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0年  第42卷  第4期

目次
目录
2020, 42(4): .
摘要(177) PDF(84)
摘要:
特约主编简介和寄语
特约主编简介
2020, 42(4): .
摘要(324) HTML (42) PDF(186)
摘要:
特约主编寄语
2020, 42(4): 00-00.
摘要(231) HTML (44) PDF(91)
摘要:
页岩油专辑
陆相页岩形成演化与页岩油富集机理研究进展
黎茂稳, 金之钧, 董明哲, 马晓潇, 李志明, 蒋启贵, 鲍云杰, 陶国亮, 钱门辉, 刘鹏, 曹婷婷
2020, 42(4): 489-505. doi: 10.11781/sysydz202004489
摘要(2864) HTML (860) PDF(499)
摘要:
在综述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探讨了进一步深化陆相页岩油形成演化与富集机理研究需要解决的基础科学问题。细粒沉积学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和盆地构造演化对富有机质页岩形成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混合细粒沉积物非均质性强,不同粒序沉积岩多尺度一体化研究是构建陆相页岩油储层发育模式的关键环节。湖相泥页岩孔缝结构表征技术发展迅速,但成岩过程动态研究不能满足页岩油有效储层预测的要求。陆相页岩热演化过程中生排烃和页岩油赋存机理逐渐清晰,不同构造和沉积背景控制下的页岩油资源分类评价方法还有待完善。陆相富有机质页岩中烃类流体多相多尺度流动机理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迫切需要明确不同页岩微相中烃类的流动方式和时间尺度效应。陆相页岩油富集机理研究远远滞后于生产实践,建立适合不同地质条件的陆相页岩油选区评价参数、甜点预测方法和实验技术标准刻不容缓。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藏特征与形成主控因素
霍进, 支东明, 郑孟林, 唐勇, 王霞田, 常秋生, 郭旭光, 丁靖, 何文军, 鲍海娟, 高阳
2020, 42(4): 506-512. doi: 10.11781/sysydz202004506
摘要(1681) HTML (243) PDF(273)
摘要: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发育典型的陆相咸化湖盆页岩油,综合利用地震、岩心、测井等资料,对油藏特征及形成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芦草沟组大面积含油,以游离态和吸附态2种状态在多层“甜点”层的微—纳米孔喉、层理缝中聚集,被页岩隔层分隔,存在上、下2个“甜点”富集层段。页岩油藏地层压力、成熟度从凹陷区向斜坡区逐渐降低,原油密度逐渐增大。烃源岩品质及成熟度控制了页岩油的分布与原油性质,沉积微相控制了页岩油的分布层位,页岩的岩性与物性控制了页岩油的富集甜点,生烃增压是页岩油成藏的主要动力。
盐间页岩油形成有利条件与地质甜点评价关键参数——以潜江凹陷潜江组潜34-10韵律为例
李志明, 钱门辉, 黎茂稳, 蒋启贵, 吴世强, 鲍云杰, 曹婷婷, 陶国亮, 刘鹏, 徐二社, 刘伟新
2020, 42(4): 513-523. doi: 10.11781/sysydz202004513
摘要(1110) HTML (229) PDF(146)
摘要: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潜34-10韵律盐间细粒沉积岩是页岩油勘探开发有利层系。基于页岩油专探井/兼探井取心段分析结果与前人资料,阐述潜34-10韵律盐间细粒沉积岩总体是一套好—优质烃源岩,有机质以腐泥组无定形体组分为主,类型主要为Ⅱ1、Ⅰ型,现今处于生排油高峰期;其储集条件优越,与国内外主要页岩油产层储集条件相当,尤以白云岩、泥质白云岩相最佳;盐间细粒沉积岩上部和下部连续分布的厚层盐岩构成了盐间页岩油优质的顶板和底板封盖层。潜34-10韵律盐间细粒沉积岩层系发育层内侧向运移富集型和原位—近源聚集富集型2类页岩油,前者发育于王场背斜构造带,后者发育于蚌湖洼陷的深洼与南斜坡带。提出了2类页岩油富集类型的地质甜点评价关键参数与指标,为潜江凹陷其他盐间细粒沉积层系页岩油勘探开发评价提供依据与借鉴。
美国页岩油资源分布特征与主控因素研究
白国平, 邱海华, 邓舟舟, 王文庸, 陈君
2020, 42(4): 524-532. doi: 10.11781/sysydz202004524
摘要(1555) HTML (278) PDF(200)
摘要:
通过对美国页岩油资源的系统统计分析和主要页岩油盆地成藏要素的综合研究,揭示美国页岩油资源的分布规律与富集主控因素,为我国页岩油的勘探开发提供参考借鉴。美国页岩油总技术可采资源量为1 507.94×108 bbl,其中累计探明可采储量365.40×108 bbl,探明率24.2%。页岩油资源分布极不均衡,高度富集于二叠盆地,其次是海湾盆地和威利斯顿盆地。页岩油资源的富集主要受优质烃源岩规模、页岩层系顶底板和储集岩“甜点”规模等成藏要素的控制,前两者控制了页岩油的资源规模,后者控制了页岩油的产量规模。中国页岩油的勘探应特别关注大型沉积盆地内的选区和选层,发现新“甜点”和扩大已知“甜点”的规模是实现页岩油勘探新突破和页岩油增储上产的关键。
低熟页岩电加热原位改质油气资源潜力数值模拟——以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嫩江组一、二段为例
柳波, 刘阳, 刘岩, 贺君玲, 高逸飞, 王浩力, 范晶, 付晓飞
2020, 42(4): 533-544. doi: 10.11781/sysydz202004533
摘要(1021) HTML (321) PDF(124)
摘要:
松辽盆地中央坳陷上白垩统嫩江组是一套分布面积广、厚度大、富含有机质的低熟页岩层系。根据测井资料和岩心实测数据,研究页岩有机质丰度和类型的空间非均质性,据此建立地质模型,并基于生烃动力学和热传导模型,对研究区电加热原位改质资源潜力进行预测。嫩江组各段总体上处于未成熟—低成熟阶段,是以生油为主的烃源岩。嫩江组一、二段古水体为淡水—微咸水,生烃母质主要为藻类体,有机质类型以Ⅱ1—Ⅱ2型干酪根为主,其中嫩一段烃源岩综合品质最好,优质烃源岩主要分布在长岭凹陷新北—大安地区。通过原位电加热模拟可以推断,2 kW加热功率下,页岩温度上升迅速,在加热4年后温度可达到600℃以上;1 kW加热功率下,则需要约8年。有机质转化率在加热到第五年时已经接近100%,达到原位改质最大资源丰度;加热至第五年末,在2 kW功率下,嫩一段页岩可产生的页岩油资源量为245.02×108 t,嫩二段为65.89×108 t。
陆相盆地不同岩性页岩含油性及可动性比较——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沙四上亚段为例
李政
2020, 42(4): 545-551. doi: 10.11781/sysydz202004545
摘要(712) HTML (181) PDF(144)
摘要:
根据矿物组成特征,将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页岩划分为2类岩性:灰质泥岩和泥质灰岩。利用X衍射分析、镜下观察、地化分析、孔隙度测试及压汞分析等技术手段,探讨了该区不同岩性页岩在有机质丰度、含油性、储集性特征和页岩油可动条件方面的差异。灰质泥岩比泥质灰岩具有相对更高的有机质丰度和更好的含油性;灰质泥岩具有相对较高的孔隙度,但孔喉一般偏小,而泥质灰岩孔隙度相对较低,但大孔隙喉道更为发育。从含油饱和度指数、矿物对原油的吸附能力、黏土矿物的转化程度方面比较灰质泥岩和泥质灰岩中页岩油的可动性,认为泥质灰岩中的页岩油比灰质泥岩中的页岩油具有更好的可动性条件。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樊页1井页岩油与临近页岩中含氮化合物组成特征
刘鹏, 陶国亮, 黎茂稳, 李志明, 蒋启贵, 鲍云杰, 徐二社
2020, 42(4): 552-557. doi: 10.11781/sysydz202004552
摘要(740) HTML (166) PDF(143)
摘要:
采用负离子电喷雾(ESI)—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分析了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樊页1井页岩油和临近页岩油产层的两种不同岩相的岩心抽提物组成,重点研究其中吡咯类含氮化合物分子组成的差异。页岩油和岩心抽提物杂原子化合物以N1类为主。对比高分辨质谱图全貌和指纹细节、3个样品中N1类化合物的等效双键数及碳数分布以及N1类化合物的平均分子量,均揭示页岩油中吡咯类氮化物组成与相邻层位的纹层状页岩抽提物组成类似,而与块状页岩抽提物中该类化合物组成差异较大。电喷雾—高分辨质谱具有超高的分辨率,能有效分析不同类型样品中杂原子化合物的精细分子组成差异,可为陆相页岩油近源示踪研究提供借鉴。
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湖相泥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有机质富集规律
曹婷婷, 姚威, 李志明, 李政, 黎茂稳
2020, 42(4): 558-564. doi: 10.11781/sysydz202004558
摘要(712) HTML (164) PDF(173)
摘要:
以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罗69井沙三下亚段湖相泥页岩为研究对象,在层序地层框架下,研究了不同体系域湖相泥页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阐明了沉积环境的演化过程及有机质富集规律,为非常规页岩油有利目标的识别提供理论支持。测井与岩性组合揭示沙三下亚段层序自下而上分为湖侵体系域、早期高位体系域和晚期高位体系域。生产力和保存条件是有机质富集的控制因素,二者缺一不可。较高的生产力和较好的保存条件共同决定了早期高位体系域最有利于有机质富集,也为其成为良好的页岩油开发层系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盐间潜34油组储层微观结构特征及与物性的关系
徐文明, 蒋启贵, 刘伟新, 陶国亮, 张文涛, 钱门辉, 曹婷婷, 鲍云杰, 李志明
2020, 42(4): 565-574. doi: 10.11781/sysydz202004565
摘要(1140) HTML (324) PDF(127)
摘要:
以X衍射、薄片、常规扫描电镜及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FIB三维孔隙重构等手段,结合压汞及氮气吸附孔体积定量分析,研究了江汉盆地潜江凹陷盐间潜34油组页岩油储层微观结构及与物性的关系。按矿物含量的高低,把储层划分为云质泥岩、泥质云岩及含泥云岩三大类。该储层矿物组成、结构非均质性强,常规柱孔隙度变化大,在1%~13%之间。其中云质泥岩孔隙度低,泥质云岩、含泥云岩孔隙度高,钙芒硝含量高的泥岩孔隙度较低。储层微观结构变化大,云质泥岩具定向排列结构,以狭长状或扁平状微孔隙为主;孔径小,以直径20~50 nm的孔隙体积为主,最大连通喉道小,在22~42 nm之间。泥质云岩以残余粒间孔及粒间充填的黏土片间孔为主,孔径变大,以直径20~80 nm的孔隙体积为主,最大连通喉道变化大,在16~158 nm之间。含泥云岩以均匀晶粒结构、多边形等轴状晶间微孔为主;孔径大,以直径80~180 nm的孔隙体积为主,最大连通喉道大,在158~196 nm。云质泥岩、泥质云岩、含泥云岩的孔隙连通分别具有“缝—缝、孔—缝、孔—孔相连”的特征,含泥云岩孔隙度大、连通喉道宽、孔隙结构优,具最好的页岩油储集空间。
江汉盆地盐间页岩中芳基类异戊间二烯烷烃特征及对页岩油勘探的意义
马晓潇, 黎茂稳, 刘鹏, 李志明, 蒋启贵, 陶国亮, 钱门辉, 鲍云杰, 曹婷婷, 吴世强
2020, 42(4): 575-585. doi: 10.11781/sysydz202004575
摘要(814) HTML (188) PDF(130)
摘要:
通过对江汉盆地潜江凹陷王场地区王云11井潜江组潜33下亚段和潜34亚段4个韵律层部分取心样品的全岩热解和有机抽提物分子地球化学分析,将盐间页岩的沉积环境划分为半咸水—咸水湖相和咸水湖相2种类型。前者分布范围相对广泛,沉积水体分层明显,以富含伽马蜡烷和2,3,6-三甲基-芳基异戊间二烯烷烃为特征;后者分布范围相对局限,以较高丰度的3,4,5-三甲基—芳基异戊间二烯烷烃为特征,同时缺少水体分层的分子标志物证据。较高的热解S1含量、S1/w(TOC)比值以及与盐间页岩储层埋藏深度不匹配的萜烷Ts/(Ts+Tm)比值和规则甾烷异构化参数分析揭示,盐间页岩中游离油富集段主要分布在半咸水—咸水环境形成的富有机质纹层发育段,为一定程度的成熟油气沿着顺层微裂缝侧向运移提供了有利场所。通过常规甾萜烷和芳基异戊间二烯烷烃特殊生物标志物组合分析,提出盐间页岩油勘探应关注潜三段和潜四段内几个最大湖泛面,除了继续王场构造区开发试验外,应该加大蚌湖洼陷成熟烃源区的勘探力度。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古近系潜江组盐间可动页岩油赋存空间多尺度表征
孙中良, 王芙蓉, 韩元佳, 侯宇光, 何生, 罗京, 郑有恒, 吴世强
2020, 42(4): 586-595. doi: 10.11781/sysydz202004586
摘要(1049) HTML (247) PDF(133)
摘要:
为更精细地刻画可动页岩油赋存的孔隙空间特征,通过对比抽提前后样品在低温氮气吸附实验的吸附量变化、高压压汞实验的进汞量变化以及场发射扫描电镜中的孔径变化特征,来表征可动页岩油赋存的孔隙空间。研究表明,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古近系潜江组Eq34-10韵律可动页岩油主要赋存在微、纳米级的白云石晶间孔、粒间孔以及黏土矿物层间孔中,纹层状发育的页岩可动页岩油较为富集。以孔径80 nm为界拼接低温氮吸附和高压压汞测试孔径,结果表明,可动页岩油主要赋存在孔径小于200 nm的范围内,微米级孔隙内也有赋存,90~200 nm孔径范围内可动页岩油赋存相对较多。黏土矿物含量较低的样品,在孔径小于等于5 nm的范围内抽提出可动页岩油。孔隙度越高,平均孔径越大,可动页岩油越富集。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方沸石成因与甜点意义
马聪, 王剑, 潘晓慧, 陈俊, 尚玲, 刘金
2020, 42(4): 596-603. doi: 10.11781/sysydz202004596
摘要(808) HTML (200) PDF(122)
摘要: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中普遍发育方沸石,且与甜点段对应好,展示出“示烃矿物意义”。为全面深入了解方沸石对页岩油甜点的意义,采用偏光显微镜、全岩X衍射成分分析、电子探针BSE图像分析及矿物能谱分析等手段,对方沸石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再结合地质背景探讨了成因及意义。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方沸石主要赋存于沉凝灰岩、碳酸盐岩质凝灰岩中,个别出现在凝灰质白云岩中,而方沸石岩极为少见。方沸石在岩石中的赋存状态包括纹层状、球粒状、块状、脉状。方沸石形成于高盐度、碱性、低温的热液条件下,埋藏过程中碱性长石及部分蒙脱石类黏土成岩转化形成自生方沸石;火山喷发活跃期火山物质经过热反应与蚀变形成次生方沸石。成岩早期形成的大量方沸石胶结物起到了抗压实作用进而保护原生孔,也为成岩中后期次生溶孔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大幅提升了页岩油层的储集性能,因而方沸石富集段与页岩油甜点段对应良好。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甜点体”储集特征及成因机理
王然, 常秋生, 钱永新, 刘国良, 万敏, 黄立良
2020, 42(4): 604-611. doi: 10.11781/sysydz202004604
摘要(945) HTML (279) PDF(137)
摘要: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层系岩性复杂,非均质性强,“甜点体”形成规律是制约地质理论研究和勘探开发的一个关键难题。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和含油性分析,针对“甜点体”地质特征进行了表征,分析了影响产能的地质因素,确定了可动油孔隙的形成机理。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甜点体”的岩性主要为岩屑长石粉细砂岩、云屑砂岩和砂屑云岩,孔隙度为5.75%~11.9%,渗透率为(0.02~1.26)×10-3 μm2,其中岩屑长石粉细砂岩的孔喉贡献率最大,“甜点体”的储集空间为溶蚀粒间(内)孔、裂缝;页岩油产能的大小受控于可动油孔隙的分布以及岩石组分中泥质、石英质和白云质的含量,可动油孔隙是在同生—准同生淋滤作用和酸性流体埋藏溶蚀联合作用下形成的,层理缝沟通溶孔是控制渗透率大小的关键因素。储层成岩过程中储集空间耦合生排烃作用最终形成“甜点体”,其形成的沉积环境为受波浪作用较强的云坪、混合坪、滨湖滩砂和碳酸盐岩浅滩沉积。该发现可对同成因类型页岩油的勘探和开发提供指导。
苏北盆地古近系阜宁组二段富有机质页岩特征与沉积环境
段宏亮, 刘世丽, 付茜
2020, 42(4): 612-617. doi: 10.11781/sysydz202004612
摘要(1104) HTML (325) PDF(150)
摘要:
苏北盆地古近系阜宁组二段(E1f2)发育两套富有机质页岩,分布广泛,油气显示丰富,页岩油形成条件有利。通过对大量岩心及薄片的观察,结合系统的有机地球化学、全岩X-衍射及微量元素测试资料,研究了苏北盆地E1f2两套富有机质页岩特征及沉积环境。苏北盆地E1f2两套富有机质页岩特征截然不同,其中第一页岩层(E1f2页1)以深灰色块状含灰泥岩和硅质泥岩为主,微显层理;页岩有机碳含量平均介于2.21%~3.41%,有机质类型以Ⅰ型为主。第二页岩层(E1f2页2)为灰黑色油页岩与纹层状含云、含灰泥岩、泥云岩、泥灰岩互层,纹层发育,有机碳含量平均介于2.02%~2.99%,有机质类型以Ⅰ型为主。苏北盆地E1f2沉积古气候经历了自半干热、还原、半咸水环境向干热、强还原、盐湖环境,再向温湿、氧化、淡水环境演化的过程;富有机质页岩形成于强还原、干热、咸水环境向氧化、温湿、正常淡水环境过渡的最大湖泛面附近,其中E1f2页2形成于强还原、干热的咸水—盐湖环境,E1f2页1形成于强还原、半潮湿—半干热的半咸水环境。沉积环境演化,造就了E1f2泥页岩层间及富有机质页岩内部岩性、电性及烃源岩品质的差异。
苏北盆地金湖凹陷北港次洼古近系阜宁组二段页岩油富集特征及主控因素
昝灵
2020, 42(4): 618-624. doi: 10.11781/sysydz202004618
摘要(921) HTML (188) PDF(131)
摘要:
通过解剖苏北盆地金湖凹陷北港次洼古近系阜宁组二段泥灰质页岩油藏,分析了成藏条件,确定富集主控因素。北港泥灰质页岩油藏埋深3 660~3 735 m,纵向上位于阜二段③~④亚段,属于典型的源储一体型油藏。油藏具有“四高一发育”特征,即高有机质丰度、高演化程度、高脆性矿物、高异常压力、天然裂缝发育。阜二段③~④亚段灰质泥岩和泥灰岩为优质烃源岩,实测有机碳含量平均为1.83%,S1平均为0.59 mg/g,有机质类型为Ⅰ型,Ro为1.1%,成熟度较高。原油的植烷、伽马蜡烷、孕甾烷、三环萜烷含量中等,形成于半咸水的烃源岩。阜二段泥灰岩脆性矿物含量平均为60.7%,以石英、白云石和方解石为主,实测孔隙度4.24%~8.76%,平均为7.04%;③亚段溶蚀孔发育,④亚段天然裂缝发育,声波时差计算压力系数为1.3。大面积分布的优质烃源是页岩油藏形成的物质基础,地质甜点控制页岩油局部富集,高异常压力是页岩油藏高产的关键,阜二段泥灰质页岩油藏具有较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古近系阜宁组二段页岩油成藏条件分析
付茜, 刘启东, 刘世丽, 段宏亮
2020, 42(4): 625-631. doi: 10.11781/sysydz202004625
摘要(1011) HTML (280) PDF(166)
摘要:
碳酸盐岩夹层型页岩油为苏北盆地页岩油勘探的主要类型之一,高邮凹陷深凹—内坡带是阜宁组二段(E1f2)碳酸盐岩夹层型页岩油勘探的有利区。为进一步明确高邮凹陷E1f2页岩油“甜点”层段,运用扫描电镜、高温压汞、氮气吸附、CT扫描、X衍射、三轴力学、多温阶热解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了E1f2各页岩段的源岩品质、储层品质、工程条件及可动性。E1f2页1、E1f2页2为干热还原咸水的沉积环境,发育优质页岩;有机质丰度较高,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为2.33%和1.63%,干酪根类型以Ⅰ、Ⅱ1为主,生烃条件最为有利;黏土矿物层片间孔较发育,储集空间以宏孔、裂缝为主;E1f2页1—E1f2页5脆性矿物含量在59.1%~63.6%,黏土矿物以伊/蒙混层和伊利石为主,E1f2页2脆性指数最高为64.25%;在埋深大于3 500 m的范围内伊蒙混层向伊利石转化明显,页岩脆性及可压裂改造条件更好。高邮凹陷深凹—内坡带E1f2页1、E1f2页2页岩层段是下一步苏北盆地页岩油勘探方向之一。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陆相页岩油可动性影响因素与资源潜力
李浩, 陆建林, 王保华, 鹿坤, 周燕, 王苗, 赵琳洁, 宋在超
2020, 42(4): 632-638. doi: 10.11781/sysydz202004632
摘要(814) HTML (180) PDF(131)
摘要:
可动性好是陆相页岩油富集高产的关键。通过显微镜薄片观察、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分析、岩石多温阶热解、高压压汞等实验,对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古近系沙三段页岩油赋存特征与可动性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运用盆模法预测了可动油资源的分布。页岩油主要以游离态赋存于粒间孔、晶间孔、溶蚀孔和连通裂缝中,并在裂缝周围富集,成熟度和裂缝发育程度是页岩油可动性主控因素,有机质丰度和孔隙度对其影响相对较复杂。东濮凹陷沙三中、下亚段页岩油资源潜力较大,以中—高熟油为主,可动油纵向上主要分布在3 500~4 500 m,平面上主要分布在洼陷带和内斜坡带,其中前梨园洼陷以及文东内斜坡带、濮卫次洼、柳屯洼陷、海通集洼陷可动油丰度较高,是下一步陆相页岩油重要勘探方向。
湖相烃源岩演化全过程中的孔隙演化机理——基于地质样品与模拟实验的认识
黄振凯, 黎茂稳, 郑伦举, 陶国亮, 李志明, 蒋启贵, 钱门辉, 曹婷婷, 李双建, 沃玉进, 孙冬胜
2020, 42(4): 639-645. doi: 10.11781/sysydz202004639
摘要(855) HTML (196) PDF(149)
摘要:
通过对比实际自然演化剖面地质样品和模拟实验样品的孔隙定量结果,认为烃源岩演化的整个过程中,不同尺度孔隙的孔容变化规律基本相似。大孔和介孔对孔隙变化的影响较大,二者应该是岩石总孔隙度的主要贡献者,且不同尺寸孔隙之间存在一定的转化关系。成岩演化、构造变化等作用是导致孔隙变化的主要外部因素,生烃—排烃过程是内在因素。处于不同演化阶段的烃源岩形成的烃类产物所赋存的孔隙空间及大小(规模)存在一定差异,该认识有助于明确泥页岩层系中不同演化阶段对应的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资源的赋存机理。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泥页岩中可动油实验研究
王强, 李志明, 钱门辉, 蒋启贵, 曹婷婷, 刘鹏, 鲍云杰, 陶国亮
2020, 42(4): 646-652. doi: 10.11781/sysydz202004646
摘要(876) HTML (154) PDF(130)
摘要:
针对泥页岩基质型页岩油有效开发面临的问题,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沾化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下亚段典型含油泥页岩样品为例,开展了地层温度下密闭压裂改造后一定负压和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在不同压力条件下吞吐萃取可动油实验研究。实验结果揭示:地层温度与一定负压下仅微量轻质组分(< C15)可流动;在相同地层温度与流体压力下,随着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吞吐作用时间增长,可动油主要组分的碳数呈现增高趋势;随着流体压力的增大,超临界二氧化碳吞吐萃取可动油量显著提高,不仅以游离态赋存的轻质油组分和中质油组分被有效萃取出来,而且部分以束缚态(吸附—互溶态)赋存的重质组分也被萃取出来。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在提高泥页岩基质型页岩油采收率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综合信息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实验地质技术之岩心逸散轻烃采集测定技术
鲍云杰
2020, 42(4): 653-653.
摘要(286) PDF(72)
摘要: