育孔、洞、缝3类储集空间,组成裂缝型、孔洞-裂缝型、裂缝-孔洞型和生物礁(滩)相孔隙型4类储层。长期生烃、多期构造运动和多期岩溶作用使塔河油田不同区块原油性质有一定差异。下奥陶统油气聚集成藏主要受阿克库勒凸起、碳酸盐岩溶蚀孔洞缝发育程度和石炭系巴楚组泥岩覆盖等多种因素综合控制。
位于巨型走滑断裂端部盆地演化的地质模型——以苏丹穆格莱德盆地为例
魏永佩, 刘池阳
2003, 25(2): 129-136. doi: 10.11781/sysydz200302129
摘要(692) PDF(284)
摘要:
横跨非洲大陆中部巨型中非断裂带东端的穆格莱德盆地的演化与周邻的大地构造背景密切相关。在早白垩世的演化与大西洋的分阶段张裂密切相关,晚白垩世的演化与印度块体的快速北移有关,新生代的演化主要和红海的扩张有关。盆地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三大阶段:在早白垩世盆地发育的鼎盛时期,受中非走滑断裂的影响,盆地沉降速率巨大,沉积中心和沉降中心往往不一致;在晚白垩世,盆地为断陷和坳陷型沉积,沉积中心向远离中非断裂带的东南方向迁移。盆地总体的演化具有从走滑型向拉张伸展型转化的特点。在盆地演化的早期,烃源岩和储集岩在靠近中非走滑断裂带附近较发育;在晚期的构造挤压作用下,一方面对已形成的油气藏进行破坏,同时,可造成油气重新分布,形成一些新生的油气藏。在该部位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往往不一致,这给油气的勘探带来新的困难,因此对这些地区的勘探要十分慎重。在远离中非断裂带的盆地东南部,是晚期沉积和沉降的中心,主力烃源岩演化比较适中,油气成藏期较晚,是寻找具有工业价值油气田的有利部位。
胶莱盆地莱阳凹陷构造特征及演化
翟慎德
2003, 25(2): 137-142. doi: 10.11781/sysydz200302137
摘要(863) PDF(390)
摘要:
莱阳凹陷是白垩纪残留盆地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在地震剖面解释和地面地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将该凹陷的基本构造特征总结为:白垩系各群组充填差异明显,上下白垩纪之间存在明显的角度不整合,褶皱断裂构造发育。通过计算剥蚀量、编制构造演化剖面和综合地质分析,将莱阳凹陷的构造演化历史划分为莱阳期拉分断陷、青山期扩展断陷、青山期末挤压褶皱、王氏期再次拉分断陷和新生代抬升剥蚀5个阶段。早白垩世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油气的形成条件,晚白垩世和新生代的构造活动则对油气藏进行了改造。
渤海湾盆地东营断陷湖盆充填模式研究
朱光有, 金强, 周建林, 张林晔
2003, 25(2): 143-148. doi: 10.11781/sysydz200302143
摘要(778) PDF(271)
摘要:
湖盆充填样式是评价烃源岩沉积学特征的重要手段。文中通过分析东营凹陷下第三系沙河街组烃源岩的沉积序列、地层发育特征和盆地充填演化过程,结合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将沙河街组烃源岩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发展演化阶段,并建立了蒸发岩相组合模式(沙四上亚段)、波动深湖相组合模式(沙三下亚段)和三角洲-湖泊相组合模式(沙三中亚段和沙三上亚段),它们分别对应了欠充填、平衡充填和过充填的湖泊类型,反映了湖泊从开始形成、扩张壮大到萎缩消亡的过程。
松辽盆地十屋断陷、长岭凹陷深层资源潜力分析
朱又红, 王骏
2003, 25(2): 149-152. doi: 10.11781/sysydz200302149
摘要(725) PDF(399)
摘要:
十屋断陷、长岭凹陷深层系指营城组(K1yc)、沙河子组(K1sh)及其以下地层,其主要烃源岩沉积厚度大,生烃量占总生烃量的86%~90%。十屋和长岭两地区油气资源总量为10.41×108t油当量,资源丰度(7.46~15.09)×104t/km2,深层圈闭形成时期早、面积大,具有优先捕获油气的有利条件,加之资源探明程度低,尚处在储量发现早期阶段,资源潜力巨大,是寻找原生油气藏的重要领域。
二连盆地蒙古林砾岩油藏阿三段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李继红, 曲志浩, 岳乐平, 肖伟, 杨亚娟
2003, 25(2): 153-157. doi: 10.11781/sysydz200302153
摘要(774) PDF(348)
摘要:
该文应用二连盆地蒙古林砾岩油藏的动、静态资料,对砾岩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作了精细描述。蒙古林砾岩储层属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沉积条件和成岩作用不仅控制了储层的宏观展布、层内韵律、隔夹层分布和孔、渗的变化,而且使得砾岩储层具有明显的分区性,西北区表现为块状结构,向东南区逐渐变为层状结构。同时结合砾岩油藏的地质特征和注采方式等方面的研究,指出剩余油分布受沉积微相、构造条件、注采方式和增产措施等因素的控制。特高含水期的剩余油分布主要集中于局部构造相对高部位,块状结构区的锥间带,以及层状结构区两口注水井间油层的上部;水下河道微相的储层以中到低渗为主,水驱效率不高,仍为剩余油相对富集区。
川东开江古隆起区石炭系气藏成藏机理剖析
徐国盛, 赵异华
2003, 25(2): 158-163. doi: 10.11781/sysydz200302158
摘要(706) PDF(378)
摘要:
川东地区是四川盆地稳定地块中的相对构造活动带,区内发育10排高陡构造带,其中主要的含气构造带位于开江古隆起区。川东获得天然气探明储量占全川近60%,使川东尤其是开江古隆起区成为四川乃至全国天然气的主产区。文中着重剖析了形成于开江古隆起区的3类石炭系成组气藏的成藏机理,指出开江古隆起的早期成藏及石炭系丰富的气源为现今大气田和成组气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位于开江古隆起顶部的大天池为最有利的富气构造带;继承非均质成组气藏为主要的富气类型。
粘土矿物成岩作用对油气储集性和产能的影响——以苏北盆地台兴油田阜三段储层为例
程晓玲
2003, 25(2): 164-168. doi: 10.11781/sysydz200302164
摘要(719) PDF(480)
摘要:
该文基于12口井的粘土矿物X-衍射、岩心铸体的测试数据及电镜扫描微观图象观察,对台兴油田阜三段4个油组储层的粘土矿物类型及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阐述了粘土矿物类型与储层面孔率及孔喉结构的关系,分析了粘土矿物转化与孔隙演化的规律、粘土矿物产状对储集性的影响,同时对开发中粘土矿物成分对油层和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岭石含量与孔隙度成正相关关系,绿泥石、伊利石的含量与孔隙度成负相关关系,尤其是绿泥石对孔隙度的负面影响较大,次生孔隙发育带基本相当于粘土矿物第一迅速转化带,其埋深为2350~2750m。最后对本区有利于次生孔隙发育的层位进行了预测。
高分辨层序地层学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肖玉茹, 何峰煜
2003, 25(2): 169-173. doi: 10.11781/sysydz200302169
摘要(727) PDF(331)
摘要:
文章阐述了层序地层学的发展历史,介绍了层序地层学向综合地层学方向发展起来的几个新学科,分析了层序地层学在海相地层、陆相地层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3个方面的应用现状等,指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在储层对比、储层预测以及与储层建模技术结合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将为储层的三维预测、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和地层圈闭预测提供更有效手段。
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
陈文礼, 林社卿, 杨道庆, 阎福旺, 夏东领, 刘桂兰
2003, 25(2): 174-177. doi: 10.11781/sysydz200302174
摘要(776) PDF(400)
摘要:
该文依据三维地震和大量钻井资料,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了下二门油田的构造特征和演化过程,并恢复了构造控制下的油气成藏历史。下二门构造是一个被后期断裂复杂化的背斜,古近纪末期的构造运动在泌阳凹陷主要表现为挤压抬升并形成凹陷的褶皱构造格局,断层则形成于新近纪末期。其构造演化和油气成藏经历了3个阶段:a)廖庄期及廖庄期前沉积沉降阶段,发育低幅度的逆牵引背斜,核一—廖庄期发生早期油气缓慢充注;b)古近纪末期区域挤压隆升阶段,背斜幅度显著加大,油气快速充注形成古背斜-岩性油气藏;c)新近纪末期发生拉张断裂作用,背斜构造复杂化,古油气藏被破坏,油气沿断层调整运聚形成次生断层-岩性油气藏。
苏北盆地陈堡油田微观水驱油机理及水驱油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刘柏林
2003, 25(2): 178-182. doi: 10.11781/sysydz200302178
摘要(703) PDF(321)
摘要:
该文应用水驱油试验、微观水驱油试验以及核磁共振等技术手段对陈堡油田主要含油层的水驱油机理及影响水驱油效率的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油田各砂层组的驱油效率差异主要是受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岩石的细观非均质性和油水粘度比的影响,在一定的渗透率范围内受渗透率的影响较小;微观上驱油效率则主要是受孔隙结构的影响。
对准噶尔盆地东部彩南油田侏罗系油藏原油族(组)群类型的认识
王传刚, 王铁冠, 陈建平, 石新璞, 向书政, 靳涛
2003, 25(2): 183-189. doi: 10.11781/sysydz200302183
摘要(767) PDF(346)
摘要:
彩南油田周围及外缘各凹陷内,不同程度地发育了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以及侏罗系等生油层系,均发育有暗色泥岩。长期以来对彩南油田侏罗系油藏原油的来源没有定论。根据原油稳定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地球化学特征可以将研究区原油划分为5个族群,以彩南油田侏罗系油藏为主的第Ⅳ族群原油δ13C值分布在-27.9‰~-29.0‰之间,Pr/Ph值多数在2.5以上,生物标志物特征非常一致,该类原油在准东地区分布广泛,应该来源于中、下侏罗统煤系地层的湖相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腐泥-腐殖混合型,而并非不同时代、不同有机相烃源岩生烃的混合产物。
东海海礁凸起及邻近海区油气表层地球化学勘查
李维显
2003, 25(2): 190-196. doi: 10.11781/sysydz200302190
摘要(742) PDF(282)
摘要:
海礁凸起和浙闽隆褶区油气化探异常为其深部前新生代沉积盆地油气藏物质向上渗透的结果。沉积物酸解烃湿度系数和δ13C1分析数据表明,钱塘凹陷、舟山群岛及上海附近海域沉积物中散布的气体,主要为热解成因的深层天然气。与西湖凹陷、海礁凸起的天然气类同,主要来自深部的过成熟天然气。浙闽隆褶区热解成因的天然气烷烃丰度高于平湖五井烷烃丰度。
两种海相未成熟烃源岩热解气特征比较研究
高岗, 王延斌, 韩德馨, 蔡毅, 石军
2003, 25(2): 197-201. doi: 10.11781/sysydz200302197
摘要(694) PDF(325)
摘要:
文中通过加水热模拟实验,对海相页岩和泥灰岩热解气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对比、研究。两种岩石的沉积环境、矿物组成等方面都不同,因而在天然气生成特征上存在差异。根据加水热模拟结果,在有机质演化的成熟阶段,泥灰岩的总气体产率要高于页岩,并且随演化程度增加,产率差异增大;二者的总气态烃产率基本相近,在较高温度下,泥灰岩的气态烃产率开始明显高于页岩。两个样品的总气体组成中,页岩的烃类含量高于泥灰岩,泥灰岩干燥系数高于页岩,但两个样品的气体干燥系数一般低于0.55,在高温下趋于一致;页岩的正构烃相对含量高于泥灰岩。两个样品非烃气中的一氧化碳含量均很低,页岩的二氧化碳含量明显高于泥灰岩,氮气和氢气含量则低于泥灰岩,其中氮气的生成主要发生于有机质成熟的早、中期阶段。
应用环境扫描电镜实现烃源岩生排烃过程的可视化新技术
严启团, 谢增业, 李剑
2003, 25(2): 202-205. doi: 10.11781/sysydz200302202
摘要(610) PDF(314)
摘要:
环境扫描电镜是国际上根据科学研究的需要在常规扫描电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文中应用ESEM2020型环境扫描电镜高温台的功能,选用了不同类型的烃源岩样品及分离的生烃组分样品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对比与分析,观察到了不同样品的产烃现象,初步说明了不同样品的高温生排烃特征,实现了烃源岩在高温环境下生排烃动态模拟的可视化。
碎屑岩层的分层去压实校正方法
杨桥, 漆家福
2003, 25(2): 206-210. doi: 10.11781/sysydz200302206
摘要(817) PDF(382)
摘要:
由于同一探井或同一地区中的不同层段的碎屑岩层在岩性和埋藏的动力学过程等方面存在差异,根据观测数据建立的统一的孔隙度-深度函数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各岩层的压实历史。同种类的沉积岩石的初始孔隙度值可能相差不大,它们主要受碎屑颗粒大小和沉积相影响,但是其压实过程可能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了提高碎屑岩层去压实校正的精度,该文提出一种分层去压实校正方法。首先,可以按岩性和地层时代等划分"地层压实单元",然后,分别建立各"地层压实单元"的孔隙度-深度函数。不同的"地层压实单元"可以分别采用能反映它们的压实过程的压实模型,并通过实验方法确定各"地层压实单元"的初始孔隙度。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地层骨架厚度不变"原理进行去压实校正。
成岩作用过程综合模拟及其应用
孟元林, 王志国, 杨俊生, 应凤祥, 刘蕴华, 罗宪婴, 毕研斌, 王家亮
2003, 25(2): 211-215. doi: 10.11781/sysydz200302211
摘要(908) PDF(341)
摘要:
该文根据成岩作用过程(process oriented)模拟的原理,综合考虑了温度、压力、流体和时间4种因素对成岩作用的影响,通过模拟成岩参数镜质组反射率、古地温、伊/蒙混层中蒙皂石的含量、自生石英百分含量和甾烷异构化率在时空上的变化规律,进而模拟一个地区的成岩史并预测成岩阶段的展布特征;然后根据成岩作用对生、储、盖层的控制作用以及成岩史与构造发育史的匹配关系,确定有利的勘探区域。最后,文中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老爷庙地区深层为例说明了这一方法的应用。
裂缝网络油藏水平井开发电模拟实验研究
周德华, 焦方正, 葛家理
2003, 25(2): 216-220. doi: 10.11781/sysydz200302216
摘要(742) PDF(355)
摘要:
由于天然裂缝网络的复杂性,难以在复杂网络上进行流体流动的数值计算和开发井网的优化设计。该文以相似理论为基础,对裂缝网络和水平井-直井井网进行了一系列的电模拟实验,研究了裂缝网络与水平井井网的关系,重点考虑了裂缝网络的不同性质即离散与连通性、密度、方位等的影响因素,对优化水平井设计和压裂提供了有益的参数。
饱和烃和芳烃的高压液相色谱法精细分离
王汇彤, 游建昌, 王培荣, 张大江
2003, 25(2): 221-224. doi: 10.11781/sysydz200302221
摘要(787) PDF(366)
摘要:
该文介绍了用高压液相色谱对族组分中的饱和烃、单环芳烃、二环芳烃及三环以上芳烃的精细分离方法。用二级活度的氧化铝除去非烃和沥青质,用正己烷和二氯甲烷依次淋洗出(硅胶)色谱柱上的饱和烃、单环芳烃、二环芳烃及三环以上芳烃。该方法同国外方法相比具有快速、节省试剂的优点,色质谱图显示各组分有较高的分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