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第44卷  第5期

目次
目次
2022, 44(5).
摘要(151) PDF(40)
摘要:
东海海域油气勘探专栏
东海西湖凹陷西斜坡断层—岩性油气藏富集评价体系与勘探方向
周荔青, 江东辉, 周兴海, 李昆, 庄建建, 刘闯
2022, 44(5): 747-754. doi: 10.11781/sysydz202205747
摘要(585) HTML (189) PDF(98)
摘要:
近年来,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西斜坡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勘探思路逐步由构造油气藏转向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通过系统地开展煤系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明确煤层及暗色泥岩是斜坡带主力烃源岩。通过“源—渠—汇”系统的沉积体系精细研究,明确了西斜坡共发育8种构造—岩性复合圈闭类型;通过油气成藏条件及油气分布规律研究,弄清了始新统平湖组中—上段圈闭有效性是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平湖组下段供烃能力及储层物性为主控因素,并建立了西斜坡油气藏综合评价体系。研究认为,西湖凹陷西斜坡北段迎翠轩地区始新统—古新统三角洲和平南、初阳—宝石地区始新统潮坪—三角洲及平湖斜坡内带为构造—岩性规模储量发育区,是下步有利的勘探方向。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平北地区含煤地层岩性圈闭识别
牛华伟, 刘苗, 蒋涔, 朱立新, 陈茂根
2022, 44(5): 755-760. doi: 10.11781/sysydz202205755
摘要(449) HTML (142) PDF(67)
摘要: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平北地区主要目的层始新统平湖组沉积受潮汐作用影响较大,薄砂体多层叠置、横向变化快,煤层发育。目的层埋深普遍超过3 500 m,储层物性相对较差。现有地震资料深层信噪比低、能量弱,砂泥阻抗特征差异小,储层预测及刻画难度大。在深层保幅宽频处理资料的基础上, 按照明确岩性圈闭发育类型、精细砂体描述、落实岩性圈闭目标的整体思路开展研究,明确了古地貌背景、砂体模式及岩性圈闭发育类型, 在这一格架约束下开展精细的砂体描述工作,应用地震波形、地震反射结构特征、叠前反演弹性属性相结合预测砂体,并利用叠后统计学反演预测煤层分布,提高了砂体描述的精度和可靠性。
河控—潮控三角洲体系地球物理识别表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以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平北地区为例
杨彩虹, 周兴海, 金璨, 李昆, 周锋
2022, 44(5): 761-770. doi: 10.11781/sysydz202205761
摘要(462) HTML (145) PDF(75)
摘要:
沉积环境研究是石油勘探和油气田开发的基础,前人利用岩心、测井、地震资料进行单一沉积相类型的特征、判别研究,而对于河—潮联控区域,河流作用与潮汐作用主体不明确的情况下,判别、区分河控—潮控三角洲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潮汐与河流水体摆动频次的差异,结合自然伽马曲线与泥质含量的关系和河控—潮控三角洲前缘砂体形态、规模差异及水动力强弱对地震相的影响,提出了利用自然伽马测井曲线差值法(ΔGR)和地震相波长/波高比值法的地球物理方法,来综合判别、区分河控—潮控三角洲沉积体系,并以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平北地区平湖组沉积体系为例,指明该方法可有效判别河控—潮控三角洲沉积体系。针对该区水下低隆—宝云亭低凸起侧缘,可有效拾取相关参数,判识河控—潮控三角洲体系,落实沟道充填的潮道发育带及潜力目标,明确河控—潮控体系判别对岩性圈闭及有利油藏单元预测的指示意义。
东海西湖凹陷保俶斜坡带平湖组“古地貌—古水系—古坡折”特征及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
江东辉, 杜学斌, 李昆, 周锋
2022, 44(5): 771-779. doi: 10.11781/sysydz202205771
摘要(571) HTML (175) PDF(62)
摘要:
西湖凹陷是我国东海陆架盆地油气勘探的主战场,同时也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已有很多研究认为西湖凹陷始新统平湖组是潮坪沉积为主的海—陆过渡体系,其物源主要来自西部和北部凸起区。然而关于砂体从物源区到汇聚区的“源—渠—汇”过程目前研究较为缺乏,并且对“源—渠—汇”体系发育的制约因素探讨不够深入。该文以西湖凹陷保俶斜坡带平湖组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钻井、地震等资料开展高精度古地貌恢复,并在古地貌基础上对古水系、古坡折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古地貌控制了沉积汇聚区的位置,古水系约束了输砂通道的分布,古坡折控制了沉积相带的空间配置;“古地貌—古水系—古坡折”3个因素联合约束了砂体从物源区通过河流输运在汇聚区沉积的全过程,进而控制着整个保俶斜坡带沉积体系的展布。
东海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平湖组沉积体系平面分区特征及差异性展布
陈忠云, 杜学斌, 李帅
2022, 44(5): 780-789. doi: 10.11781/sysydz202205780
摘要(512) HTML (155) PDF(54)
摘要: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始新统平湖组是目前已证实的主力油气富集层系,对其沉积体系已开展过多轮研究,但是仍然存在很大争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新处理的三维地震、岩心和多种地球化学测试等资料,对平湖斜坡带平湖组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系重新展开了系统分析。平湖斜坡带主要发育三种沉积体系类型:河控三角洲、潮汐改造为主的三角洲和潮坪沉积体系。这三种沉积类型在平面上具有明显的分区性,平北地区以河控三角洲沉积为主,平中地区发育受潮汐改造的三角洲沉积,平南地区处于半封闭海湾湾口,以潮坪体系为主,洋流控制着砂体的空间展布形态和规模。整体而言,平湖斜坡带平湖组沉积格局从北向南表现出受海水影响逐渐加强的变化规律。
盆地·油藏
断控气藏的动态成藏物理模拟与启示——以柴达木盆地西北地区典型气藏为例
罗群, 王仕琛, 贾春, 代兵, 张宏利, 文璠, 邱兆轩
2022, 44(5): 790-803. doi: 10.11781/sysydz202205790
摘要(457) HTML (138) PDF(63)
摘要:
天然气成藏过程的动态物理模拟是揭示天然气运聚成藏机理、总结其分布规律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天然气本身特性,使得“易泄漏、难动态、难观察”成为天然气运聚动态成藏物理模拟的最大问题。为了揭示断控气藏运聚成藏机制,总结其气藏形成序列和分布模式,以柴达木盆地西北地区东坪、马海—南八仙典型气藏为例,在建立各个典型气藏成藏演化地质模式基础上,针对气藏模拟存在的问题,设计了既能实现构造动态变化过程,同时又能清晰观察气体充注、运移、聚集现象的“一种可调式天然气运聚成藏模拟装置”。运用该装置成功模拟了东坪、马海—南八仙等典型气藏形成过程,明确了断层不仅作为气体运移和传递动力的通道,还控制了演化序列和分布模式;建立了“晚期成藏”和“长期成藏”两种不同类型天然气藏的形成演化序列模式,揭示了“断传高压驱动”天然气运移成藏机理,明确“深浅共存、浅差深好”的天然气藏纵向保存系列,提出了“有浅(浅层气藏)必有深(深层气藏)”,据“浅”寻找“深”的天然气勘探新理念。
川东南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异常压力封存箱剖析与形成机制
刘伟新, 卢龙飞, 叶德燎, 何陈诚, 刘旺威, 俞凌杰, 张文涛, 申宝剑
2022, 44(5): 804-814. doi: 10.11781/sysydz202205804
摘要(498) HTML (179) PDF(90)
摘要:
川东南地区焦石坝构造、丁山构造以及南部长宁黄金坝构造页岩气普遍存在超压现象,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存在由3个隔板构成的2个页岩气异常压力封存箱。下封存箱位置与五峰组—龙马溪组优质页岩层段相当,由上奥陶统临湘组与宝塔组致密含泥灰岩、瘤状灰岩形成页岩气封存箱的底部封隔层;顶板位于龙马溪组龙一段一亚段的中部,由火山灰蚀变黏土岩夹层、薄层碳酸盐岩及泥岩互层组成,同时形成上封存箱的底板;上封存箱顶板位于龙马溪组二段与龙一段分界处,由泥岩或泥岩夹薄层碳酸盐岩互层组成。研究认为页岩气封存箱顶、底板封隔层含致密碳酸盐岩或碳酸盐岩薄层并与泥岩互层时具有更好的封盖能力。封存箱顶底板与封存箱内部在测井曲线上(如声波、电阻率、自然伽马等)存在差异。上、下封存箱内部特征也不同:上封存箱内页岩微观结构显示强的各向异性,石英含量低、黏土含量高,有机质含量低,有机质孔隙连通性差,全烃含量低,孔隙度低;下封存箱内页岩微观结构显示各向同性,石英含量高、黏土含量低,有机质含量高,有机质相连,有机孔相通,连通性好,全烃含量高,孔隙度高。该页岩气异常压力封存箱经历了早期快速埋藏、有机质未熟低熟、以正常流体压力系统为主的封存箱雏形阶段,快速深埋大量生烃的液态烃类流体超压封存箱形成阶段,深埋及高过成熟大量生气的超压封存箱形成阶段,以及晚期页岩气异常压力封存箱改造定型阶段,最终形成由3个隔板组成页岩气底封顶盖、地层侧向倾伏及逆断层侧向封堵、空间上相互叠置的上、下2个互相独立的页岩气异常压力封存箱。孔隙度高、有机质含量高、连通性好及压力系数高的下封存箱是页岩气高效开发的优先目标。
深层页岩含气量评价及其差异变化——以四川盆地威荣、永川页岩气田为例
苏海琨, 聂海宽, 郭少斌, 杨振恒, 李东晖, 孙川翔, 卢婷, 刘秘
2022, 44(5): 815-824. doi: 10.11781/sysydz202205815
摘要(735) HTML (190) PDF(112)
摘要:
近年来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逐渐走向深层,但对高温高压条件下页岩吸附特征、游离气的赋存特征还不清楚,制约了深层页岩气大规模开发。以四川盆地威荣、永川地区深层页岩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有机碳含量和孔隙度的样品开展了高温高压(135 ℃、80 MPa)等温吸附实验和孔隙度实验,计算了页岩吸附气量、游离气量和总含气量的理论值,并与实际值进行对比。研究表明:①页岩吸附气含量随着压力增大逐渐增加,当压力大于40 MPa后,吸附气量增加趋于平缓,最大可达4.46 cm3/g。②页岩理论含气量随着地层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当地层压力达到80 MPa时总含气量达到最大,此时理论最大值为11.3 cm3/g;计算的游离气含量为6.8 cm3/g,吸附气含量为4.5 cm3/g,分别约占总含气量的60%和40%;游离气/吸附气比例随深度增加逐渐增加。③基于现场解吸实验,实测威页11-1井总含气量最大值为5.95 cm3/g,最小值为3.29 cm3/g,平均为4.52 cm3/g,对比理论含气量10.3 cm3/g,表明有近50%的气体在抬升过程中散失,同时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深层页岩气保存条件的复杂性,建议加强对保存条件的研究。
源储接触关系及其对近源致密油富集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81油藏为例
肖正录, 李勇, 朱志勇, 路俊刚, 卢子兴, 李程善
2022, 44(5): 825-834. doi: 10.11781/sysydz202205825
摘要(519) HTML (220) PDF(58)
摘要:
对致密油地质特征的认识已经相对成熟,但对致密油分布规律的认识还有许多急需回答的问题。通过岩心、测井、物性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并借助均质储层原油充注动力的理想化模型,研究了源储接触关系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81段近源致密油富集的影响。根据实际地质条件, 可将源储接触关系细分为直接接触型、过渡接触型、泥质隔挡型和裂缝沟通型四种类型。其中,直接接触型和裂缝沟通型对致密油的运聚有利,而过渡接触型和泥质隔挡型对致密油的运移具有明显的阻挡作用。陇东地区长81段致密储层中的油井大多分布于源储间泥质岩层厚度小于4 m的区域内,而水井和干井大多分布于源储间泥质岩层厚度大于4 m的区域内。源储接触关系决定了原油在近源致密储层中的富集程度,在对诸如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81段近源致密油的勘探过程中,不但要寻找利于原油侧向运移的储层“甜点区”,还需重点考虑源储接触关系类型对致密油成藏的影响。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5亚段斑化白云岩成因
廖慧鸿, 苏中堂, 黄文明, 马慧, 佘伟, 罗振锋, 刘国庆, 胡孙龙
2022, 44(5): 835-844. doi: 10.11781/sysydz202205835
摘要(498) HTML (186) PDF(63)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5亚段发现大量不均一斑化白云岩,多口钻井油气显示良好,成为油气勘探关注的热点,但成因机理尚未明确。依据岩石学特征,辅以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了斑化白云岩成因。斑化白云岩可分为不均匀斑化白云岩、明显斑化含灰云岩和略微斑化灰质云岩3类,根据云斑的形态特征认为云斑构造受到生物扰动所致,白云岩斑点与基质的阴极发光相同;斑化白云岩总体具有较高的Fe,Mn,Na和较低的Sr含量,斑点与基质的Fe,Mn和Sr的含量无明显差别;斑化白云岩δ13C值与同期海水相同,δ18O值均偏负,三类白云岩无明显差别;87Sr/86Sr比值高于同期海水。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生物扰动使岩石不均一,扰动程度影响斑化程度,斑化白云岩系生物扰动灰岩经高盐度海水渗透回流白云石化作用而成,白云岩再埋藏后经历了重结晶作用改造。
南方海相深层页岩气储集空间差异化发育及保持机理探讨
杨振恒, 陶国亮, 鲍云杰, 卢龙飞, 孙永革, 刘伟新, 申宝剑, 聂海宽
2022, 44(5): 845-853. doi: 10.11781/sysydz202205845
摘要(640) HTML (208) PDF(75)
摘要:
我国南方海相深层(主体埋深大于3 500 m)页岩气具备良好的地质条件,资源潜力巨大,但由于埋深大,研究程度低,不同位置的水平井之间产能差异比较明显,勘探开发面临诸多挑战。在调研国内外深层页岩气现状及发展动态的基础上,重点梳理我国南方海相深层页岩气储集空间差异化发育、石英等刚性矿物抗压保孔和储层流体超压保孔等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就川东南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而言,储集空间差异化发育及其是否有效保持是控制含气量、产能和单井EUR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差异化发育特征及保持机理并不明确,储层近深层原位条件下的差异化响应过程及机理仍需要深入研究;石英等刚性矿物在抗压保孔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关于“石英抗压保孔”对不同储集空间类型的差异化作用仍不十分明确;“储层流体超压”作用对于深层页岩气储集空间保持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对“储层流体超压”究竟如何作用于深层页岩储集空间了解甚微。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研究典型富有机质页岩处于近深层原位状态下(多重应力加载和高温)不同类型储集空间类型差异化发育、响应及保持特征和作用机理。
油气地球化学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烃源岩分子地球化学特征
吴小奇, 周小进, 陈迎宾, 王萍, 王彦青, 杨俊, 曾华盛
2022, 44(5): 854-865. doi: 10.11781/sysydz202205854
摘要(435) HTML (159) PDF(53)
摘要:
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是川西坳陷最重要的陆相烃源层系,目前对其烃源岩分子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和认识较为薄弱。通过对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不同层段烃源岩饱和烃和芳烃化合物组成的分析,揭示了分子地球化学特征对烃源岩沉积环境和热演化特征的指示意义。须家河组二段至四段泥质烃源岩三环萜烷分布和二苯并噻吩/菲比值主体表现出湖相烃源岩的特征,相对较高的伽马蜡烷/C30藿烷比值(0.16~0.23)和9-/1-甲基菲比值(1.16~1.41)表明水体盐度相对较高。甲基菲指数(MPI1)、甲基菲分布分数(F1)、甲基二苯并噻吩分布指数(MDBI)等参数是有效的成熟度标尺,其在Ro=1.35%前后分别与成熟度表现出线性正相关和负相关。高—过成熟阶段须家河组烃源岩的C27—C29规则甾烷分布模式、“三芴”系列相对组成和甲基二苯并噻吩/甲基二苯并呋喃比值受成熟度影响较大而失真。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和浅水区古近系文昌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袁丽平, 蒋文敏, 李芸, 张琳, 王建丰, 王伟, 熊永强
2022, 44(5): 866-876. doi: 10.11781/sysydz202205866
摘要(579) HTML (200) PDF(75)
摘要:
珠江口盆地油气资源丰富,是我国海上油气勘探的热点区。古近系文昌组是盆内重要的烃源岩层之一,但对其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还不够透彻,尤其是白云深水区文昌组烃源岩,因其埋藏深,岩心样品缺乏,目前研究大多基于易受钻井泥浆污染的岩屑样品,因而导致对其地球化学特征认识有限。因此,采用催化加氢热解技术从珠江口盆地深水区(主要来自珠二坳陷)和浅水区(主要来自珠一坳陷)文昌组的烃源岩干酪根结构中释放出键合烃,应用键合烃中生物标志化合物和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精细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盆地文昌组烃源岩可划分为3种类型,包括中深湖相(WC-Ⅰ)、浅湖相(WC-Ⅱ)和藻类勃发的中深湖相(WC-Ⅲ)。中深湖相烃源岩(WC-Ⅰ)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具有低C304-甲基甾烷(4-Me/C29 < 0.2)和双杜松烷含量,较轻的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33‰~-31‰)特征;浅湖相烃源岩(WC-Ⅱ)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表现为极低C304-甲基甾烷含量(4-Me/C29均值为0.06),低至高丰度的双杜松烷(T/C30H均值为1.04),较重的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30‰~-27‰)特征;藻类勃发的中深湖相烃源岩(WC-Ⅲ)具有高C304-甲基甾烷含量(4-Me/C29=0.66),重的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25‰~-23‰)特征。其中深水区和浅水区文昌组烃源岩均发育中深湖相(WC-Ⅰ)和浅湖相(WC-Ⅱ),除此之外,浅水区文昌组还发育藻类勃发的中深湖相烃源岩(WC-Ⅲ),而深水区尚未发现该类型烃源岩。通过对比珠江口盆地不同区域文昌组烃源岩键合烃的地球化学特征,发现浅水区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可分为两种类型,为正确认识珠江口盆地不同区域文昌组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对该区域进行油源对比。
高演化地区古油藏Re-Os年代学与REE特征分析——以南盘江盆地板街古油藏为例
谭笑林, 胡煜昭, 周亮, 程涌, 李丕优
2022, 44(5): 877-886. doi: 10.11781/sysydz202205877
摘要(671) HTML (200) PDF(41)
摘要:
由于高演化地区传统有机指标受到较大影响,在该类地区的油源对比研究中结合REE这一无机指标,将增加其结果的准确性。此外,储层沥青Re-Os测年作为一种定量的年代学研究手段,测试结果代表意义一直存在争议。对南盘江盆地板街古油藏储层沥青进行了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和Re-Os测年,并将其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区内主力烃源岩通过灰色关联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南盘江盆地板街古油藏储层沥青中稀土总量较低,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呈现为弱的Ce负异常和明显的Eu负异常,表明沥青形成时处于还原环境且未经历过强烈的风化淋滤作用,稀土配分模式属于轻稀土富集右倾模式;其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曲线与区内泥盆系烃源岩相似,二者具有成因关系。Re-Os测年结果显示,板街古油藏沥青Re-Os模式年龄主要分布于(203.6±1.1)~(238.5±4.2) Ma,平均(224.8±3.3) Ma(n=7);最后一次扰动该沥青Re-Os时间体系的因素是生成沥青的过程,该模式年龄代表了板街古油藏储层沥青形成即原油裂解成气的时代。
泥页岩热模拟排出油与滞留油中17α(H)-重排藿烷的成熟度指示规律
李姗姗, 白斌, 严刚, 徐耀辉, 刘岩
2022, 44(5): 887-895. doi: 10.11781/sysydz202205887
摘要(478) HTML (177) PDF(47)
摘要:
在沉积有机相接近的前提条件下,重排藿烷的相对丰度与热成熟度密切相关。选用鄂尔多斯盆地低熟(Ro为0.58%)富有机质(总有机碳含量为3.87%)泥页岩进行生排烃热模拟实验,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排出油和滞留油中17α(H)-重排藿类化合物进行了检测与分析,并结合热模拟残余岩样的实测镜质体随机反射率(Ro)界定了17α(H)-重排藿烷参数作为成熟度指标的适用范围。结果表明,无论在排出油还是滞留油中,参数C29*/(C29*+C29H)和C30*/(C30*+C30H)呈现出类似的三段式变化特征,均随实验温度的升高先降低后升高最后降低,表明两个参数可能是较好的油源对比指标。在325 ℃之前,即Ro<1.01%时,参数变化幅度均不明显;但在325~385 ℃之间,两个参数均随温度的升高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表明在有机质成熟中期—高成熟早期阶段(1.01%<Ro<1.48%)两个参数均可作为有效的成熟度指标。
方法·技术
油气微生物分子勘探技术与初步应用
许科伟, 郑旭莹, 顾磊, 郭嘉琪, 汤玉平
2022, 44(5): 896-903. doi: 10.11781/sysydz202205896
摘要(529) HTML (143) PDF(58)
摘要:
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因其多解性小、信噪比高、受环境影响小、经济快速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勘探家的重视。随着高通量测序、分子生物学技术及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从微生物群落整体的角度描述特定油气指示微生物的变化,已成为未来微生物勘探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介绍土壤样品采集、DNA提取与分析、判别模型建立和有利区预测等4个油气微生物分子勘探技术关键环节,并针对土壤DNA提取和油气指示微生物检测进行重点阐述。工业级DNA提取技术研究发现,Griffth方法提取并纯化土壤微生物DNA效果最佳。针对大样本量工程,使用高通量移液工作站和商用多孔板DNA抽提试剂盒可大幅提高勘探效率;综合稳定性同位素探针和高通量测序的分子检测技术研究探明了典型含油气区主要油气指示微生物菌种分布规律,高频油指示菌(AMNR族)为节杆菌、分枝杆菌、诺卡氏菌和红螺菌,高频气指示菌为甲基球菌、甲基杆菌、甲基孢囊菌。微生物分子勘探技术在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的初步应用表明,该技术在黄土塬地貌区油气识别精度显著提升,在含油气性评价方面效果良好,为鄂尔多斯盆地北部致密气有利区带筛选提供了参考依据。
基于ANSYS的断层安全性评价方法及应用——以苏北盆地东台坳陷白驹含水层储气库为例
雷鸣, 王丹丹, 邱小松, 路世伟, 邓庆杰, 李攀, 闵文茂, 刘泞玮
2022, 44(5): 904-913. doi: 10.11781/sysydz202205904
摘要(750) HTML (134) PDF(40)
摘要:
含水层储气库利用多孔介质储层储蓄天然气,选址的地理范围较广,不依赖于大型盐矿或者衰竭油气藏,对我国天然气战略具有重大意义。含水层储气库通过天然断层封堵天然气、固井技术实现周期性注采,达到调节季节性峰值的目的,受注采压力变化的影响,运行过程断层容易开启或破裂,导致天然气泄漏。因此,含水层储气库断层安全性评价至关重要,而常见的断层评价和数值模拟方法没有涉及到多孔介质储层,对其膨胀机理研究尚浅,不适合用于含水构造的断层安全性评价。基于含水层储气库的基本特征,借助ANSYS有限元模拟和静态力学分析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断层安全性评价方法。以苏北盆地东台坳陷大丰—兴化探区白驹储气地质体为例,构建出地层—断层的3D实体模型,根据初始应力平衡分析和断层岩石样本的轴压实验论证模型的有效性,通过位移约束法模拟不同运行压力条件下目标断层的应力状态,预测运行压力的极限值为29.50 MPa,超过该值断层可能发生拉张破坏。
芳烃化合物在稠油火驱室内实验中的指示作用
闫红星, 杨俊印, 姜文瑞, 张艳芳, 李培新
2022, 44(5): 914-921. doi: 10.11781/sysydz202205914
摘要(432) HTML (137) PDF(21)
摘要:
火驱是否实现高温氧化是评价稠油油藏火驱开发效果的技术难点之一,为了认清火驱开发过程中原油化学性质的变化规律,采用室内三维物理模型开展了稠油火驱实验,并对火驱高温氧化后的原油开展芳烃气相色谱—质谱方面的研究。火驱后原油中萘系列、菲系列以及稠环芳烃相对含量增加,三芳甾烷相对含量降低;火驱过程中萘系列化合物与菲系列化合物均容易发生脱甲基、甲基迁移以及甲基取代反应,并且β构型萘与菲化合物的热稳定性要明显好于α构型;由于4-甲基二苯并噻吩与1-甲基二苯并噻吩热稳定性的差异,可以用其相对含量的变化和谱图分布特征判断火驱是否高温氧化;稠环芳烃中蒽可以作为火驱高温氧化的标志物,苝/苯并[e]芘、荧蒽/芘、蒽/菲比值的变化也是指示火驱高温氧化的良好指标。原油中芳烃化合物的变化特征与特征性标志物可以作为火驱过程中指示燃烧状态的良好指标,为稠油火驱燃烧状态的判识提供支持。
烃源岩层系地层破裂情况的定量评价及应用
郝牧歌, 张金功, 高艺, 李健, 马士磊
2022, 44(5): 922-929. doi: 10.11781/sysydz202205922
摘要(379) HTML (139) PDF(43)
摘要:
地层破裂情况定量评价、破裂岩石对地层输导能力的促进作用研究,对非常规油气藏勘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同围压条件下岩石破裂压力与烃源岩层系围压影响范围的对比,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渤南—四扣地区烃源岩层系静岩压力作用下的岩石破裂情况进行了定量研究,并实测了烃源岩层系岩石破裂对输导能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围压、破裂压力、破裂后输导能力综合比对研究地层破裂情况的方法。渤南—四扣区域烃源岩层系中,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上、中亚段,区域较深部位砂岩、泥页岩岩层普遍产生破裂,中部位砂岩岩层产生破裂;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区域中、深部位岩层普遍产生破裂;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区域中、深部位岩层普遍产生破裂、高部位部分砂岩岩层产生破裂。破裂的地层渗透率大幅提升,能够作为有效输导通道。上述方法对现有“甜点”评价提供了有力补充。
核磁共振技术在页岩油气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孙中良, 李志明, 申宝剑, 祝庆敏, 李楚雄
2022, 44(5): 930-940. doi: 10.11781/sysydz202205930
摘要(1333) HTML (652) PDF(145)
摘要:
自非常规油气业务开展以来,核磁共振技术因其无损、灵敏、快速等优点,已发展为页岩油气储层评价的重要技术方法之一。该文从核磁共振技术的实验原理出发,着重综述了目前核磁共振技术在全尺度一体化表征页岩孔缝分布、孔隙度、孔隙润湿性、流体可动性及流体分类等页岩油气储层研究难点方面的应用。除此之外,在描述水的迁移、甲烷吸附和解吸以及二氧化碳置换等流体行为,获取有机质信息、油页岩界面面积,判断有机孔、无机孔,分析孔隙连通性,获取高黏性沥青和干酪根有关信息等方面的应用也做了简单介绍。最后分析了核磁共振分析技术目前存在的不足以及在页岩储层评价中的发展趋势。
综合信息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实验地质技术之脉冲法渗透率测试仪
2022, 44(5): 941-941.
摘要(138) PDF(3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