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0年  第42卷  第2期

目次
目录
2020, 42(2): .
摘要(201) PDF(258)
摘要:
专家论坛
四川盆地德阳—武胜拉张槽西段构造—沉积特征及勘探领域
罗开平, 曹清古, 彭金宁, 李龙龙, 曾华盛, 张宏
2020, 42(2): 163-171. doi: 10.11781/sysydz202002163
摘要(684) HTML (85) PDF(250)
摘要:
基于前人的认识和勘探成果,结合川西地区地球物理及地表地质资料,研究分析了四川盆地德阳—武胜拉张槽(西段)的结构及沉积充填特征,探讨了有利勘探领域及方向。德阳—武胜拉张槽是四川盆地晚二叠世长兴期在弱伸展背景下形成的北西向张性构造单元,具有两侧地层厚、中间地层薄的槽状结构特征。德阳—武胜拉张槽两侧边缘(台缘带)发育生物礁、生屑滩等高能相带沉积,有利于储层发育;槽中央发育较深水—深水环境下的微晶灰岩、硅质泥岩、碳质泥岩、页岩等岩性组合,是有利的烃源岩;其西段龙宝梁三维工区内沿着北西向台缘带发育带状生物礁,与下伏龙潭组等烃源岩及槽内长兴组泥页岩构成“下生上储”、“旁生侧储”源—储组合。该拉张槽边缘相带是油气的潜在勘探领域,龙宝梁地区是近期勘探的有利目标。
盆地·油藏
塔里木盆地北缘沙雅隆起两阶段走滑变形的证据
何光玉, 顾忆, 赵永强, 姚泽伟, 郑晓丽, 肖思东, 黄继文, 贾存善, 周雨双
2020, 42(2): 172-176. doi: 10.11781/sysydz202002172
摘要(666) HTML (282) PDF(135)
摘要:
沙雅隆起(塔北隆起)是塔里木盆地北缘极为重要的近东西向构造带。前人研究认为,沙雅隆起以逆冲变形为主,但是,这一认识既与地震剖面上的花状构造样式相矛盾,又与平面图上断层呈扫帚状和拖尾状分布的特征相矛盾。该文基于高分辨率的三维地震剖面,提出塔里木盆地北缘沙雅隆起经历了2个阶段的走滑构造变形:第一阶段为加里东晚期—印支期的压扭构造变形,形成了深部构造层中的大型正花状构造,同时地层被大幅抬升并遭受剥蚀;第二阶段为喜马拉雅期的负反转—张扭构造变形,形成了浅部构造层中的负花状构造。这一认识表明,塔里木盆地北缘可能并非统一的构造—沉积环境,沙雅走滑构造带为一重要的构造—沉积分隔带,而加里东晚期与喜马拉雅早期是塔里木盆地北缘非常重要的2个构造变革期。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二叠纪火山活动期次与分布
肖重阳, 杨林, 林波, 尤东华
2020, 42(2): 177-185. doi: 10.11781/sysydz202002177
摘要(1044) HTML (255) PDF(166)
摘要:
顺北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中部顺托果勒低隆,该区为玄武岩与英安岩的叠合覆盖区,其二叠系火山岩期次及分布较塔河及塔中地区更难识别。通过对顺北地区27口井中二叠系火山岩的取心观察与采样,并进行薄片鉴定及地球化学元素分析,识别出玄武岩类、安山岩类、英安岩类、凝灰岩类和火山角砾岩类5种基本岩石类型。另外,依据二叠系火山岩的岩性组合与岩电特征对应关系,结合二叠系地震特征将火山活动细分为5个喷发旋回(或期次):第一期为中酸性火山碎屑岩沉积,以顺北三维区为中心;第二期为基性火山岩,分布主要受古地貌变化影响;第三、四期次火山主要为锥形、盾形中酸性火山熔岩,中间以稳定分布的火山沉积岩层为划分依据;第五期为基性火山熔岩,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东部。
柴达木盆地西部构造演化与差异变形特征及对油田水分布的控制
王琳霖, 于冬冬, 浮昀, 严敏
2020, 42(2): 186-192. doi: 10.11781/sysydz202002186
摘要(1024) HTML (164) PDF(142)
摘要:
基于地震剖面反射结构,分析了新生代以来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的构造运动学和几何学特征,结合新近系—古近系油田水储集类型和矿化度分布特征,探讨了构造演化和差异变形对柴西地区深层油田水分布的控制作用。柴西地区差异构造变形特征明显,受NW-SE向断裂控制,其中英雄岭构造带具有局部分层差异变形特征。古近系—新近系油田水化学类型、储集类型与矿化程度受控于差异构造变形和多期构造演化。喜马拉雅早期运动形成的蓄水构造和深大断裂为油田水汇聚提供了条件,晚期运动促进了储集空间的进一步形成以及油田水向构造高部位调整。咸化背景下构造裂缝发育的英雄岭和柴西北构造带是高矿化度油田水富集有利区,膏盐岩层控制英雄岭构造带深层油田水的垂向差异分布。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盐间页岩油储层不同岩相微观储集特征——以古近系潜江组三段4亚段10韵律为例
徐二社, 陶国亮, 李志明, 吴世强, 张文涛, 饶丹
2020, 42(2): 193-201. doi: 10.11781/sysydz202002193
摘要(939) HTML (236) PDF(134)
摘要:
通过岩石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压汞—液氮吸附联合测定及微米CT三维重构等实验手段,对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页岩油储层的矿物组成、岩相组合、孔缝类型、孔隙结构及孔隙发育规律进行研究。盐间古近系潜江组三段4亚段10韵律页岩油储层主要岩相有纹层状泥质白云岩相、纹层状云(灰)质泥岩相和钙芒硝充填纹层状云质泥岩相;储集空间主要包括层间缝、晶间孔、晶间溶孔等。盐间页岩油储层孔隙的发育主要受岩性、岩相控制,钙芒硝充填纹层状云质泥岩相—纹层状云(灰)质泥岩相—纹层状泥质白云岩相孔隙发育程度依次增强。纹层状泥质白云岩相孔隙中宏孔最为发育,孔隙连通性最优,含油性最佳,为盐间页岩油储层中的优势岩相,是盐间页岩油最有利的勘探目标。
川西北地区茅口组上部黑色岩系的层位、沉积环境及生烃潜力评价
胡朝伟, 胡广, 张玺华, 陈聪, 彭翰霖, 高兆龙, 廖志伟, 庞谦, 游杰
2020, 42(2): 202-214. doi: 10.11781/sysydz202002202
摘要(1394) HTML (234) PDF(224)
摘要:
上扬子台地北缘川西北地区西北乡剖面在茅口组碳酸盐岩与吴家坪组碳酸盐岩之间出露一套厚23.8 m的黑色岩系,岩性主要为薄层硅质岩、页岩及泥质灰岩。针对西北乡剖面开展详细的牙形石地层学、有机岩石学以及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这套黑色岩系中发现的牙形石为Jinogondolella prexuanhanensisJ.xuanhanensisClarkina postbitteri hongshuiensis,均为二叠纪瓜德鲁普世末期分子,确定该段黑色岩系沉积于茅口晚期,表明上扬子台地川西北地区在瓜德鲁普世末期开始发育拉张槽。详细的有机岩石学研究发现该套黑色岩系成烃生物以底栖宏观藻类为主,见少量大型浮游藻类,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型。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该套黑色岩系有机碳含量(TOC)为1.04%~32.58%,氯仿沥青“A”含量为0.03%~1.05%,整体上达到好的烃源岩标准。镜质体反射率Ro范围为1.0%~1.4%,Tmax值为440℃~460℃,牙形石色变指数CAI为1.5~2.5,Ts/Tm比值为0.35~1.43,莫烷/藿烷比值范围为0.05~0.39,C2920S/(20S+20R)值为0.39~0.65,C29αββ/(αββ+ααα)为0.26~0.58,表明有机质成熟度高,为成熟—高成熟。岩性特征、牙形石生态、成烃生物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综合研究表明,黑色岩系形成于较为深水的还原环境,水体具有较高的盐度。
莺歌海盆地新近纪以来古构造地貌恢复
肖坤泽, 童亨茂, 杨东辉, 李绪生, 范彩伟, 张宏祥, 黄磊
2020, 42(2): 215-222. doi: 10.11781/sysydz202002215
摘要(747) HTML (122) PDF(160)
摘要:
新近系三亚组和梅山组是莺歌海盆地烃源岩发育的重要层系,研究其古构造地貌是预测烃源岩分布和油气资源潜力的基础。应用“构造应力体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盆地内古构造地貌继承性发育”的思想,在确定莺歌海盆地新近纪构造变形应力体制及其演化的基础上,应用“将今论古”和“比例补偿”的思想和方法,分别以盆地现今地貌特征和地层厚度分布为基础资料,并以单井资料确定局部古海水深度作为约束条件,恢复莺歌海盆地新近纪的古构造地貌(古海水深度)。指出莺歌海盆地在三亚组和梅山组沉积时期是半封闭的局限海湾环境,有利于烃源岩的发育;提出古构造地貌研究的新方法——比例补偿法,可应用于其他盆地古构造地貌的恢复。
海陆过渡相高黏土含量微孔致密岩屑砂岩储层特征
刘曾勤, 郭少斌
2020, 42(2): 223-232. doi: 10.11781/sysydz202002223
摘要(782) HTML (136) PDF(108)
摘要:
海陆过渡相地层中致密砂岩气、页岩气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前景十分广阔。过去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海陆过渡相的页岩和煤层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上,对其中的致密砂岩关注较少。以黔西地区海陆过渡相上二叠统龙潭组砂岩为例,利用薄片观察、压汞法、核磁共振实验等技术手段,综合分析龙潭组致密砂岩储层特征。龙潭组砂岩属于岩屑砂岩,典型储层特征包括砂体单层厚度薄,岩屑和黏土含量高,基本以微孔为主,孔喉结构复杂,孔隙度和渗透率非常低。与国内其他大规模开发的致密砂岩相比,龙潭组砂岩岩屑成分含量更高,孔喉结构更致密,致密砂岩气潜力比较有限。龙潭组砂岩与泥岩和煤层呈互层分布,致密砂岩气与页岩气和煤层气的合采方式是可行的,从而为海陆过渡相非常规气开发找到突破口。
巴西坎波斯盆地A区块盐下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分布的影响
赵文芳
2020, 42(2): 233-240. doi: 10.11781/sysydz202002233
摘要(1075) HTML (262) PDF(117)
摘要:
位于巴西深海坎波斯(Campos)盆地南部的A区块,自晚侏罗世以来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盐下构造特征复杂。结合最新3D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对该区盐下地层的地质属性、断裂发育及构造演化进行了分析。A区块盐下地层识别出4个地震反射层和3套地震层序;经历了裂谷阶段、倾斜和剥蚀阶段以及热沉降阶段3个构造演化阶段,主要发育正断层,在平面上呈NE向和NNE向展布,受构造运动影响发育了一条NW—SE向转换断层,控制着正断层展布。最后探讨了构造运动对该区油气分布的影响,以期为A区块和坎波斯盆地盐下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哥伦比亚普图马约次盆晚中生代—新生代古今大地热流值
孟庆强, 宋立军, 袁炳强
2020, 42(2): 241-247. doi: 10.11781/sysydz202002241
摘要(821) HTML (177) PDF(93)
摘要:
普图马约次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其大地热流史也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演化过程。利用地质背景约束、古温标正演约束等多种方法,系统地确定了普图马约次盆自白垩纪以来各时期的大地热流值:白垩纪大地热流值为64 mW/m2;古新世大地热流值为95 mW/m2;渐新世末期大地热流值为38 mW/m2;上新世大地热流值处于120~190.00 mW/m2之间,平均155.00 mW/m2,且具有由东到西大地热流值增加的特征;今大地热流值为55 mW/m2
油气地球化学
塔里木盆地顺北油田油气来源研究
谷茸, 云露, 朱秀香, 朱猛
2020, 42(2): 248-254. doi: 10.11781/sysydz202002248
摘要(1394) HTML (318) PDF(176)
摘要:
基于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原油和天然气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了顺北地区奥陶系中下统油气来源。通过饱和烃色谱及饱和烃、芳烃色谱-质谱、全油及族组分碳同位素检测,发现原油样品中C23三环萜烷占优势,伽马蜡烷含量低,C27-C28-C29ααα20R规则甾烷表现为不规则的“V”字形分布,规则甾烷相对重排甾烷含量高,原油碳同位素偏轻,与柯坪露头及孔探1井等下寒武统烃源岩有很好的亲缘性;天然气δ13C1值为-50.7‰~-44.7‰,天然气δ13C2值为-36.1‰~-33.1‰,干燥系数为0.520~0.883,为原油伴生气,油气同源,判断顺北油田油气主要来源于下寒武统烃源岩。通过已钻井岩相、沉积相和全盆地地震相资料,预测下寒武统烃源岩在塔里木盆地广泛分布,厚度在30 m左右,有机碳含量高,生烃潜力大,具有长期生烃、多期供烃的特点,能提供充足的油气资源,是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最主要的烃源岩。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白垩系原油成因类型与来源
吴鲜, 曹自成, 路清华, 洪才均
2020, 42(2): 255-262. doi: 10.11781/sysydz202002255
摘要(1176) HTML (318) PDF(133)
摘要:
塔里木盆地白垩系含油层系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顺北地区在白垩系有较好的油气显示,测试获得少量原油。为研究顺北地区白垩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成因类型、油气来源,系统开展了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油—油、油—源对比研究。顺北地区白垩系原油饱和烃色谱为单峰前峰型,正构烷烃系列保存完整,谱图基线平稳,未见明显的“鼓包”,原油Pr/Ph分布在1.65~1.71,C21TT/C23TT>1,生标图谱中藿烷系列化合物占明显优势,∑三环萜烷/∑藿烷 < 1,检测到丰度较高的伽马蜡烷和三芳甾烷化合物,指示为保存条件良好的陆相成因类型原油;顺北白垩系原油与北部库车坳陷周缘的英买、大宛齐、大涝坝白垩系原油、库车河三叠系黄山街组泥质烃源岩具有较好的亲源性,指示油源来自库车坳陷三叠系黄山街组泥质烃源岩;白垩系原油热演化程度从大宛齐到英买再到顺北呈现出降低的趋势,推测顺北白垩系原油可能来源于库车坳陷三叠系烃源岩,生成的早期陆相油气沿白垩系优质砂体、T40不整合面、断裂由北向南远距离侧向运移。
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古近系孔二段页岩层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李文奇, 刘小平, 关铭, 刘华欣
2020, 42(2): 263-272. doi: 10.11781/sysydz202002263
摘要(963) HTML (199) PDF(264)
摘要:
利用原油物性、族组分分离与定量、饱和烃色谱—质谱、芳烃色谱—质谱、稳定碳同位素等分析测试资料,系统分析了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古近系孔二段页岩层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原油属于中质、中凝稠油,流动性较差;原油中烃类含量偏低,饱芳比和非沥比均较低。不同构造单元上的原油生物标志物及稳定碳同位素分布特征相似,反映其母质来源及生烃演化过程基本一致。饱和烃色谱以正态分布的单峰型为主,轻碳优势不明显,C27、C28、C29规则甾烷呈“上升型”分布,三环萜烷含量低,反映原油有机母质来源具有湖相水生生物和陆源高等植物的双重贡献,且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伽马蜡烷指数、重排霍烷含量及分布、Pr/Ph、三芴系列化合物、原油稳定碳同位素分布等指标反映了原油形成于弱氧化—还原条件下的淡水—微咸水沉积环境。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和奇偶优势比、αββ/(ααα+αββ)C29与20S/(20S+20R)C29甾烷异构化指数以及霍烷异构化指数均指示原油成熟度偏低。
松南长岭断陷沙河子组烃源岩发育特征与成藏启示
李浩, 胡烨, 王保华, 陆建林, 王苗, 吕剑虹
2020, 42(2): 273-280. doi: 10.11781/sysydz202002273
摘要(897) HTML (183) PDF(118)
摘要:
烃源岩形成时期的古构造和古沉积环境共同控制了烃源岩的宏观分布。基于“原型控源”这一思想,利用元素化学对长岭断陷主力烃源岩,即下白垩统沙河子组烃源岩,形成古环境进行了恢复,结合古构造恢复,明确了沙河子组残留烃源岩的分布特征。长岭断陷沙河子组沉积时期总体表现为较大的古水深、潮湿—半潮湿气候、淡水相、厌氧—贫氧环境,这为沙河子组优质烃源岩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沉积条件;该时期盆地由2个较统一的断陷构成,整体为广湖,烃源岩广泛发育,受后期多次反转作用影响,沙河子组发生掀斜并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沙河子组残留烃源岩出现在现今斜坡带;这为斜坡带和盆缘超剥带油气成藏提供了新的思路,即龙凤山—东岭斜坡、查干花东斜坡和伏龙泉西斜坡富有机质烃源岩发育,油气成藏“近水楼台”,为油气勘探有利区。此外,盆缘超剥带具备了油气成藏条件,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延长组长6、长7段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黄彦杰, 耿继坤, 白玉彬, 孙兵华, 黄礼
2020, 42(2): 281-288. doi: 10.11781/sysydz202002281
摘要(1021) HTML (260) PDF(150)
摘要:
运用原油物性、族组成、生物标志化合物、油—源对比等分析指标,对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长6、长7段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成因进行了分析。富县地区长6、长7段原油物理性质相似,均为低密度、低黏度的轻质原油;原油饱和烃平均质量分数为71.46%,芳烃平均质量分数为13.27%,非烃及沥青质含量相对较低;原油“饱芳比”值较高,平均值为5.43;正构烷烃呈单峰分布,低碳数占优,主峰碳为nC15;生物标志化合物中C30藿烷优势明显;规则甾烷构型均呈反“L”字形分布特征,以C29为主;原油成熟度相近,均为成熟原油;生油母质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含部分陆生高等植物,沉积于弱还原的淡水—微咸水陆相沉积环境;油源对比分析表明,长6、长7段原油与本区长73亚段烃源岩亲缘关系较好,而与长7段上部暗色泥岩及湖盆中心志丹长73亚段烃源岩对比性较差,亲缘关系不明显,因此,认为原油主要来自于本区长73亚段烃源岩。
松辽盆地南部中小断陷白垩系烃源岩成熟度综合评价——以彰武、昌图断陷为例
武英利, 朱建辉, 倪春华, 李贶
2020, 42(2): 289-295. doi: 10.11781/sysydz202002289
摘要(833) HTML (111) PDF(98)
摘要:
应用镜质体反射率、烃转化率、OEP、甾烷异构化、藿烷等多项指标,对松辽盆地南部彰武、昌图断陷下白垩统沙海组—九佛堂组烃源岩成熟度特征进行综合评价,刻画烃源岩随埋深变化的动态热演化过程。松南地区南、北部断陷烃源岩的生烃门限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各断陷内的烃源岩现今所处的成熟演化阶段各有不同。南部彰武断陷烃源岩生烃门限深度大约在1 000 m,总体上沙海组烃源岩处于未熟—低成熟阶段;九佛堂组烃源岩上部处于低成熟阶段,而下部则处于成熟阶段。北部昌图断陷生烃门限深度大约在1 800 m,总体上沙海组下部、九佛堂组烃源岩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南部断陷群九佛堂组中下部为有效烃源岩发育层段;而北部断陷群除九佛堂组为有效烃源岩发育层段外,沙海组中下部也是重要的烃源层段。
方法·技术
海外油气田开发新项目储量评价方法
王鸣川, 商晓飞, 段太忠, 高蔚原
2020, 42(2): 296-301. doi: 10.11781/sysydz202002296
摘要(1165) HTML (388) PDF(100)
摘要:
储量评价是海外油气田开发新项目资产价值评价的核心,决定了海外油气田开发新项目的投资收益和开发方案的制定。为合理快速评价海外新开发油气田储量,并为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基础地质模型,以地质建模为手段,建立海外新开发油气田储量评价方法和流程。基于地质建模的海外油气田开发新项目储量评价包括资料收集、地质格架评价、储层相和属性评价、储量计算与风险评价4大环节,可分为地质建模和储量评价2个阶段。地质建模阶段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对最可能的构造、储层相和属性分布进行三维建模。储量评价阶段再依据对储层的不确定性的认识,开展地质格架、储层相和属性分布的不确定性研究,建立开发新项目的概率储量分布,暴露海外油气田开发新项目的储量风险,实现海外开发新项目储量的快速科学评价。基于地质建模的海外油气田开发新项目储量评价方法,有效融合了容积法和概率法的优点,应用实例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可推广应用于海外油气田储量评价中。
页岩柱塞样与碎样孔隙度差异性分析与启示
付永红, 蒋裕强, 陈虎, 周克明, 邱峋晰, 张海杰, 刘雄伟, 谷一凡, 蒋增政
2020, 42(2): 302-310. doi: 10.11781/sysydz202002302
摘要(1123) HTML (94) PDF(225)
摘要:
页岩孔隙度是评价页岩储层品质和页岩气储量计算的重要参数之一,因此准确测量页岩孔隙度十分重要。测量页岩孔隙度的方法较多,从样品形状上可分为柱塞样和碎屑颗粒样,从测量方法上可分为液体饱和法和氦气饱和法。目前对柱塞样孔隙度和碎样孔隙度测量结果比对研究较少,两者差异更是鲜见报道。首先通过测量典型柱塞样孔隙度,确定不同测量方法的适用范围;然后将柱塞样粉碎后测量其碎样孔隙度及分析影响碎样孔隙度的因素;最后比较柱塞样孔隙度和碎样孔隙度之间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页岩柱塞样氦孔隙度为页岩连通孔隙度,碎样氦孔隙度为页岩总孔隙度,且后者较前者高0.65%~2.40%,约占总孔隙度的11.21%~44.36%。柱塞样氦孔隙度偏小的原因主要有:(1)测量氦孔隙度的注入压力过低;(2)测量氦孔隙度前未对样品抽真空;(3)柱塞样中大量的不连通孔隙无法被氦气有效饱和。不同矿物组分与柱塞样、碎样孔隙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不连通孔隙主要存在于有机质中,少量存在于黏土矿物中。为实现页岩气高效开发,可在压裂液中添加适当的化学剂,改造有机质和黏土矿物结构,释放不连通孔隙中的页岩气,以提高页岩气单井产量和页岩气采收率。
泥页岩三维定量荧光分析技术与应用
钱门辉, 蒋启贵, 黎茂稳, 李志明, 刘鹏
2020, 42(2): 311-318. doi: 10.11781/sysydz202002311
摘要(1161) HTML (221) PDF(165)
摘要:
泥页岩含油性评价是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的基础。利用三维定量荧光分析,可以对泥页岩样品的含油性进行快速评价。而由于轻烃散失及泥页岩低孔渗特性的影响,以往针对常规油气建立的三维定量荧光分析方法,并不能直接应用于泥页岩样品分析。通过溶剂萃取时间、粒径大小及超声辅助等因素的对比条件实验,确定了泥页岩三维定量荧光分析技术的前处理方法及分析流程,并在江汉盆地页岩油专探井取心段进行了初步应用。结果表明,该井潜江组三段四亚段(潜34)10韵律及潜四段下亚段(潜4)6韵律和15韵律整体含油较高,是有利的页岩油目的层段。对比岩石热解结果,两种方法反映了一致的含油性变化趋势,说明三维定量荧光分析是一种快速、可信的含油性评价方法。
正构烷烃单体烃的氢同位素分析方法及应用
綦艳丽
2020, 42(2): 319-324. doi: 10.11781/sysydz202002319
摘要(942) HTML (130) PDF(118)
摘要:
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烃源岩及原油为研究对象,通过气相色谱仪—GC/TC接口—同位素质谱仪的联用,构建了正构烷烃单体烃氢同位素在线分析方法,对正构烷烃的单体烃氢同位素组成进行了测定,揭示了不同沉积环境中氢同位素的组成特征。沙四上亚段烃源岩的正构烷烃单体烃氢同位素组成较重,分布于-161‰~-111‰,沙三下亚段烃源岩的氢同位素组成较轻,分布在-186‰~-134‰,指示了从微咸水到咸水的沉积环境,随着沉积环境水体盐度的增加,氢同位素值具有明显变重的趋势,成熟度差异较大的样品,其氢同位素组成的差异相对较小。表明在正常生油窗范围内,正构烷烃单体烃的氢同位素受成熟度影响相对较小,主要与母质来源和沉积环境有关,可为油源对比、母质来源和古沉积环境判识提供科学依据。
综合信息
中国石化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实验地质技术之基于熔融合金注入的孔隙连通性分析技术
俞凌杰
2020, 42(2): 325-325.
摘要(392) PDF(103)
摘要:
致密岩心(如页岩等)孔隙结构及连通性一直是非常规油气关注的焦点,其丰富的纳—微米孔隙对页岩气储集和渗流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到页岩组成及结构复杂,具有多尺度孔径、超低渗透率、各向异性显著等特点,详细刻画页岩储集空间特征并非易事,尤其是孔隙连通特征更是研究难点。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展了一系列结合熔融金属注入、高密度液充注或者示踪剂吸入之后对岩心孔隙结构及连通性开展表征的方法。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在前人基础上,自行研制了一套便捷的合金注入装置,最高注入压力约为380 MPa,可进入的对应理论孔隙直径约为3.8 nm,高分辨SEM下实际观察到合金注入的最小孔隙直径约为4~5 nm。注入合金后的岩样经前处理后,可采用高分辨率扫描电镜以及CT等图像技术开展合金分布特征描述,并研究致密岩心孔隙连通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